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常惺法师:心安就有平安——以灾民需求为中心的法鼓山四川赈灾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29日
来源:不详   作者:常惺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常惺法师:心安就有平安——以灾民需求为中心的法鼓山四川赈灾经验分享

  作者:释常惺

  壹、前言

  「因为我是一个佛教的法师,在看到、听到有众生受灾受难时,不管是哪个国家、民族、宗教的人,就感觉像是自己受灾难,我们法鼓山虽然力量很小,但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有灾难,我们一定会争取时间到灾区去救灾。」

  ——圣严法师

  2008年5月12日下午2点28分,一个突如其来的芮氏(Richter scale,中国大陆翻译为里氏震级)八级地震,十万平方公里顷刻间山河变色,近十万人的生命也在不明所以、惶然惊恐中瞬间惊逝。法鼓山立刻在第一时间启动救灾机制,号召各方专业人士成立救援团,迄今已约有十一梯次的台湾义工至四川地区进行服务。除了物资、医疗等援助,以及灾区硬件的重建之外,法鼓山亦相当重视受灾民众的心灵重建,因为灾难终究会过去,但是如何面对地震所带来的「失去」与「悲恸」,重新找回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是每位经历无情灾害者的人生功课。

  法鼓山长期在各地从事救灾工作,已逐渐累积出赈灾的工作经验,因此,在本次四川大地震中能够迅速的集合各方人力与物资,了解灾民的需求,并且提供在地性(localization)的服务。目前法鼓山的四川赈灾工作仍持续进行,期待透过文字整理经验,与各先进交流赈灾的心得。

  一、赈灾三阶段

  法鼓山的救灾阶段依创办人 圣严法师的规划,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派救援团到灾区,协助医疗及发放各项急需的物资,例如:帐篷、毯子、食物、饮水、医药用品等。

  第二阶段:协助灾区硬件重建,包括:校园、家园、医院及各种的设施重建。

  第三阶段:协助民众心灵的重建以及职业的重建。

  这方面,法鼓山在过去几次救灾中,已经有一些经验。例如在1999年台湾的九二一大地震之后,法鼓山在南投、埔里、东势设立安心服务站,一直到现在都还在做关怀;2004年南亚大海啸的时候,法鼓山也派了救援团去斯里兰卡,在那里设立了安心服务站,协助当地居民重建家园,盖小区医疗中心及幼儿园,并且进行职业培训等,协助当地居民度过难关。

  法鼓山人文社会基金会最近训练了一批心理咨商的义工,在这个团队成立之前,法鼓山已经有一个「甘露门」的咨商团队;近两年法鼓山积极的投入防治自杀的工作,未来在灾区可能也会用得上。

  依据台湾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冯燕(2000)的研究,台湾九二一地震的赈灾工作随着时间分为三个阶段,而每个阶段都有其不同的需要和角色。第一阶段是在发生灾难之后大约一个月内,这个阶段的主要工作目标是生命安全的维护,包括「生命救援、临时安置、危机处理以及需求评估」等。第二个阶段大约是在一个月到半年之间,主要的工作目标是在「安置服务、情绪安抚、赈灾措施、资源协调」等。第三个阶段大约是在半年到三年之间,主要工作目标是「生活重建、关怀弱势、心理重建以及建立制度」等。在这三个阶段中,各有不同的目标与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配合与协助。

  由上可知,法鼓山所提出的主张与专业的考虑,大体上不谋而合,只是侧重略有不同。

  二、赈灾是佛教慈悲精神的具体展现

  慈善事业一直是佛教慈悲精神展现之一,众所周知的是中国古代已知最早的官、私慈善机构---孤独园和六疾馆皆由佛教而来。南齐时竟陵王萧子良 「设六疾馆,以养贫民」(南齐书,二十一卷) ,《南齐书》和《南史》都明确记载是因为文惠太子与他「俱好释氏」。而梁武帝普通二年(公元521年)设孤独园,令「孤独有归」。

