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院方丈宗性大和尚:光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转)光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发帖人:(妙娉)
走进文殊院深处的一处小禅院,便是方丈宗性大和尚的办公地了。这里,也是这所寺院的藏经阁。
院落幽静,空气清新宜人。天井中间放着一个石刻的水缸,里面种着莲花,现在不是开花的季节,水面只漂浮着一两朵装饰的假花,正厅门上挂着宗性大师手写的“水月静室”几个字。
待我们在一旁的客厅坐下来片刻,市井的喧嚣立即被阻断在红墙外面,清脆的鸟鸣在院子里热闹开来。
宗性大和尚还在会客。他总是繁忙,初次约他的时候人正在新加坡讲经,刚刚回来就有各样的人士前往拜访,同时还要参加寺院的义工活动以及外界社交活动等。与我们一同等待的还有一个戴着眼镜,腰间别着手机的年轻人。问了,才知道他竟然来自青海,此次来是为了拜宗性大和尚为师的,他说他相信缘分。
终于,宗性大和尚出来拜别了他的客人——也是一个僧人。工作人员招呼我们先进去。方丈室一半是会客厅一半是他办公的地方,办公桌上整齐的放着文具、佛经以及地球仪,办公桌后的书架上满放着佛教书籍。
仔细打量这位西南地区最年轻、也是学历最高的佛学硕士宗性大和尚:身着灰色的僧袍,清俊的脸上显露着宁静和安详。座位的旁边放着茶杯、佛珠和手机,这让我们立即有了不同的感受。
显然,宗性颠覆了想像,他年轻、俊朗、知识广博。他时而抚摩着自己的光头,说话不紧不慢,但逻辑清晰,丝丝入理,谈话到有趣处也会笑声朗朗。
硕士方丈身后的高学历团队
可以说,宗性大和尚是这座寺院的空降兵。
在过去,和尚成长为方丈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要从小和尚做起,经过长时间严格的磨练和考察,才会有做方丈的机会。到这时也应该穷尽半生,年岁不小了。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印象中的方丈都是长须鹤发的原因。
宗性的经历却打破了这一传统。宗性是重庆潼南人,17岁在成都昭觉寺剃度出家,1992年到1994年在四川佛学院上学,随后又到中国佛学院深造,2001年研究生毕业,可以用日文熟练讲经。2002年,宗性增补为成都文殊院管委会副主任,之后任职佛教协会,2003年升任文殊院方丈。用时髦的话说,宗性是科班出身,在基层成长的经历还是比较少。
宗性觉得这是历史浪潮把他推向了前台。文革时期宗教遭遇的苦难致使佛教接班人中断,他们这个年纪的一帮人就成了中流砥柱。不过按照他的理解,在学识和道德上他远远没有达到作为方丈高僧的要求,他目前的年纪还应该多学习,砥砺道德,增加学识。
然而,他在硬件上的条件仍然使他显得特别,目前他是西南地区最年轻、学历最高的方丈。他的高学历给文殊院这座古老的寺庙带来了新鲜的血液。现在在文殊院出家,都有学历上的要求,必须是高中以上,而且30岁以下。
文殊院现有的管理层基本都拥有大学本科学历,还有留学回来的“海归”和尚。文殊院的管理以民主方式为主,设有民主管理委员会,由9个人组成,每个人分管不同的具体事务。这种管理模式直接而且层次少,效率高成本低。
在近期文殊院举办的一次义工活动讲座中,来自上海慧泉管理顾问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的总经理杨俊强,被宗性大和尚演讲的寺庙管理理论所折服,还想引入到他们对企业的管理模式中去。
我最重要的身份是光头
宗性的头衔很多,四川省政协常委、中国佛教协会理事、四川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成都市佛教协会会长、成都市人大常委等等,有人曾开玩笑说宗性是个正厅级的和尚。不过他不愿过多的谈起关于这些社会职务的问题。被问到的时候,他喜欢摸着头说,我最重要身份的是光头,这光头没了,就什么都没有了。
宗性坚信任何事情都需要保持一个度,越多人关注就越危险。曾经有人找他谈在网上开博客的事情,被他婉拒了。
但拒绝开博客,并不意味着宗性就是拒绝网络。他本身也是会上网跟帖发贴的,虽然这与很多人心目中的和尚形象不一致。大部分人认为和尚应该是在寺庙里安心修佛,一心向静,不沾人间尘埃的。宗性也遭遇过尴尬,从前在中国佛学院念研究生时,就因为戴眼镜常遭到世人议论。
对于人们的误解,他也觉得无奈,他说曾经有人看到和尚骑自行车都发出感叹。
“今天的寺院形象和过去有很大差别,不是隐藏在与世隔绝的山林中,而是与社会的发展步调一致的前进。这就决定了出家人也必须不断的改变,从思想到生活方式各个方面。社会大众也不能总是将思维定格在过去来看待出家人的生活,就像我们要求西方人不能总是用旧社会的眼光来看待新世纪的中国人一样。”宗性说,现在和尚骑自行车,用电脑手机应该说是正常的,这些都是工具而已,各种人们喜欢习惯的方式都可以是弘扬佛法的工具。生活方式的变化并不能说明内心世界发生了变化。
