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虚大师与中国现代佛教报刊
太虚大师与中国现代佛教报刊
李阳泉
1947年3月17日下午一时一刻,太虚大师于上海玉佛寺直指轩安详舍报。一时间,海内外缁素闻风哀恸,纪念大师的诗文层出不穷,几乎遍及全国各地报刊。
大师弟子,享誉海内外的慈航法师写长风以纪念大师——
伟哉大师!惊人模样!志逸神清,心雄气壮!能仁已
逝!慈氏未降!际此颓风,谁扶正幢?胸罗万卷,学穷三
藏;贯古融今,化及西方。唯我大师,随声应响;闻解十宗,
僧制改创。芸芸吾众,如坐春旸!共仰慈风,山高水长。振
聋发聩,世之津梁;惟愿重来,光寿无疆!
时光流转,六十年一甲子悄然而逝,大师高尚的道德,深广的智慧,对国家、对人民、对世界和平的贡献,特别是对佛法的普遍宏扬,救人觉世的菩萨行,还清清楚楚地牢记在无数佛弟子的脑海里。大师一生弘化,满腹经纶,留下著作浩如烟海,深得僧俗两界敬仰。大师一直重视报刊的创办,视之为弘法利器。
笔者近几年一直致力于民国佛教期刊的搜集整理和影印出版工作,得以接触大量散见于各收藏机构之民国佛教期刊原件。9也正是这种因缘,促使笔者比较方便地对太虚大师与民国时期佛教报刊的关系做一较为全面的梳理,愿读者能从中生起对太虚大师的深切怀念。同时,大量佛教报刊的出版发行,不仅标志着近现代佛教弘法方式发生了重要变化,而且也标志着中国现代佛教文化的历史性发展。可是,到目前为止,有关太虚大师的研究和近现代佛教史及报刊史的研究,都没有专文深入探讨太虚大师对现代佛教报刊事业的重要贡献,本文尝试弥补这一缺憾,愿就正于方家。
一、太虚办刊史考略
太虚大师自1913年主编第一本佛教期刊至1947年圆寂前,三十多年中始终坚持办刊。可以说,太虚大师的办刊史与民国佛教史是同步的。整体说来,太虚大师主持创办佛教刊物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1913—1914年的《佛教月报》时期、1918—1919年的《觉社丛书》时期和1919—1947年的《海潮音》时期。
(一)中华佛教总会的成立与《佛教月报》
民国元年(1912)四月,宁波天童寺寄禅和尚在上海组织“中华佛教总会”,召民初“佛教协进会”创办人太虚到上海相助,因“金山事件”而造成新、旧僧对立的“佛教协进会”也因此结束。到了1913年元月,寄禅以保护寺产事到北京内务部交涉,于北京法源寺人寂。寄禅的同乡和诗友熊希龄以事闻于大总统袁世凯,政府准予佛教总会成立,当年三月底,中华佛教总会在上海召开成立大会,选出常州天宁寺的冶开和热河都统熊希龄为会长,释静波为副会长。冶开和熊希龄都是挂名,事实上会务由静波掌理。会中通过太虚为《佛教月报》总编辑,清海任经理,仁山亦驻会办事。编辑部设在上海清凉寺。
这是民国时期最早创办的佛教刊物之一,分设论说、学理、要闻、史传、专件、艺林、丛录等栏目,字体工整、版式大气。太虚在《佛教月报创刊纪念》中云:“天下固有以霹雳一声,震醒大多数人之耳目,复为大多数人所嫉视,而退居于反动之地位,昙花泡影,转瞬即灭,造其因而不必获其果,至其功又毕世不可磨灭者,则佛教协进会是也。夫今日佛教总会所以得为佛教之统一机关,支分部林立全国,发达之速,为举世人所骇异者,未始非协进会为之反动力原动力之所致也……”该刊创立后发表过太虚的《致私篇》、《宇宙真相》、《无神论》、《幻住室随笔》等文章,阐述他的佛教改革主张。太虚在《无神论》一文中,提出了无神论宣言和宗教消亡的问题。无神论宣言的主要论点是:“无神即无造物主,亦无灵魂,而一切皆以无为究竟也。”太虚后又根据这一思想,提出人生佛教。他主张佛教以人类为中心,破除以迷信鬼神为本的宗教,反对离开现实人生而侈谈来世和超度亡灵。这种观念的提出,在中国现代佛教史上独树一帜。《佛教月报》的宗旨是:“灌输佛学引起人类信仰,普及教育改良信界习惯,提倡公益振兴慈善事业,融会异说督促社会进步。”在这本刊物中,刊出了不少有见地的同人文章,如1913年第1期刊出了圆瑛《政教会车》、端甫《论今日振兴佛教当以统一融洽为第一要务》,1914年第3期刊出了俱忧《忠告我全国僧界兴学刍言》、慧愍《佛教八危论》等。阳历五月十三日是佛诞节,太虚主编的《佛教月报》创刊,不过只出了四期,就因故停刊。
