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长安佛寺考(1)
唐长安佛寺考
孙昌武
在印度佛教发展的早期,并没有固定的院寺。僧侣过着托钵巡游的生活,只是逢雨季在一定的地方“安居”。后来出现了寺院,则主要是信徒修道和供佛、礼佛的场所。即使如印度佛教后期的那烂陀寺那样的大寺院,其功能也主要在这两个方面。而自佛教甫人中土,很快就形成了中国式的寺院。它们是僧侣居住、活动的地方,也是佛教活动的中心,并与世俗社会结成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土佛寺在建筑格式和内部组织上具有自己的特点。汉传佛教寺院这些特点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到中国的封建制度和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所制约的。到南北朝时期,寺院经济已发展到相当大的规模,从而大为增强了佛教的势力。
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也是寺院建设极其兴盛的时期。而两京作为当时的政治、文化和国际交流中心,同时又是宗教活动中心,寺院建设和活动尤其兴盛。而这些京城的大寺不只在当时的佛教内部占据着指导地位,在与世俗政权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上更起着极其巨大的作用。因此研究两京的寺院,就成为认识当时佛教发展状况的钥匙;同时进而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唐代政治和社会生活的一些重要方面。
由于篇幅关系,本文只讨论西京长安寺院情况。这也是因为东都洛阳的佛教只是在武后至玄宗朝前期兴盛过一个时期,而长安在唐王朝三百年间一直是佛教发展的中心。
长安寺院概况
北周武帝毁佛,大河南北寺像悉被夷灭。至隋代崇佛,在两京大规模地兴建佛寺。特别是自开皇二年(582)起建设新都大兴城,更有可能规划、建筑规模宏大的寺院。到唐室建立,虽经隋末战乱的焚毁,隋朝旧寺仍保留了一批。而自唐室初建,更陆续兴建了许多寺院。武后、中宗朝,“太平公主、武三思、悖逆庶人,恣情奢纵,造罔极寺、太平观、香山寺、昭成寺,遂使农功虚费,府库空竭矣”。这是两京造寺的又一个高潮。“安史之乱”两京遭到严重破坏,有些寺院被废毁,但以后不少又相继恢复,并陆续建设起一批新的寺院,包括章敬寺这样的大寺。规模宏伟的长安佛寺遍全城。特别是其南面的几列里坊,居民一直稀少,更可以建设占地尽坊的大寺(当然还有道观,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中唐时期的舒元舆形容当时佛寺之众,说“十族之乡,百家之间,必有浮图”;久视元年(700)狄仁杰上疏中也指出“里陌动有经坊,闤闤亦立精舍”。长安城更是如此。我们现在所知文献记载的都是当时著名的大寺院。另外还有无数的兰若、佛堂、经坊等遍布于坊市,如日僧圆仁在武宗朝到长安,就记录“长安城里坊内佛堂三百余所”。具有一定规模的佛寺的数量,宋敏求《长安志》记载天宝以前有僧寺六十四,尼寺二十七,合计九十一所;日本佛教学者琢本善隆主要根据徐松《唐两京城坊考》列出唐代长安寺院一百零三所;但他们所搜集的还不完全。近年日本学者小野胜年广泛搜集史料,著成《中国隋唐长安·寺院史料集成》(史料篇、解说篇,京都法藏馆,1989年),有关材料大体搜罗齐备。以下即在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加以补充。当然这其中有些寺院是陆续兴建的,有些在一定时期则已毁废,并不是一时并存的。寺院名称排列以首字拼音为序,徐《考》书易见,其中已详者则略及之:
宝刹寺:徐《考》卷三,在崇仁坊。
宝昌寺:有僧道洪于贞观年间在宝昌寺讲《涅槃》,见《续高僧传》卷一四;宝昌法祥参与玄奘译场,见慧立、彦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许敬宗《瑜伽师地论新译序》;至景云元年玄宗谋诛武、韦,宝昌寺普润参与其事。
宝德寺:圣历三年宝德寺僧慧月等请会勘《不空羂索陀罗尼经》,见波仑《不空羂索陀罗尼经序》。
宝庆寺(俗名花塔寺):《金石萃编》卷四〇有《宝庆寺瓦当》,谓“文皆五字,曰‘长安宝庆寺”’;据《陕西通志》,在安仁坊,俗名“花塔”。同书卷八五又有《花塔寺王璿造像铭》等。
宝台寺:天宝年间菏泽神秀弟子常一“征人京师,住宝台寺”,见锐璨《大唐荷恩寺故大德法津禅师塔铭》。
宝应经坊:徐《考》卷四,在延寿坊。经坊是写经、诵经之处,是一种特殊的寺院,遍布在长安里坊之中,这里只据徐《考》著录一处。
宝应寺:徐《考》卷三,在道政坊。
保寿寺(《通鉴》卷二一六作“宝寿寺”):据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六《寺塔记》下谓在翊善坊。
保唐寺:见柳澈《保唐寺毗沙门天王灯幢赞》,其中说到“事之源也,肇自平康里”云云,故寺在长安无疑;文作于元和年间。
褒义寺:徐《考》卷四,在嘉会坊。
报恩寺:徐《考》卷四,在崇德坊,谓“嗣虢王邕景龙中娶韦庶人妹,舍宅立寺。韦氏败,寺废”。然《是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传》说“又于相王旧宅置报恩寺”。是否一处,待考。
辨才寺:徐《考》卷四,在怀德坊。
禅定寺:隋仁寿三年所建禅定寺于武德二年改为大庄严寺,大业元年所建大禅定道场改为总持寺。《宋高僧传》卷一九《新罗无相传》说他“到京,玄宗召见,隶于禅定寺”,故此应是唐时所新建。
禅林寺:徐《考》卷三,在兴庆坊。
崇福寺:徐《考》卷四,在休祥坊。咸亨元年初立,名太原寺(以在西京又称西太原寺);垂拱三年,改魏国寺;载初元年,为崇福寺(大中五年,化度寺曾改为崇福寺)。
崇济寺:徐《考》卷三,在昭国坊。本为修慈寺,贞观末改本宏寺,神龙中为崇济寺。岑参有《携琴酒寻阎防崇济寺所居僧院》诗,见《全唐诗》卷二〇〇;又见段成式《寺塔记》下。
崇敬寺:徐《考》卷二,在靖安坊。龙朔二年立,本为尼寺,高宗崩改为宫,以为别庙,后再改为寺。唐仲《澧州药山故惟俨大师碑铭》中说“自兴善宽、敬示灭之后,四方从道之人,将质疑传妙,罔不诣崇敬者”。
崇化寺:《通鉴》卷二五二《唐纪六八·咸通十四年》:奉迎佛骨于禁中三日,“出置安国、崇化寺”。(元校点在安国、崇化间未置隔点)
崇圣寺:徐《考》卷四,在崇德坊。隋旧寺,本为道德、济度二尼寺,后为灵宝寺和太宗别庙;仪凤二年,改为崇圣僧寺(大中五年,温国寺曾改为崇圣寺)。
崇先寺:小野氏书引敦煌文书有“右街崇先寺内讲论兼应制大德彦楚”。
崇业寺:徐《考》卷四,在崇贤坊。徐《考》作尼寺,《宋高僧传》卷四《禅楷传》谓为所住寺,则武后时已改为僧寺。
崇义寺:徐《考》卷四,在长寿坊。慧頵(道宣师)、道宣均曾住此。
楚国寺:徐《考》卷三,在晋昌坊。
慈悲寺:徐《考》卷四,在光德坊。
慈仁尼寺:徐《考》卷四,在崇贤坊。本在法明尼寺西,开二年敕并人法明尼寺。
慈云寺:李山甫《题慈云寺僧院》诗“帝城深处寺,楼殿压秋江”。寺在“帝城”。
