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显通寺漫笔
五台山显通寺漫笔
作者:高峰毅
拜谒完菩萨顶之后,我和朋友草草地吃了点午饭,没有顾上休息就匆匆地赶往号称五台山开山寺庙的显通寺游览。
路上,边走我边向朋友介绍着:显通寺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清凉山志》记载,显通寺为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兴建的第二座寺庙,它建于东汉永平11年,也就是公元68年,它与永平10年兴建的中国第一座佛寺河南洛阳的白马寺同为我国最早兴建的两座梵刹,被称为佛教在中国的“释源宗祖”。
佛教经典《华严经》中记载:东汉永平10年,古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经到当时的京都洛阳,看到山西东北方五台山酷似释迦牟尼修道的灵鹫山,从此,五台山就开始建筑佛寺,香火也就兴盛了起来。佛教也传说,古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以白马驮经于东汉永平10年来到当时的京都洛阳,住在汉明帝在城西专门为他们兴建的白马寺中传佛译经。第二年两人便离开洛阳,一路北上,路上边传授佛法,边选择建寺弘法之地。一天,摄摩腾以天眼观察,见东北方的清凉山,当时五台山叫清凉山,是文殊菩萨的住处和演法之地,于是,就迫不及待地直奔五台山,来到之后,他们不仅见到五峰之内的台怀有一座突兀奇丽的山峰,酷似天竺国释迦牟尼修行成佛的灵鹫山,那时印度称为天竺,而且山下还有阿育王所建的佛祖舍利塔。两人欣喜若狂,热泪横流,返回洛阳后,就奏明汉明帝想在五台山建寺弘法,虽然尊崇佛教的汉明帝同意,可当时五台山是道教的根据地,他们处处受到排挤。于是,汉明帝便诏令佛道两家在白马寺焚经比高下。结果,佛教因经文中舍利大放光明烈火不烧,而道教的子书却被烈火化为灰烬。对这场焚经唐太宗李世民曾作过:确定是非凭烈焰,要分真伪筑高台。春风也解嫌狼藉,吹尽当年道教灰的诗句。在赛法中取胜的摄摩腾、竺法兰便赢得了在五台山建寺的权利。于是就在灵鹫峰下建起了规模宏大的第一座寺院,还为寺院起名为灵鹫寺,汉明帝得知后又加了“大孚”二字,代表弘信的意思,于是便成了大孚灵鹫寺,也就是现在我们要去的显通寺。
“原来的寺名不也挺好吗?怎么改名了呢?”朋友好奇地问。
“因为这是五台山的第一座佛教寺庙,而且规模十分宏大,所以备受历代帝王垂青,并不断修葺,屡赠牌匾,寺名也就几经变更。汉明帝命名为‘大孚灵鹫寺’后,北魏孝文帝驾幸五台山,见寺前有花园百亩,奇花锦簇,就更名为‘大花园寺’;唐代女皇武则天特别推崇记载有五台山的《华严经》,并新译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置于寺中的同时,赠寺名为‘大华严寺’;后明太祖又赐额为‘大显通寺’;明神宗时又更名为‘护国圣光永明寺’;清朝康熙皇帝巡礼五台山时,又复名‘大显通寺’后,一直沿用到今……”
说着,我们已沿着汉白玉铺设的缓坡路穿过了一座三门四柱、中高旁低、正面嵌着一块蓝底金字的横匾,上面书写着的“大显通寺”,字体端庄,遒劲有力的牌楼。
“这条路咱们上午刚走过?!”
