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由呼吸觉观身心—切活动现象而通达大道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周勋男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中阿含经第二十四卷
  由呼吸觉观身心—切活动现象而通达大道
  周勋男
  九七、大因经
  (十二因缘的修证法门)
  佛在拘楼瘦的都邑时,阿难尊者在宴坐思惟时感到缘起的理论很深奥,而自己所观所见却还是浅薄得很,于是在日斜时分,前往佛所向佛礼足,报告自己的感触。世尊就告诉他,世人“于此缘起,不知如真,不见如实,不觉不达故……忽忽喧闹,从此世至彼世,从彼世至此世,往来不能出过生死” ,所以缘起的理论很深奥而难明。
  世尊接著告诉阿难,如果有人问:“老死有缘耶?”当告诉他:“老死有缘。”若他进一步问:“老死有何缘?”就告诉他:“缘于生也。”依此问答模式,世尊接著说明生缘于有,有缘于受,受缘于爱的道理,从老死,以至生、有、受、爱,环环相扣,都是有其因、习、本、缘的。对于缘爱则有受,世尊特别进一步分析其中的发展脉络,即“缘爱有求,缘求有利,缘利有分,缘分有粢欲,缘染欲有著,缘著有悭,缘悭有家,缘家有守……缘守故,便有刀杖、关诤、谀谄、欺诳、妄言、两舌、起无量恶不善之法”。然后,世尊又倒溯回去,论述离守,则无刀杖等无量恶不善之法;离家则无守,离樫则无家;离著则无樫;离欲则无著;离分则无染欲;离利则无分:离求则无利:离爱则无求。
  世尊接著又透过与阿难问答的方式,说明“欲爱与有爱,此二法因觉、缘觉致来”,而觉缘更乐,更乐缘名色,名色缘识。世尊又进一步分析,若无眼耳鼻舌身意更乐,则无乐觉、苦觉、不苦不乐觉,所以缘更乐则有觉。同理,因为缘名色则有更乐,因为缘识则有名色。反过来看,识也缘名色,“若识不得名色,若识不立不倚名色者,识宁有生、有老、有病、有死、有苦耶?”答案是,没有。因此,“缘名色有识,缘识亦有名色” ,这称为“识名色共俱” 。
  世尊接著为阿难说明“或有t见觉走神;或复有t不见觉是神,见神能觉,然神法能觉;或复有不见觉是神,亦不见神能觉,然神法能觉,但见神无所觉”,这些理论都不符合真实情况。世尊说:“或有t不见觉走神,亦不见神能感,然神法能觉:亦不见神无所觉。彼如是不见已,则不受此世间。彼不受已,则不疲劳;不疲劳已,便般湟盘。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辨,不更受有知如真,阿难,是谓增语,增语说传,传说可施设有,知是者则无所受。阿难,若比丘如是正解脱者,此不复有见如来终,见如来不终,见如来终不终,见如来亦非终亦非不终,是谓有t不见有神也。”
  世尊接著为阿难解释“有t无量无色,走神见著而著,是谓有t有神施设而施设” 、“有一非无量无色,是神不见著而著,是谓有一无神施设而施设”的道理。并接著为阿难说明七识住与二
  处:
  第一识住:有色众生若干身若干想,谓
  人与欲天。
  第二识住:有色众生若干身一想,谓梵
  天初生不天寿。
  第三识住:有色众生一身若干想,谓晃
  昱天。
  第四识住:有色众生一身一想,谓逼净
  天。
  第五识住:有无色众生,度一切色想,
  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无
  量空处,是空处成就游,谓
  无量空处天。
  第六识住:有无色众生,度一切无量空
  处,无量识处,是识处成就
  游,谓无量识处天。
  第七识住:有无色众生,度一切无量识
  处,无所有处,是无所有处
  成就游,谓无所有处天。
  第一处:有色众生无想无觉,谓无想天。
  第二处:有无色众生,度一切无所有处,
  非有想非无想处,是非有想非
  无想处成就游,谓非有想非无
  想处天。
  世尊就上述七识住与二处,逐项问
  阿难,如果比丘“知彼识住(处),知
  识住(处)习(集),知灭,知味,知
  患,知出要如真”,那么这位比丘还会