大慈寺:据平冈图,在常乐坊。
大安国寺:徐《考》卷三,在长乐坊。为京城名寺,特盛于中唐时期。
大慈恩寺:徐《考》卷三,在晋昌坊。为京城名寺,特盛于初、盛唐。
大法寺:徐《考》卷四,在长寿坊。本名弘法寺,神龙元年改。
大荐福寺:徐《考》卷二,在开化坊;其浮图院在安仁坊。为京城名寺,至晚唐繁盛不衰。
大觉寺:徐《考》卷四,在崇贤坊。
大开业寺:徐《考》卷四,在丰乐坊。武德元年立为证果尼寺;贞观九年改为静安宫,为高祖别庙;仪风二年复立为开业寺。
大兴善寺:徐《考》卷二,在靖善坊。神龙中至景云年间一度更名酆国寺。为京城名寺,至晚唐繁盛不衰。
大云寺:徐《考》卷四,在怀远坊。本名光明寺,为三阶教道场;善导亦曾在此说法;武后时改为大云寺,据《通鉴》卷二〇四《唐纪二〇》,事在天授元年;开元二十六年改开元寺,见《唐会要》卷四八《寺》。在《长安志》等书里均作“大云经寺”,饶宗颐据碑刻考订“经”字误衍。
大中报圣寺:徐《考》卷三,在兴宁坊。
大庄严寺:徐《考》卷四,在永阳坊、和平坊。会昌六年改圣寿寺为京城名寺。特盛于初、盛唐。
大总持寺:徐《考》卷四,在永阳坊、和平坊。为京城名寺,晚唐犹盛。
道德寺:徐《考》卷四,先在崇德坊,后徙于嘉祥坊之太原寺址。
定光寺:见礼言《梵语杂名》,属衔为“翻经大德兼翰林待诏、定光寺归兹国沙门”。
定国寺:《宋高僧传》卷二四《大光传》谓“届帝(肃宗)降诞节,斋于定国寺……令中官赵温送于千福寺,住持经道场”。事又见李绅《墨诏持经大德神异碑铭》。
定水寺:徐《考》卷四,在太平坊。
法海寺:徐《考》卷四,在布政坊。
法界尼寺:徐《考》卷四,在丰乐坊。
法觉尼寺:徐《考》卷四,在敦义坊。开元二年,并人资善
寺。
法明尼寺;徐《考》卷四,在崇贤坊。
法乾寺:《宋高僧传》卷六《知玄传》:“帝(宣宗)以旧藩邸造法乾寺,诏(知)玄居寺之玉虚亭。”《僧史略》下《赐僧紫衣》条记载大中年间“法乾寺都检校僧从暕赐紫”。《鉴诫录》卷八记载贾岛为僧,本名无本,“去法乾寺返初”。
法寿尼寺:徐《考》卷二,在开化坊。
法寿寺:《太平广记》卷二一五《满师》:“西京太平坊法寿寺,有满师善九宫……”
法云尼寺:徐《考》卷三,在宣平坊。景龙二年至景云元年改翊圣寺;会昌六年改唐安寺。令狐安有《唐故上都唐安寺外临坛律大德比丘尼广惠塔铭》;又青龙寺沙门后素《尼又元造幢记》谓又元“遂止唐安”。
奉慈寺:徐《考》卷三,在宣阳坊。本为虢国大人宅,据《寺塔记》下、《宋高僧传》卷二七《惟则传》:宪宗太皇太后郭氏为母齐国大长公主迫福造。
奉恩寺:徐《考》卷四,在居德坊。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谓寺本尉迟乙僧宅;《宋高僧传》卷三《智严传》谓智严本姓尉迟氏,于阗国质子,舍宅为寺。两尉迟不同,当是传闻异词。大中五年,奉恩寺改为兴福寺。
福林寺:徐《考》卷四,在安定坊。本隋律藏寺,武德元年,于永兴坊置太原寺,后移于此,咸亨三年改福林寺。
福田寺:徐《考》卷四,在敦义坊。本为隋废寺,乾封二年武后立为崇福寺(与在休祥坊曾名为崇福寺者非一处),仪凤二年改为福田寺。
甘露尼寺:徐《考》卷三,在胜业坊。
功德尼寺:徐《考》卷四,在怀远坊。
功德寺:《宋高僧传》卷九《志贤传》:“志贤……后游长安,名公硕德,列请为大寺功德之师。”此为僧寺,与尼寺非同一处。
光德寺:徐《考》卷四,在光德坊。
光明寺:徐《考》卷二有光明寺,在开明坊。按怀远坊大云寺本名光明寺,即为隋时法瓒、昙藏、慧藏所住寺,唐初善导曾在此说法,使信徒自柳树上投身,是轰动一时的事。此非同处。
光宅寺:徐《考》卷三,在光宅坊。
