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六祖出生地(新州)及其传法偈
谈六祖出生地(新州)及其传法偈
饶宗颐
一
北京大学将为陈寅恪先生刊印纪念文集,王永兴教授嘱余撰文。忆寅老于1932年尝作《禅家六祖传法偈之分析》(《清华学报》第七卷2期),折衷名理,新义纷披,其文久已脍炙人口。不佞近年颇涉猎禅籍,去岁曾漫游韶关、怀集等地,今夏又至新州谒六祖故居,读东友所著论《慧能》及禅宗史各书,犹觉剩义尚多,有待于抉发,因不自量力,勉成短文,以当芹献,聊抒对陈先生学术成就之瞻仰,兼以表其启发来学之功云。
自来因五祖对惠能说过“岭南人无佛性”,六祖遂几乎被人目为赤贫而目不识丁之獦獠。余到新兴以后,对六祖之认识大为改变。第一,六祖之父卢行瑫,原出范阳,实为世族大姓;第二,“六祖舍新兴旧宅为国恩寺”,(宋僧本传)规模宏伟,知其原非闾巷编氓;第三,六祖为父母起坟,其自知槃盘即返故乡示寂。《坛经》说其“叶落归根”,实则儒家“礼不忘本”之义。颇疑其早年尝受家庭教育之熏陶,并非全不识之无者,故能听诵《金刚般若经》而凝神不去,闻读《涅槃经》而能辨析大义,因而有行者之称。唐代之新州,为名宦贬谪之地,卢行瑫之后,张柬之、杜位皆莅其地。杜位为李林甫之婿,林甫炙手可热时,位官右补阙(《旧唐书》卷一○六林甫传),及其败,徙新州(《全唐诗》小传)。《新兴县志》载杜位《新州八景》诗,其一为筠城旭日,有“新州万竹绕为城,旭日穿林万户明”之句。杜位为杜甫从子(《全唐文》卷三九五,参《唐人行第录》页374考证),与甫及岑参有诗来往,家世详《宰相世系表》。张柬之以汉阳郡王襄州刺史贬为新州司马(《旧唐书·中宗纪》)。其本传称:为武三思所构,贬授新州司马。柬之至新州,愤恚而卒,年八十余(《旧书》卷九一,2942页)。是柬之实卒于新州。《新兴志》于柬之莅任之年岁不详。考《通鉴》卷二○八中宗神龙二年(706)五月,武三思使郑愔告敬晖、韦彦范、张柬之、袁恕己等……六月戊寅,贬晖崖州司马,彦范泷州司马、柬之新州司马……七月……长流晖于琼州、彦范于瀼州、柬之于泷州。……矫制杀之……以周利用……奉使岭外,比至,柬之、晖已死。(6 605页)是柬之以神龙二年(706)六月贬新州司马。七月又贬泷州。其到新州殆仅一月而已耳。
新兴当地传说:六祖父卢行瑫于武德三年(620)九月被贬新州司马,落籍新兴。母李氏,新兴县旧村人。惠能三岁丧父,母子相依度日。是行瑫贬官新州司马与张柬之相同,唯其原官则不可考。然新州乃武德四年(621)始置。《旧唐书》卷四一《地理志》云:
新州,隋信安郡之新兴县。武德四年,平萧铣,置新州,旧领县四,户七千三百八十八,口三万五千二十五。
则武德三年(620)萧铣未平时,尚未有新州也。唐时新州所领县有新兴、索卢。据考古记录,索卢县遗址在今县南集成区夏卢村南侧来龙山麓,有唐代板瓦出土。惠能故居即在集成区夏卢村,相传为其出生地,今屋址犹存,其地即在唐之索卢县境也。赞宁《宋高僧传·慧能传》云:
其本世居范阳。厥考讳行瑫,武德中,流亭(停)新州。[以]百姓终于贬所。略述家系,避卢亭岛夷之不敏也。贞观十二年(638)戊戌岁生能也。纯淑迂怀,惠性间生,虽蛮风獠俗,渍染不深,而诡行么形,驳杂难测。父既少失,母且寡居,家亦屡空,业无腴产,能负薪矣。……(《宋高僧传》卷八,《大正藏》754页)
