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论断非法非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从信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论断非法非义
  释从信
  苦集灭道思惟用为明理,用为辨别是非真假,不为诤论。辨别是非真假,为使自己避免误谬,去除成见。若去除误谬及成见则明生,明生则无明灭,无明灭则见法,见法则趣向涅槃,是故苦集灭道思惟可协助学佛人见法涅槃。如人利用罗盘识得回家途径,避免走入学佛歧途,避免受我取我爱我欲所迷惑而下知回家。
  现代入学佛并非直接向佛学,都只是依据展转流传下来的佛法,在误谬中学,在成见中学。由于色无常:受想行识无常,无常迅速,释迦牟尼佛入灭后,正法律无常迅速的变灭,传说世尊入灭千年佛法便也灭了。正法律住世只有千年,这是从世尊入灭后便渐次变灭,到了千年之际而灭尽。如同油灯渐次燃烧而灭尽,不是于世尊入灭千年之间正法律都完整无失,到了千年已尽才突然变灭。若佛法从纪元元年传人中国,传人中国的佛法已离世尊入灭约有五百年,大家闭著眼睛想想看,五十年前的历史史实都已模糊不清,虽有史料为证,仍是非真假难以辩明,何况已变质五百年的佛法,究何佛法可想而知。最初传人中国的佛法便已失真了五百年,在中国流传了六百年又已失真了六百年,离佛入灭已一千一百年。玄奘法师认为中国佛法已失真,于是于纪元六二六年冒险到印度取经,竞下知佛法失真并无地域之别,中国佛法若已失真一千一百年,其他任何区域的佛法也都一样,玄奘法师辛苦取回来的佛法,仍是世尊入灭一千一百年后的佛法。从玄奘法师到现在又已失真了一千数百年。佛法仍继续在无常迅速中变灭,学者在失真的佛法中修习佛法,应当辨别佛法真伪,应当去除误谬及成见,如人辨识回家路途,避免走入歧途。
  以下试用四句推论辨别非法非义。
  连言语句
  如说“阿难比丘和在家人诵经”,语句内容表述阿难比丘诵经,信佛的在家人也诵经。系词“和”连结“阿难比丘诵经”和“在家人诵经”二语句为一复合连言语句。“阿难比丘和在家人诵经三逼句话是诤论的语句,因为比丘不可和在家人同声诵经,而阿难是比丘,若阿难比丘诵经而在家人也诵经,便犯了戒。这语句虽非主宾词语句,可以和主宾词语句组成三段论式,用四句推论法论断其是非真假:
  知:阿难比丘是出家人,
  喻:没有出家人和在家人诵经,
  处:是故,没有阿难比丘和在家人诵经。
  又如:“阿难修气而且修定”,这不是主宾词语句。语句内容表述阿难修气,而且阿难也修定。系词“而且”连结“阿难修气”和“阿难修定”二语句为一连言语句。“而且”是表述更进一层的连词,与“和”这种连词造成的语句有相同的真值,这种语句除非前后项语句都真,复合造成的语句才真,若有一假便整句都假。这语句虽非主宾词语句,可以和主宾词语句组成三段论式,而用四句推论法推论语句的真假。
  波罗门一向修气也修定,以修气为修定之手段,中国道家也如此,但佛教不养生所以不修气。阿难足比丘,说阿难修气而且修定,这是有诤议的说法。若阿难违背如来教诲,背著如来修气修定,这语句是真的。若阿难只修定下修气,这语句是假的。修气修定在外道来说是相容并行的,在佛法中却不相容,修气不得正定,依教奉行修定的学者下会修气。因此,只须证明阿难依教奉行而修定,便可证明阿难下修气,若证明阿难不修气,便证明“阿难修气而且修定”为假。
  不过,中国是儒释道合一的宗教文化,中国佛教不是纯佛法,可能不相信佛法中修定下修气,要使中国佛教徒相信修气修定下相容,还得多费一番论证的手续。佛教徒大部份知道释迦牟尼佛未成佛前,出家苦修六年,但大都不知释迦牟尼佛苦修六年,就是修习婆罗门瑜珈术。世尊修气修脉六年不得正定,不得正定便不得究竟心解脱慧解脱,毅然放弃修气修脉,思惟老病死的来源才证得八正道。证得八正道才自知自证无上正等正觉。八正道就是佛教唯一正定,无量百千万亿三味皆从八正道而出,佛法中修定就是修习八正道。释迦牟尼佛舍弃修气才证得八正道,可知修气与修正定不相容,修气便背舍修正定。阿难是世尊十大弟子之一,以多闻第一著称,是八正道实践者。阿难以实践八正道而有成就,可知阿难不修气。列举论式如下:
  一
  知:释迦牟尼佛苦行六年修气,足修婆罗门瑜珈术,
  喻:修婆罗门瑜珈术,不得八正道,
  处:是故,释迦牟尼佛苦行六年修气,不得八正道。
  二
  知:阿难实践八正道,不修气,
  喻:阿难修定是实践八正道,
  处:是故,没有阿难修气而且修定。
  又如“罗云修密而阿难修焰口”,这不是主宾词语句。语句内容表述释迦牟尼佛的儿子罗云修密,和释迦牟尼佛的堂弟阿难修焰口。系词“而”字连结“罗云修密”籼“阿难修焰口”二语句为一复合连言语句。佛教徒竟下知密教是世尊入灭千年后才形成的宗教,竟下知修焰口是外道方术,居然说“罗云修密而阿难修焰口”,这语句的前后项都是下真的子句,可以用四句推论法分别证明前后项都下真,再论证复合连言语句为假。
  罗云以持戒第一闻名,持戒第一下是持律第一。优婆离以持律第一闻名,持律第一是通达戒律,如律师通达法律。罗云持戒第一是戒行清净,如常人行为严谨,处处不犯法律。持律第一通达于戒律未必戒行清净,持戒第一戒行清净未必通达于戒律。罗云戒行清净,没有宣扬己德之必要,下必到处宣称我戒行清净,我持戒第一。戒行清净只宜密行,所以持戒第一又叫密行第一。罗云密行第三见被密教行者曲解为修密第一,谤如来修密生出罗云来,又以密法传授儿子修密行,故说罗云修密。
  、 我们看看现代官场文化,官员于私生活稍有瑕疵便会丢官下台。释迦牟尼佛自称德智完备,宣扬离欲离诸恶不善法究竟解脱,并以此教理教诲一切众生,若背著众生行淫欲密法。置之于台湾立法院或国民大会,接受民代审查其成佛密行,难逃被民代打耳光,递体无完肤的被取消成佛之成就。由于无如此荒唐事,只是密教徒为宣扬其密法,捏造密教传承故事而已。
  所谓修焰口,就是以咒术施饿鬼食,修焰口是外道方术。佛法中以有施有斋有说愿来救济饿鬼,并非以咒术施饿鬼。阿难是世尊侍者,随侍世尊学佛,居然不学佛法而修习外道方术,无非是外道为宣扬其方术,假阿难名望来流布其咒术而已。
  “罗云修密而阿难修焰口”这语句可用四句推论论证其是非真假,序列论式如下:
  一
  知:罗云密行第一是戒行第一,
  喻:戒行第一下是修密,
  处:是故罗云密行第一下是修密。
  知:阿难不修外道方术,
  喻:修焰口是外道方术,
  处:是故阿难下修焰口。
  三
  知:罗云和阿难是实践八正道,
  喻:修密和修焰口下是实践八正道,
  处:是故,罗云不修密而阿难不修焰口。
  又如“阿难念佛或念咒”,这下是主宾词语句。语句内容表述不确定阿难念佛或阿难念咒。系词“或”连结“阿难念佛”和“阿难念咒”二语句为一复合选取语句。这种语句若前后项都真,复合语句必也真,若有一真一假,复合语句也真,若前后项都假,复合语句必也假。判断非主宾词语句的真假,仍视为主宾词语句,设计共词分别论断语句前后项的真假。主宾词语句和非主宾词语句一起运作,即可证成有效的结论。
  中国佛教徒大都不知念咒犯戒,也不知见谛得法眼净的人不念咒,所以宣扬诵咒,也自行早晚课诵咒语,不知“阿难念佛或念咒”这一语句有何不妥。事实上,在佛法中念佛和念咒是不相容的行为。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遮一切外道念咒,世尊所教诲的弟子,学佛念佛便应依教奉行,也下念咒。否则,好像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阿难是见谛学人不可能念咒,而且阿难见小罪便生大恐怖,持戒便也不念咒。依四句推论法论证其是非真假如下:
  一
  喻:学佛故念佛,
  知:阿难学佛,
  处:是故,阿难念佛。
