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经相貌速写(52)增壹阿含经第三十卷
诸经相貌速写(52)增壹阿含经第三十卷
转轮王的威势留得住他自己的色相吗
周宏玮
九、有一天,有位生漏梵志来向世尊礼足,然后坐下来问道:诸比丘当中,一定有清净修得梵行,而没有缺漏的,这是怎么修的啊?世尊答道:如果有人“戒律具足,而无所犯”,就称为清净修得梵行。其次,如果“眼见色,不起想著,不起识念,除恶想,去不善法,得全眼根一,就可说此人清净修梵行了。如果耳闻声,鼻嗅香、舌知味、身知细滑、意知法,都无识想,不起想念,去除恶想,去不善法,得全诸根,那么,此人清净修得梵行,没有缺漏了。
梵志又问道:什么样的人是不修梵行或不具足清净梵行?世尊答道:“若有人俱会者,此名非梵行”二忌指诸根与诸尘全都会集,而起想著、识念,甚至不能去除恶想,不善法,就根本不是在修梵行了)。
梵志又问道:什么样的人是有所缺漏而不具足?世尊答道:如果有人与女人“交接,或手足相触,接在心怀,而不忘失”(接,即接的另种字体);或者“共相调戏,言语相加:挑逗言语,或打情骂俏),因女人“恶眼相视,而不移转”(恶眼,当泛指怒眼、媚眼等不善之眼),或者“或闻哭声,或闻笑声”,而“于中便起侄怒痴想,生诸杂念”;或者因见了女人后,“更生想忆其头目,于中生想,在屏闲之处,生侄怒痴,与恶行相应”(异性相互著迷之处,因人而异,此处所说头目,系就一般来说。头,已包含头发、脸形与五官,而独标出目,因为眼睛是生理,心理交会之处,所谓灵魂之窗,正是勾魂摄魄所在。所以古人有挂帐授课、垂目接见之举,要在防危杜渐。于今人际交接频繁,大众传播弥漫情色,要作到视而不见,或见而不生乱念,大须努力。接下去是说,在静无人处,生起淫怒痴种种乱念,而与“恶行相应”,即如将对象作夜又想,而生愤怒;作侄女想,而生自侄等行为。依诸经论,异性相对,应互作父母兄弟姊妹之想)。诸如此类心理、行为,都不是在修梵行。
梵志听了,就向世尊禀白:您所说法,非常奇特,知道什么是梵行,什么不是梵行;也知道什么是有漏之行,什么是无漏之行。因为我也有这些想法,我看到有人对女人毛手毛脚,胡思乱想,我就知道两人都不清净(因为女人可阻止而却不阻止);把异性相处当作是最快乐的事,相互对看(勾来摄去,引以为乐);或者女人用言语、笑容来系绑男人(可自由却甘愿受捆),所以我认为,这六人都在作不清净的行为。当然,您今天所说的,超过我太多了。使我像迷失的人,看到了道路。我现在要归依佛法僧,从此不再杀生,祈请接受我为优婆塞。十、世尊与诸大比丘在昆舍离城外的林中时,有一天,马师(Assaji)尊者入城乞食,萨遮·尼挞子(Saccaja Bugahaputta)见了,就前来问道:你们老师是拿些什么道理来教诫弟子?马师答道:梵志,色是无常,无常即是苦,苦即是无我,无我即是空。受想行识,也是如此。“空者,彼不我有,我非彼有”(空中不存有我,我也不是空中所存有的),这是有智之人所学习的,也是我们老师所教诫弟子的。这时,尼挞子即以双手掩住耳朵而说道:停!停!我不喜欢听这些话。如果这是瞿昙所教的,我实在不喜欢听。因为照我看来,色是恒常,而不是他所说的无常。哪一天要来跟他议论一番,去除他那颠倒的心。
这时,有五百位童子聚在一起,将要有所议论(这有点像伦敦的海德公园,有话要说的,都可在这里畅所欲言)尼挞子刚好来到,就对他们说道:你们都跟我去见沙门瞿昙,因为我要跟他辩论,使他得以见到真理。他说色是无常,我却认为色是恒常。就像大力士可以捉著长毛羊,可随意要它往东或往西:或像具有六牙的猛象在深山中游戏,毫无困难:或像两个壮士捉著一个劣者在火上炙烤,随意侧转;我跟他议论起来,也同样没有疑难。我的议论都还可以害象,何况是人哪!我也能使大象东西南北团团转,怎么会不如人哪!像这讲堂的梁柱这种无情之物,都可以便它栘转,何况与人辩论,怎么可能胜过我!我要使他“血从面孔出”(就像七孔流血)而命终。诸童子听了,有人说尼挞子会胜,但也有人说他会败。尼挞子心想:如果沙门瞿昙所说的,如同马师比丘所说的,那是棋逢对手;如果他另有说法,听后自然随机应变。
尼挞子于是带领五百位童子来到林中,与世尊互相问讯后,坐了下来,然后问道:您是怎么教诫弟子的?世尊的答覆,一如马师所说的。他又说:我不喜欢这种说法,如我所了解的,色是恒常。世尊答道:你现在“且专心意,思惟妙理”,然后再说。他又说:我现在所说的是:色是恒常。这五百位童子也是同样看法。世尊就告诉他:你现在既然以自己的主张来议论,为什么要扯上这五百位童子?
