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形随机能而生”与十方禅林禅堂设计的缘起与未来蓝图
谈“形随机能而生”与十方禅林禅堂设计的缘起与未来蓝图
峨嵋湖畔
时间:八十四年十月五日
地点:十方禅林台北道场
列席:首愚法师 沈英标建筑师
采访整理:芝兰其室
云何建禅堂
十一月十二日,十方善信殷殷期盼的禅堂就要开工动土兴建了,这其中幕后是谁在扮演推动的角色?禅堂的规划与设计过程都经过那些演变过程?相信这是大家都很关心的事。藉此,在本刊的l角为您走访此次规划设计禅堂的十方建设公司负责人也是国内知名建筑师沈英标居士,他多年来跟随首愚法师左右,虔修佛学,谦抑自牧,热心禅林公共事务,又以一修行者的角度,亲自参与设计十方禅堂,集结空间建筑理念适性的运用于修行所需的大环境里,观念创新实际,甚得南师与首愚法师称许。当时首愚法师的随场开示,也令我们茅塞顿开,进一步了解修行者与道场之间的关系,以下是采访他们二位善知识的谈话。
室:请问沈居士,您是在什么机缘,参与规划筹建十方禅林禅堂事务?
沈:比较专注与投入是在去年到南普陀参加南老师所举办的禅七,南老师称之为“生命科学与禅修的实践”,当时参加者有五六百人,本来我是坐在楼下,后来两天有机会更上层楼亲承老师教示。在这七天中,深深感觉到禅堂与坐禅的必要性,虽然我在十方禅林参学已经有十几年,算得上是个老参,但是很惭愧,也一直参不出个所以然,只是感觉要一心向佛,多接近佛法。自从去年在南老师那边连续七天的禅坐后,个人觉得有相当大的感触和色身的变化。
色身初转化
室:请问是什么样的变化?可否请您稍微具体的描述一下?
沈:禅修时,每一次上座二十分钟后腿就很难受,我就一直忍,告诉自己再一分钟就好,然后开始数数目1 2 34…结果数到最后就忘掉了,整个腿的感觉也没有了,化掉了,酸痛的感觉也都没有了,一直这样到下座,然后等到下一次上座又开始熬腿子,每次都告诉自己再一分钟,忍啊!如此这般到了第三天,突然从尾椎有一股火花、闪电,这样,砰,一下往上冲,全身感觉非常舒畅,还有一次是在下雨,南老师正好谈到观世音菩萨法门,全场的气氛和第一天喧闹的情况完全不一样,非常庄严肃穆,屋外下著雨,当时有同参道友看到南老师在合掌感谢观音菩萨加持,那种气氛很殊胜…。回来后,深深感觉到一个禅堂的重要性。多年来,我们同参道友对于峨嵋开山寮到了夏天酷热难当深有体会,在里头共修有如在热炉里般,满身大汗。很是辛苦,于是我们就向首愚法师提议有必要先建禅堂,提供大众一个方便共修的好道场。
寻山访名刹
室:请问您理想中的禅堂,应具足什么条件和功能?
沈:基本上,它应该先能合法化,筹建十方禅堂的经费都是从十方同修道友五百、一千辛苦募集而来,我们希望妥善运用,不希望因为不合法违章导致日后拆除的命运而浪费了十方大众的发心,所以我们对禅堂执照的合法化非常坚持,也一直不断的努力。由于目前环保条件要求严格,政策对大环境开发的条件限制较多,在种种的不方便下,禅堂设计的高度和面积,也都已经发挥到极致,而且是合法的。
其次是造形设计与内部功能规划的问题,这两者之间有密切的关连性。就此,首愚法师与我先后两次前往大陆各名山古刹参访丛林寺庙,希望能撷取精华做为设计禅堂的参考,我们先后去过扬州高曼寺,镇江金山寺、大明寺、九华山、普陀山等大丛林,也参观了监真法师纪念馆及灵隐寺、栖霞山等地,对于大陆先民所做的佛教建筑在外观气势上极尽天花藻井,反宇起翘的本事十分佩服与赞叹,这是现代材料与人工技术都不能达到的效果,而几千年来,大陆庙宇的演进在造形上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在斗拱的数量上作文章,后代人可以在斗拱数量的多少得知建筑物本身的朝代背景。又由于注重于外形的设计与规模,大部份丛林庙宇内部的空间规划与格局设计就受限制,以致于产生在共修时,空气闭塞不通与跑香动线不良的情况,这些都是受限于传统外型的束缚而造成的,在台湾至今仍然没有一间庙宇能够突破此种包袱,尤其令我不解的是,在取材与技术都无法与古代相比的情况下,至今台湾的庙宇建筑仍以钢筋混凝土的方式,模仿古时原木梁柱的风格,你想那个味道会一样吗?这种怀古却不实际的做法,是否有其正面的意义,值得我们深思,那现代的总统是否也应仿效古时皇帝穿龙袍,戴皇冠,才叫做总统?而穿上袈裟后,就证明你是一位法师吗?一定要有繁复的造形,才叫做庙吗?·