  喻:念咒是犯戒,
  知:阿难不犯戒,
  处:是故,阿难不念咒。
  三
  喻:阿难学佛持戒,不念咒,
  知:阿难念佛,学佛持戒,
  处:是故,阿难念佛下念咒。
  又如“学佛吃肉或吃素”,这不是主宾词语句。语句内容表述下确定学佛的人要吃肉或要吃素。系词“或”连结“学佛吃肉”和“学佛吃素”二语句为一复合选取语句。
  “学佛吃肉或吃素”,这是中国佛教徒不明不白的恶梦,使有些学佛的人走向歧途。中国人一向认为吃素就是下杀生,修道的人更认为吃素是慈悲心,吃素有功德,吃素有道。认为吃肉是杀生,吃肉是断大慈悲种性,吃肉无功德,吃肉无道。于是发心学佛的人大都倾向吃素,甚至只用心于吃素,以为吃素吃得纯净便有大功德大成就,以为学佛就是学吃素,别无余事。
  事实上,吃素不是不杀生,吃素不是有慈悲心,吃素不是有功德,吃素不是有道。而吃肉不是杀生,吃肉不是断大慈悲种性;,吃肉不是无功德,吃肉不是无道。因为吃肉或吃素都是饮食,饮食未必杀生或不杀生,未必慈悲或不慈悲,未必有功德或无功德,未必有道或无道。要当断贪欲嗔恚愚痴心才不杀生,断贪嗔痴心才有大慈悲心,断贪嗔痴心才有功德,断贪嗔痴心才有道。是故三世一切诸佛辟支佛阿罗汉,及诸菩萨,吃肉也吃素,不计吃肉或吃素。学佛不是养生,学佛下学健身,吃肉或吃素不妨成佛,不妨成辟支佛,不妨成阿罗汉,下妨成菩萨。
  众所皆知,所吃的肉无论来自何处,总要有众生丧命才有彼肉供人食用。然并非众所皆知,所吃的素菜无论来自何处,也总要有众生丧命才有彼菜供人食用。泥土中有无量众生,翻土播种必死伤惨重,水中也有无量众生,浇水灌溉也必死伤惨重,撒农药施肥也必死伤惨重,种菜卖菜买菜洗菜煮菜也都有众生丧命。每吃一口菜所背负害众生命的债,绝不小于吃肉。无论吃肉吃素,每吃必有涉及害众生命的难题,多吃多害命。学佛为活著有命精进办道,饮食只为生存,下为肥白长寿,不为养生长寿,是故饮食应少欲知足,不为饮食自手杀害众生命,也不教他杀害众生命。若不杀害众生命,下见为我杀,不闻为我杀,不疑为我杀,如是三净肉随遇而可吃,学佛吃肉或吃素皆可。依四句推论法论证其是非如下:知:吃肉不是自手杀教他人杀,喻:杀生是自手杀教他人杀,处:是故,吃肉不足杀生。
  二
  知:吃素故有种植蔬菜,
  喻:有种植蔬菜则有昆虫丧命,
  处:是故,吃素则有昆虫丧命。
  三
  知:学佛是持戒不杀生,
  喻:持戒下杀生,可吃肉或吃素,
  处:是故,学佛可吃肉或吃素。
  又如“学佛受持声闻戒或菩萨戒”,这不是主宾词语句。语句内容表述下确定学佛的人要受持声闻戒或受持菩萨戒,或可受持声闻戒也受持菩萨戒。系词“或”连结“学佛受持声闻戒”和“学佛受持菩萨戒”二语句为一复合选取语句。
  “学佛受持声闻戒或受持菩萨戒”,这也是中国佛教徒下明下白的恶梦。使大部份学佛的人趋向戒取戒。中国佛教徒一向喜欢舍小取大,听说菩萨戒殊胜便受持菩萨戒,听说声闻戒不究竟便舍弃不受。竟下比较看看,老张牛肉面正宗,还是正宗老张牛肉面正宗,轻信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并未究明真实。
  众所皆知,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间叫佛时,学佛应生在佛时,得与佛陀一起生活,亲闻佛陀说法,受持佛陀所制定戒律,亲自受佛陀指导学佛,有所疑问亲自问佛,学佛快得成就。不像我们佛前佛后的学佛人,下受佛陀教诫教授,法非法义非义无决疑处。所以我们发愿宁不生为转轮圣王,下生为天帝释,下生长寿天,不生在佛前佛后,唯愿生在佛时亲近佛陀。
