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之五台与主要寺院概况
五台山之五台与主要寺院概况
五台山列我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由一系列大山和高峰组成,其中五座环抱高峰,峰顶平坦宽阔,“有如垒土之台”,故名五台山。因五峰耸峙,山势雄伟,素有“华北屋脊”之称。五峰环抱,方圆达250千米。东台海拔2795米,因其东望明霞,如波似海,故称望海峰;南台海拔2485米,细草杂花,灿若铺锦,故称锦绣峰;西台海拔2773米,月坠峰巅,宛如悬系,称挂月峰;北台海拔3058米,云浮山腰,巅摩斗杓,称叶斗峰,是五台山最高峰;中台2894米,石翠岩碧,碧霭浮空,称翠岩峰,是五台中心。五台北部阴谷处有终年不化的“千年雪”“万年冰”,北台盛夏时亦可偶见降雪,因此五台山亦称清凉山,是夏季避暑胜地。
五台山历史悠久,北魏孝文帝、隋炀帝、宋太宗、元英宗、清圣祖、清高宗等都曾驾幸五台山,至于历朝历代皇帝、皇后遣使札礼五台山者,更是自北魏到清朝,从未间断,翻开五台山各大寺的“庙史”,第一页几乎全是“敕建”二字。五台山也是我国唯一兼有汉地佛教和喇嘛教的佛教道场,因此受到西藏、内蒙、青海、甘肃、黑龙江等少数民族的无比尊崇。
五台佛国也诞生了一大批高僧名师,盛唐时期,这里成了海外信徒留学听经的高等佛教学院,千百年来,印度、日本、蒙古、朝鲜、尼泊尔、斯里兰卡等国佛教徒,很多人都到五台山来朝圣求法巡礼,有些甚至留在五台山修行终身。
五台风巍山如台
1、东台
五台山属太行山脉,面积2800多平方千米,山南山北各有溪流分别注入清水河和滹沱河。由于五座台顶所处方位不同,分别称为东台、西台、北台、中台、南台。其中东西北中四台,位于同一道山脉,新月状排列。只有南台独居一方,与四台遥遥相望。五峰以内称台怀,为五台中心区,五峰以外称台外。
东台又称望海峰,台顶如鳌鱼脊,耸立于台怀镇东北10千米处,海拔2795米。台顶面积最小,仅7万平方米。台上曾建有望海楼,据传登楼能远眺东海日出,故名。今楼已毁,但登此台晨观日出,眺望群山秀色,欣赏云海变幻,依然壮丽非凡。幸运时,还可看到难得一见的佛光。据史载,隋文帝曾下诏在五台各建一座寺庙,供奉名目不同的文殊菩萨。东台顶原建有一座望海寺,内供文殊像。现仅存北宋宣和年间(公元1119~1125年)建的笠子塔。
2、西台
距台怀镇23千米,海拔2773米,面积约28万平方米。台地的周围群山拱围,岩石幽深,峰顶旧建法雷寺,供奉狮子文殊像。每逢皓月当空,只见银光泻地,层峰朦胧,万籁俱寂,俨若悬镜,故取名为挂月峰。
3、南台
距台怀镇南面25千米,海拔2485米,台顶面积约14万平方米。山峰耸峭,烟光凝翠,繁花似锦,千峦弥布,五彩缤纷,因之取名为“锦绣峰”。顶上建有普济寺,内供智慧文殊佛像。农历四月,北面四台还是冰天雪地,而南台山腰却是百花怒放。
4、北台
北台又称叶斗蜂,约距台怀镇25千米,为五台之最高峰,海拔3058米,台顶面积37万平方米,顶天立地,有“华北屋脊”之称。此台特点是台高、风猛、雷激。台顶建有灵应寺,内供无垢文殊佛像。《清凉山志》载:“在其下仰视,巅摩斗杓……风云雷雨,出自半麓。有时下方骤雨,其上羲晴……时或猛风怒雷,令人惊怖。常有大风,吹人堕涧,若槁叶耳。”
5、中台
