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摩诃萨心不著五欲当学般若波罗蜜
菩萨摩诃萨心不著五欲当学般若波罗蜜
“大智度论”集粹之三十四
智 铭
佛言:“菩萨摩河萨行般若波罗蜜,能作是功德十是时四大天王皆大欢喜,意念言:我等当以四钵奉上菩萨,如先王奉先佛钵。”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作是功德,四天王等欢喜奉钵,以菩萨能具诸愿行,故佛安慰劝进,言有此果报,终不虚也。般若波罗蜜有二种:一者、成佛度众生;二者、虽末成佛,受世间果报,今以世间果报以示众生,故说是事。
佛言:“是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增益六波罗蜜时,诸善男子、善女人,各各欢喜,意念书…我等当为是人作父母、妻子、亲族、知识。”所谓善男子、善女人者,从佛闻法,或从弟子、菩萨闻,或闻受记当作佛;又闻佛赞叹其名者,故知修善。善相者,有慈悲心,能忍辱骂。如法句骂晶中说…能忍辱骂人,是为人中上!复次,以五种邪语,及鞭杖、打害、缚系等,不能毁坏其心,是名为善相。
三业无失,乐于善人,不毁他善,不显己德,随顺家人,不说他过;不著世乐,不求名誉,信乐道德之乐,自业清净,不恼众生;心贵实法,轻贱世事;唯好直言,不随他诳…为一切众生 一得乐故,自舍己乐,令一切众生得离苦故,以身代之。如是等无量,名为善人相。是相多在男、女,故说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子、善女人,自知福薄,智慧鲜少;近习菩萨,欲求过度。又善男子、善女人,闻菩萨不从一世、二世而得成道,无央数世往来生死,便作是念;我当与为因缘。复次,菩萨积德厚故,在所生处,众生皆来敬仰菩萨,以蒙利益重故。若见菩萨舍寿,则生是愿:我当与菩萨作父母、妻子、眷属。所以者何?知习近善人,增益功德故。如不可思议经中,广说父母、妻子、眷属因缘。故知善男子、善女人世世愿为菩萨父母、妻子、眷属。
佛言:“菩萨摩诃萨断淫欲出家者,应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非不断。”世间中五欲第一,无不爱乐;于五欲中,触为第一,能系人心,如人堕在深泥,难可拯济。五欲中应受余欲,犹不失智慧,淫欲会时,身、心荒迷,无所省觉,深著自没,以是故,淫欲应离。
释迦文菩萨,在净饭王宫,欲出城游观,净居诸天,化为老、病、死人,令其心厌。又令夜半,见诸宫人妓直,恶露不净,涕唾流涎,屎尿涂漫。菩萨见已,即便秽厌。或时诸天,令女人恶心拓忌,不识恩德,恶口欺诳,无所省察。菩萨见已,即生念言:身虽似人,其心可恶,即便舍之。欲使菩萨从初发心,常作童贞行,不与色欲共会。何以故?淫欲为诸结之本,佛言:宁以利刀割截身体,不与女色共会。刀截虽苦,不堕恶趣,淫欲因缘,于无量劫数受地狱苦。人受五欲,尚不生梵世,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或有人言:菩萨虽受五欲,心不著故,不妨于道;以是故经言:受五欲尚不生梵世,无始众生皆得生中,受五欲者,常所应得尚不得之;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所不得而欲得之!以是故,菩萨应作童贞,修行梵行,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行菩萨不觉世间故,速成菩萨道。若淫欲者,譬如胶漆,难可得离。所以者何?身受欲乐,淫欲根深,是故出家法中,淫戒在初,又亦为重。
佛言:“或有菩萨,有父母、妻子、亲族、知识,或有菩萨,从初发意断淫欲,修梵童贞行,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犯色欲;或有菩萨,方便力故,受五欲已,出家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三种菩萨,初者、如世间人受五欲,后舍离出家,得菩提这。二者、大功德牢固,发心时断于淫欲,乃至成佛,是菩萨,或法身、或肉身;或离欲,或未离欲。三者、清净法身菩萨,得无生法忍,住六神通;为教化众生故,与众生同事而摄取之。
佛言:“菩萨摩诃萨以方便力故,化作五欲,于中受乐,成就众生,亦复如是。是菩萨摩诃萨不染于欲,种种因缘,毁訾五欲,欲为炽然,欲为秽恶,欲为毁坏,欲为如怨!是故,当知菩萨为众生故受五欲。”众生有二种:在家、出家。为度出家众生故,现声闻、辟支佛及诸出家外道师;在家众生,或有见出家者得度,或有见在案同受五欲而可化度。菩萨常以种种因缘,毁訾五欲,欲为炽然者,若未失时,三毒火然;若其失时,无常火烧。二火烧故,名为炽然,都无乐时,欲为秽恶者,诸佛、菩萨、阿罗汉等诸离欲者,皆行秽贱,不得内心离欲之乐,而于色欲不净求乐。欲为毁坏者,著五欲因缘故,天王、天人、诸富贵者,亡国危身,无不由之。欲如怨者,失人善利,亦如刺客,外如亲善,内心怀害、。五欲如是丧失善心,夺人慧命。