  乐于彼识住(处)、计著彼识住(处)
  吗?阿难都答说,不会。世尊说:“若
  有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
  著,得解脱者,是谓比丘阿罗汉,名慧
  解脱。”
  世尊接著又为阿难解说八解脱,依
  次如下:一、色对色:二、内无色想外
  观色:三、净解脱身作证成就游;四、
  度一切色想,灭有对想,不念若干想,
  无量空处,是无量空处成就游;五、度
  一切无量空处,无量识处,是谓无量识
  处成就游:六、度一切无量识处,无所
  有处,是无所有处成就游;七,度一切
  无量识处,非有想非无想处,是非有想
  非无想处游:八,度一切非有想非无想
  处,知灭解脱身作证成就游,及慧观诸
  漏尽知。最后,世尊作了结论:“若有
  比丘,彼七识住及二处知如真,心不染
  著,得解脱,及此入解脱,顺逆身作证
  成就游,亦慧观诸漏尽者,是谓比丘阿
  罗汉名俱解脱。”
  九八、念处经
  (由呼吸觉观身心一切活动现
  象而通达大道的法门)
  佛在拘楼瘦的都邑时,告诉诸比
  丘,有一种法门可以“净众生,度忧畏,
  灭苦恼,断啼哭,得正法”的,那就是
  四念处。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都是
  “悉断五盖心秽慧赢:豆心正住于四念
  处,修七觉支”而得无上正等正觉的。
  现将世尊所说四念处摘录如下:
  壹、观身如身念处
  一、行、住、坐。卧、眠、寤、眠寤都
  如实知道。
  二,正知出入,善观分别,屈伸低昂,
  仪容庠序。善著侩伽梨及诸衣钵,
  行住坐卧,眠寤语默,都能正知。
  三、生恶不善念,以善法念,治断灭止。
  四,齿齿相著,舌逼上鳄,以心治心,
  治断灭止。
  五、念入息,即知念入息:念出息,即
  知念出息。出入息的长短,都如实。
  知道。觉一切身息入、息出。学止
  身行息入,学止口行息出。
  六,离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
  于此身中,离生喜乐,无处不逼。
  七、定生喜乐,渍身润泽,普遍充满。
  于此身中,定生喜乐,无处不遏。
  八、无喜生乐,溃身润泽,普遍充满。
  于此身中,无喜生乐,无处不遍。
  九、于此身中,以清净心,无处不逼。
  十,念光明想,善受善持,善忆所念,
  如前后亦然,如后前亦然:如昼夜
  亦然,如夜画亦然;如下上亦然,
  如上下亦然。如是不颠倒:心无有
  缠,修光明心,终不为闱之所覆。
  十一、善受观相,善亿所念。
  十二、此身随住,随其好恶,从头至足,
  观见种种不净,如泪汗涕唾等三十
  六物,充满身中。
  十三、观自己身中有地、水、火、风、
  空、识诸界。
  十四、观彼死尸,或二一日至六七日,
  鸟鸦所啄,豺狼所食,火烧埋地,
  悉腐烂坏。
  十五、如本见息道,骸骨青色燸腐,余
  半骨锁在地。
  十六、如本见息道,离皮肉血,唯筋相
  连。
  十七、如本见息道,骨节解散,散在诸
  方。足骨、膊骨、髀骨、髋骨、脊
  骨、肩骨、颈骨、髑觼骨、各在异
  处。
  十八、如本见息道,骨白如螺,青犹鸽
  色,赤若血涂,腐坏碎末。
  以上十四—十八,都应“见己自
  比,今我此身亦复如是,俱有此法,终
  不得离’。而以上十四—十八,都应“观
  内身如身,观外身如身。立念在身,有
  知有见,有明有达’。
  贰、观觉如觉念处:
  觉乐觉、觉苦觉、觉不苦不乐觉时,
  都如实知道其觉。觉乐身、苦身、不苦
  不乐身:乐心、苦心、不苦不乐心;乐
  食。苦食、不苦不乐食;乐无食、苦无
  食、不苦不乐无食;乐欲、苦欲、不苦
  不乐欲,都如实知道。乐无欲觉、苦无
  欲觉、不苦不乐无欲觉时,都如实知其
  觉。应如是观内觉如觉,观外觉如觉,
  立念在觉,有知有见,有明有达。
  参、观心如心念处:
  有欲心无欲心、有恚无恚、有痴无
  痴、有秽污无秽污、有合有散、有下有