形随机能生
我的设计理念在外形与实用性上徘徊了一段时间,也先后三次将设计图与模型呈给南老师过目,老师对外形没有什么意见,只是将重点放在空气啦、光线、机能等方面的运用,并且播放西藏修行者闭黑关的录影带给我们看,使我了解到一个禅堂设计真正重要的地方是在于它内部功能的呈现和运用,它必须符合一个道场弘法的精神与作业课程,以配合灵修者不同程度的需要,所有周边配备与造形设计随需要产生,这就是所谓“形随机能而生,”Forrm FollowFunction 的定义。于是我们将设计重点放在内部规划与整体需要上,并依弘法与共修不同的课程,将禅堂规划成为一个多元性的空间,使其成为一个大讲堂,或是大法堂,亦或是一个艺术文化中心,如此便契合南老师所谓“东西文化交流”的精神。
而对于禅坐共修所分的不同等级,我们也引用了西德进口的高科技建材圆弧形隔板做为分隔,这种隔音、隔热的活动隔板,将禅堂中央圆形的地带围起,成为一可容纳四五十人禅修的高级精进班,基于打坐时正背面不能受风的原理,南老师也特别带我到他房间看空气对流与打坐者位置的关系,使我在著手设计禅堂空调配置,出风口与空气对流循环的作业上,有正确的认识。随著课程编制的不同,禅修人数时有增减的情况下,我们在空间规划上皆有不同功能的因应,挑高十一米的天花板穹窿设计,除了提供良好的空气循环量外,也使在里头禅修者有如置身宇宙与天地合一的自然感。这种气氛的营造,为的就是使修行者能释放心灵,契合大我。
至于其它如演讲活动大讲堂所需要的声光、录影等配备,我们都动用到国内一流设计师为我们规划,我们希望能提供同修道友一个真正实用的好环境,对于南老师所提示的重点,以及首愚法师所顾虑到的问题,我们也都在设计过程中一一分别注意与排解,可以算是目前国内最进步与实用的道场。
室:请问地面与外形设计有什么不l样的地方?
地面材料的选择,我们先以混凝土打扎实地基,如经费许可,我们希望在上层能铺设原木地板,如紫檀或枫木,至于外形的设计,我们采用清水混凝土,保持禅林朴实风貌,四面周边包围大型落地玻璃,使禅堂内部与外围天地景观合而为一,人多打七跑香时,也不致于受寒。
南师特嘉许
室:南老师看到这禅堂模型设计后,是否满意?有没有特别再给予意见提示?
沈:开始时,老师给我们泼冷水,因为他认为禅堂的兴建工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其中关系著空气对流、采光、容量等等技术性的问题,他建议我们先花些小钱做个模型来看看。之后,我们完成模型制作与设计图呈示时,他看了没有反对,表情上好像通过了,还问我是否可以容纳的下五百人打七共修?而我们禅堂的基地面积也由抄受到山坡地建筑法的规定已经发挥到极致容量,室内面积约近两百坪,可容纳两百人左右共修是没有问题。当室内人数共修额满时,可能跑香的环境就要利用禅堂外围的回廊,由于禅堂是一个单纯的共修空间,只提供净修与弘法用途,对于周边的实用设备如寮房、斋堂、厨房、洗手间等公共设施,我们利用回廊的设计来连结它们,下雨时,在回廊内跑香,也能保护同学不被淋湿。南老师对于我们的作品一直鼓励,期许我们在台湾好好发展实验,说不定日后还可将此经验,贡献服务给海外他国运用,我们得到他的鼓励,心中很感动,也庆幸自己能从传统的佛教建筑包袱中走出一条路子。同时我们也非常感谢首愚法师勇于突破的明智抉择,大胆接受并支持我们的创作理念,使设计禅堂的工作慧思日益成熟,相信在他们二位师长关注加持下,十方学者心目中理想的禅修环境,很快的就会完成。
世界本一家
室:请教首愚法师,以当前政局的状况,您仍致力于推展禅林的筹建事务,迄其中是否有什么缘起与远见?