(二)觉社的成立与《觉书》
1914年夏天,大师到普陀山去闭关。他在关中坐禅、礼佛、写作、阅读,日有常课。他阅读各种新旧学书籍,著作颇丰。1915年10月,北京政府公布《管理寺庙条例》三十一条,条文中予地方官以限制僧徒及侵害寺产的大权。他在关内阅及,审度时势,撰写了《整顿僧伽制度论》一书。他在此书中指出:中国佛教到了近代,依然承袭丛林古制,僧众热衷于赶经忏、超度亡灵,品质低劣,思想僵化。那些护法的居士们,除了造庙修塔、求感应、祈保佑外,没有什么作为。这样老态龙钟的佛教,怎能立足于现代社会?太虚因此提倡革新。其中最突出的是主张政教分立,由僧伽建立自己统一的僧团。然而,这种推进真正有了声响,是从1918年开始的。也正是在这一年,他得到陈元白、蒋作宾、黄葆苍诸人的发心协助,在上海创办“觉社”,并发行专刊《觉社丛书》,亦称《觉书》。觉社以“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为名义,“阐明佛教之真理,转狷狂凡愚之人成贤圣天佛,宣扬佛教之正法,化战乱困苦之世程和平安乐”为宗旨,这是他佛教改革运动的第一个据点。该刊由中华书局印刷所印,并代发行。太虚任主编。主要内容有宗论、释义、评议、小说、文辞、诗歌、答问、录事、雅言等。该刊比较开放,儒释道几家皆可议论,反映出时代的思潮,太虚的《整理僧伽制度论》即在该刊上连载。1919年10月,《觉社丛书》出至第5期停刊。
(三)《海潮音》时代
《觉书》的出版,在当时佛教界和文化界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与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反传统宣传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吸引了大批有志维护传统、推动传统适应时代发展的有识之士和佛门僧俗先进的订阅。但是,由于《觉书》为季刊,阅者颇觉不解渴,于是,1920年1月,太虚大师创办了《海潮音》月刊。这是民国时期历时最久、影响最大、学术价值最高的佛教杂志。“海潮音”意思,“海是深广无际之意,须普周于人世;潮是应时而发之意,即是时代思想;音是声教文物之意,乃是宣扬法化。故海潮音须为应人海、时代潮流而宣发着觉音。”“当今已更人一人海潮流剧变之新时代,则《海潮音》应之亦发生一种新希望。”事实上,《海潮音》在其刊行的漫长年代中,比较完整地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佛教的历史状况及其改革历程。
《海潮音》的价值首先在佛教方面,但又远远超出了佛教的范畴。其视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广阔时空。从南亚、东北亚、东南亚,到欧洲、美洲、澳洲等广大地区的佛教活动甚至政治文化新闻都有反映。从佛陀成道开始,到早期的巴利语圣典、梵文典籍;从敦煌文献的被盗、黑水城刻本出土、云冈石窟被毁损,到宋元碛砂藏、赵城金藏的发现、保护以及刊行;直至中国佚失经典从日本的重新引进,汉文大藏经未收文献从藏文经典的转译和比较研究等等,中国和世界佛·教的重要信息都受到了全面重视和及时传扬。《海潮音)记录了诸多晚清文化精英“由儒人佛,以佛摄儒”的思想历程;当时的代表人物诸如康有为、梁启超、蔡元培、章炳麟、张謇、杨文会、欧阳渐、道阶、寄禅、圆瑛、太虚、弘一、印顺、胡适、许地山、鲁迅、郭沫若、陈垣、陈寅恪、常书鸿、贺昌群等等许多著述在学术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甚至直到现在仍然有着重要影响。