  我们羡慕生在佛时,知否,释迦牟尼佛住世期间,自成佛六年之后至入灭之间,致力于制定戒律唯制声闻戒。佛时一切诸天魔梵沙门婆罗门在家非家,一切学佛人皆受持此声闻戒。因为声闻戒与菩萨戒下相容,菩萨戒中说犯十重戒见好相便得灭罪,而声闻戒四重戒下可忏悔清净,可知声闻戒与菩萨戒不可并存。若声闻戒是释迦牟尼佛所制,菩萨戒便非佛制。二世诸佛等正觉三说处无四无五,下说彼此下相容的法律,也不自说初中后不善下一致的法律。释迦牟尼佛于入灭之夜才完成了声闻戒,可知佛时一切学佛人皆受持声闻戒,下受菩萨戒,否则若先已有菩萨戒,还致力于制定菩萨戒所不认可的声闻戒,便是自相矛盾。菩萨戒只流行于佛前佛后,于佛时并无菩萨戒。若说佛时是殊胜时,佛时一切众生所受持的戒便是殊胜戒,而声闻戒是佛时释迦牟尼佛费了四十几年精力所制,可知声闻律是殊胜戒,佛时世尊所不制所无的戒是戒取戒。若说佛前佛后是八难之时,我们闭著眼睛想想看,我们生存于八难之时,佛时所不制所无的菩萨戒,我们却奉为最圆最顿最殊胜,而佛时所盛行的法却被我们贬为小法小教,佛时的声闻戒却被我们判为下究竟戒。下自觉颠倒吗?台湾俗话说:“用膝盖想一想就知道了!”依四句推论法论证其是非真假如下:
  一
  知:声闻戒是佛时一切众生受持的戒,
  喻:佛时一切众生受持的戒是殊胜戒,
  处:是故,声闻戒是殊胜戒。
  二
  知:菩萨戒是佛前佛后出现的戒,
  喻:佛前佛后出现的戒是戒取戒,
  处:是故,菩萨戒足戒取戒。
  三
  知:学佛受持声闻戒是释迦牟尼佛所制,
  喻:或受持菩萨戒不是释迦牟尼佛所制,
  处:是故,学佛受持声闻戒下受持菩萨戒。
  又如“如果助念则往生西方世界”,这不是主宾词语句,但可以主宾词语句化。语句内容表述,如果聚集若千人同声共念佛号,为临命终或已命终的众生助念,就使命终的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系词“则”,和“即”,“就”,“便”同义,连结“如果助念”和“往生西方世界”为一条件语句。这种语句的前项真后项真,整个语句必为真。若前项真后项假,整个语句为假。若前项假后项真,整个语句为真。若前项假后项假,整个语句则为真。用四句推论法可究明此种语句的是非真假。
  “如果助念则往生西方世界”,这也是中国佛教徒下明不白的恶梦,使中国佛教的宗教行为趋向仰赖他力,而失去自力解脱的信心。于是有些人下求上进,下求向善,下求自力离苦得乐,只求请他人协助,只求花钱消灾,只求花钱祈福,只求花钱灭罪,只求花钱得救,相应而发展出助念义工团,因应市场需求也发展出助念团行业。可惜,有宗教观的众生大都下知此事荒谬,下知此事荒唐。以下论证,可呈现出来,真的助念行为,假的往生西方世界:
  一
  喻:如果助念则往生西方世界,
  知:好狡人有助念,
  处:好狡人则往生西方世界。
  二
  喻:如果助念则往生西方世界,
  知:下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有助念,
  处:下忠不孝下仁不义的人则往生西方世界。
  喻:如果助念则往生西方世界,
  知:杀盗淫妄酒为恶多端的人有助念,
  处:杀盗淫妄酒为恶多端的人则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四
  喻:如果助念则往生西方世界,
  知:谤佛法僧强暴出家人的恶徒有助念,
  处:谤佛法僧强暴出家人的恶徒则往生西方世界。
  如论式中所显示,恶人有助念便往生彼土,彼土下论善恶是非,只论有助念。果真如此,想想看,好狡人,下忠下孝下仁下义之上,杀盗淫妄酒为恶多端的人,以及谤佛法僧强暴出家人的恶徒,只要有人助念便得往生,彼土下拣选善恶,来者下拒,彼土生态可想而知。台湾治安日渐不安,便有很多人士急著移民国外,有些产业外移,有些外国投资公司也拆资,害怕遭受恶人欺负,所以远离治安不好的国土。而诸方恶人只要助念便往生西方世界,彼土治安必下善于台湾远甚,善人避之唯恐不及,恶性循环,西方世界渐渐变成恶人乐土。若恶人临命终助念往生,正得其所哉,若善人临命终劝念往生,恐非善人所愿。一向热心于肋念往生之上宜三思,劝念便能使命终的众生往生西方世界吗?