  高、有小有大。修不修。定不定、有解
  脱心有不解脱心,都确实知道。应如是
  观内心如心,观外心如心,立念在心,
  有知有见,有明有达。
  肆、观法如法念处:
  一、观内六处:眼耳鼻舌身意,分别缘
  色声香味触法而生内结。对于自己
  内实有结、内实无结、若未生内结
  而生者、若已生内结而灭不复结
  者,都应确实知道。
  二、观五盖:内实有欲、内实无欲、若
  未生欲而生者、若已生欲而灭不复
  生者,都应确实知道,其他四盖:
  瞠恚,睡眠、调悔,疑,亦复如此。
  三、观七觉支:内实有念觉支、内实无
  念觉支、若未生念觉支而生者、若
  已生念觉支便不衰退而转修增广
  者,都应确实知道。其他六觉支:
  法、精进,喜、息、定、舍,亦复
  如此。
  以上一—三都应如是观内法如法,
  观外法如法,立念在法,有知有见,有
  明有达。
  最后,世尊说,如果有比丘,比丘
  尼,能够七年,甚至不必七年;七月,
  甚至不必七月,只要七日七夜,r。王心
  正住四念处者,彼必得二果,或现法得
  究竟智,或有余得阿那含”。甚至不必
  七日七夜以至一日一夜,只要“少少须
  臾顷:王心正住四念处者,彼朝行如是,
  暮必得升进;暮行如是,朝必得升进”。
  台湾近年来由于南传巴利文佛典的
  中译,以及南传法师的莅台,已有不少
  人因修习四念处而感到受益很多。曾银
  湖先生已将南北传佛典中有关四念处的
  经文译成白话,并汇集南传法师诸多讲
  述,编成《四念处》(南投埔里大林静
  舍倡印)。另外,还有马哈希法师所著
  《四念处内观禅修法》:口北市大乘精
  舍倡印),都可供行者参究奉行。玄奘在寺中曾会见了削发为僧的智月。智月就是时任国王苏伐叠的叔叔,苏伐驳驶的胞弟。唐玄奘在阿奢理贰寺与龟兹高僧木又面多探讨佛经时,智月在坐。
  智月为了家族的荣誉和国家的利益而留下一个传颂后世的故事,苏伐驳驶国王因胞弟割势大为感动,并赐佛寺,建庙以做纪念。从出土陶制的龙根情况来看,该寺庙应建于克孜尔石窟前。
  克孜尔千佛洞稀世之宝“陶祖—龙根”以它的形状结构上看,它受到中原文化影响较深。龟兹王族有著龙的血统,龙的子孙为表现龙的威严与象征,塑造一个由龙头含著的“根”,这符合龟兹王族的身份。历代国王都将自己标榜为龙的子孙。以龙的形象出现更能说明他们是龙的传人。
  中原文化在龟兹有著浓厚的情感。西汉时期,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曾有两位皇家公主西嫁乌孙王。一是细君公王,另一位是解忧公主。两位公主西嫁后,将中原汉民族文化同时也传播到西域各地。解忧公主之女弟史,在传播中原文化及先进的生产技术有著不可磨灭的贡献。
  弟史为解忧公主与乌孙王的长女;,她才能卓越。后来嫁给了龟兹王绛宾,弟史与绛宾王的结合,岁岁去长安朝贺,弟史被封为公主。弟史与绛宾王的结合为奠定中原文化在龟兹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中原与龟兹的联姻,为遏制匈奴起到了积极作用。
  绛宾王在龟兹实施了改革,并将汉礼引进龟兹,将宫庭所有的礼仪都按长安皇家样,包括衣冠、步履、文字。绛宾王与弟史婚后所生之子取名曰——承德,毋庸置疑龟兹王门子孙已是龙的后代,龟兹王族中已注入龙的血脉。龙的图案在克孜尔千佛洞壁画中多处可见。
  克孜尔千佛洞稀世珍宝“陶祖—龙根”,约在公元七世纪,时间与玄奘记载大致相同。“根”作为一件美术作品是追求美的精神财富,它将人们视野中最美的东西理想化,“根”就是繁衍后代的象征。石器时代就产生了“石祖”,这是原始人的最基本的崇拜对象,随著历史的进程,“根”的崇拜方式与制作方法多样化,而后是越来越逼真。克孜尔干佛洞出土的这件陶艺——“根”就是其中一例,它对研究中原文化对龟兹的影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原载《十方》第十九卷 第十二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