《海潮音)在其刊行的漫长年代中,比较完整地反映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佛教的历史状况及其改革历程。到1949年4月,总共出版了30年,352期。月刊社长期由太虚法师任社长,虽然主编更换了许多届,但始终秉承太虚佛教革新与人生佛教的指导思想,1947年3月太虚示寂后,由其在家弟子李子宽继任,仍一秉师志。历任主编有太虚、善因、史一如、唐大圆、张化声、会觉、楞伽山民、钱诚善、满智、法舫、芝峰、大醒、苇航、尘空、福善等。曾先后在杭州、北京、上海、泰县、汉口、武昌、重庆、南京、奉化等地编辑出版。1949年4月离开上海,结束在中国内地出版的历史。《海潮音》高度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佛教,其影响力之巨在民国时期无出其右者。
(四)太虚创办的其他期刊
太虚大师的办刊史,也是他的弘化史。民国时期,如太虚大师一般解行相应、重视办刊的高僧并不是很多。即使与太虚影响力相当的如印光、弘一、圆瑛等,在这方面的成就均不及太虚。除去上述三种期刊之外,太虚大师参与创办的重要期刊还有《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b灯》、《中国佛学》、《中国佛教会公报》、《汉藏教理院年刊》、《汉藏教理院特刊》、《觉群周报》等。这些刊物都标明是太虚主编,虽然实际编辑工作不是由太虚担任,但都遵循太虚所倡导的佛教革新与人生佛教为主旨,而且,多有太虚稿件支持。
《世界佛教居士林林刊》为上海佛教居士林(后改名世界佛教居士林)之林刊,该刊主要以弘扬居士佛教传统而创办的,系一本普及和应用佛教教理的刊物。自1925年起,该刊在国内外设立了22个推行处,足以说明该刊在国内影响很大。1937年4月停刊,共出43期。 、
《心灯》1926年5月创刊,太虚主编,悦安任编辑。上海佛化教育社出版。关于该刊,太虚大师在《自述》中说:“十五年(1926)春间,租屋于虹口设佛化教育社,由陈秉良、刘仁宣住社。刘另编心灯旬刊发行,专作佛化教育宣传。我则寓居雪窦分院,或育王分院的息庐,就近指导。”每期杂志都刊有太虚言论。该刊主要宣传“佛化教育”的理念,多次辟出较大篇幅讨论“佛化教育”诸问题。如太虚《教育之新建议》、《佛化工人的教育》等均在此刊出。该刊1927年3月停刊,共出31期。
《中国佛学》创刊于1928年9月。1928年7月太虚大师在当时的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和蔡元培、张静江等政要名流的帮助下于南京毗庐寺指导成立中国佛学会筹备处,观同、惠宗和王一亭受太虚大师之托担任筹备主任,决定编辑出版《中国佛学》旬刊。本刊实际上是在中国佛学会正式成立前的筹备期间编辑出版的。只出版了一期。
《中国佛教会公报》,1929年7月在上海觉园创刊,月刊。仁山任主编。总发行上海中国佛教会总办事处。1至3期称《中国佛教会公报》,4至6期称《中国佛教会月刊》,自第7期起改名为《中国佛教会报》。至1934年5月,共出57期。1936年1月起,由钟康侯任编辑,至11月停刊,共出11期。该刊保存了丰富的佛教历史资料,栏目有图画、论文、批文、呈文、令文等。此外,还刊有一些各地的佛教动态,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代表了当时中国佛教界主流的看法。该刊创办时,太虚任中国佛教会主席,该刊是在太虚直接领导下所创办。
以《汉藏教理院年刊》(1934年)为代表的汉藏教理院刊物共有六种,其余五种为《汉藏教理院开学纪念刊》(1932年)、《汉藏教理院立案文件汇编》(1936年)、《狮吼龙啸》(1939年)、《世苑汉藏教理院普通科第二届毕业同学录》(1940年)、《汉藏教理院特刊》(1944年)。这些刊物均在太虚指导下创办,全面反映了汉藏教理院的办学情况。
《觉群周报》1946年7月创刊于上海玉佛寺,太虚任社长,福善为编辑部主任,止方为发行部主任。这是抗战胜利后太虚在上海指导和主持创办的一家佛教刊物。《觉群周报》登载的政治评论多,主要宣传太虚的佛教“问政而不干治”的主张,曾经出版过“问政而不干治”的专号,震华等高僧都对此发表过自己的意见。该刊每逢周一出版,16开本。自1947年8月起,改为月刊。1947年12月停刊,共出57期。
