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无才便是德论气脉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从信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无才便是德论气脉
  释从信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波罗捺国仙人住处鹿野苑中。
  彼时毗迦多鲁迦聚落,有婆罗门来诣佛所,恭敬问讯却坐一面。
  白佛言:“瞿昙,我有年少弟子,知天文,族姓,为诸大众占相吉凶,言有必有,言无必无,言成必成,
  言坏必坏。瞿昙,于意云何?”
  佛告婆罗门:“且置汝年少弟子知天文,族姓,我今问汝,随汝意答。婆罗门,于意云何?色本无种耶?”
  答曰:“如是,世尊。”
  “受想行识本无种耶?”
  答曰:“如是,世尊。”
  佛告婆罗门:“汝言我年少弟子,知天文,族姓,为诸大众作如是说,言有必有,言无必无,知见非下实耶?”
  婆罗门白佛:“如是,世尊。”
  佛告婆罗门:“于意云何?颇有色常住百岁耶?为异生异灭耶?
  受想行识常住百岁耶?异生异灭耶?”
  答曰:“如是,世尊。”
  佛告婆罗门:“抄意云何?汝年少弟子知天文,族姓,为大众说,成者不坏,知见非不异耶?”
  答曰:“如是,世尊。”
  佛告婆罗门:“于意云何?此法彼法,此说彼说,何者为胜?”
  婆罗门白佛言:“世尊,此如法说,如佛所说,显现开发,譬如有人溺水能救护彼,能救迷方示路,合慧明灯。
  世尊今日善说胜法亦复如是,显现开发。”
  佛说此经已,毗迦多鲁迦婆罗门,闻佛所说,欢喜随喜,即从坐起,礼足而去。(杂阿含五四经大正二册十三页上)
  ①所谓族姓,就是种姓纯净。印度人自古以来种姓分明,一切人类被区分为四大种姓,下同种姓婚配便视为不纯净。一是刹利种,从事国政,二是婆罗门种,从事文教,三是居士种,从事百工,四是首陀罗种,从事劳役。刹利种和婆罗门种是贵族种姓,彼此互争第一种姓的排名。婆罗门若自慢为族姓子,要当父母的种姓都纯净,没有任何瑕疵可令人指摘,而且七世以来血统都清净,世世承袭婆罗门术,言论通达,诸论记典悉了其义及注疏,不但容貌端正,志趣高远,聪明绝顶,还得富甲一方。
  昆迦多鲁迦婆罗门,不只诵咒求现法安乐,不只诵咒求后世安乐,还善于观察日月星宿盈亏诸天象,善于占相断吉凶,善于和合草药。有年少弟子承其衣钵:心满意足。一时听说释迦牟尼佛住于鹿野苑中,便得意洋洋来访。对佛说:“瞿昙,我有年少弟子,知天文,七世父母种姓清白,容貌端正,智慧高超。善能为诸大众占相断吉凶,铁口直断,说有祸福必有祸福,说无祸福必无祸福。生子女、做生意、谈婚姻、考试做官,说成必成,说坏必坏,言无虚发,瞿昙,你认为我弟子的成就如何?”
  佛告婆罗门:“先不谈你年少弟子知天文,种姓清白,我现在问你,随意回答我。婆罗门,你认为如何?色身及身外一切物质,本无种姓分别吗?”
  婆罗门回答:“是的,世尊。”
  佛又问:“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少想多想无量想无所有想,身行口行意行,眼识色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触意识法,如是受想行识,本无种姓分别吗?”
  ②“色本无种耶?受想行识本无种耶?”婆罗门自慢种姓第一,但无论刹利种、婆罗门种、居士种、首陀罗种,其身心不外色受想行识五阴所和合,人有种姓分别,色阴本无种姓分别,受想行识阴本无种姓分别。释迦牟尼佛直捣婆罗门自慢种姓第一的盲点,故作如是问。
  所谓色受想行识五阴,归纳宇宙人生一切万象,不外色受想行识,由于我们下知色受想行识之真相,故名五阴,宛如荫盖,遮蔽了我及世间的本来面目。所谓色,所有一切物质所造所成的都是色阴分子,我们身上的细胞所组成的各种器官组织,包括骨骼、肌肉、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以及视觉、听觉、呼吸、消化、生殖、感觉,等种种系统,无一不是色阴分子。我们身外世间,大至宇宙天体、山川国土人文、若地、若水、若火、若风、以及蚊蝇鬼神天人,无一下是色阴分子。所谓受,眼见色就是受,耳闻声、鼻嗅香、舌尝味、身触绌滑、意分别一切诸法,都是受,由此而觉知苦受乐受下苦不乐受。所谓想,眼见色而生想,耳鼻舌身意对声香味触法而生想,因此而有少想、多想、无量想、无所有想,都是想阴。所谓行,眼见色就是行为,耳闻声、鼻臭香、舌尝味、身触细滑、意分别诸法,都是行阴,一切所作所为无一下是行阴,总说身行口行意行。所谓识,眼见色就是眼识色,耳识声、鼻识香、舌识味、身识细滑、意识一切诸法,分别这是色不是声香味触法,一一分别这是声香味触法,一切了别作用就是识阴。
  一切五阴现众生灭无常,留下住所爱,驱下走所惛,令人忧悲恼苦。所有一切人种,无论富贵贫贱、聪明愚痴、健康残缺、男女老幼、信仰差异,都不免无常变易苦。人有种姓分别,五阴本无种姓分别。
  婆罗门回答:“如是!世尊,五阴本无种。”
  于是,佛告婆罗门:“你说我年少弟子知天文,种姓清白,能为诸大众断生死祸福,说有必有,说无必无,所知所见无一不真实。是不是?”