  而《像法决疑经》就是鼓励集众人之力行集体布施的功德︰

  善男子。我于处处经中说布施者。欲令出家在家人修慈悲心布施贫穷孤老乃至饿狗。我诸弟子不解我意。专施敬田不施悲田。敬田者即是佛法僧宝。悲田者贫穷孤老乃至蚁子。此二种田。悲田最胜。善男子。若复有人。多饶财物独行布施。从生至老。不如复有众多人众。不同贫富贵贱。若道若俗。共相劝他各出少财聚集一处。随宜布施贫穷孤老恶疾重病困厄之人。其福甚大。假使不施。念念之中施功常生无有穷尽。独行布施其福甚少。

  所以不论是北魏的「僧祗户」,隋唐三阶教的「无尽藏」、「悲田养病坊」,宋朝的「福田院」,乃至近代的佛教慈善组织,都是有系统地进行养老育孤、救灾济贫等社会公益慈善事业。而《佛说诸德福田经》的七福田,就有六项属于公共设施的建设 。正因为佛教从古至今在历史上作了大量为社会造福之事,因而受到了历代人民的普遍接纳,可以说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是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上至皇帝王公,下至一般官吏乃至平民百姓,都有许多佛教的虔诚信仰者,这必然深刻影响到该时期的慈善事业开展。

  今天法鼓山所做的赈灾就是传承汉传佛教一贯的精神,行菩萨道的事业。

  貳、法鼓山的救灾理念

  一、受灾民众需求评估与法鼓山的救灾理念

  灾后各阶段其实会呈现不同的压力反应,第一阶段发生于危机冲击当时和不久,情绪是强烈的,包括害怕、麻木、惊吓、困惑。灾难的第二个阶段通常在灾难之后的一个星期到数个月不等,症状包括胃口改变及消化问题,可能会出现头痛、生气、怀疑、急躁,也可能会出现淡漠和忧郁,从家人和朋友当中退缩,对于未来的焦虑升高。另一方面,幸存者会发展出一种强烈的想要与他人分享危险经验的感受。灾难的第三阶段通常会延长到一年,特色是如果政府的协助没有兑现或延后,就会产生强烈的失望、怨恨、痛苦,而援助机构在这时候可能会撤出。在这个阶段,受难者专心于解决他们自己的个人问题,会渐渐失去以前和小区分享的那种感受。即使受难者已经没有残存的问题了,最后阶段(重建阶段)还是可能会持续许多年。此时,大规模灾害的受难者了解到,他们将要渐渐地解决许多问题,大部份要靠自己重建家园、事业和生活,而自己要渐渐担负起这项责任,长期投入小区的政治、经济、宗教和互助团体以及人们,就变成是成功重建的关键要素了。

  我们了解因应不同的阶段,灾区民众在面对地震时,从生理到心理再到精神层次,或是从个人到家庭再到环境层次,需求是多样的。这也是法鼓山提出三阶段救灾的原因,但我们佛教团体的救灾如何有别于其它宗教或社会福利团体呢?

  简言之,法鼓山的救灾理念有三:

  1.「心灵为主,物质为辅」为原则

  2.「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为方法

  3.「感恩、学习、尊重」为态度

  法鼓山多年来以推动「心灵环保」 为我们的使命,其中具体的落实方法就是「心五四」运动,所谓「心五四运动」,是指跟心灵环保相关的五个类别,各有四项实践项目,分别是:

  四安:安心、安身、安家、安业。

  四要:需要、想要、能要、该要。

  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四感:感恩、感谢、感化、感动。

  四福:知福、惜福、培福、种福。

  而法鼓山的救灾即因应不同需求,而以「四安」为服务策略,来建构不同阶段的救灾工作。

  二、服务策略「四安」与救灾三阶段

  关于「四安」的内涵,具体说明如下:

  1.安心:在生活中的少欲知足。

  2.安身:在生活中的轻松自在、日新又新、勤劳俭朴。

  3.安家:在家庭中的相敬、相爱、互助、互谅、彼此学习。

  4.安业:在身、口、意三种行为的清净精进。

  将「四安」运用在救灾工作中,就展现在对受灾民众从生理到心理到精神,从个人到家庭到环境的多元方案。在赈灾的各个会话中,法鼓山的服务策略如下:

  第一阶段:安身?安心工程

  - 物资发放、短期安置

  - 医疗关怀、心理咨商、法会祈福

  第二阶段:安家?安心工程

  - 家园重建 :建设房屋、校园、卫生院、自来水厂

  - 心灵关怀:心理抚慰、悲伤辅导

  第三阶段:安业?安心工程

  - 教育关怀:提供奖助学金、儿童少年课业辅导

  - 职业辅导:包含计算机、农技、传统工艺… 

  - 心灵重建:生命教育的整体关怀

  图一 四安的关联

  四安的服务项目,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着重点,试以表简单说明之:

  表一 四安与灾后重建阶段的关系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安心

  ☆

  ☆

  ☆

  安身

  ☆

  安家

  ☆

  安业

  ☆

  由上可知,法鼓山自始至终最关心的是灾民是否能心安,「心安就有平安」,佛教施设的种种方便都是为了安定人动乱不安的心。

  三、法鼓山的服务方案

  法鼓山这次救灾的区域遍及四川多个市县,主要以安县、什邡市、北川县陈家坝乡为主要救灾地区。

  (一)勘灾范围:

  ?四川绵阳

  - 安县:永安镇、桑枣镇、沸水镇、秀水镇、塔水镇、雎水镇、黄土镇

  - 平武县:平通镇

  - 北川县:陈家霸乡

  ?四川德阳

  - 什邡市:湔氐镇、师古镇、红白镇、马祖镇

  ?四川成都

  - 都江堰市、彭州市

  (二)救灾第一阶段成果:

  ?救援物资、药品:约400万RMB

  ?捐款:约520万RMB

  ?医疗服务人次:超过一万五千人

  (三)四川灾后重建计划:

  ?范围:安县、什邡市、北川县陈家坝乡为主

  ?目标:六大目标

  ?时程:至2011-12-31止,共3年

  (四)重建六大目标:

  1.小学:秀水镇第一中心小学(援建)

  2.医院:秀水镇中心卫生院(援建)、陈家坝乡太洪卫生所(援建)

  3.寺院:罗汉寺(捐款)、三昧禅林(捐款)

  4.水厂:秀水镇自来水厂(捐款)

  5.心理重建:安县、什邡市

  6.奖助学金:极重灾区贫困中学生及大专生奖助学金参、法鼓山的救灾策略与方案的特色

  从以上的方案内容,整体而言,法鼓山的救灾策略与方案的特色有以下几点:

  一、不以宗教信仰为出发点,而「以人为本」来表达宗教关怀

  佛教是慈悲与智能兼具的宗教,佛教关心的是任何时间、任何地方、任何众生的苦难都能远离,并将重心及着力点放在这个时代、这个空间的人类。而这样的关心并不以吸收教徒及传教为目的,只是希望众生「心安」。此次法鼓山的赈灾也不以宗教信仰为出发点,而纯粹以人为本来表达佛教徒的关怀。只要是人,只要有苦难,只要有适当的因缘,不论任何宗教或志愿者团体,站在「人本」的「助人立场」,都应无条件、不求回报的提供协助。而这正是正信的佛教徒及法鼓山在世界各地赈灾的一贯立场,生命的无价超越任何宗教之上,宗教的关怀落实了对生命的尊重。

  二、以平等心、感恩心尊重受灾民众

  帮助众生解脱苦难,是身为佛教徒应该做的事。佛教说「报众生恩」,所有众生过去世都可能是我们的父母、兄弟、姊姊,尤其两岸同文同种,本来就是一家人,互相帮助是很自然的事。

  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曾说过:「救苦救难的是菩萨,受苦受难的是大菩萨」,「一些在大灾难中失去了生命的人,他们都是最好的老师、最慈悲的老师、最有智慧的老师。他们忍受一切的痛楚,用他们的身体、他们的生命来做教材,让社会大众从中得到教训,知道此后应该要往什么方向思考,往什么方向努力,或者应该要改进哪一些不好的行为或想法。他们深知如果不用他们宝贵的身体或生命来当教材,是无法唤醒这个社会的良知良能。这不就是大菩萨的难行能行、难忍能忍、难舍能舍的精神吗」 !是的,这些往生者就像前辈子发了愿的大菩萨,他们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替我们承担了这场大灾难;他们现身说法,告诉人们「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他们唤起无数中国人乃至全世界的爱心,他们带给我们许许多多的省思与教诲,他们是我们生命教育的老师。所以法鼓山救灾团队在行前说明,都教育所有的救灾人员要把受灾民众当做自己的家人一样来照顾,以平等心来对待尊重每一个人,用感恩心来学习服务;而从灾区民众与我们毫无距离的互动中,相信他们已充分感受到这份心意。