二、太虚弟子创办的佛教期刊
太虚大师在民国初年就提出了丛林学院化和学院丛林化的改革思想,虽然在一段时间内遭到保守派寺僧的强烈反对和抵抗,但是,在武昌佛学院创办之后,各地创办的新式僧教育机构还是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与此同时,《海潮音》的创办所形成的影响也直接导致了其他新僧刊物的大量涌现。如《正信)、《现代僧伽》、《人海灯》、《狮子吼}、《觉音》等等,这些期刊的创办者不同程度受教于太虚大师本人或太虚大师所创办的佛学院,太虚大师本人也给这些期刊以不同程度的思想指导或稿件支持。这批杂志在不同的阶段对弘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造就和团结了一大批有思想的僧青年和学者。
(一)武昌佛学院毕业学生创办的期刊
民国十年(1921),32岁的太虚法师在北京广济寺讲《法华经》,听众中北京佛教界名流云集,讲经法会盛极一时。讲经圆满,自武汉而来的著名居士李隐尘、陈元白二人请太虚法师到武汉弘化,次年年初,太虚法师应邀前往武汉。太虚法师与李隐尘等相谈甚契,李隐尘建议大师“纯凭理想,于武汉新创一养成佛教基本人才的学校”。e此议深得太虚欢欣,遂即筹办。1922年5月4日(夏历四月初八佛诞日),武昌佛学院成立,正式礼请太虚为院长,典礼庄严隆重。7月13日,佛学院召开院董会成立会,推举梁启超为院董长。从此拉开了太虚僧教育的序幕。
武昌佛学院第一期的学生,出家缁众有漱芳、能守、默庵、会觉、观空、严定、法尊、芝峰、法舫等,另有白衣有程圣功、陈善胜(后出家,法名净严)、张宗载、宁达蕴等,后来人学的亦有大醒、迦林、寄尘、墨禅等。武昌佛学院在院学生受太虚院长佛教革新思想的影响,先后创办了《佛学院第一班同学录》、《新僧》、《三觉丛刊》等刊物,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武昌佛学院的基本情况和太虚所提倡的新僧教育思想。武昌佛学院毕业的学生中,许多后来都成了民国佛教历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他们一部分人因为有着较高的学识,也投入到各地佛学院和文化道场的办刊弘法利世的潮流中来。较为知名有芝峰、寄尘、大醒、法舫、会觉以及张宗载和宁达蕴等。他们创办的著名佛教期刊有《现代僧伽》、《现代佛教》、《人海灯》、《正信)、《佛教月报》、《觉津杂志》、《佛音》、《新佛化旬刊》、《佛化新青年》等。
《现代僧伽》和《现代佛教》实为一种期刊,后者为前者之延续。1928年3月,在福建厦门闽南佛学院任教的大醒和芝峰两法师创办了《现代僧伽》季刊,两法师护教心切,热血沸腾,以犀利的笔锋,作慷慨刺激的言论。他们呼吁佛教徒一致团结,抵御外侮,也要求佛教内部进行改革,革除传统陋习,整肃腐败的僧徒。因此,《现代僧伽》对当时佛教发生了极大的震撼作用。至1932年第五卷第一期,改为《现代佛教》月刊。1932年4月,主编大醒至潮州再改为《现代佛教周刊》。其宗旨是“团结现代僧伽,住持现代佛教,建立现代佛学,化导现代社会”。该刊对当时佛教界存在的问题勇敢地发表自己的鲜明的看法,特别是对当时佛教界所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从不回避,加以深刻的剖析,充满了生气,在海内外关心佛教改革的佛教徒、特别是青年学僧中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人海灯》的前身是芝峰、寄尘和窥谛等在闽南佛学院任教期间在当地报纸上创办的一种佛学附刊,注重宣扬佛教革新思想和人间佛教理论。后来该刊先后在1933年的潮州和1935年的香港先后两次复刊,撰稿人多是毕业于武昌佛学院、闽南佛学院等现代新式教育机构的太虚大师的门人弟子。该刊是继《现代佛教》之后在抗战前海内外有重要影响的大力弘扬佛教革新思想的一份重要的佛教思想文化杂志。 ’