行瑫于武德中贬新州,至贞观十二年(638)生惠能,积十许年,新州人口仅三万,彼以州司马作寓贤,谅可薄治田产,不必如赞宁所称之屡空,故惠能有旧宅可舍作国恩寺焉。其家本出范阳卢氏,自神厅中卢玄为儒雅之首,蔚力北方巨姓,邺下风流,范阳卢元明尤负重望(《通鉴》卷一一七)。《唐书·世系表》,范阳卢氏四房阳乌(魏秘书监),大房有行嘉,青州录事参军(2888页),隋、唐初人,与行瑫同属“行”字辈,不审其关系若何?赞宁称其“述家系,避卢亭岛夷之不敏也”,可惜文献无证,其所述家系湮没无传,想与范阳涿之卢氏必同出一系。卢亭者,亦作卢停,《岭表录异》谓是出卢循余党,《永乐大典》广字号作卢亭与此《宋僧传》相同,盖指广东土著(见拙作《说蛋》,《选堂集林》917页)。行瑫之作家系,即表示出自中原巨室,与地方蛮僚异其族类。故知惠能家世原出河北望族,不得以獦獠目之。新兴有惠能之父母坟墓,其母确姓李氏,是否即新兴本地人则无法证实,六祖所舍宅之龙山寺,位于县城南73公里集成区之龙山脚,建筑面积9200平方米,据说始建于弘道元年(633),神龙二年(706),中宗颁赐书门额曰敕赐国恩寺,至今尚保存完好,是年正为张柬之贬谪新州之岁。国恩寺左侧又有报恩塔。建于睿宗太极元年(712)六月,则为六祖在曹溪宝林寺命门人所建者。先天二年(713),六祖从宝林寺返新州,道经肇庆,其地后人建为梅庵,传其种梅于此,有井曰六祖井。
国恩寺左上方有六祖手植荔枝树(高18米,树头圆围4.5米)清陈在谦赋诗云:“龙山侧生枝,仍傍卢公墓,吾师手所植,树老虫不蠹……树也本不住,师也本不去。”传诵至今。其父母比翼冢六祖所建,神龙间赐额,此外又有别母石、思乡亭、报恩堂。六祖眷恋故乡,母爱尤笃(别母石在今集成区旧村,为其赴黄梅东禅寺求佛,其母李氏送别至此石,因名)。其回乡示寂,今国恩寺尚存塔基,涅槃于此,先置躯于此塔内。《新兴县文物志稿》称:“香灯岗,在集成区三坪村侧,相传六祖示寂后,僧人争迎其肉身,于此岗祷告。”《坛经·付属品》称其叶落归根。屈子云: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楚辞·哀郢》),六祖有焉。
千载之下,其孝思足以感人。其后洞山良价有辞亲偈。宋藤州释契嵩《辅教编》内除《坛经赞》外,又有《孝论十二章》,比于儒家之《孝经》(见《镡津文集》卷三)。稍后释宗颐又有《劝孝文》(《宋史·艺文志》著录)禅家重孝道,即沐六祖之教化,释与儒之合流,其泽长远,于六祖故乡遗迹尤令人低徊寻思不能去云。
禅宗史事已为世界学人所共注目,《坛经》异本,自敦煌本以至兴圣寺本,日人已有诸本集成之作(参田中良昭《敦煌佛典与禅》)。而六祖肉身问题,友人戴密微、徐恒彬二先生均有专论[Paul Demiéville,Momies d′ExtrSme-Orient,见其Choix d′études sinologiques,P·1921-1970,Leiden 1973;徐恒彬:《南华寺六祖慧能真身考》(稿)]。
惠能事迹,讨论者实繁有徒,今但举新州一地略做考察,其余不遑多及。
二
陈寅恪先生对于神秀、六祖之传法偈颇生非议,称其“袭用前人之旧文,合为一偈,而作者艺术未精,空疏不学,遂令传心之语,成为半通之文”。所谓前人之文,彼举出二事,一是神秀弟子净觉所著《楞伽师资记》载求那跋陀之“安心法”云:
亦如磨镜,镜面上尘落尽,心自明净。
二是武德时僧昙伦传言:
先净昏情,犹如剥葱。……伦曰:……本来无葱,何所剥也?