他致力想做的就是把佛教从封闭的墙内推向墙外,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佛教,至少不会出现见到和尚骑车还感叹的事件。
为此,文殊院也办了自己的杂志网站,还会不定期的开设佛学夏令营弘扬佛法。
寺院的出世和入世
文殊院目前也经营着一些素餐和出售佛经、佛珠等佛事器物的商店,这些加上门票收入一起支撑着寺院,养活二三百和尚以及工人。
宗性大和尚说,现代寺庙和过去的寺庙已经两样,和所有单位一样,也会有些世俗的顾虑,比如消防、卫生等方面。同时,要获取寺院自养的资金与从前是不同的。以前的寺庙都会有自身的产业,比如田产等,但现在的寺院已经没有田产一类的固定资产,必须自养。
目前国内的一些寺庙媒体曝光率很高,因为他们将人们眼里神秘的寺庙搬到了众目睽睽之下。这些活动被归类为所谓的“炒作”,它们给寺庙间接的带来了一些利益。
宗性不喜欢商业活动,也从不参加商业活动。但他对外面邀请参加的一些慈善活动并不拒绝。
宗教出世和入世的度是很难把握的问题。太封闭宗教会停滞不前,入世过度宗教就会有偏离宗教神圣性的危险。对于一些寺庙的炒作,宗性不愿多做评价,他说不了解他们的运作过程,猜想也许是地域和每个人面对的具体情况不同而采取的不同手段。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听到过文殊院被卷进炒作的传闻。
文殊院的香火一直很兴旺,光是在春节那些天,每天有着近10万的信众前往烧香拜佛,捐助的款项也非常多。宗性解释说,这些捐款主要用于寺庙维修和弘扬佛法方面的事情,比如开展一些佛教义工讲座等等。
闲暇之余读书写诗
在过去,方丈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领袖,不需要处理太多的寺院事务。但是今天,宗性的生活十分繁忙,要处理工作,接待客人和信众,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
虽然还想继续深造读博士,但这些繁忙让宗性没有时间和精力继续进修。不过读书是他的习惯,即使做了方丈之后,这个习惯一直保留着,在文殊院里他就有三个比较大的书房。每天五点过起床,吃过早饭之后就写点东西,这是他一天中头脑最清醒的时候,也是很少可以不被打扰的时间。晚上所有应酬结束之后,他也会安静的读些书。这两段短暂的读书学习时间在他的生活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去过了许多城市和国家的寺庙,宗性还是喜欢文殊院。他眼里的文殊院有一种特别的气质。处在市井的喧嚣里,文殊院是难得的净土,到处都是葱茏的树木。收藏了许多文物,像印度贝叶经、唐代玄奘法师头骨、唐代日本鎏金经简等,而文殊院建筑本身就是被保护的文物。
他也很喜欢成都这座城市,不过他的表达方式和我们不一样,他用诗来记录。他的诗古朴大气。在给我们念诗的时候,他一时不记得一些诗的具体词句时,就带我们去电脑上查看,再选好的抄录下来。
作别宗性大和尚,正是寺院中午用斋的时间。寺院的僧人们都穿了黄色的僧袍,在寺院里形成了一道风景线。点燃的香烛,袅袅地飘散在香客们的眼前。
PS:宗性大和尚为成都写的诗 (在照片旁边登其中一首)
炳旭迎新
静坐独爱锦江晚,
平生钟情芙蓉花
常饮宝瓶甘露水
浣花溪畔数金沙
梦想成都
一叶扁舟荡锦江
草堂梅园十里香
清清河水可濯饮
入诗入画号香邦
祝福成都
西部擎天一楚柱
三新三最涌三湖
草堂春晖成清韵
大众挥臂展宏图
文殊院简介:
“上有文殊宝光,下有金山高晏”。这是两句以成都文殊院与新都宝光寺、镇江金山寺、扬州高晏寺并称的成语。过去传布甚广。
成都文殊院即古益州信相寺,又名信相院。座落在四川省成都市北文殊院街,全院基址现存八十余亩,相传创建于唐代,据《成都县志》记载:“唐中和四年(公元八八四年)”。一六四四年(明末)毁于兵燹:一六九七年(清初)重建后始改今名一文殊院。
文殊院坐北朝南,建筑面积11600平方米。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殿、说法堂、藏经楼庄严肃穆,古朴宏敞,为典型的清代建筑。两相对峙的三檐式钟鼓楼,钟楼里悬有4500多公斤的铜铸大钟一口。院内还有大小300余尊佛像,无论是石刻、铜铁铸造,还是木雕泥塑,均具有文物艺术价值。
文殊院还珍藏有许多珍贵文物和佛经、文献上万册,如院僧先宗等3人于每日清晨刺舌取血书写的“舌血经书”;明神宗的田妃绣的千佛袈裟;清杨遇春长女以自己头发绣制的水月观音。院内所藏唐僧玄奘顶骨尤为珍贵:1942年在南京发现3块唐僧顶骨,现1块留存南京,1块送西安,因成都是唐僧的受戒地,1块就送成都。
妙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