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子生卒年考
寒山子生卒年考
第一章 各家之说综述
关于寒山子生际,已往释教常依贞观说,道教则依大历说。近代,元和说处于主导地位。此外尚有先天、开元、天宝、贞元、咸通、开(元)会(昌)诸说。其中除贞观说提及寒山子卒年外,其余各说,仅言于某年某地见过寒山子,无从依其推算寒山子的生卒年代。
一、贞观说
此说认为寒山子卒于贞观十六年(642),其依据是闾丘胤撰《寒山子诗集序》及南宋释志南撰《天台山国清寺三隐集记》。(《闾丘序》、《志南记》两文之全文见本书附録)
余嘉锡(现代目録学、古典文献学家)断言:‘盖闾丘胤及丰干禅师,虽确有其人,然闾丘胤生际隋唐,与先天间之丰干本无交涉,至于贞元以后的寒山、拾得,尤不相干。寒、拾生平亦无可考,第其偈颂传诵一时。唐末僧徒乐于傅会,以二人皆居天台,而闾丘胤为本朝名宦,假借此人,易于取信,遂依托姓名,伪为一序,杜撰事迹,以惑后人。’(余嘉锡撰《四库提要辨证》卷二十,集部一《寒山子诗集二卷附丰干拾得诗一卷》)
胡适称:‘后世闗于寒山、拾得的传说,多根据闾丘胤的一篇序。此序里神话连篇,本不卒信。”“贞观初的传说起于南宋沙门志南的后序。’‘我总觉得初唐不会有这种白话诗出现。寒山、拾得的诗是在王梵志以后,是有意模仿梵志的。’(胡适撰《白话文学史》第二编,第十一章)
嘉锡考称:‘灵佑遇寒、拾,参百丈(洪州百丈山在今江西奉新县,百丈和尚即懹海) ,应在贞元九年二十三岁时。’依此推知,寒山子当为盛、中唐人氏。
杜按《志南记》中罗列之人物,年代相距甚远:闾丘胤为武德、贞观间人氏;丰干为先天、大历间人氏,二者相去一百余年;大沩灵佑乃大历、大中间人氏;赵州从谂为大历、干宁间人氏。此二人与闾丘胤更不相干,本寂、志南之荒唐可见一斑。
二、大历说
此说以为大历年间寒山子曾隐居于天台翠屏山。其依据是杜光庭撰《仙传拾遗》寒山子条。
杜光庭(850—933)云:‘寒山子者,不知其名氏,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积雪,亦名寒岩,因自号寒山子。好为诗,每一篇一句辄题于树间石上。有好事者随而録之,凡三百余首,多述山林幽隐之兴或讥讽时态,能警励流俗。桐柏征君徐灵府序而集之,分为三卷,行于人间。拾余年忽不复见。(以下略,全文见本书附録)’
文中之大历中当为大历年间,而不该解为大历中业。予考大历三年春,寒山子己离开寒岩返咸阳探亲,二下江南时在苏州枫桥修持近四十年,约元和初重返寒岩隐殁。(详见本书下篇第八章。)
文中所言之翠屏山可能是天寳初寒山子从天台县城郊遯入深山之初始住地。当今天台县有南北两座翠屏山:南翠屏距寒岩三四十里;北翠屏距寒岩五六十里。自南朝宋(420-479)至唐天宝初,天台境内并无寒山之山名,只有寒岩亦称寒石山。南朝宋人孙诜《临海记》云:‘寒石山,石室前有石,参差五色,远望如绶带,旧传为绶带山(杜按,此指岩洞前左侧之岩壁)。’
今人周绮以为寒山乃寒石山之省称。予以为,在寒山子家乡,西安西南四百里处,汉水流域确賨有座寒山。寒山子之自号及寒山之山名,皆出现于晚唐及其后,由此推测,寒山子乃以家乡之寒山山名呼天台之寒石山或寒岩,以寄托对家乡之怀念。