陈说甚富新意。神秀、慧能二师之偈语,是否袭用上刊二文,殊属难言。余考神秀“心如明镜”之义,原属恒言;而六祖“本无”(树,亦无台)之语,则渊源殊远。道家早已言“心如明镜”,《庄子·应帝王》篇:“至人之用心若镜。”语亦见《淮南子》。《吕览》且称:“镜,明已也细,士,明已也大。”(《御览》717镜及镜台二项)姚察《梁书·处士陶宏景传》云:
弘景为人,圆通谦谨,出处冥会,心如明镜。
南齐庐江何点亦言,“陆慧晓心如照镜。”(《御览》引《齐书》)安知神秀“心如明镜台”非取自此等语乎?又《梁书·到溉传》,“子镜,字圆照”,此则用释典命名,所谓“大圆镜智”是矣。
在阿含部小乘经典中,以镜喻心者数见。姑举一二例,西晋竺法护译《受岁经》:
彼便喜悦清净,白佛:世尊境界行,自见己乐行,犹若诸贤有眼之士,指清净镜自照面,此诸贤此有眼之士,自见面有尘垢,彼便不喜悦,便进欲止;此诸贤此有眼之士,不自见面有尘垢,彼即喜悦清净。……(阿含部,《大正藏》卷一,843页)
又失译人名之《优陂夷堕舍迦经》:
佛言:如人有镜,镜有垢,磨去其垢,镜即明。……心开如明如镜者,不当有怒意。(《大正藏》卷一,912页)
是知凡称以“清净镜自照面”,及“磨去其垢镜即明”,本出自佛言,亦即神秀所谓“勤拂拭”,惠能所谓“常清净”也。最有趣者,第一部汉僧笔受之佛经,即为《法镜经》,以“镜”为名,其书尚存,见宝积部下(《大正藏》卷十二,15页)。书题后汉安息国骑都尉安玄译,实出严佛调所笔受。《法宝义林》称其梵名为ugra[datta]pariprccha,按ugra[datta]义为strongly given,与镜无关。梵文镜为adarsa,巴利文为addasa,古波斯文为ewenag。安玄于东汉灵帝末游贾于洛阳,以有功号曰骑都尉(见僧《出三藏记》13)。安息传来此经原本当是胡言,为何种文字,尚待研究。书中言及“远尘离垢,诸法法眼生”。又备述“净戒”、“净慧”,卷末题曰“法镜经”。吴康僧会尝为此经作注,并制经序。(见《高僧传》)其《法镜经序》云:
夫心者,罪法之原,臧否之根。……专心涤垢,神与道俱。……群生贤圣,竞于清净,称斯道曰大明,故曰法镜。……都尉口陈,严调笔受。(《大正藏》卷十二,15页)
又《法镜经后序》云:
夫不照明镜,不见己之形,不识圣经,不见己之情。……不睹圣典,无以自明,佛故著经,名曰法镜。(《大正藏》卷十二,21页)
僧会之注今已不存,唯序尚传于世,略如上引。韩子云:“古之人目短于自己,故以镜观面。……失镜则无以正须眉。”僧会博通群书,援华证梵。其撰《六度集经》第八十九为《镜面王经》,述瞽人扪象之事,“镜面王大笑之曰:瞽乎瞽乎!尔犹不见佛经者矣,便说偈言:今为无眼曹,空诤自谓谛,睹一云余非,坐一象相怨。佛告比丘,镜面王者即吾身是。”(《大正藏》卷三,51页)此寓言中,其王以“镜面”为名,示非镜无以明道,故知以镜譬道,由来远矣。严佛调亦号“严阿只梨(阿梨)浮调”,乃汉人出家之最早者,其笔受于安玄之经,现存者又有《阿含口解十二因缘经》,同为汉人译述之最早者。故知心如明镜之喻,先出于蒙庄,复同符于象法。东汉人译经早启其端绪,久已家喻而户晓也!