尼挞子于是拉回主题:我现在说,色是恒常。您有什么看法?世尊说道:我现在要说,“色者无常,亦复无我。权诈合数,有此色者,亦无真实,无固无牢,亦如雪摔,走磨灭之法,是变易之法”(权,暂且之意;诈,虚伪不实之意:合,会集之意;数,通速,迅速之意;四字连起来,是说暂时而不实的东西,会集起来很快,但它不牢固,就像捏成的雪团,也会很快地散掉)你刚才说,色是恒常。我反过来问你,你就照自己的意思回答好了。转轮圣王回到自己的国家,是否得到“自在”呢?而他把不应释放的放走了,把不应捕捉的捉了起来,他能做到吗?他答道:转轮圣王有这种“自在之力”,他能杀掉不应杀的人,捕捉不应捉的人。
世尊又问尼挞子:转轮圣王会不会衰老而变得发白面皱呢?他默然不答。世尊再三问他,他还是不答。这时,在虚空中,手持金刚杵的密迹金刚力士(佛经中最早出现的护法,欲知其详的可参阅《大宝积经·密迹金刚力士会》,以及《密迹金刚力士哀恋经》。后来在大乘经典,尤其是密教经典中出现的护法,就非常繁多了)对他说道:你如不再回答,就让你在如来面前头痛不已!这时,世尊告诉他:你现在观看空中吧!他仰观空中,看到了密迹金刚力士,刚才又听到空中传来的话,惊恐得毛发都竖起来。他于是向世尊禀告:请您救救我,您再问一次,我一定回答。世尊于是又重问:转轮圣王会不会衰老而变得发白面皱呢?他答道:虽然如此,但我还是认为色是恒常。
世尊即告诉尼挞子:你好好想一下再回答,不要前言不对后语,你就具体地回答我的问题吧!他如好答道:转轮圣王允许自己衰老吧!世尊即说:转轮圣王在自己国内总是得到“自由”,但却不能免去老病死;说我不会老病死,我是恒常,只是我要使自己老病死,有这样的道理吗?他听了,流出的汗都弄脏了衣服,还从座上滑坐在地上。这时,世尊就说:你在大众中作狮子吼,你跟诸童子说,你要来这里驳倒我,就像捉长毛羊,而随意叫它往东或往西:又像大象涉入深水,随意游戏,无所畏惧;又像两个力士捉住一个劣者在火上炙烤,随意侧转那样轻而易举。你又说,你总是能够以议论来害大众,何况是梁柱、草木等无情之物!又能使跟你辩论的对手抬不起头,而且腋下流汗。这时,世尊即举起三法衣让他看,并说道:你看如来腋下并没有流汗,而你却汗流满地。他听了,无言以对。
这时,在场有位童子叫头摩(Dumukha),向世尊表示有话要说,世尊同意后,他即说道:距离村落不远的地方,有个满好的浴池,但池中却有种多脚的水虫。于是村中的男女老少联手起来,把水虫赶出浴池,再用瓦石砸破它们的脚。它们即使想要再回池中,也不可能了。这位尼挞子也是这样,气势汹汹而来,要与如来议论,他不怀好意,又那样傲慢。现在如来都把他清除干净了,他再也无法跟如来议论了。
尼挞子听了,就告诉头摩童子:你现在还愚惑,分不出真假,我不跟你罗嗦,而是要与沙门瞿昙议论。于是他转向世尊说道:我要问的是义理,请您进一步说明。世尊就说:你认为转轮圣王想耍使老病死不会来临,做得到吗?果真能满愿吗?他答道:不能如愿的。世尊又问:想要有此色,或想要无此色,做得到吗?他答道:做不到的。世尊又问:那么,色是常,还是无常?他答道:色是无常。世尊又问:无常既然是变易法,那么,你还会以为它是我,我是它所有的吗?他答道:不会。世尊又问:受想行识,是常还是无常?他答道:是无常。世尊又问:对于无常是变易之法,你是否还有意见?他答道:没有,世尊又问:这五盛阴是常还是无常?他答道:是无常。世尊又问:对于无常是变易之法,你是否还有意见?他答道:没有。世尊又问:你说的常,不是与它的意义相违背吗?