  事实上,世间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下善下恶有下善下恶报”之公理,众生下允许善有恶报,下允许恶有善报。西方世界无法背离公理,念佛往生乃循此公理而得实现,依佛法僧戒为基础,念佛得以往生西方世界,念佛往生不是助念往生。念佛往生必须自知念佛,而自知念佛不是助念往生能竟其功。列其论式如下:
  知:念佛往生是自知念佛往生,
  喻:自知念佛往生不是助念往生,
  处:是故念佛往生下是助念往生。
  有说助念是协助临命终的人闻佛号声而自知念佛往生。殊不知,临命终的人面临一生的终结时刻,宛如学生面临学业的总结,往生何处宛如学生升学必须进入考场,凭一生努力的成绩来决定,考场外资讯无法左右考生,无法作弊。聚集千万人同声助念佛号也无法改变他自己的善恶业报。能自力念佛的人,不必他人助念。若有人来助念,能闻外来助念佛号声,这是其自身福德如影随身,令彼得闻助念佛号声,没有人助念也能闻,下待他人助念也能自力念佛往生。若不能自力念佛的人,下闻外来助念佛号声,即使能闻外来助念佛号声,也无力念佛。以其无福德如影随身,宛如平日下用功念书,一无所知,拿书本给他抄写答案也抄不来,是故他人助念也帮下上忙。助念无助于命终的众生自力念佛,是故虽有助念则不往生西方世界。列其论式如下:
  喻:往生西方世界是自力念佛往生,
  知:助念不是自力念佛往生,
  处:如果助念则不往生西方世界。
  又如“礼佛持咒诵经忏悔则灭罪消灾”,这不是主宾词语句,但可主宾词语句化。语句内容表述,若人有犯杀盗淫妄酒诸罪过,有灾厄困苦,礼佛持咒诵经忏悔,便灭除一切罪过灾厄而离苦得乐。系词“则”连结“礼佛、持咒、诵经忏悔”和“灭罪消灾”为一条件语句。
  “礼佛持咒诵经忏悔则灭罪消灾”,这是中国佛教徒早晚应行的功课,大部份佛教徒学佛就只知早晚做此功课。这也是中国佛教下明不白的大恶梦。大概是由于众生好杀好盗好淫好妄语好酒,日日犯此过失,身心下安不乐,为抒解罪苦的压力,听说“礼佛持咒诵经忏悔则灭罪消灾”,便信以为真实吧?譬如慢性疾病缠身,听说偏方有效便日日服用。从这一角度来谅解佛教徒早晚课诵的行为,似亦无可厚非。然而礼佛持咒诵经忏悔并不灭罪也不消灾,日日早晚课诵而且只知如此课诵,别无其他正当学佛的修习,宛如蒸沙欲其成饭,实非所宜。
  “礼佛”是因为信仰佛,由衷表达思慕恭敬之情,如同国民礼敬国旗,如同民族礼敬圣贤豪杰,也如同学生礼敬老师,如同子女礼敬父母长辈,早晚行礼致敬。我们礼敬国旗圣贤并不巴望灭罪消灾,礼敬师长父母也如此,并非无有非份的期待再趋前礼敬。若先有非份企图心而行礼,有如图谋不当利益而去送礼,行礼的行为就是贿赂的行为。礼佛期待灭罪消灾,便是非份期待的行礼,便是贿赂的行为,宛如孝敬警察孝敬法官,巴望警察勿捉拿我,巴望法官勿判我罪。学佛的人用灭罪消灾的期待心礼佛,是非法礼佛。
  诸佛不是警察,不会取缔我们罪过,诸佛不是法官不会判我们罪,诸佛下足领袖,没有特赦权无法特赦我们的罪过,诸佛下是主宰神,无法主宰众生的祸福。诸佛是世尊,是世间的福祐,因为诸佛是究竟解脱的法王,宣说一切离苦得乐之法,众生依法奉行,便受法的福祐,便得永断苦患。法是诸佛所能说,是故诸佛是福祐。诸佛不能为众生灭罪消灾,众生自作罪过自招灾厄,唯有依诸佛所说法实践奉行,自行灭罪消灾。若学佛人不知依法实践八正道灭罪沽灾,却只日日早晚课诵,企图礼佛持咒诵经忏悔而灭罪消灾,不但得不到诸佛福祐,不但下能灭罪消灾,以其非法而犯戒,更增长身心下安下乐。
