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认识真理的方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义 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认识真理的方法
  义 忍
  历史证明,科学是人类追求真理、认识真理的产物,与其类同,佛教也是人类追求真理、认识真理的产物,两者都是人类本身认识自己的真理。所以,从教学的角度与观点研究佛教,要比其它方法更加清楚、更加直观、更加正确。众所周知,科学是无数事实证明了的真理。随着历史的进步与发展,曾经历次指导人类从黑暗走向光明、从愚昧走向文明、从落后走向先进,解除了人类本身不少的疑惑。凡是真理,都是实践中得来的,再指导于实践。佛教对人类本身的贡献,更是经得住历史长河考验的。是当代科学还无法证明了的无上哲理。
  真理只能从实践中来,佛教是最讲实践的,而且特别强调实践。它的实验远远比其它科学更加严密、自成体系。如果任何科学的研究只注重理论,不注重实践,那么,真理是不存在的。佛教的精神,就是行佛所行、觉佛所觉、证佛所证的问题。由此可见,佛教是最坚持“实践第一、理论并存”的原则,只有一点一滴的实践,才能体验与领悟到佛法的至高无尚。所以,佛法认为,认识与理论都是来源于实践的。二者密不可分。
  因此,我们共同探讨一下,佛教认识“真理”的方法。
  进一步讲,“方法”就是用理论来验证理论于实践过程的具体步骤;看来,佛教是更加注重从实践中检验真理的。这样,大致可分为:教法、理法、行法、果法四个方面。教法是指佛法的言教,理法是指言教中的义理;行法是依照义理行持的开始;果法就是由于行持不断而证实的觉果。教法与理法是属于理论的范畴;行法与果法是属于实践的范畴。佛法的理论,完全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而又能用于实践指导人们修行的真理。佛法的实践,完全是在依据教法与理法,丝毫不能违背原理的前提下,在特定的环境里,用特有的方式来印证。没有实践就没有理论;没有理论就是没有实践。所以,没有实践“行佛所行、觉佛所觉”,持恒、广大的行果,是难以证得的。
  那么,依法修持又是怎么回事呢?关键是“觉”与“悟”。
  总而言之,“方法”的概念就是转念观照的方法,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就难了。众生若能时时铭记摄得此心,犹如悬崖勒马,说止就止,说放下就放下。即所谓“不怕念走,就怕不灭,不怕迟觉,就怕不觉:那怕千年不觉,就怕一时着魔。”清凉净地,消遥消遥,毫无烦恼;所以,要依法来修心,修心要持之以恒,严之有素,使妄觉二心不起,随之灭生相续,不生不灭,生灭不息。 ’
  首先,“参禅”就是一种认识“真理”的最佳方式。是佛法实践的精髓,即:以心印心,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惟论见性,直指心性,以了便了。过去,佛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那时大家默然不语。唯有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互相默契。当时佛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架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从此,迦叶尊者是禅宗之初祖。由此看来,运用这一极强的思念与想力来追究其境,功夫严密而相当,自得悟心之妙法。
  其次是观心之法,这是一种较为普通的方法,一切大乘经典所说:“所处不离若,观心便是法”。因自不能,心照而明性,此乃观心之大法。正如《涅槃经》所说:“能观心性,名为止定”。《大乘心地观经》也说:“若能修习得妙同,惑业苦果无由起”。借此,初习观心之妙法。即,心定而见性,以性而心,以净观住那个“非心”之心,就是般若智慧;被心所照住的那个“非性”之性,乃“真如自在”。这就是相当于《圆觉经》所说:“圆照清净觉相”的法门。
  再者,是至高无尚极其不易的密宗法门。即“以口持真言、手结印契、意作妙观”的三密相应为修持的方法。行持时,以本身清净三密(咒、印、观)加持示自“身、口、意”的三业之上融汇贯通,一体不二,自力他力结集,使三者步入不可思义之境界,能速正转支众生八识之有漏种子,发起本有的无漏种子(《成唯识论》卷二,明无漏种子)开发佛应佛见而成清净光明的菩提心。
  最后一种是广大之微妙、空有圆融的净土念佛法门,佛经里所说的净土修行方法,虽然很多,如《般舟三味经》所说的观像念佛,《观无量寿经》所说的观想念佛;《佛说阿弥陀经》所说的持名念佛;以及《大乘经》所说的实相念佛;依照这些修持,都能往生净土。虽说如此,实非易事,必须恳切专勤,唯精唯一,行住座卧,行动忙闲,不离心念,若断若念,必记更念。只有这样,久久方能熟处转生、生处净然、业消智开。念视净于前,方得悟证果。
  综上所述,不过是简明扼要地介绍了四种修持的方法,也就是佛教认识“真理”的方法,如是所说:“法如方圆,圆见方如,方圆觉照性,法性方自圆”的哲理。
  摘自《清凉山》1997年第1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