三下天稍为接触佛教的,对于“诸行无常”都耳熟能详、朗朗上口,但世尊初创佛教,对于当时持常见的外道,却要如此大费唇舌,这固然彰显世尊的循循善诱,但也反映印度人的思维方式。反观中国在殷末周初之际所形成的《易经》,易字本身即有变化之义,并侧重在“生生不已”、“其命维新”方面,对于“色”这有形万物,虽有“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叹,但却深信太阳“明朝依旧爬上来”。只是对于“受想行识”,较少去注意,更少像佛教那样详细的分析,而是直接把“天命之谓性”的心性,带上修养的途径。依儒家要典《中庸》来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有兴趣者,请参究袁焕仙先生所著《维摩精舍丛书》(老古版),他在该书的(中庸胜唱)篇中,禅儒并举,如珠走盘,精彩绝
且说尼挞子听了世尊的问话,即向世尊禀报:我真是愚痴,认不清真理,竟然动念,要与您议论:色是恒常。就像威猛狮子遥见人来,会有恐怖心吗?没有这回事。今天如来也是如此,没有丝毫动心。我真是狂惑,还未明深义,竟敢来向您挑战,我犯的口过实在很多。听到您的无数方便说法,使我像迷路的人看到了道路。我现归依佛法僧,请接受我为优婆塞,我今后绝不再杀生。祈请您及诸比丘,明天接受我的供养。世尊默然受请,于是他从座而起,绕佛三圈,礼足而去。
尼挞子来到昆舍离诸童子聚会所,借到了办理各种饮食的器具,连夜作好各种美食。然后在黎明时,去邀请世尊及诸比丘到家里接受供养。一切如法供养完毕,世尊即为他由出离心说到苦集灭道,他当场即得法眼净。世尊于是说偈,略如“天及人民类,佛为无上尊;欲求其德者,三佛为最上:三佛即过去、现在、未来诸佛),然后离座而去。
这时,尼挞子的五百位弟子听说老师受佛教化,纷纷议论:我们的大师,为什么要以瞿昙为宗师?于是他们就来到昆舍离城外的道路上等待。当他们遥见尼挞子听完世尊说法后,正往回城的路上走来,他们就说:这沙门瞿昙的弟子现正走来,大家各取瓦石,把他打死!
诸童子听到尼挞子被弟子打杀的消息后,就马上来向世尊报告,并请示他命终后,往生何处。世尊答道:“彼走有德之人,四谛具足,三结使灭,成须陀洹,必尽苦际。今日命终,生三十三天。彼见弥勒佛己,当尽苦际。此是其义,当念修行:在阿含诸经中,弥勒为世尊弟子,以其成就而被敬称为尊者,又蒙世尊授记将来绍继佛位,而有未来佛之称。依后来的大众经典,有关弥勒菩萨的下生经、上生经、大成经等所述,他现居兜率天弥勒内院。玄奘大师赴印取经时,所见印度佛徒普遍信仰弥勒净土。佛教东传中国初期,也是如此,只是自慧远大师提倡阿弥陀佛净土后,渐被取代,但历代不少高僧仍以往生弥勒净土为其志愿。中国民间,甚至有些喇嘛喜称弥勒为佛,而不称为菩萨。如果他们看到此处世尊金口所说“弥勒佛”,当会笑说他们言出有据)
诸童于听后,即向世尊禀白:非常奇特,尼挞子要来跟世尊议论,却为自己的论点所束缚,而受如来的教化。见到如来的人,一定不虚此行,就像出海取宝的人,必有所获,不会空手而回。这时,世尊为诸童子说微妙法,使他们生起法喜。他们闻法后,即从座起,绕佛三圈,礼足而去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