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传统佛教之继承与新 (上)
谈传统佛教之继承与新 (上)
主讲/法藏法师
记录/圆光编辑群
定稿/法藏法师
序言
今天很高兴有机会来到贵院跟各位研讨佛法,谈一谈属于年轻出家人的心声,如果说我今天演讲能教给各位什么,我倒是没有这样的想法。下过呢,身为跟你们一样年轻的出家人,我对于各位来讲,或者是早出家一点,或者是学佛早一点吧!我希望能将平日对中国佛教的所思所见跟大家分享。但是分享之后,可能你我应该要有一份对自己、对佛教、对众生的发心吧!
刚刚我在车上看一封信,是一位出家多年,毕业于中华佛研所的出家人写来的。他参加南传佛教的托钵之后,写出一些感想,信上描述一件事,他说南传人修行嘛,就是在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这三法印上用功,其实正是观身、受、心、法之不净、无常、苦、空、无我,对藏教的四念处教法,用得很精致。总而言之,他是学了一些东西,但他跟我说,有时跟他们一些长老谈话,刚开始大家还彼此谦虚一下,可是呢,一下小心他们的长老就有呵责北传的声音出现:你们台湾法师讲经,谈的都下是佛法!哪有众生成佛了,他才成佛的?各位,其实他不是在呵斥你们,而是在呵责地藏王菩萨!我也曾听有南传人说:你们拜观音根本是拜女人,哪有什么观世音菩萨?各位同学!随著交通与资讯的发达,再加上北传佛法的衰微与乏人,南北传佛教的接触并未带来彼此的了解与欣赏。一方是固执已是他非,一方是信心全无,修他宗无因缘,修自宗却又没门路,只有世俗化的人间佛教可以撑门面。
佛法整合
《法华经》上说:一个好乐大乘的人,乃至下一念起小乘心,也下愿一念之间诵读声闻经典。大乘经中,甚至要求摩诃衍人,不可以跟声闻人共宿、共止,这是有原因的。如果你稍有大乘种性的话,会发现一件事情,那就是大乘种性太难有了,想想看,哪一个人不为自己修行?可是就是有不为自己求安乐、只为众生得离苦,而抛头颅撒热血,累劫为众生修行的人。如果以声闻角度来看,这种人简直就像疯子一样的,在六道当中轮回而不取涅槃,这样子对声闻人来说,简直是无法理解。事实上,这样子的种性太难培养了,因此,摩诃衍经典就要求,对于这种大乘善根,善护念诸,不应该再接受反面的,只知有我,法二空,不知有中道不思议空的声闻思想。各位请注意,大乘经典的“不许”,是就护念道心说,而不是从对立的立场说,尤其不从教理的对立说。
什么是教理的对立?也就是执小谤大或执大谤小的意思。以佛的一佛乘思想说,佛法并非“发展”的,亦非“人文”的,佛在此世的成佛,只是一种二不现”,佛陀在此世界一期所说的佛法,虽有大、小、显、密、顿、渐,不定的差别,但目的都只有一个,就是让一切众生皆证得最圆满、究竟的佛果位,这是从佛初出世,就已确定的目标。佛陀之所以有种种声闻教法的施设,乃是由于众生的佛乘根机尚未成熟之故。然而若无声闻乘的教法以调熟众生,则佛陀化世的本怀无以宣畅,因此,声闻教法其实其“用心”正是唯一佛乘的!我们绝不能以大而谤小,因为在唯一佛乘的思想下,大实非人,小亦非小,“无二亦无三,唯有一乘道”。然而,如果只知道声闻法,执著以断我执为主的声闻教法为唯一的佛法,甚至认为一切佛法皆由阿含所出,从而以文献、考据等人文立场而否定大乘教典的价值,这就下是佛陀出世之本怀,乃至不能体解“大乘空义”(《法华经》中有此语)。如此而执小以谤大,其实也是很不智的。
