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修四禅八定
略谈修四禅八定
小乘的声闻缘觉断尽一念无明后,如果不具备四禅八定,生死不能自主,所以,只有舍报后,才能入涅槃,名慧解脱。如果断尽一念无明的声闻缘觉,具备四禅八定,则能自主生死,随时可以入涅槃,名俱解脱。二乘所修的解脱道,是断烦恼的法门,修学四禅八定,有利于烦恼的断除。
大乘菩萨应修四禅八定,在四禅八定中,诸佛菩萨皆以四禅为根本。有知识说:“四禅八定是定性声闻所修,参禅念佛人是大乘行者,不须修持。”对这一点,我们分为几点来说明。
1,菩萨六度之第五度禅定,是以四禅八定为主要的三昧。既然四禅八定是禅定度的主要内容,而禅定是菩萨六度之一,那我们就不可以说大乘行者不须修四禅八定。
2,《六度集经》云:“自五通智至于世尊,皆四禅成。”菩萨以大悲心而常住世间度众生,所以应该在悟后修学五种神通。未到四禅之前修学神通要花很多的时间,如果已修得四禅,再修五种神通,随修随得。而神通的获得是因禅定功夫配合神通加行而得,不是因为明心见性的智慧而得,所以菩萨应修禅定。
3,《大般涅槃经》卷二十五云:“云何菩萨修习五事?所谓五定。一者知定,二者寂定,三者身心受快乐定,四者无乐定,五者楞严定。修习如是五种定心,则得近于大般涅槃,是故菩萨勤心修习。”
《大般涅槃经》世尊开示:菩萨应该修习五件事情,便是五种的定。第一知定,就是初禅;二者寂定,是指二禅;三者身心受快乐定,是指三禅;四者无乐定,是指第四禅。到了四禅之后还要修楞严定,但是楞严定也包括前面的四禅在内,所以《楞严经》所讲的定包括欲界定、未到定,乃至四禅四空定。因此,我们讲无相念佛,也可以用第二十四种的圆通法门——忆佛的方法进入欲界定、未到定,发起初禅、二禅、一直到四空定、观禅、炼禅、熏禅、修禅、楞严大定。
为什么要修这五种定?世尊说修习这五种定心,我们就可以一步一步地接近大般涅槃,所以菩萨应当要精勤地修学这五种定。因此,不仅要修四禅,还要修楞严定。而其中的第四禅,因为定慧均等,所以诸佛于四禅大悟成佛。也在第四禅取涅槃,所以我们就知道一切大心菩萨应修第四禅。
4,《大智度论》卷二十云:“涅槃城有三门,所谓空、无相、无作。四禅等是助开门法。”又云:“是三种智慧,若不住定中,则是狂慧,多堕邪疑、无所能作。若住定中,则能破诸烦恼 ,得诸法实相。”
《大智度论》里也指出要到究竟的涅槃,也就是说:亲见大般涅槃——真如佛性本体的不生不灭的境界之后,要亲证涅槃,必须要功夫,所以告示我们涅槃城有三门:空、无相、无作,四禅是帮我们开涅槃城的方法。
空是指真如非色非相,没有去来,不生不灭,所以谓之空。空无所有是说——没任何形相法相,没有形相法相就是无相。因无相我们就不须有任何的欲望,不须要去追求。既然真如不触六尘,从来无所得、无所失,我们就不须去追逐一切的有为法,追逐这些有为法全是五蕴所得;失去一切世间的有为法是五蕴所失。真如无得无失,就不须起任何的欲望而有各种的造作,因此称之为无作。所以明心见性就是空、无相、无作三昧,这三三昧即是进入涅槃城的三个重要门户。
但是找到这三个门户要进入涅槃,就得要有功夫才开得了门,否则就得像慧解脱阿罗汉一般,要等到命终时才能入涅槃。四禅就是助我们开启空、无相、无作的涅槃城门之方法。这三种智慧若不住在定中就称为狂慧。
有人问:“修定者极多,何以未到地定久不能得?尤以修得未到地定已十数年者,定力甚强,何以初禅久不现前?”对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说明“事障未来,性障初禅”的道理。
1,事障未来。
有很多修行人学习禅定:数呼吸、持咒、念佛、止观已经很多年了,但是久久不能修得未到地定。这是因为不知道修定应该要由繁入简、从有入无的道理,再加上没有办法每天都拨一些时间在动中或静坐中来修持。
我们修学禅定的各种法门必须把握一个原则:禅定的功夫必须是要由繁入简、从有入无。譬如数息——学数息法必须要修六妙门。讲数息而不谈六妙门,那是只学得片段。