  婆罗门回答:“是的!世尊,我是这样说。”
  佛告婆罗门:“你认为如何?有一种物质常住百年不变易吗?还是异生异灭呢?有一受一想一行一识常住百年不变易吗?还是异生异灭呢?”
  ③所谓异生异灭,就是刹那生刹那灭。任何物质、任何心识,无一下异生异灭,表面肉眼看不见世间真相,尤其物质,还未毁坏之前以为它都没有变易。究其实际,无不刹那生刹那灭,近代物理学研究原子便有深刻认识,研究生物化学、研究历史文明也无一下深刻认识异生异灭之事实。
  若是如此,生死祸福、生子女、做生意、谈婚姻、考试做官,等等也一样异生异灭变易不居,没有一生常住不变易,没有一死常住不变易,也没有一祸常住不变易,也没有一福常住不变易,乃至没有一官常住下变易。
  婆罗门不得不承认事实真相:“如是!世尊。”
  佛告婆罗门:“你认为如何?你年少弟子知天文,种姓清白,为大众断生死祸福,说成便不坏,知见没有不变易吗?”
  婆罗门回答:“如是!世尊。”到此时节,婆罗门方知一生所知所学,皆无济于现世安乐,无济于后世安乐,得意弟子所知见也无高明之处,在世尊面前显耀才德,顿感羞愧万分。
  佛告婆罗门:“你认为如何?我说此法,和你弟子所说天文地理占相吉凶之法,那一说为优胜?”
  婆罗门:“世尊所说如法说,如佛所说显现开发,譬如有人溺水能救护他,能给迷失方向的人指示明路,能给黑暗中无智慧的人明灯。世尊今日善说胜法也是如此,显现开发,救护我,指示我明路,给我明灯。”
  如经文中说,婆罗门洋洋得意的学术,如诵咒祈福稍灾、如歌赞诸神祭祀天地、如观天文断气象、如相手面断男女吉凶、如和合草药医治百病、如仰视日月光华,吸服日月精气,练气修脉,如是等皆是知识技能层面的方街。不禅婆罗门可以用来谋生,坐禅婆罗门可以用来自我陶醉。由于并非成者不坏,不出异生异灭,不可用来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见长阿含二十经、二十一经、中阿含一O四经。)
  然而,流行中的佛法,却竞相修习诵咒祈福稍灾,修习诵咒摄心坐禅,修气修脉之外,修习相手面断吉凶,以及和合汤药之术,好像不学此等诸术便非学佛,竟不知所学皆是婆罗门术。
  有说,坐禅不离气脉反应,学佛不离坐禅,坐禅便不得不修习气脉之学。不能因为婆罗门善修气脉,为反对婆罗门术而反对修气修脉,若反对修习气脉,岂非扼杀坐禅功用?
