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智顗佛学思想研究的可喜成果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许抗生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智顗佛学思想研究的可喜成果
  许抗生
  中国佛教天台宗的创始人智顗的佛教思想,十分丰富,且富于创新精神,但学界对其思想的研究往往只停留于一般性的介绍上,浅尝辄止。相对而言,李四龙著的《天台智者研究》一书比较深入,可以说是近些年来智顗佛教思想研究中的可喜成果。
  该书作者通过对有关智顗佛教思想大量资料的认真考察,认为他是一位具有革新思想的“禅”学家:“纵观智顗一生,前期撰述的关键词是‘禅’,在后期撰述里则是‘止观’,最终归结为‘观心法门’。从《次第禅门》到《六妙门》,再经过《童蒙止观》到《摩诃止观》,这所谓‘止观’四本的思想变迁,正是智顗禅学的演变历程。”又说:智顗的整个思想就是“建构一套圆顿的止观体系,包容了许多他自己的独特思想,譬如三谛圆融、一念三千等。”(同上)由此可见,“圆顿止观”是智顗禅学的最高成就,是他佛教思想的核心和“指归”。而“圆顿止观”思想的根本标志则是“一心三观”的观心法门。因此,书中说:“只有到了一心三观,才算是让观心法门,具备圆顿止观的独特品格……”(第89页)确实,一心三观的圆顿止观的提出,乃是我国禅学思想发展史上的一次“革新”(或“创新”)。李四龙在书中较为详细地考察了在智顗以前我国禅学发展的历史过程,也考察了智顗禅学本身的发展过程。认为前期撰写的《次第禅门》一书,基本上并没有脱出传统禅学的思想。后期则完全突破了“次第禅”,开始了“圆顿止观”新说,主要代表作就是《摩诃止观》。“圆顿止观”,讨论的不仅是以“止观”为中心,而且特别强调了“观心”的作用,把“观心”当作是“教行之枢机”。所以,欲想把握天台思想的核心,离了“观心”皆无要领,特别是一心三观。
  “一心三观”的圆顿止观是天台宗的核心思想。所谓“一心三观”即一念心中得三种观相:二谛观(从假人空观)、平等观(从空人假观)和中道第一义谛观(空空观)。正如智顗自己所说:“若观心具有性德三谛,性德三观,及一切法,无前无后,无有次第,一念具足;十法界法,千种性相,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千种三谛,无量无边法,一心悉具足,此即不次第观也。”这就是智顗倡导的“一心三观”的圆顿止观,即一念心中同时体证“人空观”、“人假观”、“中道观”,具是十法界、千种性相和千种三谛,无量无边法。这就是天台宗所称的“圆觉”。
  从一心三观的圆顿止观的这一智顗天台宗的核心思想出发,书中为我们透彻地分析了智顗整个佛学思想体系的构建:智顗的三谛圆融说,即空即假即中,是“一心三观”所照之“理境”,是在“一心三观”中认识到的宇宙万物的真理或本体(诸法实相)。可见,三谛(空、假、中三谛)圆融说是智顗佛学的本体论(实相论),是“一心三观”思想的哲学理论基础。正由于三谛圆融,所以一念心中可得三观(入空观、人假观和中道观)。至于“一念三千”和“性具善恶”之说,讨论的是宇宙万物存在之状态和存在之根据问题。南北朝时期佛教界在宇宙万物的生成和存在问题上有所谓真心缘起(缘生)说和赖耶缘起说的两种说法,智顗并不同意这两种缘生说法,而独创了一念心即具三千世界的性具一切善法恶法说。所以,作者在书中称“一念三千”思想是智顗佛学的宇宙论,这也是有道理的。当然“一念三千”、“性具善恶”并不仅是智顗佛学的宇宙论,而且也是修行实践中所证得的最高境界(不可思议境界),应属于佛学解脱论的思想。这也就是智顗所说的“十法界法,千种性相,因缘生法,即空即假即中,千种三谛,无量无边法,一心悉具足,此即不次第观”,即一念心具足三千大干世界的圆顿止观的境界,由凡人圣(成佛)的最高解脱的境界,是智顗佛学的最后归宿。
  该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把智顗创建的天台宗佛学思想放在整个南北朝时期佛学发展的氛围中来加以考察,较深刻地揭示了智顗佛学与以往佛学之间的复杂关系。尤其是书中指出,智顗佛学思想是在批评南北朝时期的摄论师和地论师思想基础上,并加以综合创新而形成的。智顗对这两个系统,皆不认同,并对它们提出了质疑和批评。他说:“诸论明心出一切法不同。或言阿黎耶是真识,出一切法;或言阿黎耶是无没识,无记无明,出一切法。若是执性实,堕冥初生觉,从觉生我心过,尚不成界内思议因缘,岂得成界外不思议因缘?惑既非不思议境,翻惑之解岂得成不思议智?”对此,该书分析说,前者指的是地论师的真心系,后者指的是摄论师的阿黎耶识妄心系。智顗认为,地论师的过失是“定执性实”主张真心缘起,那么就会“堕冥初生觉”,认为众生最初就有“觉悟”,并导致“觉悟”生出后来的烦恼,这样连一般可思议的清净境界都达不到,怎有可能达到不可思议的境界呢?至于摄论师的妄心系思想,其过失在于“惑既非不思议境,翻惑之解岂得成不思议智?”阿黎耶识既然是个染污识,又怎能从阿黎耶识证人清净的不思议智呢?可见,智顗是既不同意地论师的“法性依持”,也不同意摄论师的“黎耶依持”的。而是在整合两者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念三千”这个论断。所谓“一念三千”,即是指“一念无明法性心”本来就具足三千大干世界。智顗就是“要用无明与法性和合的一念心,替代地论师的法性依持和摄论师的黎耶依持”(第177页)的。一念心就是无明与法性和合而成的,而无明与法性则是一而不二不可分离的。“在智顗看来,一切众生本具无明和法性两种敌对的属性。这两种属性;若从存在论或宇宙论的角度来看,代表染法或净法;但若从佛性论和解脱论的角度来看,这两种属性亦可称为善与恶”。(第181页)这就是智顗的“一念三千”和“性具善恶”的思想真谛。当然这种“性具”说和“一念无明法性心”的理论,与《大乘起信论》的“一心二门”的真心缘起论,还是有着较大的差别的。智顗的一念心既不是真心,也不是妄心,而是心本具染法净法、善法恶法之心;而《大乘起信论》的众生心强调的是心真如之体,其用则为生灭心。所以,《大乘起信论》虽主张“和合”两系思想,但仍属真心系,而智顗的“和合”则越出了真心系与妄心系两者的范围,提出了富有独创性的“性具善恶”和“一念心具足三千”的思想。
  为此,我前些年发表的一篇有关天台宗和华严宗佛教思想的文章,文中把智顗的思想视作为真心系的思想,现在看来是不够准确的。这是由于当时我受了吕澂先生思想影响的结果,而没有能作更深入的研究。
  (原载《中国图书评论》2004年第6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