我们学数息——一个呼吸数一个数字,数到十又从头来。但是当我们数不好的时候,始终数不到十,就出现妄想就断掉了,这要怎么办?这个时候反过来又由简入繁:心既然爱攀缘,那我们就一个呼吸数十个数目字——在身体上,从鼻头开始,到丹田为止,定出五个点。然后每一个呼吸就数到十,吸气时从鼻头开始一个点数一个数。数到丹田是五,呼气从丹田开始数六,数到吐气完了到鼻头是十,从一数到十,总共十个数字。那这样子呢?心就很忙了,心忙的时候,就忘了打妄想了。
但是这只是一个方便善巧,数到妄想不起之后,要回复到一般的数息,一个呼吸数一个数字。数到妄想不起后要改为随息,心随着呼吸上下出入,从鼻头吸入到小腹,从小腹呼出到鼻头出去,心随呼吸上下就可以啦。如果心仍不动,那就离开呼吸,止于一境,不做任何的攀缘。修止一段时间以后,如果妄想还不起,便可以用观——观察微细的境界。我们就寻觅微细的境界安住。如果妄想仍不起,继续深观,会出现更微细的境界,又转进去。不停的转进更微细的境界。这是数、随、止、观。
如果在这一些过程里面,发觉到妄想出现了,没有办法安住,就要“还”——再退回刚才的层次去。从观的微细境界退回到粗一点的境界试试看。粗一点的还不能安住,再退到更粗的境界;如果还不能安住,就退到止的境界;如果还不行,再回到随的境界;如果还不行,再回到数的境界,这就是还。
如果可以安住啦,妄想不起了,再往前推进,或数、或随、进入到止、然后进到观。以观的方法渐渐转进更微细境界。这过程是数随止观还。经由这样的方便善巧一直修学,我们心就越来越清净,定就越来越好。这数、随、止、观、还、净,称为六妙门。所以数息要有事修的方便善巧,这事修的方法不会,就障碍未到地定,称为事障未来。
那么持楞严咒、念佛也是一样,都要由繁入简,从有入无,才是会修禅定的人。有的人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他另有事障——福德资粮不够;每天要打坐的时候,事情就来了,没有时间打坐。有的人有时间打坐拜佛,但是亲戚朋友多得不得了,每天谈不完的话,被打扰。有的人是根本没有时间去打坐拜佛修行,因为肚子都填不饱了,那有时间修定?以上所说不知事修的善巧方便及事修的因缘环境不具足,叫做事障未来。
有的人有时间拜佛打坐,也没有人打扰,但是拜佛打坐时,心里面烦恼一大堆,被俗事牵绊住,耽心得不得了。其实没什么事情,自寻烦恼而已,因此散乱攀缘,这就是被五盖之中的掉悔盖所障碍。
定修的不好的人有掉有悔,定修的好的人有掉无悔。到了第四禅,无掉亦无悔,那么,因为掉悔或昏沉,以及最重要的——贪欲的执着,瞋恚的执着,导致心无法定于一境,所以无法修成未到地定,便无法发起初禅。
但是说到未到地定,很多人以为必须要在打坐静中来修,其实不一定;动中修也可以修得成。善于修定力的人,能够修得未到地定的定力,但是他不进入定境。
2,性障初禅。
有的人已经得到未到地定,能够入定三天、五天、十天、半个月,可是初禅久久不能现前;那就是说他被性障所障住了。所谓性障,就是我们以前在小止观里面讲的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掉悔盖、疑盖、五盖之中,对发起初禅最大的障碍是淫欲之贪着,于男女欲有贪,初禅便永不现前。
有很多人(不管出家、在家都一样)误会了初禅的修行,是不停的增强未到地定的功夫,总认为是入了初禅以后才离五盖。而其实是应该要先离五盖,然后才能得初禅。所以智者大师在小止观里面,把弃五盖放在第三,正修行放在第六,道理就在这里。
古时候的人修定很容易,现在的人修定很困难。因为古时候的人性障少,事障也少。我们现在的人,事障、性障俱足。我们现在的人从出生开始,三、四岁就上幼稚园,然后是小学生、初中、高中、大学,在学校里学的东西极为繁杂。而且现代人的生活形态非常忙碌;忙着享乐、忙着打牌、忙着郊游,忙着看电视。工作也是一样,大家走路都是匆匆忙忙赶时间。像这样的话,掉悔非常严重,所以要得到未到地定就很困难。