中台又称翠石峰,距台怀10千米,台顶面积约15万平方米。与四台相比,中台的主要特点是大。在台顶有一巨石,立如奔马,卧似喘牛,长有斑斑苔藓,在阳光照射下,丹碧生辉,故取名为翠岩峰。峰的西北面有太华池,北有甘露泉,东南有玉龙池,池旁还有三株泉,是南北五溪流水的发源地。台顶有演教寺,内供文殊佛像。还有明朝建的祈光塔,四角各有小塔,象征东西南北中五台。
五台古刹
1、显通寺
位于台怀镇中心地,是五台山历史最古、规模最大的寺庙。该寺始建于汉明帝永平年间,原名大孚灵鹫寺。北魏教文帝时期扩建,因寺侧有花园,赐名花园寺。唐代武则天以新译《华严经》中记载有五台山,乃更名为大华严寺。明太祖重修,又赐额“大显通寺”。现占地面积约120亩,各种建筑400余座,规模浩大。
显通寺周围山峦起伏,寺内殿阁巍峨,兼有苍松翠柏参插其间,佛教气息浓郁。在全寺中轴线上,寺前铜塔耸立,七重殿宇分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藏经殿,各具特色,无一雷同,辉煌壮丽。尤其最为突出的是青铜铸造的铜殿,是在明代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之师妙峰和尚,集全国13省市布施,先后铸成三座铜殿,一置峨眉山,一置南京宝华山,一置五台山。三个铜殿均在湖北省荆州浇铸,运至现场组装,如今仅存五台山这一座了。铜殿方形,外观重檐两层,高约5米,四周隔扇上棂花图案和壶门花鸟装饰,形象生动,工艺绝佳。内壁四面铸满小佛万尊,中央台上端坐一尊大佛,故称“万佛如来”,殿前原有同期铸造铜塔五座,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布置,象征五座台顶,可惜在日本侵华期间,被日本侵略者盗走了三座,现仅存东西两座。塔有13层,高8米,塔身满铸佛像图案,底座正方形,四角各铸一尊力士,手托,肩扛或头顶塔身。两塔下西南角有大如拇指的小铜庙,内坐小指大的土地像。
铜殿两旁各有一座洁白小巧的重檐砖殿。寺院门前,有一种楼,气势宏伟,内悬万斤铜钟,系明代所铸,若人击之,钟声可遍及全山,诚为珍稀之文物。
2、塔院寺
塔院寺在显通寺南侧,原是显通寺的一部分,元代大德六年(公元1302年)由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至明永乐年间独立起寺,与显通寺分开,院内修建白塔一座,取名为塔院寺。
寺内主要建筑排列为:大慈延寿宝殿在前,藏经阁在后,大白塔居中,周设廊屋,布局完整。整个寺院殿阁巍峨,金碧辉煌,苍松翠柏,气象庄严。
人们进入台怀镇,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高大的塔院寺白塔,非常引人注目,常被人们看作是五台山的标志。大白塔基座呈八角形,南面(俗称正面)正对“大慈延寿宝殿”的后墙 ,有三个很浅的石洞,中间石洞上刻着释迦牟尼的足迹图。脚印“长一尺六寸,广六寸,足心有千轮相和宝瓶鱼剑图。足趾上各刻‘卍’字”。据碑文解释,释迦去世前将脚形印在石上,对弟子阿难说:“我最后留此足迹以示众生,谁见足迹,瞻礼供奉,就能免罪消灾。”唐僧玄奘到西域取经,同时把佛足迹拓印,带了回来。唐太宗敕文刻石上供奉于宗庙。到了明代,塔院寺修建大白塔,有云游僧人前来献佛足图,刻碑于此。北面(俗称后面)正对大藏经阁,也有一石洞,洞内供奉护法神韦驮。大白塔的下层俗称塔殿,内有文殊、观世音、普贤、地藏等四菩萨和一尊释迦佛像,还有瓷质济公和尚和木雕刘海戏金蟾。其中的济公和尚和刘海戏金蟾,色调鲜艳,手工细腻,小巧玲珑,是精细的工艺美术珍品。