文中之‘十余年忽不复见’,不见者,不会是《寒山子诗集》。因为徐灵府曾以天台道教名流身份为《寒山子诗集》作序;曹洞宗创始人,晚唐本寂(840-901)曾撰《对(注释)寒山子诗》七卷。说明元和初至晚唐僖、昭宗年间《寒山子诗集》一直在流传着,并未因会昌法难而尽毁。因此,杜光庭所言‘十余年忽不复见’者,当指寒山子于大历三年(769)返咸阳探亲后留住苏州枫桥;百岁寒山子重返寒岩时已年老体衰,无力再攀援高山峻岭下山求化,只能采集山茹野果以养残躯,因而天台人无绿再遇寒山子。
徐灵府徐灵府(生际不详。台湾李叔还编《道教大辞典》称:‘年至八十二岁’,未详起讫。如其卒于咸通中∧867?∨,当为贞元、咸通间人)。‘灵府号默希子,钱塘天目山人。其《天台山记》文末云:“灵府于元和十年(815)自衡岳移居台岭,定居方瀛。至宝历初岁,已逾再闰。”曾居天台云盖峰虎头岩修道二十余载。会昌中,武宗诏浙江观察使召之,灵府献《言志诗》自陈,并绝粒(辟谷)假死。大中、咸通间与叶藏质重修天台桐柏观。’(参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代卷》及《嘉定赤城志》节録)灵府入天台与寒山子自瘗寒岩,相去仅五年顷。距宝历间(825-826)写成《天台山记》,去寒山子隐殁寒岩不到十五年。《记》中所言(石桥头)‘是罗汉所居之所也。’说明灵府撰《天台山记》时,知寒山子已不在人世。
杜光庭大中四年生,后唐明宗长兴四年卒。咸通中举进士不第,入天台修道。光庭随僖宗出幸成都时,年约三十二岁。此前曾仕僖宗朝内供奉,其入朝当于干符年间(874-879)。依此推算,光庭入天台学道当在咸通季业,彼时灵府已然不在。
胡适考:灵府‘辞武宗的征辟,绝粒久之而死’;嘉锡考:‘大中、咸通中,(灵府)与道士叶藏质重修天台桐柏崇道观’。如嘉锡与胡适之说同时成立,唯以‘会昌五年,灵府辟谷假死,以避武宗之征召加以解释’。
关于本寂撰《对寒山子诗》七卷事,嘉锡推论:‘《唐志》所载《对寒山子诗》有闾丘胤序而无灵府序,疑本寂得灵府所编寒山诗,喜其多言佛理,足为本教张目,恶灵府序而去之,依托闾丘胤别作一序以冠其首,谬言集为道翘所辑,为之作注。闾丘胤遇三僧事盛传于世。’由此推测,《志南记》及《闾丘序》当以本寂之序为蓝本。
青海人民出版社《三教九流大观》佛教篇希迁条:‘禅宗五家中,曹洞、云门、法眼三家在传承上都源于希迁’。 ‘本寂乃希迁禅宗第四代传人(希迁<700-790>→惟严<745-828>→昙晟<782-841>→良价<807-869>→本寂<840-901>)’。本寂造天台朝国清,当于二十三岁(咸通三年<862>)造国清寺受具戒之年。时宣宗晏驾不久,余威尚在。宣宗矫枉过正,一方面惩治‘会昌灭法’原凶赵归真等,逐次贬适李德裕并驱逐其党羽出京;一方面扶植重兴释教。大中元年(847)闰三月,敕:‘应会昌五年所废寺,有僧能营葺者,听自居之,有司毋得禁止。’十年十一月,敕:‘于灵感、会善二寺置戒坛,诸僧、尼应填阙者委长老僧选择,给公赁,赴两坛受戒,两京各选大德十人主其事。有不堪者罢之,堪者给牒,遣归本州岛。不见戒坛公牒,毋得私容。仍先选旧僧、尼,旧僧、尼无堪者,乃选外人。’十三年八月,宣宗崩。司马光赞曰:‘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文见《资治通鉴》卷第二百四十九)。从宣宗之庙号长达二十字看,也说明后嗣对宣宗十分摧崇。本寂在此时于天台国清寺对寒山诗,适得其天时、地利之便。