以上是教理不应对立的有关说明,其次从地区佛教发展亦不应对立。我们来想一想,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时候,世界上发生两次世界大战。那个时候,世界人类发现了一件事,那就是人类最好还是和平共处,在此同时,我们国父 孙中山先生也提到所谓的世界大同。注意!当他提这件事的时候,他曾加以强调说:要谈世界大同,其前提必须是民族先独立自强!各位了解我的意思吗?也就是说:我们今天讲佛教要整合,在这个物质、交通、资讯极度流通的环境之下,也就是当你现在坐在圆光的时候,你不可能只谈中国的佛教,搞不好你们可能遇到更多属于在其他地区流传的佛法。而这些佛法内容都是在我们的过去历史当中,未曾在中国产生或者中国还很陌生的佛法传承。当然,这并没什么不好,然而,这并不代表融合与了解,为什么?因为当你对你自己应该认识的部份还没有足够认识的时候,就说我要与其他地区的佛法融合,自己对中国佛法传统的认识,如此的薄少,你又如何能客观地了解其他地区的佛法?民族已衰败到都快站不住了,怎么能跟其他民族谈融合?又怎么让整个世界能因民族融合而得到增上呢?佛教在世界上已流传得相当久远了,依于随方的精神,虽然佛法的本质不变,但二千五百年来,随著各地区民族性的不同,已产生了各种下同的佛教传统。今天,我们面对这样的事实,让各地区的佛教来比个高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各地区佛教去做一种符合佛陀出世本怀的融合,然后使一切众生,因为这种融合而得到利益。可是正如前面所说,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并下是丢弃某一个地区的佛法,然后让某一个地区的佛教唯一兴盛起来,这样子做是没有意义,也做下来的,何以故厂
区域佛教的发生
原因是这样的,原来佛法的存在,乃是因为人类具有无明,人类因为有无明或者说因有无明而生起的种种烦恼和颠倒,因此才有觉悟这件事。然而,众生既有种种的无明,因此无明就依著各个地区,不同民族的共业因缘,而有著各种下同的表现。换句话说,要解决所谓“众生的问题”,就当依于众生不同的身心状况,而给予下同的治疗,而既然下同地区就有不同的众生共业因缘,那么下同的众生共业因缘,就会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不同的医疗方法当然就会产生不同的佛法罗!除非中国人都消失了,不然在中国这样子的文化条件底下所蕴育出来,或者更精确地说,是从根本的佛陀本怀,然后透过中国文化这一时空的蕴酿,而成为今日的中国佛教,它当然有应机于属于这块土地上人民所熟悉的宗教义涵在!这正是由于我们这个民族的共业因缘,方才蕴酿出这样子的共业药方,这是最适合我们的根性的。好!同样的道理,你想想看,如果南传的出家人,他来到中国,要穿我们这样子的僧服,他们可能就整天要擦汗了,他们已习惯南方那样热的条件,因此偏袒右肩对他们是很自然的事。你有没有发现到,佛法从佛陀的根本智慧流传出来之后,由于不同的地区文化环境,乃至天然气候,自然就会产生不同的施设。我们也可以从原始佛教中看出这一件事,佛陀基本上不准出家人使用牛皮,可是当有比丘要去南方更热的地方弘法,当地热到地上的石头都会锐利得割伤脚皮,这个时候佛陀也就同意以皮制鞋来穿了。我们当然不是说,对于佛陀所制定的戒律,可以依样画葫芦地(我们不是佛,没有佛的智慧)随便改,可是当佛陀还在世的时候,他会知道佛法要弘扬,的确需要因应众生不同的业缘而做调整。当这样的不同因应一直被后代所流传下来之后,自然就会发展成为世界上各地区的佛教。这样各位了解吗?这就是为什么佛教在这个世界上不同的地区,之所以会存在不同佛教的原因。但是请各位注意,依于上段所说,虽然各地区的佛法,会有下少“地区色彩”在,但这绝不意味著它们“下真实”、“不了义”乃至“非佛说”。了不了义,佛说非说,不能又从地区佛教的腐败表面或文字层次乃至某些个人的言说而武断下言。我们必须先谦虚地学习,体解乃至修习,比较传统的佛法之后,才能有一客观的评价。否则,这岂不也是另一种迷信?