“是的!上午从这条路上直去的是菩萨顶,咱们现在从前边往左一拐,就是显通寺的大钟楼了。”我和朋友解释道。
话音刚落,只见一座下层中间的石券门洞上额有“震悟大千”4个楷体金字,上层是木构建筑,十字歇山顶,二层三檐,上下四出廊,每层各有露明柱12根。顶脊四端,置有四个跃跃欲腾的龙头。檐角翘起,悬吊着12个风铃。通瓦覆盖,坡度适中。通体望去,巍峨敦厚,雄伟壮观的状似城门的楼式建筑呈现在我们眼前。
“这就是显通寺的大钟楼,二层中间的阁内供着一尊地藏菩萨,梁上吊着一口铸造于明万历48年,高约1.64米,厚约8厘米,最大外径1.8米多,外铸万余字佛经一部,重达9999.5斤的幽冥大铜钟。”
“差半斤就是1万斤,为什么不铸1万斤呢?”朋友好奇地问道。
“相传是为了避讳皇家的‘万’字。”“夜深人静时,撞击这口钟发出的声音远传10里而经久不散。前些年游览显通寺的客人必撞此钟,有时一天之内撞钟者多达万人以上。近年来,随着五台山游客的骤增,为了保护文物,避免古迹不堪重负而受损,目前,这座钟楼已谢绝游客登临二层撞钟。”
朋友听了我的介绍,无奈地摊了摊手。接着随我进了第二道门,沿着绿树成荫的青石古道向西而行,气宇轩昂、前后设廊、朱漆大门、魁梧豪华、宽阔抱厦的门楣正中高悬着一面“大显通寺”的蓝底金字竖匾的显通寺正院山门便赫然于眼前。
上得抱厦后,我指了指左右各立着的两通高大的石碑,上面分别镌刻着的“龙”、“虎”二字,苍劲有力,一笔写就,我对朋友说:“这碑上的落款‘雷雨居士光宅书’,是明代曾任山西巡抚御史的傅光宅。五台山众多的寺院里都有天王殿,还有不少山门与天王殿一做二用。但做为五台山佛教寺院的开山鼻祖的显通寺却没有。这是因为明神宗皇帝要给慈圣皇太后修建一座九莲菩萨道场,就把当时经过修葺的显通寺的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大白塔、大慈延寿殿和大藏经阁,赐额‘大塔院寺’,使其另立门户,独立成寺。按寺院布局,显通寺需要再在寺庙的最前端建一座天王殿,让四大天王护卫寺院,但因地方所限,只能将寺庙最南端的观音殿改做天王殿,可当时只要一动工寺院就马上起火,一连数次,始终没改成。最后一位老僧心领神会,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将寺院的山门改到现在这个地方,用‘龙’、‘虎’在山门外守护,所以,清朝乾隆年间‘龙’、‘虎’也入了十八罗汉之列,被称为‘降龙’和‘伏虎’罗汉塑在了一些寺庙之内……”
“想不到显通寺的地位这么显赫!”当朋友听了我介绍的抱厦内向里的左右另外两通石碑为免粮碑,显通寺可以种地不纳粮,就和经商不纳税一样后,由衷地感叹道。
“显通寺占地43700多平方米,拥有400多间殿舍,中轴线上一连七重殿宇,左右对称,布局严整。这是观音殿。”进了坐南向北,门正上方挂着一块乾隆皇帝御笔“霞表天城”蓝底金字横匾的观音殿后,只见殿内正塑“三大士”像,左为文殊,右为普贤,中为观音。我接着说:“五台山是文殊菩萨的道场,像这种观音居中的设置很少。这是因为据传说,唐朝咸通年间,有位日本僧人慧锷三次入唐求法时,从显通寺请了一尊檀香木雕成的观音佛像,打算回日本建寺供养,让日本众生都来朝拜,但就在他渡海回国,船行至浙江普陀山洋面时,突然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海上还飘来一朵朵的铁莲花,船被团团围在中间,进退不得。慧锷大惊,想起几天来上船时天气很好,可船一开天气就变的十分恶劣,只好返航,今天又有铁莲锁舟,难道是观音大力不愿去日本么?于是,他跪在观音像前祷告说:‘如若日本众生无缘见佛,我一定遵照大士所指方向,另建寺院,供养我佛。’话音未落,海中就钻出一头铁牛,铁牛一边往前游,一边大口大口地吞吃着铁莲,一会儿的工夫,海面上就出现了一条航道,船顺着航道行驶了一会儿又回到了原来起锚的地方。慧锷已明佛意,故在普陀山建造了一座寺院,供奉上观音大士佛像,并起名叫不肯去观音院,慧锷也成了普陀山的第一代开山祖师,普陀山的佛教也便以此为始,沿传至今。所以历史上就有了‘先有五台山,后有普陀山’的说法。”
