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睺寺与十方堂
罗睺寺与十方堂
李史明
罗喉寺与十方堂是毗邻的两座黄庙。在历史上,这两座庙为一庙.称罗睺寺。十方堂原是罗睺寺的马坊院。明永乐年间(1403——1424),黄教传人五台山,五台山才有了黄庙,但为数不多。到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清圣祖任命罗藏胆巴为菩萨顶扎萨克大喇嘛时,就把罗睺寺、寿宁寺、三泉寺、玉花池、七佛寺、金刚窟、善财洞、普庵寺、涌泉寺等10个青庙改为黄庙。罗喉寺等10寺改为黄庙后,五台山从此有了汉喇嘛。罗喉寺本来是大寺院,它与显通、塔院、菩萨顶、殊像寺合称为五台山五大禅处。蒙藏喇嘛来山朝拜佛菩萨,一年四季络绎不绝。清顺治末年,罗睺寺“辟院以供十方”,马坊院成为蒙藏喇嘛落脚的场所。但是罗睺寺住的是汉喇嘛,由于汉人和蒙藏人在生活习惯上不同,语言不通,长期相处,尽管是出家人,久而久之也会产生矛盾。到了道光年间(182l——1850),有个印喇嘛,是青海三川人。他为人精明能干,就向罗喉寺管家提出,想在罗睺寺的马坊院另修一个住处,供蒙藏喇嘛居住。当时商定建筑材料由罗睺寺供应,资金由印喇嘛负责筹集。没用多长时间.就建成一座寺庙。由于这座寺庙是专供来五台山朝山拜佛的满、蒙、藏族的喇嘛和信徒住宿,所以定为十方堂。十方是指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十方。堂是仅次于殿的建筑物,如法堂、禅堂、云水堂等。这里主要说明十方堂不是一座独立的寺院,而是罗睺寺的十方堂。印喇嘛也就做了十方堂的堂主。罗睺寺的汉喇嘛和蒙藏喇嘛虽然分居两处,各立锅灶,但是在地位和经济上十方堂并不独立。十方堂住的喇嘛每天到罗喉寺念经、做佛事,罗喉寺也按十方堂的实有人数,每人每天发给炒面等物品。这样一直延续到光绪年间(1875—1908)。此间,十方堂的喇嘛觉得十方堂这个牌子不太体面,遂从十方这个角度上,以“广施仁慈”之义,请德宗皇帝御笔亲书了“广仁寺”。这样,十方堂的喇嘛就体体面面地做了一块匾额,挂在山门上。但没想到挂到山门上,就等于脱离了罗喉寺的管束。因而,遭到了罗睺寺的反对,断绝了对十方堂生活费用的供应。十方堂喇嘛只好打消了这个念头,把广仁寺这块匾额挂在宗大师殿门上。习惯形成自然,事过百年之后,十方堂独立为寺。但广仁寺的匾额,依然还挂在宗大师殿的门额上。
十方堂于清道光年间(1821一一1850)修建,形成寺院,前有幡杆院、天王殿,中有宗大师殿,后有弥勒殿,两廊围以配楼、僧舍,布局规整严谨.十分壮丽。天王殿为三开间,单檐歇山顶,正脊上饰有镀金的铜法轮和宝羊一对。殿的前门常年关闭,里边放了一条香案堵住前门,成了十方堂的南殿,香案上供奉着观音和绿度母的铜像。天王殿内并没有塑四大天王像,只是墙上挂过四大天王的画像。天王殿里为什么不塑四大天王像,这也是因为十方堂早先只是罗喉寺供蒙藏喇嘛食宿的一个堂舍,并非一座独立的寺庙.所以建寺时.只建了天王殿,没塑天王像。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