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陀教化众生的原则与方式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性演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陀教化众生的原则与方式
  性演
  十几年的出家岁月里,大半的时间,我都待在学院里,追求自己所向往的心灵事物,这一份的悠闲、畅适与福气,得要感谢师兄的成全与支持。
  这几年来,我一直在追寻著原始圣典的影踪。圣典是属于生命的学问,它必须要将整个心智与性灵投入进去,才有希望使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显现。修习原始佛教,我是抱持著一份至情,至性、至诚的心。企盼能认清自己的无知,洞悉自己的愚昧。这样生命才能重新滋长,重新组合,也才能畅佛本怀,在佛典的领域里脱胎换骨,更臻上境。
  一、佛以三种示导教化众生
  印顺法师在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的序文里提到:“原始的佛教圣典,是以佛陀的三业德用为本源;以僧伽为中心,统摄七众弟子,推动觉化的救世大业”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世尊依循他个人自觉自证的法为根基,为大众宣说三种示导,第一、教诫示导,是为上根利智的人做开示与引导,是三种中,最为殊胜。第二、他心示导,为中根人所显,能知悉他之所念,以此来引导软化。第三、神足示导,此为中下根人开显下可思议之妙术,以此引导,使他能另眼相看而契人佛理。从佛陀的三业大用所表显出来的佛法,是比结集的经典更早就存在了。当然三种示导,在各经典里稍有差异,如长含“一曰神足,二曰观察他心。三曰教诫区” 。俱舍论也说三示导:“三不导者,一 、神变示导,二、记心示导、三、教诫示导,如其次第以六通中,第一四大为其自性一 。此三示导通于六通中的三通,又以神变和记心来化导外道,使之归伏、信受。以教诫为令弟子发心修行、最为殊胜。
  虽然经文稍有差异,但其主旨仍在于使我人身心净化,达到解脱,自在的境况为原则。
  四、阿含“学”的“原则”
  阿含强调“学”的“原则” ,是为了让听闻阿含的人,能依循著佛陀教导的内容——增上善学,增上信学,增上戒学,增上意学,增上慧学,正解脱学,无学区——层层有次序的前进、迈向解脱之道。
  当然更著重弟子能产生“厌、离欲、灭尽” 。厌:主要在指厌离现象界。种种苦集无量过患,仰赖阿含学的原则,慢慢清除。离欲:远离贪染之心,远离烦恼,在大小乘佛法中,有这样的区别。 “人天乘是节欲的,小乘是离欲的,大乘是化欲的。其实,小乘以离烦恼欲为本,而相当重视外界的事欲” 。离欲的圆成,必须从日常生活中来刻苦自己,磨链自己。才能达成远离欲想,远离烦恼。灭尽的当下,即能进入寂静无为的境地。杨郁文老师在他的访问稿里曾说:假使说法的人,不能使听众对五蕴,六人等,产生“厌、离欲、灭尽”,那么听者,就不算有听到佛法。阿含学的原者,希望每一位研习阿含的佛子,积极,精进的、在今生就把三毒烦恼弃除干净,在今生就体证到现法涅槃,如此才能畅佛本怀。
  五、佛陀教化众生的“方式”
  佛陀软化众生,有其一定的“方式” 。这也是我人学习的重点,可归纳为,法说、义说、法次法说。先说
  “端正法,使听闻者欢欣,如说戒、说施,说升天之法
  。次说“正法要” ,即苦,集、灭、道四谛之法。之俊
  才说:无常、苦、无我等“增上法” 。
  1、法说
  法,是圣道所现见的,苦以缘起法来说,是如实所知见的。二万何缘起法,法说?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谓缘无明、行………乃至纯大苦聚集,是名缘起法,法说①”。以上我们能明白,从现实的苦迫中,一层层的推衍上去,可以找出那最原始的根源,因此我们知道无明是一个法,行也是一个法,因无明故有行是一种法。而行又是由无明衍生来的也是一种法。 “法说”是将佛陀所说的教法,依照“法”来把握。
  2、义说