出了观音殿在第二重大文殊殿前面两侧各有一座玲珑精致的碑亭。亭内各立一通康熙皇帝敕立于康熙十六年七月十九日的高、宽、厚完全一样的汉白玉石碑,所不同的是东边的石碑是康熙御笔280余字的显通寺碑文。西边的石碑却是通无字碑。
“我知道秦始皇和武则天曾在泰山和乾陵立过无字碑,想不到五台山也有……”
“说起这通无字碑还有个传说咧。”我接过朋友的话头讲了起来:“相传,这两碑下面原来是两个水池,康熙当年到显通寺朝拜时,他站到这个地方仰望金碧辉煌的菩萨顶时,发现菩萨顶恰似一条巨龙昂首高卧,牌楼似龙头,两根旗杆似龙角,108级石阶似龙口,这时陪侍在帝边的僧人讨好地说:‘禀皇上,人们都说菩萨顶是一条龙。’康熙接口说:‘像是像条龙,可是条死龙,因为它没有眼睛。’不识趣的僧人忙指着眼前的两个水池说:‘有眼睛,每当午时,在太阳的照射下,这两个水池发出无比亮丽的反光就会折射到菩萨顶牌楼两侧,出现两个圆形光环,恰似龙的眼睛。’本来见菩萨顶是有龙脉之气而心神恍惚的康熙,立即想到如果天下又有一条龙出现,就会威胁到大清的皇位。康熙眉头一皱,计上心来,对住持僧说:‘龙长了眼睛不就飞走了?那五台山还有什么灵气?叫人给这两个水池填了……’住持僧按圣谕填平水池后,为了防水涌出,就在上面建亭立碑以镇之。当时,康熙皇帝因消除了心中的后患,所以龙顔大悦,欣然为碑撰写碑文,可写完东边的碑文后,因朝中有急事,便起驾回京,从此留下了这通西边的无字碑。”
接着,我们来到被称为“方便朝台”的文殊殿,分别朝拜了正中木雕大智文殊和铜铸的狮子吼文殊、智慧文殊、孺童文殊、无垢文殊、聪明文殊以及两侧供着的十二圆觉菩萨等后,在到大雄宝殿的途中,我给朋友介绍道:“相传,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时,文殊、观音、普贤均为男相,到了北魏时,大有作为的魏孝文帝亲临五台山朝觐拜佛,开历代皇帝朝山拜佛的先河。北魏灵太后笃信佛教,太子遵循母意,打破‘女身不能成佛’的清规,让文殊、观音、普贤均成了女性。到了唐朝武则天更是尊崇菩萨为女性,所以就渐渐地女性化了。其实,按佛教说法,菩萨早已超凡脱俗,可随境而变,本无性别之分。咱们在文殊殿里拜了的大智文殊和五方文殊都是大智文殊的分身五座台顶的法像,十二圆觉菩萨则是胁侍……”
“大雄宝殿是显通寺的主殿,初建于东汉永平11年,历代都有修葺,眼前的这座大雄宝殿重建于清光绪25年,占地800多平方米,上为四阿顶,下为四出廊,四周立有108根高擎粗壮的木柱,前置重檐抱厦,雕梁画栋,庄重而瑰丽,是五台山最大的大雄宝殿。走!咱们进去看看。”我简单地介绍了一下大雄宝殿的情况后,就和朋友进了大殿。
“你看,那是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后面的门楣上还挂着他的御书‘象教精严’木匾一块。”朋友顺着我的手指看到正前方的横梁上高悬着的“真如权应”蓝底金字的木匾后,连声说:“笔法圆润洒脱,可谓帝王之中的书法精品。”接着我又介绍了佛坛上并列着的三尊庄严高大结跏趺坐于莲台上的金色佛像,中间是娑婆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边是东方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边是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合称为“横三世佛”。在三尊佛像的背后,中间为骑着朝天吼的观音菩萨;左边为骑着狮子的文殊菩萨;右边为骑着白象的普贤菩萨;合称为“三大士”。
参观完大雄宝殿之后,我们又来到了正面有7个拱洞,上面分别嵌着一块磨砖雕刻的匾额,依次是“法菩提场”、“普光明殿”、“忉利天宫”、“夜摩天宫”、“兜率天宫”、“他化天宫”、“逝多园林”的一座洁白肃穆的欧式宏伟建筑前。