  礼佛只为恭敬佛,别无非份祈望,有此恭敬心礼佛,便也发现,持咒企图灭罪消灾,如同吃香灰治病,只是外道方术。在“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之公理前,每日念诵几遍咒语,除了被人讥为迷信之外,下得灭罪消灾,也不得善报。而且诵经足为了明理,依理实践八正道,用为永断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佛经下是供人念诵用为灭罪消灾。依四句推论法论证如下,用知其是非真假
  喻:若礼佛持咒诵经忏悔则灭罪消灾,
  知: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的人则礼佛持咒诵经忏悔,
  处:杀父杀母杀阿罗汉的人则灭罪消灾。
  喻:若礼佛持咒诵经忏悔则灭罪消灾,
  知:卖国汉好强盗则礼佛持咒诵经忏悔,
  处:卖国汉好强盗则灭罪消灾。
  喻:若礼佛持咒诵经忏悔则灭罪消灾,知:好淫妇女小孩的恶人则礼佛持咒诵经忏悔,处:好淫妇女小孩的恶人则灭罪消灾。
  从论式中所显示,若实有如是诸事,有礼佛持咒诵经忏悔便能灭罪消灾,佛教便是善恶是非不明不白的邪恶宗教。由于佛教正见中宣示“善有善行报,恶有恶行报”,善恶果报如影随身,不允许任何丧失公理的行为逃脱制裁,是故没有“礼佛持咒诵经忏悔则灭罪消灾”之邪见。
  众生若犯戒有罪苦,轻罪唯有发露忏悔可因发露忏悔而清净,不必礼佛下必持咒不必诵经。若犯下可悔罪唯有面对法律制裁,忏悔过失可重罪轻受,下知惭愧则罪重,也不必礼佛不必持咒不必诵经,不用花冤枉钱仿经忏。若畏罪,唯有下犯,别无投机逃避罪苦之妙法。
  下过,若学者于诸佛菩萨无非份的期待心,有罪过压力,于诸佛菩萨前虔诚忏悔过失,自心悔罪可因忏悔而清净,罪苦的压力也可得抒解。这是知惭知愧的功用,下是诸佛菩萨显神力为我灭罪消灾。不必期待诸佛菩萨为我灭罪消灾,而从事礼佛持咒诵经忏悔。序列论式如下:
  喻:灭罪消灾,惟实践八正道,
  知:礼佛持咒诵经忏悔,下是实践八正道,
  处:若礼佛持咒诵经忏悔则不灭罪消灾。
  又如“有灵魂故有轮回”,这不是主宾词语句,但可以主宾词语句化。语句内容表述众生有一承受善恶行报的主体叫灵魂,所以众生有命终再生,生而再死的轮回现象。系词“故”连结“有灵魂”和“有轮回”为一因果语句。
  “有灵魂故有轮回”这也是中国佛教徒的大恶梦,使中国佛教徒抓住有灵魂的概念不放,宛如挂著枷锁不得解脱。竟不知佛法中处处宣示五阴皆空,就是宣示五阴无我无我所,而五阴无我我所就是我空我所空,常恒下灭法空,没有一常恒不灭的灵魂。然而佛教徒竟背舍佛法,固执有一灵魂是去后来先的主公。