师:基本上,宗教是超越政治、超越国家、超越种族的…。宗教是人心灵的皈依处,生命的皈依处,目地在探讨生命的真相。不管各行各业,最后都需要宗教来导正心灵,在时代越乱的时候,越需要宗教,宗教也许发展的更蓬勃,有人说“说道者多,行道者少”,在禅堂我们又称之为“选佛场”,禅堂里头经年累月用功下来往往会出人才,单纯的到佛堂拜拜礼佛,是启发一个人的信仰,启发信仰后要如何让他身心产生变化,这很要紧,于是,就要有这么一个环境,要有人来带动他、训练他,长期累月才能体会到佛法的精神所在。否则,道理讲的这么多,怎么达到身心气质的变化都不懂,这些都是问题。像中国大陆文化大革命把佛教中国文化破坏的很厉害,精神方面很空虚,经济又有点步上台湾的后尘,发展太迅速,也下是一件好事,大家向钱看齐,没有道德、文化来规范导正,那会有问题。当然,台湾也一样,钱多了以后衍生很多后遗症,大豪一副暴发户心态,公共道德沦落,好逸恶劳,迷失本心,这时,最需要的就是宗教的疏导。
宗教本身是跨越时代,跨越国界,跨越政治的,它带给人们一个正确的目标与方向,观念条理弄清楚后,其结果会带动民心,可以说是有安邦定国的功用。尤其佛法讲因果,你撒什么种,就收什么果,宗教是一部无形的法律,台湾需要,大陆更需要。若以佛法的观点来看世界,是没有国界的,整个地球就是一个大家庭,领导者仿佛家长,家里的小孩,有大有小,有愚有贤,做家长的总是要分别给予不同的教育和照料,才能兼顾得全,但苦口婆心,菩萨道难为,稍一疏漏,纷乱即起,这好比我们自己的内心,常常起伏不定,自我交战,一个人独园时况且如此,更何况一个家、一个国、一个地球呢?如果一个人能依佛法的指示,反观自修,小而安身立命,大而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不是人人无事,家家无事,天下太平吗?所以在越纷乱的时局,我们更要自修自持,一切往内看,从闻思修中领悟生命的本义,并将自己所得到的智慧,分享与别人,所谓解行并重就是这个道理,你要自己亲自去实行,当身心变化到一个程度时,你就会了解佛法所讲的证量是什么了,你没有证量,只是隔靴搔痒,似是而非,内行人一眼就能看穿你。现代人身心太忙碌、禅堂等于是心灵的休息站,充电的地方,类似这样的时代需要多一点的禅堂,给疲累的人可以喘一口气,冷静下来好好想一想。生命倒底是为了什么?工作之后倒底又为了什么?
法道胜盖庙
室:请法师开示环境和禅定的关系?什么是理想的禅修环境?
师:密教里所谓的法、财、侣、地,是禅修的四必备条件,法指的是正确的佛法知见,也就是修行者本身要懂佛法,为第一优先。财,指的是经济上的许可。侣,则是同参道友,善知识。地,就是外在瑷境的配合,这四要件具足,修行者很快上路。好环境对参学者有帮助的作用,好比我们目前开山寮的环境,它是铁皮屋搭成,冬天冶、夏天热,尤其那里是水库区,夏季潮湿闷热,一进去满身大汗,多年来,我们在此举办春、夏、秋、冬四安居,及无数次的大小准提七,长则四十几天,短则三五天,长期共修对学员来说真是一件痛苦的考验,我个人闭关十三次,参加南老师禅七,也有十几次,准提七也打了很多,总还觉得不够,只是将自己对佛法的体验,奉献给各位,大家在用功,我也用功,看到大家在进步,我就进步,希望能为这时代众生提供一个有效果又简便的修行方法和良好的修行环境。大雄宝殿可以慢些建,唯独禅堂必需优先兴建,所谓“有法有道比有庙更重要”。禅堂做得好,三根普被,不单道行好的受用,初学者参加以后还会想回来再参加,无形中,形成一种长期用功的动力,这些都是好事,如果初来一次两次就被吓跑,亦未免太可惜了,有了良好的禅修环境,用功起来身心安祥,功夫不是更容易上路吗?当然,在建筑方面我是不懂,禅堂的设计由南老师和沈建筑师的指导,或许在当今时代会起个示范作用,南老师也曾告诉沈建筑师,嘱咐他要好好研究,将来不一定在台湾,大陆也好,世界各地也好土说不定变成一个禅堂设计专家,这样就是功德无量,会利益很多众生。
内修兼外弘
室:处于变局中的修行人,应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因应社会?
师:我想可以分成两面叫“内修外弘”,时代安定时,修行人可以安心修行办道,只怕自己不充实,不怕众生没人度。时代不安定时,修行人更不应起哄,应带给大家一个正确的人生观,你把你自己立正,显正自然就能破邪,你不要去讲别人对不对,你只要管你自己对不对就好了。不要善因倒种恶果。关心时代,关心社会是应该要有的态度,但要透过佛教文化,智慧与方法则会更圆融成熟,佛法有安定人心的力量,修行人于此时脚步更应稳定、沉着。我们的脚步一乱,这个社会就更乱了,有时,社会动乱也是反应我们大家的共业,若抄此时好好共修弘法,相信对安定社会是会有帮助的,这一切都要靠智慧。
显密皆圆通
室:请毅法师禅林禅修课程作业是否顺畅?经费的来源有否困难?