继承传统的重要
今天讲的题目是:从传统的继承到开创,我们将从以上的立场做出发,先承认这个世界上必然的无论佛教怎么圆满,本质上就会有区域性佛教的分化,这个事实,来谈所谓的继承与开创。好了,在这样的前题下,我们就不可以有这个地区的佛法好,那个地区的佛法不好之类先人为主的成见。只是,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那么我去学其他地区的佛法,而不去学习或理会自己传统的佛法(只要我喜欢)可以吗?当然,从佛法平等、开放的性格看,基本上是可以的,可是我要说明的是,我们人活在怎样的环境一定不是偶然的!你生为中国人,而不为美国人,这一定有你过去的业绿。好了!既然修学佛法是累劫的事情,那么很显然,今天你我选择出家,甚至来圆光也一定有它累劫的因缘,下是吗?换句话说,今天你是中国佛教中的出家人,多少证明你跟中国佛教有著甚深的因缘,所谓因缘下可思议,以事半功倍的要求说,身为中国出家人,你最需要的是什么呢?正是今世中佛法之善根的显发!如果是这样子,你是要显发你所熟悉的善根因缘呢?还是去增加你所不熟悉的呢?这是从修道得力与否的立场说的。我们基本上已认知,佛法在这世界上的确有依各地区不同因缘而存在的不同佛法相貌,我们同时也平等地来看待各地区的佛教。可是我们更应该去注意到我们所存在地区中,长久所蕴酿建立出来的佛教,这个我们就叫它“传统佛教”。当然,传统佛教并不意味著比较好,或者比较不好,或是它该如何如何的意思,而是对于这个在文化、语言乃至思考、行为模式上与我们最为接近、影响最为深刻、因缘最为贴切的地区佛法,如果我们都不能或不愿加以认识、了解乃至修习的话,舍近求远的结果,我们又如何能了解或深修其他地区的佛法?如果自己传承中的佛法都不能加以复兴,那我们又如何能期望在其他不熟悉的佛法系统中,有所贡献?今天我们强调传统的继承,乃是基于这种佛法自利与佛法弘传的立场上说的,并无关乎民族感情之类的,这点希望大家不要混淆。
对中国佛教的理解
如果大家基本上能建立这样对待“传统佛教”的观念之后,我们接下来,就可以谈谈中国的传统佛教了。由中国的汉译经典所衍生出来的,一切中国祖师对佛法的解释、认识、了解与评判等等显密各宗各派,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我们都称之为“中国佛教”,或者“汉传佛教”(有别于藏传)。我们可以容易地看出来,今天世界上佛教的系统有好几种:汉传、藏传、南传,而我们现在要谈的传统佛教,就是指汉传。在找寻自己可以依止一生的佛法过程当中,我相信我与各位都一样,也曾经起过一个疑问,那就是:我今生今世出家(或者将要出家,对在家的同学来讲)修行的路该怎么走?如果修行是我生命唯一的路,我得要问的是:这条路应如何走下去?读佛学院不能读永远,不能读生生世世,不管你今天在学院上课感觉如何,毕业的时间一到,你总不能留著。然后呢?你就要孤独地面对你自己。这个时候,我们看到很多人会这样子的:回到自己的常住,不是拜忏就是念经,不然就是管杂事、盖庙,师父让我来读佛学院,等待著我读完了回去之后好好发挥,于是早上三点三十分起床,做完早课,吃完早斋,不是应付信徒,就是准备盖庙,搞人际关系,然后一直忙到晚上,赶上殿做晚课,然后呢?睡觉!长期下来,你不禁要问:这样子叫修行吗?好了,这大概就是你今天所看到的中国佛教了。本来在佛学院,忙著学这学那,不管喜下喜欢,应不应机,课程安排就一定要学,行门也因此没有修到多少。而今回到常住,不但书读下到了,忙得整日团团转,行是更别想修,也不知要从何修起了。因为忙碌的师父与常住,根本就不会谈修行的!今天的台湾僧伽命运大抵如此,可是,这难道真的就是“中国传统佛教”的真正本质吗?当然不是!可是多少人却因为对台湾佛教现况的失望、迷惑,以及传统中国佛教的弘传无人,连带的也就对中国传统佛教失去了信心,真是非常可惜!