  义,是法所含的“内容” 、 “效用” 、 “义理” 、 “义利” 、 “它的道理在那儿”。为什么无明会有行呢?“云何(缘起法)义说?谓缘无明行者,彼云何无明?若不知前际,不知后际……皆悉下知……于彼彼不知下见、无无间等,痴暗无明大冥、是名无明、缘无明行者……”。由以上,我们能理解到义说,主要在把握法的理论、以及实用、内涵。“法与义的这一对说,是重于开示解说的(教法)……从“杂阿含”所见的法与义,到……看出了佛教界从重于证法,到倾向于教法的历程”。
  3、法次法说
  修行,是向法次法而行,是道次第,是向著道迹而前进。 “修道有一完整的次第,一个法接一个法,次序不能颠倒,整个阿含学可以整理成一个“道”的次第” 。佛弟子依循著佛陀曾经走过的足迹,一步一踏实的向前迈进。这一个足迹紧接著一个足迹,临近两个足迹处,即是法次法。也即是认识这些方法所以形成的因果。如以十二缘起来说,因无明故有行,因行故有识……以五阴法门来说,必要依色、受、想、行、识,它必依循著一定的方式来进行,有说法的次第,才合乎法次法的条件。
  4、先说端正法
  诸佛的常法,都先说“端正法”,使听闻的人欢喜、欣悦,如说戒、说施、说天。 “如诸佛法、先说端正法、闻者欢悦,谓:说施、说戒、说升天法,毁此口欲为灾患、生死为秽,称叹无欲为妙,道品白净” 。站在宗教的立场,首先要使其坚定自己做得主,站得稳,具备正确的因果观念。若有人,不能肯定善恶因果,佛就会为其说布施的利益, (下但有大功德,还能除去怪贪) 。持戒的利益(下但能得大势力,尚且能除诸恶烦恼) 。升天的利益,(天人之形成、必先修十善、布施、四不坏净,才能得到此种乐报) 。此是建立因果观念的初步,紧接著要去实践它。有了成果后,佛才再为其宣说正法要——苦集灭道。
  5、次说正法要
  以上是有漏的善行,之后介缙出世间能离漏的方法。即是建立起一份正确的认识,对法不但能了解,而且有正信,正知……四圣谛苦集灭道。 “世尊为彼说如是法己,佛知彼有欢喜心,具足心、柔软心……有能力堪受正法,谓,如诸佛说正法要,世尊即为彼说苦、习、灭、道瓸”。一个学法者,能具备四谛理,他即能得无限利益,能与四谛相应,即能实际的……心向涅槃。即能证实自己逐渐铲除了人性上下好的杂染,朝涅槃清净的道上在前进。佛道的圆成,指日可待。
  ·&再说增上法
  以上都能成就后,佛陀才说无常,苦、无我等“增上法”。所谓“增上”即是导到涅槃或转向涅槃之意。此法即是能叫我人,朝向解脱,自在一步步前进,踏踏实实的方法。“尔时尊者罗眼罗……善哉世尊为我说法……世尊观察罗睺罗,心解脱慧未熟,未堪受任增上法……汝当为人演说五阴……为人演说六人处……为人广演说尼陀那己……世尊观察罗眼罗心解脱、智熟,堪任受增上法……一切无常……如上无常广说” 。以上经文,依循藏经详细阅读,即能理解。即使是佛陀的亲生子,在修道上,也没有捷径可寻。必要成就五阴法、六人法、缘起法后,佛才为其说增上法,使其契入涅槃,得到真正的解脱。
  六、阿含学习的“方式”
  学习阿含,主要在于如何从日常生活,行住坐卧中来改善…改变凡夫的气质。如何贴近,如何超越成为圣者的气质。朋友们?学佛、学活、活学,一定要能活用在生活中,才有意义,否则一切都只是学问的堆积,对学人没有多大的益处。
  学习阿含,可依循增上善学、增上信学、增上戒学、增上心学、增上慧学、正解脱学、无学,如此循序渐近的来学习,总有一天可以使自己头脑清晰的知道学习阿含的答案——生命问题得到解答。
  然而今天,我以另外一个方式来学习阿含。就是从闻、思、修、证得厌、离欲、灭尽、寂静法。 “佛告比丘:若于色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 。学佛、修行,是一种生命的学问,它探索生命的意义,关怀生命的理想,开拓生命的潜能。修行常有人解释作修改行为,使自己更合乎“人”的条件。太虚大师说:“人成即佛成”。当您能从闻、思、修中,探得了厌、离欲、灭尽、寂静法时,您的人格己经圆满,您的人性己经升华了。那时离成佛的距离,己经很近,很近了。
  七、结 语
  一个修行者的身心,他必须在参与僧团之后,要能产生一点变化。他才算亲近三宝,是名佛子。否则自以为己经剃除须发、拾家出家。但与未入佛门以前、没有二样,那么他只是一个光头俗汉,身出家、心未出家,仍算徘徊在佛门之外。尤其读过阿含的人,等于佛陀现前,亲自教授,教诫,若尚且不能变化气质,改变个陆,那么他就是一个没有智慧,下爱真理、不惜生命的人。
  朋友!我们何其有幸,亲觐佛陀的法身慧命,您能下借此接受洗礼,改变您无始以来轮回六道的人生吗?慎思!慎思!
  摘自《僧伽》第3卷第1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