师:所谓禅修、禅坐指的是广义的,并不局限于三不一派,或是一种修行法门而已,不管你用什么方法,念佛也好,念咒也好,参禅也好,天台止观也好,只要能达到摄心效果就是好方法,所谓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目前禅林虽然是以准提法接引大家,准提法本身就已涵盖显软和密教在里头,所以称之为“显密圆通成佛心要”,准提法里头包括了很多法门,禅宗、净土、密宗、观音…等都包括在内,当然,禅林内部也有打佛七等活动,在南老师指导下,我们尽力协助同修在课业上相应,得到利益。
至抄经费方面,过去禅林一向采取随缘的态度,并不劝募和规定,谈到打七,也没一定要你皈依、或缴多少费用,或另立名目变相募化,一切都很自然的纯粹法供养与众生结缘。至于你个人修行相应,凡事欢喜赞助,那是你的发心和种福田,我们欢迎,但不会主动要求你捐多少,一切随喜随缘,这是大家的道场,随大家的业因福德而生,众生如有这种环境需要,我相信因缘自会具足。古丛林有句话:色身交予常住,护法交予龙天,只要你好好用功,好好还原,春天到了,花儿自然会开。
摄心有六字
室:请教法师,禅修如何达到摄心的效果?
师:摄心的效果要达成,不外乎福德资粮与智慧资粮要具足,福德不够,魔障一大堆,智慧不够,自己和自己起障碍,对或不对,自己都在怀疑。南老师所提的六字真吾,见地、修证、行愿,这三要件是构成摄心的原则,你的理念见地正确,行愿上待人处世圆融,修证功夫自然辗转增上。见地圆满法身,修证功夫圆满报身,行愿圆满千百亿化身,千百亿化身就是智慧,等于观世音菩萨千手千眼,代表善巧,待人处世,圆融无挂碍。报身要圆满,就是福德智慧,三者牵动一而三,三而一。见地方面要对整个生命的来龙去脉都要很清楚。以小乘来说,要搞清楚什么是苦,集、灭、道。总总的不如意,就是苦。找到苦的来源就是集,能化掉苦的因那就是灭谛,而得到灭尽定,也就达到喜乐与圆满了,那不就在道中了吗?要了解苦集灭道的业感缘起,理解生灭门后,降伏了烦恼起伏而后来到还灭门,所谓“还灭门”也就是,从生灭中修到不生不灭,这是一个重要的口诀。
无苦集灭道
沈:请问法师,心经为何说无苦集灭道?
师:哦,那是更高的境界了,到了空的境界,还有什么苦集灭道可说呢?行愿尽未来际,成佛以后他还要不要行愿呢?他的见地会失掉吗?当然不会,他的见地已经圆满尽未来际,说有说无都成为方便说。无常、苦、空、无我都是一边,对立法,到了涅槃境界就已是常乐我净。常乐我净也都是属于名相了,到了此地,一切说法都是多余的了。一个人证到性空境界,那都化掉了,还有什么问题呢?还会有眼耳鼻舌身意吗?你的耳朵还觉得痛吗?眼睛不舒服吗?如果你还觉得,你又绕回来了,绕回感官的世界里来了。
护持身口意
室:请教法师,十方学员应如何护持道场?
师:这个问题问的很好,严格来说,护法,护持正法,护法要有正知正见,要不然你以为自己在热心,结果做的恰恰和道场相反,稍不如意就怨天尤人起嗔嫉心,谤法谤僧,很多人学佛的苦恼就在这里,知见不正,不明就里随便乱讲,这那里是在护法,这已经晕在谤法,破坏道场,尤其是非本身杀伤力很强,身为一个修行人,口德很重要,身口意三业清净,就是对道场的无上供养,你自己身口意清净了,该怎么做,观念里都清清楚楚,一切施为平等,好像回到家中一样,那有对立得失呢?身口意清净也是道场和信众互动的基本动力。当然,道场本身也应负起软化与引导护法们的整体概念责任,如有纷争应极力排解,僧团同修六和敬如同搭乘一条大法船,彼此应互相鼓励帮忙,不应私心自用,得权不敬人,处处自以为是,本事不够又不能领服他人之德,修行到家没,自己心里清楚,人不要狂妄惹事生非,徒增烦恼,真理昭然,岂容人只手遮天,我们要速速醒来,免遭恶果,僧团的如六和敬,自然会受信众之护持,何需处心积虑,广招老鼠会呢?
所以,不论在家出家,只要你是个修行人,都要好好护持自己的身口意,这是最重要的功课。
摘自《十方》第14卷2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