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耆那教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古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耆那教
  古铎
  佛经中经常出现“耆那”二个字,比如《佛本行经卷一》中云:“如来住于佛行,无复烦恼,故名耆那。得一切智,行一切智,知一切智,住抄天行,住于梵行,住于圣行,心得自在。”可见古印度时代,“耆那”是指证得无上智、广行清净行的圣者;至于日后为何有“耆那教”?其教义和佛教又有何不同之处,倒值得略作探讨!
  “耆那”是“征服者”之义,由于耆那的祖师征服了自己的情欲,变成自由的灵魂,故名“耆那”;再者若想求得解脱,唯有一心崇拜“耆那”,故此一宗教被称为“耆那教”。耆那教虽然也接受婆罗门教古典的阿特曼理论,但由于斥责吠陀教养、礼仪和种姓制度,再加上是绝对无神论,不相信世间有神的存在,只承认已经解脱的“耆那”是宇宙的灵魂、是绝对的知识,所以被正统婆罗门教斥为“异端”。
  耆那教的中兴祖师尼乾子若提子(本名筏驮摩耶),于西元前四四四年出生在吡舍离城北的坤陀村。和佛陀一样身为王族子弟的他,曾结婚并育有一女,三十岁时经兄长准许,出家修行。若提子先后在尼犍陀派和瞿舍梨子门下专心苦修,修得“耆那”圆满境界之后,有三十年的时周投入在教化工作上,七十二岁时在尼泊尔边境的波瓦圆寂。
  力行苦修的耆那教,除了三正道和五戒外,还订定七大箴言:
  l、守五戒。
  2、行走及谈话间要练习轻柔、接受天籁、回答自然的召唤,避免伤害生命。
  3、练习抑制思想、语言及身体之运动。
  4、实践十种道德生活:宽厚、谦恭、正直、信实、清源、自制、严肃、牺牲、独身、不执著。
  5、冥想最大的真理,视一己之身的小宇宙为大宇宙。
  6、从禁戒中征服由饥、渴、冷、热所引起的痛苦与不安。
  7、获得平静、纯洁、绝对无贪恋的完全行为。
  这七大箴言,以“严格自律”为基本精神,至今仍可看到虔诚的耆那教徒为了奉行“避免伤害生命”的戒命,而口罩纱布以免吸进空气中的蚊蚋、步行时检视地面以免践踏微细的蝼蚁,甚至放弃一切物质上的享受,一心克苦修行。
  和佛教几乎同时在古印度的宗教史上大放异彩的耆那教,虽然其“业报轮回、灵魂解脱、非暴力”等教义和佛法有不少相近之处,却也有其独特的地方,试举例如后:
  (一)慈悲方面
  耆那教将灵魂分为:“地、水、火、风、植物、动物”六种,认为我们的灵魂或我们的祖先曾身为动植物乃至地水火风等类,故不能杀害一切生物类。
  佛教虽然和耆那教一样主张应慈悲对待一切有情众生,但并不赞同“万物皆有灵魂”的轮回之说。在尊重生命方面,不但未如耆那教“走路时,恐踏小虫,边扫边走而行;又恐由呼吸而害空中小虫,竟用口罩,以防御之”;反而还禁止证得“天眼通”的阿罗汉在饮水时不得以神通力观看钵中的水,以免因为看到水中的微生物不敢饮用,因而丧生。
  (二)苦行方面
  耆那软和印度一切宗教哲学一样,都以解脱为究竟的理想。但相信““业”是物质,若能舍离业,没有重量的灵魂就能上升空间的最高处;反之,若有“业”的粘著,则必轮回转生、沉沦迷界㈩”的耆那教,认为唯有“苦行”才能灭除过去的业、预防未来的业。
  曾有六年在苦行林修行经验的世尊,并不赞同“饿死、裸行、一足骑立、长时举双手注目太阳、拔毛忏悔”等苦行方式,而是劝诫众生在调伏自我上力行苦行、在慈悲喜舍上力行苦行、在六度万行上力行苦行。
  是时菩萨,受食既少,随掌所容,如上所说,诸豆汁食。菩萨如是食彼食已,身体赢瘦,喘息甚弱,如八九十。衰朽者公全无气力。如是如是,菩萨支节连骸亦然。菩萨如斯,减少食饮,精勤苦行,身体皮肤,皆悉皱皱……。
  何等是苦行秽污,有得婆罗门名,有得沙门名。瞿昙,离服裸形以手自障蔽,不受夜食,不受朽食,……不受怀妊家食,狗在门前不食其食。……著冢间衣,或有常举手者,或不坐床席,或有常蹲者,或有剃发留髭须者,或有卧荆棘上者,或一日三浴,或一夜三浴,以无数苦苦役此身。
  佛言,迦叶,离服裸形者,以无数方便苦役此身,彼戒不具足,见不具足,不能勤修,亦不广普。
  主张“中道”的世尊,并不赞同缺乏智慧的慈悲或无意义的苦修,因为倘若未能以慧眼觉观,众生所行一切皆是“无明行”:倘能以方便慧加上般若智,以慧眼妙观,众生所行一切皆是“正觉行”啊!
  摘自《十方》第20卷11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