  释迦牟尼佛未出现于世间之前,有宗教观而志求离苦得乐之士,大都有灵魂的成见。认为凡是众生都有灵魂,灵魂是众生的主体居住于色身中,使色身活生生能思能想能造善恶业。若身体坏死了,灵魂便脱离身体去往生。若修道若信仰宗教,灵魂使得升天或返还本来下生下灭的境界。若下修道若不信仰宗教若为恶,便堕地狱中去受苦。众生无法想像,假如没有灵魂主体而能思能想,树木石头也应能思能想。假如众生没有灵魂,死后便已灭绝,即使有再生的生命,再生只宛如回收的再制品,再生的生命已非前生的生命延续,若此生与彼生下相续,此我非彼我,生死轮回无关善恶业报,人生下必顾虑为善或为恶,也无须信仰宗教。若说众生身坏命终,为善生天,为恶下地狱,此死生彼仍是我,深受善恶业行所支配,必有一灵魂承受善恶果报,有灵魂才可能有轮回。轮回之事或许迷信,但宁可信其有,因为有轮回二正要先有灵魂,若有灵魂,我身坏命终便不灭绝,即使下地狱还有我在,只要有我就令我放心下已。于是牢牢抓住有我,有一常恒下灭的灵魂。因此,世间虽有修道的人,虽有宗教信仰,并没有究竟解脱的众生,以其固执有灵魂之故。
  直到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间,世尊明白宣示,五阴无我我所,现在世间及我不真实,命终亦下真实,命终有中阴身往生,此中阴身和未命终前的色身一样,只是异阴相续,仍是五阴身心,只是命终时所化生,不是未死前居住于色身中,下是命终时才从色身中脱壳而出。五阴身心足此有故彼有,有善恶行便有善恶行报,有善恶行报非得有承受善恶行报的身心不可,不必有灵魂才能承受善恶业报。以其众生没有灵魂,不必有灵魂,善恶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心解脱慧解脱,究竟苦边。否则,若众生有一灵魂,便是有一常恒下灭法,宛如有一面墙壁,必受日晒,必受雨打,必受风吹,必受虫蛀,必受人书画敲打,永无宁日,永无解脱之可能,可惜,世尊入灭后,正法律也入灭了,众生不接受世尊遗教,宁可听信凡夫祖师之言,固执有一灵魂。依四句推论法论证如下,可知“有灵魂故有轮回”之荒谬:
  喻:有灵魂故有轮回,
  知:阿罗汉有灵魂,
  处:是故,阿罗汉有轮回。
  二
  喻:有灵魂故有轮回,
  知:辟支佛有灵魂,
  处:是故,辟支佛有轮回。
  三
  喻:有灵魂故有轮回,
  知:诸佛有灵魂,
  处:是故,诸佛有轮回。
  如论式中所显示,诸佛辟支佛阿罗汉有灵魂,有灵魂故有轮回。然实际上,诸佛辟支佛阿罗汉皆已究竟解脱,自知自证下受后有。“下受后有”即是下受轮回生死。下受轮回生死下足有一灵魂下受生死,而是毕究无灵魂故不受后有。“有灵魂故有轮回” 这是因果语句,若证明没有轮回,便也证明没有灵魂。列其论式如下:
  喻:有灵魂故有轮回,
  知:阿罗汉没有轮回,
  处:是故,阿罗汉没有灵魂。
  阿罗汉没有灵魂,辟支佛没有灵魂,诸佛没有灵魂,而诸佛辟支佛阿罗汉皆是人数,皆是有情,一切众生也皆是有情,诸佛辟支佛阿罗汉没有灵魂,一切众生也一样没有灵魂。诸佛辟支佛阿罗汉与一切众生之别,是诸佛辟支佛阿罗汉永断贪嗔痴诸烦恼究竟解脱,而一切众生有贪嗔痴诸烦恼,故有轮回生死。众生有贪嗔痴诸烦恼,身坏命终下舍烦恼,有轮回生死是异阴相续,有异阴相续不是有灵魂相续。是故当知,不是有灵魂故有轮回。列其论式如下:
  喻:有轮回是有异阴相续,
  知:有异阴相续不是有灵魂,
  处:下是有灵魂故有轮回。
  所谓异阴相续,异阴就是异于命终前之五阴,相续就是此异阴异生异灭,承续生前善恶行报。而此异阴虽非生前五阴,一切色受想行识五阴皆是无常苦空非我,只是此阴非彼阴,譬如此衣非彼衣。若说异阴就是灵魂,生前五阴身心也就是灵魂。若是如此,即此活生生的身心是灵魂,无须于此身心中又别有一灵魂,是耶?非耶?何必固执要有一灵魂住于此身中呢?