  六年苦行修气修脉
  释迦牟尼佛未威佛之前,世间没有佛法,便循古来婆罗门道迹修行,气脉之学是坐禅婆罗门之学,世尊自也跟随著修习气脉,自舍家出家以来,六年苦行中从未间断修习坐禅,从未间断修习气脉之学。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三之八:
  时我复作是念:今可入无息禅中。便入无息禅中,数出入息。
  我今以数出入息,觉知有气从耳中出,是时风声如似雷鸣。
  尔时复作是念:我今闭口塞耳,使息下出,息以下出,
  是时内气便从手脚中出,正使气不得从耳鼻口出。
  尔时内声如似雷吼,我尔时亦复如是,是时神识犹随身回。
  是时复作是念:我宜更入无息禅中。是时尽塞诸孔之息,
  我以塞诸出入息,是时便患头额痛,如似有人以钻钻头,
  我亦如是极苦头痛,尔时我故有神识。
  尔时我复作是念:我念更可坐禅,息气不得出入。
  尔时我便塞出入息,是时诸息尽集腹中,尔时息转时极为少类。
  犹如屠牛之家,以刀杀牛,我亦如是极患苦痛。
  亦如两健人共执一劣人于火上炙,极患疼痛不可堪忍。
  我亦如是,此苦疼痛不可具陈,尔时我犹有神识存。
  当我尔时坐禅之日,形体不作人色,其中有人见已而作是说:
  此沙门颜色极黑。有人见已而作是说:此沙门颜色似终。
  比丘当知,我六年之中作此苦行,不得上尊之法。
  尔时我作是念:今日可食一果。尔时我便食一果。
  当我食一果之日,身形萎弱不能自起居,如年百二十,
  骨节离散不能扶持。比丘当知,尔时一果者,如似今日小枣耳。
  尔时我复作是念:此非我成道之本,故当更有余道。
  尔时我复作是念:我自忆昔日,在父王树下,
  无淫无欲,除去恶不善法,游于初禅,无觉无观游于二禅,护念清净无有众想游于三禅,无复苦乐,意念清净游于四禅,此或能是道,我今当求此道。
  ①所谓无息禅,就是宝瓶气,身为宝瓶,吸气入抄身中不令出,逼令气转于左右脉,再人中脉,企图通达于梵我合一。初修宝瓶气,须数出入息。此出入息不是安般观息出入,而是数人息多久,出息多久,气流转于宝瓶中越久越高明。修气时,不是二鼻孔一起吸气出气,而是用一鼻孔吸气出气。若左鼻孔入息,回转于顶轮而入右脉。若右鼻孔入息,则回转于顶轮再入左脉。无论从左脉入或右脉入,至少要流转左右脉一圈,行有余力再入中脉。吸气入于左右脉中脉,完全靠观想力来运行,脉是无中生有所建立。是故婆罗门瑜珈术的三脉七轮,和中国道家任督二脉之脉相不同。
  ②我今以数出入息,觉知有气从耳中出,是时风声如似雷鸣。就是说,数人息而未出息之中,观气流转于左右脉,来到眉间轮时,觉知有气从耳中漏出,是时风声如似雷鸣,这只是感觉,实际上气不从耳中出。修宝瓶气,闭气是一种苦行,自以为闭气闭得紧,气下令出仍然丝丝的自鼻孔逸出。但修气修脉仰赖观想力,企图想久成真,故有幻视幻听幻觉。
  ③是时神识犹随身回。所谓神识,就是意识,意谓精神意识未迷昧。由于闭气不令出,身内声如似雷吼,是时犹能观气游走于左右脉中脉之中。
  ④我宜更入无息禅,若左右脉已能观想无碍吸气时左右鼻孔皆正常缓缓入息,左右脉交错运行来到海底轮,回旋而入于中脉,由海底轮而脐轮而心轮而喉轮而眉间轮而至顶轮,便患头额痛,如似有人以钻钻头,虽于极苦中,犹能观气运行于中脉各轮间的脉丛,下令有失。
  ⑤我今更可坐禅,息气不得出入,若已建立了中脉观想体系,于吸气时,观日月精华自梵轮灌顶而入顶轮、眉间轮、喉轮、心轮、脐轮、而至海底轮,引发海底轮拙火上升,诸息尽集于脐轮。诸息尽集腹中,并不是鼻子吸入的空气。气入丹田只是一种横隔膜运动的错觉,吸入的空气仍只在肺部中,空气并不能直接受人体吸收,要当经由血液中红血球携带,才入于血脉中。若人注心于腹部,较多的血液便集中到腹部来。观想所成的脐轮,于此时也别有气感,拙火炙热,此苦疼痛不可具陈,是气息流转中少有的现象,故经文中说,尔时息转时极为少类。通常拙火之热触令人有乐感,此时却极其苦痛,虽然如此,犹有清明的意识修气修脉,精勤用功办道。
  ⑥我六年之中,作此苦行,不得上尊之法。气脉之学只是玩弄色身感觉,纵然打通中脉,若不因精勤修气修脉,而获得无上戒定慧成就,修气修脉分明无济于心解脱慧解脱。
  我们观此经文,别以为释迦牟尼佛苦修气脉六年无所得,才评论修习气脉不得上尊之法。当知,释迦牟尼佛于六年苦行之初,先已从阿罗逻仙人处证空无边处定,于郁陀迦罗摩子仙人处证非想非非想处定。世尊于此文所说气脉反应并非初学,而是已上达气脉之究竟,如是精勤修习气脉,无非为证明气脉之学无济于实际。于是释迦牟尼佛断然舍弃一切婆罗门术,舍弃修气修脉。
  ⑦释迦牟尼佛修习气脉之学,只是循古来婆罗门的道迹,初以为依婆罗门术可得永断生老病死苦。六年苦行,精勤修习气脉,于此才证明婆罗门瑜珈术非究竟道。究其实际,坐禅并非一定有气脉反应,坐禅时若有气感,并非有助于坐禅。释迦牟尼佛回忆小时候的经历,记得于十二岁时,参观农夫耕田,不忍见鸟雀抢食耕土中的小虫,在大树下思惟如何解脱生老病死苦。由于专心思惟而入于初禅,后来常常坐禅,入于二禅三禅四禅。此等坐禅并未修习气脉,也无气脉反应。也许,此禅才是无上禅坐,于是决定“我今当求此道”。
  气脉学是世间学
  有问,若气脉无助于坐禅,为什么有人坐禅时自然有气脉现象?