这座大白塔,是我国建筑史上的一项巨大成就。在当时科学不发达的情况下,能进行60米高的空中作业,是很不简单的。整座塔粗细相间,方形与圆形互相搭配,造型优美,比例适中,巍峨壮丽。风吹大白塔风铃,“叮当”作响,使世人从尘俗中警醒。
3、菩萨顶
位于显通寺北侧的鹫峰上。从下往上仰望层层台阶,犹如天梯,直达菩萨顶上的梵宇琳宫。相传文殊菩萨就居住在山顶上,故起名叫菩萨顶,亦称文殊寺。原为青庙,初建于北魏,到了清朝顺治年间,经过扩大重修改为黄庙,由喇嘛主持。寺院规模宏大,占地45亩,有殿堂房舍430余间,均为清代重建。参照皇宫模式营造,瓦为三彩琉璃瓦,砖为青色细磨砖,非常豪华,为五台山诸寺之首。寺居山巅,门前筑有台阶108级,据说是暗示山西旧属108个县;也有的说是象征人间有108种烦恼,香客一定要把它统统踩在脚下,方能瞻仰菩萨真容。
菩萨顶上,建有一座华丽的木牌楼,上悬“灵峰胜境”匾额,传说是康熙皇帝御书。寺内有康熙乾隆御碑各一块。乾隆碑系一汉白玉四棱石柱,四面分别刻有汉、满、蒙、藏四种文字,象征着各民族的团结。游人至此,俯瞰四周,只见翠绿山色与各方古刹相互辉映,庄严之感油然而起。
菩萨顶有三口巨型铜铸大锅,最大的口径2米多,深1米以上,过去每年使用一次,一次是在腊月为庆祝释迦佛成道日,用黄米、绿豆、栗子、红枣、大米、桃仁、红糖煮成八宝甜粥,或称腊八粥,对外施舍一天;一次在六月为庆祝主供佛文殊菩萨生日盛会,供应外来众僧,使用这三口大锅煮一个月的饮食。
4、栖贤寺
位于五台山的大社村,故谷称大社寺。据传,北宋年间,杨七郎在一次擂台比武中,打死了潘仁美第三子潘豹,潘家即把杨家视为不共戴天的仇人,不断向皇帝控告杨家“罪状”,加上潘仁美之女潘妃在宋太宗面前哭哭啼啼,内外夹攻,迫使宋太宗下令将杨家父子革职为民,遣送到五台山大社寺软禁。被软禁的第二年秋天,辽邦撕毁了和约,大举进犯宋朝边境,宋太宗以潘仁美为师,御驾亲征,结果被困在幽州,此时势逼宋太宗又要启用杨家将,便派八贤王赴五台山向杨家父子求救。当杨家父子离开大社寺时,村里人为纪念他们,把大社寺更名为“栖贤寺”。
栖贤寺的中殿,内有高约一米,长约二米的铜牛立像,称之为大社铜牛,系五台山十景之一。天王殿内有八角十三层木塔一座,高约9米,结构精巧,尤其是斗横,雕工极佳,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座木塔。后殿有一面大鼓,鼓面直径4.5尺,厚5尺,是五台山最大的牛皮大鼓。
5、龙泉寺
原为杨家将家庙,始建于宋代,民国初期重建,占地15950平方米,殿堂僧舍165间。因这里由九道山岭环抱,泉水清澈见底,谓之龙泉,寺因此而得名。龙泉寺有一座牌坊,是五台山文物中最出名的石刻牌坊。它共有三门六柱,呈“一”字形,整体雄伟壮观,巧夺天工,据说是由工匠耗时六年才建成。牌坊上刻有89条蛟龙,鳞爪俱现,神态逼真;人物表情栩栩如生。游人观后,无不交口称赞,印象深刻。
距龙泉寺西北里许的山坡,有一座杨业的瘗骨塔。传说杨业死后,五郎将其尸骨葬此,并建塔纪念。宋太宗后来追封杨业为杨令公,故后人称此塔为令公塔。
6、碧山寺
位于五台山光明寺村,坐北朝南,背山面水,是一座香火缭绕的古老寺院。旧时初到五台山,不去参观游览碧山寺,宛如外地人到北京,不去登长城一样遗憾!