  如以上所举各种非主宾词语句,都可和主宾词语句混合使用,用主宾词语句秤斤两的功能,论证各种下同语句内容的真假,而证成结论。
  又如“祖师禅比如来禅殊胜”,这不是主宾词语句,也非上来所举各种语句。“祖师禅比如来禅殊胜”,如“我比他高”,二者同一语句句型。“我比他高”是“我高或他高”选取的结果,同样的,“祖师禅比如来禅殊胜”也是“祖师禅殊胜或如来禅殊胜”选取的结果。所以“祖师禅比如来禅殊胜”足一主观的断说,仍足不定语句。
  “祖师禅比如来禅殊”,这也是中国佛教的恶梦,使中国佛教徒趋向学做祖师,不学仿佛。中国佛教徒竞下知祖师只是年高德劭辈份高的称谓,祖师不是佛,祖师实际上只足辈份高的凡夫,祖师所创立的祖师禅,就是凡夫所创立的凡夫禅。学祖师禅学做祖师,只是学做凡夫。学佛的人宣称学佛,居然下学如来禅,下学仿佛,公然贬损如来禅,致力于宣扬凡夫禅,想想看,是不是很荒谬呢?
  中国人下知此事荒谬,和中国文化好谈玄妙有关。“下立文字教外别传”之说使中国人倾倒,信以为不立文字见性即威佛。事实上,见性可成佛,下是见性即刻成佛。从见性到成佛之间,有一段有待努力修习的历程,不是见性便完毕,如同入学有一段学习的学业历程,不是入学即刻毕业。而从见性到成佛,所要学的都是智慧之学。智慧之学必须仰赖语言文字这一有利工具,不足下立文字可见性,更下是下立文字光坐无想禅而可成佛。
  祖师禅标榜“下立文字”使学禅的人无法住智,以其无法住智,无法利用释迦牟尼佛的智慧见性得法眼净,未曾见性却自以为见性,无法自知自证,到处找人以心印心,而制造了许多公案。
  学禅的人竟下知“文字”只是现象的符号,凡所有相皆是文字相。举手投足,扬眉瞬目,皆是身体语言,皆是文字所示相。张眼见色即见物体语言,即见文字所示相,譬如我们张眼看到石头,有石头见即有石头念,即是未说出U的语言,而文字只是语言的符号,没有文明的众生仍有石头念石头见,下立文字只如无文化的众生,仍有文字所示相。同理,张耳听声音即闻声音语言,即见文字所示相,张鼻闻香即闻气味语言,即见文字所示相,乃至张意即分别思想语言,即见文字所示相。除非布娃娃,除非死人,活著必生活在语言文字相中,未曾片刻离于语言文字相,却“不立文字”,分明是下见真实。
  祖师禅所以创“下立文字”禅,分明是于祖师西来意有曲解,以为有分别即是妄想,无分别即是祖师西来意,即是能生万法的白性。竟不知无分别即此分别,色即空,空即色,受想行识即空,空即受想行识。若无此分别,无分别根本不得成立。若有一离于分别之无分别,即是空后下空真常我见,即是有一常恒下灭法能生一切万法之见。祖师禅竞以为此见为见性,因此创立“不立文字”禅教外别传。
  “下立文字”之说正显示祖师禅真常我见,此种禅只是凡夫臆测禅,中国佛教徒好谈玄妙,不辨真实,大肆宣扬此种凡夫禅,说“祖师禅比如来禅殊胜”,使学禅的行者趋向学凡夫禅,下学如来禅,实是中国佛教徒的下幸,也是中国文化的下幸。禅宗若下回归如来禅,下重拾佛法修习,禅宗应止于六祖之前已灭绝。依四句推论法论断“祖师禅比如来禅殊胜”一语句的是非真假如下:
  一
  知:祖师禅是祖师所创立,
  喻:祖师所创立是凡夫禅,
  处:是故,祖师禅是凡夫禅。
  知:如来禅是释迦牟尼佛所创立,
  喻:释迦牟尼佛所创立则为殊胜,
  处:是故,如来禅殊胜。
  知:祖师禅是凡夫禅,
  喻:凡夫禅下比如来禅殊胜,
  处:是故,祖师禅不比如来禅殊胜。
  摘自《海潮音》第75卷第10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论大意宗杲
下一篇:论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