如果已经修得未到地定而不能发起初禅,那就是因为这个人聪明伶俐,贪、瞋、痴、慢、疑,样样皆不离。五盖中的贪欲盖主要指欲的贪着,执着淫欲之乐,甚深难拔,就障碍初禅。所以智者大师讲“性障初禅”——被性障所障了。我们常常强调悟后起修,要修初禅。但是初禅的善根发有二个条件:第一条件是除五盖,性障微薄,心调柔软。第二条件必须具备未到地定的定力。但是我们看现代修定的人,大部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每天空心高坐,百无所思,沉浸于未到地定之中,在里面苦候初禅,认为这样就是精进。下座之后,就贪求利养名闻,用怀疑的心态,不信任的心态、傲慢的心态来对待别人。他不知道五盖之中的贪欲和瞋恚(主要是傲慢),如果不除掉的话,初禅永不现前。
如何修学禅定三昧
探究定学,修学禅定,不需读很多典籍,只需去读智者大师所讲的《释禅波罗蜜》《摩诃止观》就可以了。修定的方法及要注意的问题,前面已经讲的很清楚了,不在赘述。这里主要是谈谈禅定过程中出现的一些境界,以避免大家在修定的时候,将禅定的层次搞混淆,供大家参考。
禅定的第一步就是修未到地定,在未到地定里,会有各种境界。比如触,未到地定里面的触,出现的时候,有二支功德:第一支一心,第二支乐(此乐劣陋,难比初禅),别的没有了。在未到地定中,在未到地中还有觉明、轻安、清凉,但这个不是初禅。在未到定中,有触皆伪,都不真实。不要把未到地定里面的轻安、清凉,那些触觉,误会是初禅的境界。
初禅有八种的触,这八种触出现的时候,每一种触,都有五支功德,有动中功夫的人容易跟初禅相应。因为初禅是有觉有观三昧,动中容易相应。因此在性障消除之后,毎天于行住坐卧之中,他只须止观分明或者一念相续,或者一念不生,保持在这种境界里面,初禅善根自然就现前;或者在我们打坐的时候,或者正在走路的时候、吃饭的时候、睡觉的时候,乃至蹲马桶的时候,随时随地都可能会忽然出现。
如果在出现的时候,是一剎那间遍身如云如雾,内外相通的话,这个就是色界身出现于欲界身中,那你就体会到色界天的天人色身怎么回事啦!亲自体验了。这个时候,遍身都有乐受,全身毎一毛孔都有乐触。这就是初禅的善根发具足。
如果善根发,他是运运而动的话,这有二种:一种从下而发,一种从上而发。从下而发的话,或者从脚或者从会阴,从这里运运而动,渐渐遍满全身受乐,这也是善根发具足。但是这一种善根发,不能体会色界天人的身体。
如果运运而动,从上而发:从头或者喉间发起的话,这个乐通常会退失掉。从头而发渐渐到脖子,然后又退回去,又不见了。有时候从头而发,渐渐的乐触到达胸腔,然后又退回去,又不见了。这个叫做善根发不具足,是退分初禅。此种人善根发以后要更努力修定,努力消性障,不然的话,必定会退失初禅。
我们必须要了解:初禅不是努力精进去求而得,乃是性障消除以后,在我们四威仪中,保持动静恒一状态之中,不求自得。从此以后就可以随时随地在动中或者静中,只需要把心往内收敛。在收敛时,心稍微一提,初禅的痒触的乐,就会遍满于胸腔之中。因为有这种微细乐,从此配合明心见性的功德,就渐渐的开始可以远离淫欲的乐。
如果我们能深修初禅,接下去会经历虚空粉碎及大地落沉的境界,这个是有觉有观三昧,不离初禅的境界,还不是开悟。如果曾经修过观禅成功的人,或者已经有五神通的人,当他进入较深的初禅境界时,会产生光音无限的觉受,这也是初禅定境,不是悟。
如果继续精进而舍离乐触的话,接下来胸腔的乐触消失了,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然后发起一种舍心,觉得什么都无所谓啦!只有修道是乐,定力继续增强,有一天突然间在你起了一个念,舍离一切执着的时候,微细乐就现前了。以前体验的八种乐触是粗糙的,现在这种乐触变成微细的乐触,没有那么强烈,但是更细腻,更殊胜。
如此继续再修,过一段时间,性障除得更彻底,然后一样的舍离觉观,继续努力,渐渐的可以发起无觉有观三昧。刚发起无觉有观三昧,一剎那又退出来了,然后继续再努力。要证入无觉有观三昧定境须打坐中修,但是更须藉无相忆念拜佛法增强定力。要证入定境须在坐中修、静中修、要不受打扰。然后渐渐的再去体会第一次进入无觉有观状态时是怎么样进入的。体会过之后,重新再依照那一次的经验一步一步走进去,然后他可以安住三秒钟,二秒钟,突然起一个心:“我终于进来了!”刚起一念,又退出去了。这样不停反复的练习,习惯了,终于可以安住无觉有观三昧。欲进入初禅之前或进入二禅的无觉有观三昧之前,通常会出现虚空粉碎或大地落沉境界,此是定境,与禅悟不相干。