大醒法师于1936年在天津创办了《佛教月报》。该刊《发刊词》谈到创办的主旨和办法除弘扬佛教的目的,尚有:(一)经论等圣典的再译和注释;(二)圣典的考虑;(三)合于初机之圣典的讲解;(四)圣典的整理;(五)圣典的提要和大纲;(六)邪风的破斥。该刊所刊出的文章多为义理性和时论性的学术文章,如关于五蕴的研究和介绍佛陀教义的文字。1937年7月,该刊办至2卷6期停刊。
1936年11月15日,大醒在上海觉津佛学院创办了《觉津杂志》,主旨是讨论与推动佛教教育。本刊刊出的绝大部分文章都是与佛教教育有关,其中讨论了关于佛教教育的目的、培养人才的方式,以及未来的展望等。还出版过《僧训特辑》专号,集中阐述了对集中培训僧伽的意义与利弊。此刊应是我国佛教教育的一个历史性资料,对现代的僧教育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宁达蕴和张宗载先后主持的佛教期刊有《新佛化旬刊》、《佛化新青年》、《佛音》等。这些期刊均由“佛化新青年会”创办,该会便是张宗载、宁达蕴等人T-'十年代初所组成的。
1922年9月,宁达蕴、张宗载在北京成立“北平平民大学新佛化青年团”,发起“新佛教青年会”,编辑发行《新佛化旬刊》。该刊共出12期。前十期为单张小报,自第11期开始改张成册。该刊刊出的“本刊八大使命”,其一日:“铲除旧佛徒的腐污,刷新佛化的真面目,使冥想离世的净土,化变成在世间可能的新新社会。”其二日“打破一切鬼教神教中学西学的迷信,使有志和我们携手同做这种工作的人得着一条极平稳安静的觉路,走入这可能可见无烦无恼的极乐世界。”~1923年,太虚将“新佛教青年会”改称为“佛化新青年会”。令宁、张推行佛化青年运动,编辑《佛化新青年》,以“农禅工禅”、“服务社会”、“自食其力”、“和尚下山”等为号召,一本太虚“人工与佛学之新僧化”而推行之。《新佛化旬刊》也随着宁张的南下(汉口)而告停。《佛化新青年》以“研究佛学真理,用以普化人类,使自由、平等、慈悲完全实现为宗旨”。前后出版两年。《佛音》1924年2月创刊,由闽南佛化新青年会出版。此刊与《新佛化旬刊》、《佛化新青年》等一脉相承。从中大略可以看出,张、宁等人创立的“佛化新青年会”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已有信徒三四千人,其发展可谓快速。这从整体上反映出:在知识青年社群中,当时中国境内佛化新青年会的组织和运动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这是迥然不同于传统的出家或在家团体的新佛教青年运动。
尚值得一提的,是一直秉承着太虚大师佛教革新与人生佛教之旗帜,并坚持了近20年的《正信》。《正信》1932年创刊,半月刊。封面题字太虚。编辑人释法舫、释谈玄、罗慧安、周观仁,后期由余瑞卿任主任,编者增加了释芝峰、释尘空、吕九成等人,撰述员有释会觉、释苇舫、释谈玄、周观仁、汪奉持、李慧空等√发行所汉口佛教正信会宜化团,通讯处佛昌千家街佛学院。印刷所武昌李荣真印书馆。汉口佛教会于1928年改组为佛教正信会。该会纯为居士团体,免与各省县四众佛教会相混,请导师太虚传授三皈,受皈戒者有财政厅长李基鸿等,且推李为武昌佛学院院护。该刊的宗旨是“以要使一般人将原原本本的佛教认识确当,然后再去实行,才不致流人痴迷的歧途,所以提倡正信为宗旨。”该刊在众多的佛教刊物中,以观点激进,提倡改革而显出特色,每期的刊头辞都以某一佛教的问题进行评论。1937年起,改为《正信周刊》,1949年3月,该刊办至第15卷第3期停刊。
(二)闽南佛学院学生创办的佛教期刊
1924年,转逢和尚把南普陀寺改为十方丛林,推选会泉法师为第一任方丈,并创办闽南佛学院,由常惺法师任院长。1927年,会泉法师三年方丈任届期满,由一直仰慕太虚佛教革新与人生佛教思想的常惺法师推荐太虚大师为主持,转逢长老在常惺的陪同下亲自赴沪礼请,蒙大师俯允,即偕二人来厦。4月29日大师在南普陀举行进寺礼,同时兼任闽南佛学院院长。由于大师要四方弘法,不能时常在寺领众,寺务就以转逢和尚为都监,转岸法师为监院。10月17日,大师在厦门主持闽南佛学院开学典礼,派毕业于武昌佛学院的大醒任事务主任兼教师(后代理院长)、芝峰任教务主任兼教师,并聘会觉、惠庭等为教师。大师自兼任院长后,就马上整顿教务,加强师资力量,使闽院成为我国著名的佛教学府。