“这是显通寺的第四重殿宇,它不仅是这个寺建筑中的精华部分,而且是国家文物中的稀有瑰宝。拱洞上面嵌着的匾额代表释迦牟尼讲过法的七处道场,所以,这个殿叫七处九会殿,九会指的是在这七处道场讲了九次《华严经》。这个殿里面是三孔砖券的拱洞,是明七暗三孤顶式建筑,洞内三孔拱洞相通。拱洞通高达20.3米,面宽28.2米,进深达到16.2米,全部用青砖垒砌而成,既无梁又无柱,结构非常奇特,人们俗称无梁殿。因殿内主供的是卢舍那佛,高大魁梧,妙相庄严,神采奕奕,他能够开发无量众生之善根,具有无量无边无数的法力,这个殿就也称无量殿……”朋友边听着我的介绍边欣赏着这座建筑技巧高超的殿宇……
在千钵文殊殿里,正中佛坛上一尊从下到上依次缩小,共五个脑袋,除前面的6臂6手外,左右又各伸出无数只托金钵的手,最下面的两只手,一手摇着铜铃,一手拿着金刚杵,左右还分立着骑狮和骑象的老态龙钟的铜铸佛像,令朋友十分惊叹。我介绍道:“中间是千钵文殊,据说有一千只手,每只手上托着的金钵代表一位僧人,意为一千个僧人的智慧集于文殊菩萨身上,以此显示文殊菩萨的大智无边。左右分立着的是老文殊和老普贤……”
从佛像造型奇异优美的千钵文殊殿出来后,拾阶而上,来到显通寺的清凉妙高处。伫立在有序排列着的五座铜塔前,我对朋友说:“这五座铜塔是隐合五台之数,它们分别叫做:东台大园镜智塔、南台平等性智塔、西台妙观察智塔、北台成就作智塔、中台法界体性智塔,也就是代表密教大日如来的五种智慧。每座塔上分别铸有五个方位的佛,东方是阿閦佛、南方是宝生佛、西方是阿弥陀佛、北方是不空成就佛、中央是毗卢遮那佛。”
当观赏到妙观察智塔前,“这里有山西的大土地。”指着塔座上有一拇指大小的庙,庙中有一豆大一点的身躯,我说:“相传清圣祖康熙有一次朝台到显通寺礼佛,走到这里,眼前晃动着无数个土地神,可一眨眼就不见了,于是便向随侍的住持:‘怎么不见土地神?’住持马上指着铜塔座上的小铜庙说:‘这就是土地神。’康熙看到这么一点大的庙和土地神后,忍不住大笑说:‘好大的一座庙,好大的土地神。’不料话音刚落,庙中的土地跳出来边磕头,边说:‘谢主龙恩’。康熙觉得君无戏言,便对土地说:‘起来吧,朕就封你为山西的大土地。’五台山作为佛教圣地,各个寺院内是没有土地神的位置的。但相传,土地神见殿中供奉的佛菩萨端坐佛台之上,享尽了人间香火,而支撑殿堂、托举金身的我,却冷冷清清,无人理睬,不免心中有些窝火,所以在显通寺铜塔工程接近尾声之时,作法让东台塔突然倒塌。妙峰住持等发现在设计、铸造、安装等环节上找不出毛病,妙峰祖师心中纳闷,趺坐静思,忽见一拄杖白须眉老头从地下飘然而上,对他说:‘我是这一方的土地,现无容身之所,希住持成全。否则,这虽是一方净土,但也永无宁日。’说完,用手中的拐杖轻轻一击,重现了东台塔倒塌的一幕。妙峰祖师受惊而醒。立即许愿要在寺里造土地庙塑土地神,可寺院里根本没有土地神的位置。于是只有在塔寺加铸了一个拇指大的土地庙,供奉上了土地神。咱们再上去就是著名的显通寺的铜殿,室内四壁隔扇,铸佛万尊,殿中央是文殊骑狮铜像。殿之外壁隔扇,下层四面,每面六扇,饰有各种花卉鸟兽图案36幅,有二龙戏珠、鱼跃龙门、丹凤朝阳、喜鹊登梅、犀牛望月、牡丹出瓶、玉兔拜月、狮子滚绣球、老鼠盗葡萄等,这个殿据说是明万历皇帝为祝福母亲慈圣皇太后万寿无疆,令当时五台山著名高僧妙峰,从全国13个省的万户人家化缘来得10万斤铜铸的。铜殿外面西北角的一根铜柱上,留有一道刀痕,传说一是李自成兵败为僧,只身云游五台山显通寺时,在仿照金銮殿铸造的铜殿前,感慨万千,忍不住用戒刀狠力向铜殿砍去,随着嚓的一声,溅出一团火花,众僧赶来责问,李自成却指着刀痕说:‘贵寺称为金殿,想不到是金妆在外,败铜其内’……二是康熙朝台到显通寺观摩了这座铜殿后,在为铜殿工艺之精叹服之际,走到殿外左角,用手摸着铜柱自语道:‘这铜柱没掺假?’说完,抽出宝剑向铜柱砍去,手起剑落之处,裂痕之中金黄灿灿……”
继而,我们又游览了显通寺的第七重殿宇,也是最后一重殿宇的藏经殿……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