至于惠能之偈其“本无”树、“亦无台”两否定句,用“本无”之理,纳诸实例之中,以破神秀之有,洵能窥见本体,故为五祖所深赏。其实“本无”一语,自东汉以来,般若诸经中,已自成一品,称曰“本无品”,《放光般若经》(西晋无罗叉译)列第十一,《道行般若经》(后汉支娄迦谶译)列第十四,《大明度经》(吴支谦译)亦列第十四。兹摘录两支译语如次:
(1)佛言如是:诸天子!诸法无所从生,为随怛萨阿竭教。随怛萨阿竭(如来)教是为“本无”,“本无”亦无所从来,亦无所从去。怛萨阿竭本无,诸法亦本无,诸法亦本无,怛萨阿竭亦本无。……须菩提随怛萨阿竭教,怛萨阿竭本无,过去本无,当来本无,今现在怛萨阿竭本无等无异,是等无异为真本无。(《大正藏》卷八,453页)
此为东汉月支菩萨支谶“本无品”中之译文也。
(2)善业言:如来是随如来教。何谓随教?如法无所从生为随教,是为“本无”。无来,原亦无去迹。诸法本无,如来亦本无无异,随本无是为随如来本无。如来本无立为随如来教,与诸法不异。无异本无,无作者,一切皆本无,亦复无本、无等、无异。于真法中本无,诸法本无,无过去当来今现在,如来亦尔,是为真本无。(《大正藏》卷八,494页)
此则为吴支谦“本无品”中之译文也。两本当出一源。支谶云“随怛萨阿竭教”,而支谦云“随如来教”。怛萨阿竭即梵文tathagata之汉译。一切皆本无,诸法亦本无,即“如来”亦复如是。此后禅宗可以呵佛骂祖,以“如来”亦本无也。惠能能说“本无树、亦无台”,已能深契“本无”之真谛。顾此义之传人,自东汉支谶译《道行般若经》“本无品”始,时已立“真本无”之义。禅宗之祖,只拾其牙慧耳,我故谓:六祖本无之语其渊源甚远也。
僧书述《道行经后记》称:“(灵帝)光和二年(179)十月,洛阳孟元士口授天竺菩萨竺朔佛,时传言译者月支菩萨支谶。侍者南阳少安、南海子碧。”《白石神君碑阴》有祭酒郭稚子碧,即是侍支谶译经之南海子碧,与郭稚必是一人(汤用彤先生说):佐译经之郭稚籍属南海,远在惠能之前,五祖之初见惠能,言岭南人无佛性,观于郭稚之事,可知其不然矣。
余之至新兴,投刺,文物工作者迎迓,喜而言曰,国中文史教授能南来此地者,以余为始,使余受宠若惊。然日本人士组团到此参拜已不止一次,1981年有大乘寺长老泽井进堂,1984年有京都大学柳田圣山,称美此祖庭为荔枝之故乡,国人反漠然置之。幸未尝加以现代化,其遗物建筑不致如南华、云门之蒙受无妄之轮奂藻饰,全失旧观,余独喜其能保存原有面目。以宗门而论,新州实是禅宗之“麦加”,而朝圣无人,可为浩叹! 岂缘宗教情绪之低落耶?抑仍以“岭南人无佛性”而未加以重视耶?则非余之所敢知也。
原载《纪念陈寅恪先生诞辰百年学术论文集》,北京大学中国中古史研究中心编,北京出版社,1989年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