就读于闽南佛学院的学僧中,有一大批后来成了极为有名的高僧或学者。如东初、慈航、印顺、瑞今、广洽、演培、竺摩、巨赞、心道、茗山、宏船等。
慈航法师是太虚大师的学生和佛教革新运动的坚定支持者与实践者。一生大力推广佛学,培育僧材,致力于弘法利生的教育工作;同时关心国事,支援抗日救国战争。其布教足迹不仅遍及海峡两岸与香港,更远播缅甸、南洋及印度。他主持创办的刊物有(耕荒)、《慈航特刊》、《星洲中国佛学)、《人间佛教》等。1930年,慈航由香港取道仰光,这是他南洋弘法的开始。不久即创办了《耕荒)杂志,惜笔者未能见其原本。1934年慈航法师在缅甸创办了《慈航特刊)。该刊为“仰光中国佛学会”会刊,刊出了佛学会宣言,其中有《本会简要的几个条件》,表明该会宗旨,并透射出该刊的办刊理念:一、要发出大慈大悲的心肠来度人度世;二、要鼓起大雄大力的精神去救国救民;三、要解决人生的痛苦决定先要研究佛学;四、要提倡道德文化去指导社会的一切;五、要提倡精神文明去补救物质的不足;六、要得正确的人生观应了解佛理;七、要达到平等大同请先化除私见;八、要牺牲自我的决心为社会排难解纷;九、要联络各慈善团体共同努力;十、要团结佛陀真信徒共行救世。该刊刊出了有关缅甸仰光中国佛学会和慈航法师创办的世界观音卍缘会的一些重要文献。
20世纪40年代,慈航到星马弘法。1946年创办《星洲中国佛学》。该刊第三期编后记云:“编者最初的理想,是希望各方执笔政的朋友,多做一点关于‘人间佛教’的言论,这在《投稿简则》上第一条——本刊言论重在‘摄化人间’故凡投稿诸君,宜皆以此为趣。这大约各方的作者们忽略了这一条,以后最好希望大家要共同一致的步伐。”此刊为慈航法师在星马弘化十余年间最重要窗口之一,此刊的发行,使得南洋华侨普露法雨,皈依三宝者日众,而他也因此受到当地信众的普遍尊敬。这份刊物比较集中地反映出慈航法师的办教理念。1947年,太虚大师逝世,慈航法师悲痛异常,在《星洲中国佛学》写下了大量文字纪念太虚大师。该刊自第四期起,用专色彩墨印刷,别具一格。
1947年,慈航创办《人间佛教月刊》,该刊为《星洲中国佛学》之延续。该刊的宗旨很明确,就是专门谈人间佛教理念,宣传人间佛教的思想,所发表的文章,有对人间佛教的定义,有谈人间佛教的操作,有说人间佛教成立的理由,以及人间佛教的影响等等,总之,这是民国时期较为集中谈人间佛教的理论刊物之一。该刊所有的稿件都是由国内汉藏教理院和武昌佛学院的师生撰写,表达了新佛教运动的心声。
东初、茗山曾先后主持编辑焦山佛学院刊物《中流》。该刊对佛教的未来表现了强烈的关注,具有明显的针砭佛门时弊的特点。对当时江南一带的佛教界情况,在此刊中也有所记载,因此保留了不少抗战胜利以后江苏及周边地区的佛教资料。1949年,该刊办至3卷10期,停刊。
竺摩法师在闽南佛学院甲班毕业后,曾任《海潮音》编务,后赴香港弘法。1938年受邀至澳门,创办《华南觉音》。本刊是在抗战期间,各寺庙被毁,或已经停止了文化事业的背景下,开始创刊出版的。办刊与资助者,以及作者都是闽南佛学院的法师和学僧,太虚大师对它表示了极大的关心,亲自书写了刊名。它的出版,被认为是《人海灯》在华南地区的翻版,也是继《人海灯》在香港出版之后,又一个有特点的佛教刊物问世,给已经处在孤岛的流落的难民,提供了一份精神食粮。该刊主要以学术文章为主,仍然表达了太虚改革派的思想主旨,尤其对僧教育的讨论,显得尤为重要。但是由于是在特殊的历史环境内出刊,所以该刊也真实地记录了当时发生的一些事情,对了解抗战与佛教的关系有一定的史料性。本刊出版十期以后,改名《觉音》继续出版。
与竺摩法师相呼应,巨赞法师两年后在桂林创办了《狮子吼月刊》。该刊的主要内容是着重用历史眼光,对全部教理,作有系统的整理,顺应时代潮流,重新建立一套新佛教的基本理论;同时,更针对敌伪的荒谬宣传,尽量发挥佛教的反侵略的思想,从佛教的岗位上,来巩固抗日民族战线,支持长期抗战。所以,其基本任务就是,用历史的眼光整理佛学,使佛学通俗化、现代化,而能适应现代思潮,树立新佛教运动的文化堡垒。宣扬佛教的反侵略思想,促进佛教同仁为抗战建国服务。报导国内外佛教动态,以佛学观点,评价现代一切学术思潮。主要内容有,社中座谈,佛学专著、通俗佛学讲座,各宗重要经典研究提纲,现代佛教史料,名著介绍、书评,佛教岗位通讯网,佛教文艺读者之页等等。该刊自创办以后,一直在新佛教运动方面颇有建树,除了宣传新佛教运动之外,还专门出版了“新佛教运动专刊”,在当时佛教界里独树一帜,影响很大。