  三、分阶段因应不同需求,提供多元的服务分案

  在服务内容上经过审慎评估,因应不同地区、不同灾后重建阶段的不同需求,法鼓山有次第的、有计划性的提供不同服务。救灾不只是三分钟热度的爱心,也不只是一种服务能满足所有不同需求的受灾民众,更不是不同阶段只能提供同样的服务。救灾团队要能敏感的观察灾区民众的需求,清楚该小区可运用的各种资源,适时适地的满足受灾民众不同阶段的需求。法鼓山即朝此方向而努力。

  四、整合各种专业人力,提供整合性的团队服务

  所有世界各地大灾难发生的时候,专业的整合常是一大挑战,在灾变刚开始阶段,资源的投入源源不断,但是同时也产生二个问题,一个是持续性,一个是均衡性。 灾区的状况是瞬息万变的,未经过仔细的勘灾也无法妥善掌握灾区民众需求。佛教的慈悲是讲究智慧的慈悲,也就是助人除了一颗菩提心之外,也要有正确的「正道」来达成。

  为了与进入灾区的不同单位进行合作协调,为了满足居民的不同需求,为了避免资源的重复浪费,法鼓山运用「整合性急难管理」的概念,在医疗关怀团中除有医师、护理师提供生理救护之外,尚有心理师协助安心的访谈,社工师处理资源的连系与提供,建筑设计师等评估学校、医院等重建相关事宜,两岸的青年志愿者协助后勤补给。当然,宗教师负责安心与关怀,是整个服务团队精神功能上最重要的ㄧ环,不仅安灾区民众的心,也安专业团队及志愿者的心。换句话说,救灾所需的社会救助需求,建筑家园需求、心理重建需求,都以宗教的慈悲与安心来统合与服务(如图二),如此一来,灾区民众的不同需求皆可在法鼓山的专业救灾团队中得到满足。

  图二 整合性服务

  值得一提的是,服务的对象不只针对一般的灾民,也包含佛教界的寺院重建,表达法鼓山不只对灾民的关怀,也对受创严重的教内寺院表达关心。

  五、在地化的服务:结合在地人力、培植在地人力,以在地人服务在地人

  在国内外的救灾经验中都可了解,外来的救灾团体,除非落地生根,否则运用及培养在地的人力是必行之道,不但运用当地资源协助救灾工作的进行,也促使当地原有的社会动能再激发。而这几个月来法鼓山的赈灾救灾工作,无不本此理念来运作。在什邡市与当地佛教界的罗汉寺合作、也与当地的卫生院合作义诊,也结合了当地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共同服务;在安县秀水,我们与当地的学校及卫生院进行了紧密的合作,在北川县陈家坝乡亦然,我们也与一批四川当地的青年志愿者合作共同推动医疗及关怀等服务。

  实际上我们也看到了,由于当地志愿者的加入,协助消除了不少的隔阂,也恢复了当地民众的自信心,许多小朋友在协助看诊及翻译的过程中,更逐步展现了开朗的笑容。

  六、建构区域救灾网络

  灾难发生时,许多热心的团体都急着前往灾区尽一己之力,但抗震救灾是一条漫长的道路,外来民间团体无法跟在地团体合作连结来建构救灾的局域网络,未经协调与整合的资源不但是反非其所的资源浪费,更可能对灾民造成困扰与创伤。法鼓山在赈灾初期因为丰富的国际救灾经验即注意至此,不论到了任何地区,都不是单打独斗或一腔情愿投入救灾。这次法鼓山的救灾,感恩从中央到各地方政府主管单位的协助,而与医疗体系、教育体系、志愿者协会及台商会的合作,建构了完整的救灾网络。从勘灾到适当评估灾民需求,到整合调动相关资源,将服务提供到灾民的手中,这套从官方至民间、由专业到半专业、由非宗教到宗教的网络,保证了服务资源的确实输送。