广福寺:窥基曾“奉敕为奘师弟子,始住广福寺”;武后朝日照三藏住寺译经;到中唐时朝又有慧空,“代宗皇帝闻其道,下诏俾居京师广福寺”。
海觉寺:徐《考》卷四,在崇贤坊。
荷恩寺:徐《考》卷三,在永兴坊。
恒济寺:《宋高僧传》卷一四《道成传》谓为道成所住寺,并说“怀素著述,皆出其门”;又同卷《怀素传》亦云:“上元三年丙子归京,奉诏住西太原寺,傍听道成律师讲……“
宏福寺(亦作弘福寺):徐《考》卷四,在修德坊。刘轲《大唐三藏遍觉法师塔铭》:“太宗曰:师(指玄奘)西去后,朕为穆太后于西京造宏福寺,寺有禅院,可就翻译……”自唐初玄奘住宏福寺,此为著名译场。神龙元年改为兴福寺。
宏济寺:(续高僧传》卷一九《惠满传》,贞观七年,敕令住宏济寺为上座;怀素贞观十九年从玄奘出家,居宏济寺。
弘法寺:《续高僧传》卷二〇《静琳传》:“武德三年正月,正平公李安远奏造弘法……京室都寺五十有余,至于叙接宾礼,僧仪邕穆者,莫高于弘法矣。又寺居古废,唯一佛堂,僧众创停,仄陋而已……”
弘光寺:徐《考》卷四,在怀德坊。
弘善寺:《续高僧传》卷一六《信行传》:“又于京师置五寺,即化度、光明、慈门、慧日、弘善是也。”又同卷二九有弘善寺法旷,其师荣师亦住该寺。
护国寺:圆仁《人唐求法巡礼行记》卷四:“为求归国,投左神策军押衙李元佐……宅在永昌坊,人北门西回第一曲,傍墙南壁上,当护国寺后墙西北角。”
华阳寺:《唐会要》卷四八《寺》:“……清禅寺改为安国寺,缘间架数少,取华阳寺连接充数。”清禅寺在兴宁坊。
化度寺:徐《考》卷四,在义宁坊。本隋真寂寺,武德二年改,会昌六年改祟福寺。为三阶教名寺。
会昌寺:徐《考》卷四,在金城坊。
慧日寺:徐《考》卷四,在怀德坊。
积善尼寺:徐《考》卷四,在义宁坊。原在修真坊,武德中徙。
纪国寺:徐《考》卷四,在延福坊。、济度尼寺:徐《考》卷四,在安业坊。原在崇德坊,贞观二十三年移此。《通鉴》卷一九九《唐纪》十五:“太宗崩,武氏随众感业寺为尼。”胡注曰:“《长安志》曰:‘贞观二十三年五月,太宗上仙,其年即以安业坊济度尼寺为灵宝寺,尽度太宗嫔御为尼以处之。’程大昌曰:‘以《通鉴》及《长安志》及吕大防《长安图》参定,《通鉴》言武氏在感业寺,《长安志》在安业寺,惟此差不同。’然《志》能言寺之位置及始末,则安业者是也。”
济法寺:徐《考》卷四,在布政坊。
建法尼寺:徐《考》卷四,在颁政坊。
建福寺:徐《考》卷三,在曲池坊。本隋天宝寺,龙朔三年改。
经行寺:徐《考》卷四,在崇化坊。会昌六年改龙兴寺。
净影寺:徐《考》卷三,在敦化坊。据《续高僧传》卷八,寺是隋文帝为净影慧远所立,地址“选天门之南大街之右,东西冲要。”
净域寺:徐《考》卷三,在宣阳坊。
净住寺:徐《考》卷三,在晋昌坊。
静法寺:徐《考》卷四,在延康坊。
静乐尼寺:徐《考》卷四,在崇化坊。
静住寺:平冈图误前净住寺在安兴坊,即与此静住相混淆。马戴《题静住寺钦用上人房》诗谓“寺近朝天路,多闻玉佩音”,安兴坊在大明宫南。《太平广记》卷四二一《萧昕》谓“天竺不空三藏居于静住寺”。
开善尼寺:徐《考》卷四,在金城坊。
开业寺:徐《考》卷四,在丰乐坊。本为证果尼寺,仪风二年改。
空观寺:徐《考》卷四,在兴化坊。
乐善尼寺:徐《考》卷四,在金城坊。本为舍卫寺,景龙元年改温国寺,二年为乐善尼寺。
醴泉寺:徐《考》卷四,在醴泉坊。
灵安寺:徐《考》卷四,在嘉会坊。
灵花寺:徐《考》卷三,在常乐坊。
灵化寺:徐《考》卷四,在普宁坊。
龙华尼寺:徐《考》卷三,在曲江北。
龙兴寺:徐《考》卷四,在颁政坊。太宗为皇太子及诸王受菩萨戒,造普光寺,神龙元年改中兴寺,又改龙兴寺。大中五年,经行寺曾改为龙兴寺。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