除上述外,心道法师在西北弘法的《西北佛教周报》也是一份重要刊物。这份刊物创办于1940年底。该刊主编心道法师是弘化一方的著名佛教徒,他是江西人士,毕业于闽南佛学院,曾经追随太虚法师,后在西安为大兴善方丈,并以此为据点,弘化一方。
(三)汉藏教理院学生创办的佛教期刊
1930年秋,曾任世界佛学苑苑长、中国佛教学会会长、中国佛教整理委员会主任的太虚大师“游化人川”,得知四川刘湘有“选派汉人人藏”之意,乃建议成立汉藏教理院,以研究汉藏教理,融洽中华民族,发扬汉藏佛学,增进世界文化交流,得到了渝州(今重庆)军、政、金融界知名人士的大力支持,遂选定缙云寺作校址,推选刘文辉为名誉院长、太虚为院长、何北衡为院护,共同组成汉藏教理院董事会。1933年缙云寺重庆汉藏教理院成立,这是一所专门培养有关藏传佛教研究人才的佛学院,为我国最早的藏学研究基地。抗战期间,太虚大师曾在此主理全国的佛教事业,培养佛教人才,续佛慧命,为当代中国佛教作出贡献。
该院毕业的学僧,后来从事文化教育事业的颇多,如永晖、昌仙、慧明、心月、海印、海定、印法、圆真等;另有在各地佛协工作的,如正果后任中国佛协副会长,开一后任重庆佛协秘书长,竺霞后任重庆佛协会长;再有后来赴藏修学的,如永灯、善化等。创办或参与创办佛教期刊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惟贤和演培。
惟贤现任重庆慈云寺方丈。在1942年6月25日,惟贤和兄长惟圣共同创办了佛教期刊《大雄》,该刊创办的方针是:“一、有误解佛教的理论和恶劣的驱僧夺产,必力起反驳,呼吁。二、对新旧僧伽以对请的方式求其大改革、大团结。三、乡村为农民的众集处,中国人民十分之九都是农民,佛教的寺庙亦多在乡村,我们主张今后不单偏重都市的佛教,还要建设乡村的佛教!四、佛教教育过去的错误是:只重视创办中等的僧教育,忽略了最根本的初级教育,这必促起大德法师的注意。五、尼众教育素来被人们忽视,其实这在佛教教育中也是重要的一环,我们必力除人们过去对此轻视的、狭小的眼光,请大僧和尼界中有学有德者多多提倡。六、僧青年同志是复兴佛教的干部,烦闷与苦痛,我们都希望冰释。劝大家注重的,即是排除己见,自然,专心从事改革新佛教的工作。七、国家正处于艰难的抗战期间,整个世界都被恶魔法西斯扰乱,如何施展佛教的救世精神,为国家出力,为世界除害,本必呼请全国佛教徒对此注意。这七点,是本刊今后遵行的方针。我们必须始终不懈的为此努力。希望僧青年同志们,共同出力来开辟这一块荒地,我们是非常欢迎的。”该刊的内容,仍然是表现了太虚一系的新佛教运动的影响,对佛教的时代发展,有很多关注,佛教的时局亦多有评论,同时也刊出了一些佛教文艺的小文,做了佛教通俗化的尝试。
演培法师后来协助慈航创办《星洲中国佛学》,此不赘述。
三、受太虚大师影响创办的佛教期刊
太虚大师的佛教改革和人间佛教思想,不仅在他的弟子们中间被广泛接受和传播,甚至逐渐在广大佛教僧俗界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们在观念上认同太虚大师佛教改革的思想,并与太虚大师有着不同程度的交往。他们是唐大圆、范古农、康寄遥、刘仁航等。
唐大圆先生早年便积极向《海潮音》杂志投稿。太虚大师曾说:“《海潮音》得唐大圆、张化声、张希声投稿,倍有生气。”后被太虚聘为武昌佛学院教务主任。他在1926年创办的《东方文化》杂志,这份杂志文化气息很浓,但依然掩饰不了其鲜明观点。作为太虚大师的追随者,该刊发表了很多有生气的文章,如太虚大师《东方文化大系谈》等文。这份刊物共出六期。