对于这样的问题,我们想问的是:传统佛教真的是我们看到的这样的吗?曾经有部份学者认为中国佛教太中国化了,或者太注重出世间、死后,而未照顾到人间性……,批评的结论是:中国的佛教有问题!对于别人的批评,我们表示尊重,可是中国历史上各宗各派的大德不计其数,有修有证者有见有闻,这历历在目的例子,代表著怎样的讯息呢?有学人认为,净土宗只是“学死”,禅宗只是“合证”,台贤等教下只是“执圆弃余”,密教为外道所“混同”,经忏佛事不过是度死人的“方便”……或许,中国佛教的宗派中,的确有著上述的缺点,可是,对于一个愿意真心在传统佛教中下一番功夫的中国佛弟子而言,净土宗虽学死更学生,禅宗在话头之下,却有著一颗光卓卓的慧眼,台贤二教等视各乘,密教方便善巧……,那些被批评的所谓缺点,其实只不过是中国佛教的末流,并下是中国佛教的本质。做为一个负责任、有担当的佛弟子,当有人在批中国佛教的时候,我们不必去生气,也不是努力去替它辩护,而是应该想一想:人家所批评的有没有道理?有没有实修的根据?有没有看到真实?我自己有没有迷惑与下解?我下晓得各位有没参加过拜忏?在八关斋戒的时候,是不是有一段忏侮文:往昔所造诸恶业……,唱三遍之后,是不是就要唱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各位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唱完了忏悔偈就要唱普贤王菩萨呢?是十大愿王吗?不是!平常我们了解到是大行普贤菩萨,差不多就只有十大愿王了,我们一天到晚在供养普贤菩萨,可是就只知道这样而已,看看你们都是读佛学院的学生,可是为什么唱忏悔偈之后要接普贤王菩萨,却一点也不知它的典故、原因,如此地修习中国佛教,如何能得力呢?又如何能面对他人的下解与批评呢?不过这也下能怪各位,本来中国佛教的解行是很一致而且具有深义的,可是长期以来,由于乏人解说、弘扬,以致徒具形式,而失去了心法的内涵把握。这只能说是人的衰微,并非是法的错误!为什么称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事实上它出于一本专谈实相忏悔的经,那本经正是法华三经中的《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听过这本经的人举手,(没几个)凤毛麟角,听过这部经的没几个人,然而我们天天忏悔完了,就南无普贤王菩萨摩诃萨,可是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他为什么会摆在那里,也不知要如何用心,只能照本宣科地傻念,这样就能修忏法了吗?白白辜负了一个大法!从这个事实就可发现,今日的中国佛弟子对传统佛教所知何其薄少啊?
传统佛教的继承
当我们努力地在学习其他地区的佛法时,我们可能也正努力地在否定传统佛法,本来它还很适合我们,天天在用的传统佛教,可是我们舍近求远去找外地区的佛教,却使我们对传统的善法当面错过,你说是不是很可惜?很冤枉?南传佛教要持钵、搭衣、作袒右肩、树下宿,这样的生活方式才容易相应于他们的修法,可是我们又没办法这样子,只能懂得那些教理,没有那样的生活环境去配合,怎能修得起来?传统佛教经过一千多年无数祖师们的改革与实证,最符合我国人的思想方法,我们以此来修行,不是会更容易相应,而事半功倍吗?当然,今天我们所看到的传统佛教,往往只是送死人的、通俗的佛法,连个大丛林都没有,讲实修的人也少,多少会让我们对传统佛教灰心。但这并不是中国佛教本质上的衰败,而是中国这老大的民族,经过时代演变与政治颠沛之后,传承失去了,民族的自信心也跟著瓦解了,古文的教育为白话文教育所取代,传统的学习更是造成断层,凡此之类,圣教当然不彰。今天的我们像是被强迫断奶的小孩一样,在这样的情况底下,有什么理由说中国传统佛教好或不好呢?请各位保持理性的思考:传统佛教在中国发展这么悠远,有这么多大德、高僧一代代的投入,中国佛教在内涵上,是蕴含著无尽佛法宝藏的,希望大家今后能多用心在传统佛教的学习上。
摘自《圆光新志》第19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