“落日北山寺(碧山寺旧名),萧然古洞边。白云生翠峰,明月下寒泉。”这是古人对碧山寺的描绘。寺院居高临下,亭台楼阁,星罗棋布,被两丈多高苍翠葱郁的白杨树包围着。淙淙泉水,清脆可闻。沐浴在阳光之下的幢幢殿宇,掩映在水光山影之间,雄伟壮观。庙门前高悬横匾额一块,上书“护国碧山十万普济寺”几个镏金大字,两侧是木制的对联,红底黑字,笔力遒劲,异常醒目。
7、金阁寺
从龙泉寺对面的公路盘升,经过九拐十八回,就可望到一处南台之北,中台之南的金阁寺了。除五座台顶的寺庙建筑外,金阁寺所处的地势最高,海拔1900多米,距台怀镇15公里。
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从印度来华的三藏法师不空被诏往五台山,他根据名僧道义禅师所说的文殊菩萨显圣处“金阁浮空”而创建了金阁寺。该寺铜铸为瓦,瓦上涂金,以合“金阁”圣名。在金阁寺修建中,由印度那烂陀寺纯陀法师监工,依照经轨建造。三藏法师不空是唐玄宗时从印度来的,后来中国的几代帝王,都对他十分优礼。当年秋金阁寺落成后,不空回京师,唐代宗迎入城。三藏法师不空是当时新兴密宗的主要创立者,不空离开五台山后,门徒高僧含光常住金阁寺弘扬密宗。因此,历史上金阁寺在国内外很有声誉。
金阁寺现存的寺庙建筑及塑像设置,均为明、清、民国复修,现有殿堂160多间,寺院布局为两处大院、一进四重坐北向南的殿阁。寺前有天王殿和钟鼓二楼。第一处大院中间,矗立一座大阁,内供高17.7米的千手(实为48臂)观音铜像,这是五台山最高最大的圣像,铜铸,外补薄泥,然后贴金。千手观音身旁又有两尊高大的胁侍像,一男一女,左边男像怀抱宝剑,据说,这是观音的父母。殿阁两壁各供有十二尊塑像,统称为“二十四诸天”。古印度神话中有二十个天神去恶护善的说法,佛教采用其说,以为护持佛法的神,称二十诸天。传入我国后,有的寺宇塑造时增补为二十四诸天。千手观音站坛的西南壁角,还塑有诏令建造该寺的唐代宗李豫像。殿阁内左右后柱下两个1米高的石柱础,为圆形中间束腰上下卷莲瓣形,是唐代遗物。
金阁寺前立有明嘉靖三十六年和三十七年石碑2通,又有民国二十四年石碑1通,民国年间的碑记对金阁寺历史及观音造像情况作了较详细的介绍。金阁寺第一处大院的北侧有一排木构建筑,下层是僧舍,上层是塑有各种圣像的供殿,塑像设置庞杂,其中玉皇殿和三皇殿颇具特色。玉皇是道教所称天上最高的神,又称玉帝。三皇指古代传说中的三个帝王,或称伏羲氏、燧人氏、神农氏为三皇,或称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
8、镇海寺
镇海寺位于台怀镇南清水河西侧,距台怀镇5公里。这里是五台山的一处风景区,苍翠的古松、杉树和杨树掩映山寺。漫步林间踩径,听飒飒松风,给人一种静寞幽深的感觉。
镇海寺建在陡峻的石山嘴上,紧贴大院的前沿有幡杆、石狮、山门、天王殿和钟鼓二楼。
镇海寺有殿堂楼房100间。主要建筑是一进三重大殿,天王殿内两壁有四大天王,正在供弥勒佛。中殿内有三尊坐佛,背后饰有“灵光”,一色金身。后殿内正中有文殊菩萨坐卧狮塑像,前侧又有三尊金身坐像。从中殿西侧的小门穿过是一套院,院内有乾隆五十一年建造的十五世章嘉活佛墓塔。塔基八角,每角塑有大力士,八面雕有精细的人物图案,塔腹正中雕有三尊坐佛,另外围有八尊站像。
9、广仁寺
又称十方堂,在罗睺寺山门东侧,为罗睺寺的属庙。清代道光年间修建。清代康熙年间,罗睺寺由青庙改为黄庙(喇嘛庙),常住藏族喇嘛。青海、甘肃等地的藏族佛教徒朝圣五台山,就在该寺居住修持。后来僧众逐渐增多,道光年间,修建了十方堂,专门招待从远地来的喇嘛和少数民族善男信女。因该寺没有地产,日常开支佛用仍由罗睺寺担负。
十方堂有三进殿宇,殿宇两侧配楼房长廊。殿堂和殿堂设置有明显的藏式风格。寺内第一座殿是天王殿,旁有钟鼓二楼。中间一座殿是宗喀巴大师殿,殿内主供黄教祖师宗喀巴大铜像。第三层殿面阔5间,檐额上挂一块书有藏文的木匾,意为弥勒殿,殿内供弥勒菩萨等铜像数尊,两壁的经架上置道光版藏文《甘珠尔》经。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