范古农是近代中国著名居士佛教学者与弘法大家,在海内外僧俗界都有广泛而重要的影响。他对太虚大师的佛教革新思想和人生佛教之倡导非常赞赏,自谓“大师为我素所钦佩之善知识,虽未获常时亲近,然于其佛学著作,拜读者已三十余载矣”。他于1930年10月1日创办了《佛学半月刊》。这份刊物自创办初期便赢得了僧俗两届的一致好评。范古农和余了翁任总编。经常撰述人有太虚、满智、慧舟、丁仲祐、李圆净、何默雷、李证性等。其宗旨是“以浅显文笔,述佛教要义,接初机学人,谋佛法普及”。所辟“佛学答问”一栏,对当时普及佛教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颇有影响。该刊还出版过一些法会专刊。该刊由于收费低廉,有赠有订,销量超过一万册,为民国年间佛教刊物发行量之冠。1944年12月16日停刊,共出313期。
范古农居士还于1935年4月创办了《佛教日报》。这是当时唯一一份佛教日报,也是最通俗的佛教报。该报每日出报,每日四版,非常及时地反映以上海为中心的全国佛教动态。内含有《中国佛学会上海市分会周刊》,不定期推出。该报在大量民国时期佛教报刊上都有介绍,可见其影响非同一般。该报于1937年7月因战乱停办。
林子青为著名居土,早年出家,法名慧云。他于1925年人闽南佛学院学习,院长为常惺法师。他于1927年4月从闽院毕业后不久,太虚大师来南普陀寺任方丈并主持闽院。虽然不是太虚大师的亲灸弟子,但是他一直非常仰慕太虚大师,并多次得到太虚大师的指教,深受太虚大师的影响,赞叹“太虚大师是当时佛教里最伟大的人物”。他从闽毕业后在厦门主编《佛教公论》,也是一本重要的刊物。该刊创办于1936年8月,月刊。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出版至1卷12期即停刊。1941年在泉州续办,终因人事艰危,经济匮乏,无法维护,复刊4期,1941年12月停办。1946年4月重新复刊,社长性愿,发行人为瑞今,编辑者为大音、刘绵松、罗毅,佛教公论社发行。该刊成为抗战胜利后福建佛教界唯一的一份刊物,因此在当时的影响很大。该刊的风格是宣扬改革佛教运动和思想,文章对当时佛教弊端敢于批评,并且对未来的佛教发展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建议。特别是在抗战以后,该刊对未来佛教讨论的文章尤其值得关注,这时太虚大师已经逝世,但是该刊仍然高举太虚大师的旗帜,因此该刊不仅可以看做是民国时期福建佛教的重要文献,也是了解抗战胜利后佛教革新运动的一个重要窗口。1948年11月,该刊出版至复刊25期停刊。
西北佛教的大护法康寄遥先生在1948年3月17日,太虚圆寂一周年时推出一种新刊物《大雄半月刊》该刊主要宣传太虚的思想和理念,刊出很多这方面的文章。该刊至少出版了13期,何时停刊,待考。
此外,刘仁航居士所创办之《慈航》、《慈航画报》,王慧保在湖北所编之《佛学月报》,江苏泰县佛教居士林所办之《佛化周刊》,江苏常熟兴福寺法界学院所办之《晨钟》,蒋特生在广州所办之《灵泉通信》,北平佛化居士会所办之《i匕平佛化旬刊》,安徽青阳九华山佛学院所编之《江南九华佛学院院刊》也都不同程度受到太虚大师影响或直接间接的关注。
以上就笔者所知所见,对太虚大师与现代佛教报刊的繁荣出版之间的关系作了几点简单阐述。大师一生弘化,方式很多,办刊只是其中一种。然而,通过太虚大师这些定期或不定期出版物的态度,可以看出大师积极推进佛教改革精神之一斑。
纵观民国时期的佛教报刊,除上文所提到的这些之外,尚有数量众多的报刊中刊载或转载太虚大师的文章。各地佛教新闻中也多有涉及太虚大师者。这些动态出现的文献,可以为我们研究大师生平提供更为生动而真实的参照。大师手书及影像资料更是多得不可计数,而且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今天难得一见的。设若有一天,有心人将这些资料编纂合集,流布于世,将使人们对太虚大师生出更多敬仰。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副编审)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