  如前经文中说,色异生异灭,受想行识异生异灭。一切物质不论冶热,都辐射著不同层次的电磁波,一切有情不论高低等,都散发著生气。若非如此,有情不散发生气,便是死物。而死尸也还是物质,物质若不辐射电磁波,它就不叫物质。因为任何物质都异生异灭,不是常住不动。异生异灭的现况是电子绕著质子中子运行,有运动轨迹,便有辐射现象,远在天边的星球,我们都可依其辐射电磁波,辨识它的物质身份。若是活生生的有情物,尤其人类,贪欲特盛、脾气特大、爱睡觉、爱玩爱后悔、多疑,细胞必需释放充足的能量,才能用供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细胞生成的能量就是活人的生气。每一个人举身有八万种细胞(见增一阿含经卷三十之七),共百兆细胞不断的释放能量,就是不断的释放生气,只是我们一般人都不知不觉而已。
  易言之,人活著就不断的消耗生气。不坐禅的人随时都在挥霍生气,坐禅的人不在话下,自也随时挥霍著生气。但有人对身上的生气有很高敏感度,一旦静静坐下来,便感觉得到生气的活力。静心觉受身上的生气,有异于平常的乐触快感。若更敏感的人,任何物质辐射的电磁波也感受得到。
  由此之故,有敏感度高的坐禅人,建立气脉学,用观想力收集散漫的能量,汇为一股有用的力量,企图以此力量达成超凡人圣的目的。有人以为单靠自身的能量不足以成大事,以其敏感度可以感觉身外物质的能量,便采取吸收日月天地间精华的方式修道,有人便采取仰赖他力加持的方式修道,有人不择手段,便采用采补异性元气用为修道。于是有种种观想吸收精气的法门,有诵咒仰赖他力加持的法门,有双修采补的密术,特别喜欢生气蓬勃而待发的小女孩。气脉的迷思,使修道的人走入旁门左道,若不走入歧途,精勤于修气修脉,也宛如古代炼金家,企图炼石成金,穷毕生精力,到头来石头还是石头。
  若人不标榜修气修脉有道,气脉应用学,在现实社会中,也有正面的用处,如中医气脉学、如针灸气脉学、如武术气功学。若隔海灌气治病、若隔空气功治病,有真有伪。因为有施有斋有说愿也能达到此种效果,有修气修脉的人,以其有施有斋之功德,因说愿而竟其功,却误以为修气所得。
  然究其实际,对抄身上气脉有高敏感度的人,并不比没有气感的人有道。于气脉有高敏感度的人,只是一种异常的能力,此种异能,和其他各行各业的异能一样价值。譬如画家于视觉有敏锐的色感、音乐家于声音有敏锐的音感、化学家于气味有敏锐的香感、美食家于饮食有敏锐的味感、运动家于肢体有敏锐的触感、文学家于人文有敏锐的情感、心算儿童于数目有敏锐的数感,其他各行各业也都各有其异于常态的才能。若是身心某一特殊的才能,只是世间知识技能,学来可用在日常生活中,无助于解脱生老病死忧悲恼苦。学佛人坐禅用功,若以为修气修脉有道,费心力于修气脉,顶多只学来一种才能,于学佛路上叫做走岔路。若坐禅人都没有气感,应当庆幸万分,免抄走入岔途。
  学佛是为了永断生老病死忧悲恼苦,不是为了学习知识技能,是故于佛法中,不学诵咒、不学唱诵、下学敲打乐器、不学占相吉凶、不学医药、不学武术、不学文艺书法、不学气脉。唯学戒定慧三无漏学,永断贪欲、嗔恚、睡眠、掉悔、疑、种种烦恼,为心解脱慧解脱而学。是故说,无才便是德。
  摘自《海潮音》总第75卷3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