无觉有观三昧成就的时候,只要把观舍掉,很容易就进入二禅。无觉有观难修,无觉无观就容易啦。但是对一般人来讲,初禅最难,从凡夫地到初禅地,是一段很长的距离,因为定力难得,性障难除。初禅地现前接下来要修到无觉有观三昧,这段距离也是很长,但是已经不像修初禅那么难了,稍微简单一点。这无觉有观三昧获得的时候,接下去要修到四禅就容易了。现在有许多人在教内观禅,声称可以帮人修成四禅八定,但是这些老师们十之八九不曾体验过初禅到二禅的经验,如何能帮人修证四禅八定?佛子们必须小心拣择才是。
有觉有观三昧现前之后,想进入四禅,还是要继续增加定力,并且要断除更微细的各种烦恼习气,然后渐渐的可以从初禅后的无觉有观三昧进入二禅,进而到三禅到四禅。
如果菩萨已经明心见性以后,无生智现前,要修定就比一般人容易多了,因为性障烦恼渐渐地开始消除了。还没有得到无生智者,修学禅定大部份会停住于未到地定里面,在定中暗无觉知,空无所有,他就会误以为是证得空性,因此而生起大我慢,就不能导向解脱。因为性障所障的缘故,不得初禅,只得到他化自在天的天福;因此智者大师云:“魔是未到地定果。”
如果我们能够先修得智慧,能除掉烦恼性障,一者容易发起初禅,免除以后舍报进入他化自在天为魔子魔民。二者我们知所转进,就容易获得四禅。如果反此道而行,只怕勤苦终生最多也只能得到未到地定的境界而已。
菩萨修完四禅以后,还要再修观禅、炼禅、熏禅、修禅。
观禅譬如九想不净观或大不净观,一切处观、白骨观、乃至净土的观经里面的十三观。
炼禅是指九次第定:从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再进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再入灭尽定,称为九次第定。
熏禅是指狮子奋迅三昧;狮子奋迅三昧是说十方三世诸佛要入涅槃的时候,就要用到狮子奋迅三昧,称为熏禅。
诸佛入涅槃怎么入?从初禅开始,不会从别的地方开始。因为诸佛常在定,无有不定时,随时随地都在初禅里面。然后从初禅进入二禅,转入三禅、四禅、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然后再退回无所有处、识无边处、空无边处,四禅、三禅、二禅、初禅;再从初禅到二禅、三禅、四禅,于四禅入涅槃,十方三世诸佛都是这样入涅槃的。我们将来终究要成佛,舍报的时候也是要用狮子奋迅三昧,这就要把九次第定练得非常纯熟,才能够做得到。
修禅是指超越三昧;超越三昧是从初禅进入,却从四禅出定。从非想非非想处入定,却从初禅出定。从二禅入定却从无所有处出定。跳过来跳过去超越,这叫修禅。
这观、炼、熏、修四种禅定修好之后,过去世若曾修神通加行,五种神通在我们修各种三昧的过程里面,自己会发起。如果还没有发起,在四禅的时候可以专门修学神通。四禅之中修神通可以随学随得,或者过去世曾修神通的人,在修观禅的时候,自然会发起。另外还有一种漏尽通——明心见性的无生智就是漏尽通,但是还不具足,因为尚未获得尽智——一切后有永尽的智慧。也就是烦恼还没有断尽,所以还要继续修学。
四禅之后应该要修四无量心: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但是我们修四无量心的时候,不应该以希求梵天天主的果位而修,应以修集菩萨的慈、悲、喜、舍的心来修。如果修四无量心的时候,是以求得梵天天主的果报而修,这色界十八天的天主,他们就会感觉到,因为他的宫殿会震动,他就会找:“是什么人威胁到我的宝座?”那个时候你要修四无量心就很困难,他会来阻碍你,因为你威胁到他。所以为避免这些遮障,我们不应以求诸天天主的果报为目的而修,应以菩萨的慈、悲、喜、舍的心量来修四无量心。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