  七、以心灵环保为主轴,以安心为首要,来进行安身、安家、安业

  法鼓山是佛教团体,不同于一般慈善团体的就是我们以佛陀本怀来从事慈善事业。法鼓山的核心主轴是心灵环保,所有的弘化、教育、文化及慈善事业均遵循这共通理念而开展。

  推动心灵环保是因为我们相信《维摩经》所说的「随其心净则佛土净」,所以虽然外在的灾害无常不断,只要人心安定,内在的恐惧就会远离,平安就会到来。而在救灾工作中,我们以「四安」为我们的服务策略,其中更以「安心」来推动包含安家、安身、安业救灾工作。换句话说,法鼓山深切体认灾民的不同阶段需求,提供不同的「四安」服务,而最最关心的回到佛教的初衷就是「安心」。如不断的告诉灾民:「不论遇到多大的灾难和损失,只要你还有一口呼吸,就有无限的生机。」

  肆、建议与展望

  在赈灾工作中,我们也了解法鼓山的资源有限,尚有许多需成长之处,在此提出工作上的发现与几点建议,期使参与赈灾工作的有志之士与团体,共同在重建之路上有所展望。

  一、持续性:长期交流与互助

  救灾真的是一条漫长的道路,1999年台湾发生的921大地震,在经历九年之后,今年仍不幸传出有人自杀,在长期的无助或期待落空之下,甚至救灾者的心灵也会受创,心灵复健是持续最久的灾后重建工作。

  灾后受创的个人、家庭及小区均需长期的心灵重建、生活重建,重建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时间的人力、物力投入的工作,而在许多救灾国家及团体已经撤离之际,我们深切的体认到,我们需要持续的进行赈灾工作,并继续推动与灾区当地的互动、交流与相互学习。持续性是救灾工作,尤其是心灵重建工作的最重要因素。

  二、在地性:激发在地居民与志愿者持续服务的动力

  同样的,从台湾切身之痛的921赈灾经验中,我们也要恳切的呼吁大众重视救灾人士本身的创伤,许多救灾的医护人员、志愿服务者、教师、解放军等都因为亲上第一线灾区救灾,而承受了许多压力,这些救灾人员都需要长期的关怀与追踪。而多次的救灾经验中,我们也呼吁应重视「在地性」,如何激发在地志愿者持续服务的动力是一项重要的课题,外界的支持总有撤退的一天,而小区若无法回复震灾前的功能,重建的道路将更遥远。中国有一句俗话「天助自助」,说明了面对困难时并非一昧等待协助,我们持续关切赈灾工作「在地性」的发展,并提供需要的协助。

  三、因应生命的不确定性需有健康的宗教信仰

  从佛教的观点来看,这个地水火风所成的器世界本就是变化无常,成住坏空不断演变,灾害在每个时代、不同国家都会发生,我们不应教育人民盲目相信灾害不会再来,而是教导如何面对灾害。法鼓山创办人圣严法师在「心五四」中提出一个面对任何困难及灾难的特效药,就是「四它」---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它。 「处理它」就是大部分救灾团体在做的,但心灵的恐惧忧伤,往往超过心理专业所能处理的抚慰范围,一个健康的宗教信仰就有面对灾难时很好的预防效果,能缩短「面对它」、「接受它」的时间,进而达到「放下它」的效果,早日步入生活正轨。古今中外,一个健康的宗教信仰常常有如此功能,快速而有效的安定广大的民心,让大家能对自己产生信心,对未来怀抱希望,对过去坦然面对。

  法鼓山资源有限,在这次救灾上,实在得到大陆各界从官方至民间太多的帮助与指导,今天的报告抛砖引玉,略述我们的救灾理念与途径,祈请各位先进指正。祝福大家。

  参考文献:

  法鼓山川缅赈灾专区。http://blog.sina.com.tw/ddmweb。

  冯燕(2000)。 九二一灾后重建中的社会工作。论文发表于九二一灾后重建经验交流研讨会。台北:中央研究院。

  圣严法师(1993)。圣严法师心灵环保。台北:法鼓文化。

  圣严法师(1999)。台湾加油。台北:法鼓文化

  圣严法师(2003)。从东亚思想谈现代人的心灵环保。论文发表于法鼓人文讲座。北京:北京大学。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