五欲之生,正为破坏家善,毁败德业故出。又知五欲如钩贼鱼,如琼害鹿,如灯焚蛾,是故说欲如怨。怨家之苦,不过一世;著五欲因缘,堕三恶道,无量世受诸苦毒。
佛言:“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菩萨,不见菩萨名字,不见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亦不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何以故?菩萨、菩萨字性空,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离色亦无空,离受、想、行、识亦无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空即是受、想、行、识,受、想、行、识即是空。何以故?但有名字故,谓为菩提,但有名字故,谓为菩萨,伹有名字故,谓为空。所以者何?诸法实性,无生、无灭,无垢、无净故。菩萨摩诃萨如是行,亦不见生,亦不见灭,亦不见垢,亦不见净。何以故?名字是因缘和合作法,但忆想分别假名说。是故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时,不见一切名字,不见故不著。”
佛赞叹般若,闻者欢喜尊重,则增其福德,若闻说般若,则增其智慧。不但福德因缘故可成佛道,要须智慧得成;是故不须但赞叹。人闻赞叹,心已得清净,渴仰欲得般若;如为渴人,广赞叹美饮,不解于渴,即便与之。如是等因缘故,佛为赞叹。
入般若观时,不见菩萨及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为令众生知实法故出;此菩萨名字,众缘和合假称。般若波罗蜜名字,亦如是。象法和合故,假名般若波罗蜜。般若波罗蜜虽是假名,而能识破戏论”以自性无故,说言不可见。如火从家缘和合,假名为火,虽无实事,而能烧物。
行者入般若波罗蜜,诸观戏论灭故,无出、无入。若诸圣贤不以名字说,则不得以教化凡夫;当取说意,莫著语言谓有出、有入。
初闻般若,不得便说一切法空。我,不以五情求得,但忆想分别生我想,无而谓有。又意情中无有定缘,但忆想分别,颠倒因缘故,于空五家中而生我想,若闻无我,则易可能。色等诸法,现眼所见,若初言空无,则难可信。今先破我,次破我所法,破我、破我所法故,则一切法尽空;如是离欲,名为得道。
般若波罗蜜,无一定法,故不见我行般若。不见不行者,如凡夫不得般若,故名不行;菩萨则不然,但行空般若,故说不见不行。佛为法王,观诸菩萨其智甚少,离诸结使,不名为行。虽有少行,不名为行。行般若波罗蜜者,生侨慢心,言:我有般若波罗蜜。取是相;若不行者,心自懈没而怀忧悴;是故,不见我行与不行。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者,破著有见;不见我不行般若波罗蜜者,破著无见。不见我行般若波罗蜜者,止诸法戏论;不见我不行者,止懈念心故。譬如乘马,疾则制之,迟则鞭之。如是等分别行与不行。
佛自说因缘,所谓菩萨、菩萨字性空。是中虽但说菩萨字空,而五象亦空。空中无色,离色亦无空者,空名法空,法空中乃无一毫法,何况粗色!空亦不离色,所以者何?破色故有空,云何言离色?受、想、行、识亦如是。何以故?佛自更说因缘,所谓但有名字谓为菩提,但有名字谓为菩萨,但有名字谓为空。
般若波罗蜜,分为二分:成就者名为菩提;未成就者名为空。生实相不可得故,名为无生。所以者何?若先生后法,若先法后生,若生法一时,皆不可得。无生故无灭,若法不生不灭如虚空,云何有垢有净?所以者何?本自无生故。菩萨能如是观,不见离是不生不减法,有生有灭,有垢有净,何以故?佛自说因缘,一切法皆忆想分别,因缘和合故,强以名说。不可说者是实义,可说者皆是名字。菩萨行般若波罗蜜,不见一切名字者,先暑说名字,所谓菩萨、菩萨字,般若波罗蜜、菩提字;今广说一切名字,皆不可见,不见故不著;不著者,不可得故。如诸眼中,慧眼第一,菩萨以慧眼遍求不见,乃至不见微细一法是故不著。
菩萨不著亦不入涅槃者,大悲心故,十方佛念故,本愿未满故,精进波罗蜜力故,般若波罗蜜、方便二事和合故,所谓不著于不著故。如是等种种因缘故,说菩萨虽不著诸法,而不入涅槃。 (完)
摘自《内明》第150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