希迁与寒山子尝于大历末同住苏州枫桥寺,由于寒山子修持多,行甚勤,德高望重,加之检校祠部郎中刘长卿、员外郎张继的资助寒山子修葺寺院,希迁禅师遂以寒山之名冠于妙利普明塔院。
杜按,祠部原本有管理僧尼事务之职权,长卿、懿孙虽挂检校宪衔,但在代宗皇帝崇尚佛教之际,以手中掌握的钱粮调拨大权,为重修枫桥寺资助一些钱粮,乃为顺情合理之举。(详见下文《寒山寺定名年代之推测》)
三、元和说
此说认为寒山子于元和年间曾住苏州寒山寺。其依据是[明]姚广孝撰《寒山寺重兴记》:
‘出阊门西行不十里即枫桥。桥之南去寻丈地,寒山寺在焉。临运河塘,其塘北抵京口,南通武林,为要冲之所。舟行履驰,蝉聨蚁接,昼夜靡间。唐元和中,有寒山子者,不测人也。冠桦皮冠,着木履,被褴褛衣。掣疯掣颠,笑歌自若,来此缚茆以居。暑暍则设茗饮,济行旅之渴;挽舟之人,施以草屩,或代其挽。修持多,行甚勤(以上六字曾被人转録时删除。见周琦编《寒山子诗与史》149页)。寻游天台,与丰干、拾得为友,终隐入岩石而去。希迁禅师于此创建伽蓝,逐额曰寒山寺。(以下略,全文见本书附録)’
姚广孝(1335-1418),苏州长洲人(今吴县湘城)。十四岁出家为僧,名道衍,字斯道。洪武中,从燕王朱棣到北平,为心腹谋士。惠帝削藩,他劝燕王起兵,并为筹划军事。成祖(朱棣)永乐元年即位复姓,赐名广孝,授太子少师。曾参与重修《太祖实録》与编纂《永乐大典》。《永乐大典》是明成祖朱棣命太子少师姚广孝与翰林学士解缙主持,调集三千余学者起自永乐元年,成于永乐六年(1403),广收各类图书七、八千种,辑成二万二千八百七十七卷,凡例及目録七十卷。
广孝既为苏州本乡人,又是永乐年间之大学者,在编纂《永乐大典》过程中,对有关苏州之史料必定特别在意并谨慎考校。撰《寒山寺重兴记》碑文时(永乐十一年),年已七十有八,为致仕后闲居苏州颐养天年之时。广孝敢于将《寒山寺重兴记》‘勒石以告夫来者’,表明其言有据,不惮深究、查证。大概亦有防备后世有如本寂、志南之传人在传抄此文时蓄意篡改之虞吧。
四、先天、开会、天宝、贞元、咸通诸说,仅言于某时、某地偶尔一见丰干、寒山子之传闻甚至揣测,未见翔实考证,难作推测寒山子生际之论据。
开通说(见于《国清寺志》229页)欲成立,必须拿出寒山子生于开元廿二年(734),卒于咸通十二年(871)的确凿证据。《仙传拾遗》寒山子条之后半篇,祇能视为一段神话故事,不足为据。咸通十二年常州道士李褐所见之贫士、白马白衣者(以开通说推算已一百三十八岁)尚如此爽朗、健谈并为一势利小人说教,本不可信。如视为羽化之僊人,连徐灵府都不信,当代马科斯主义者岂可以之为据?
寒山诗云:老病残年百有余。说明他仅活到一百出头一点,否定了寒山子享年不止一百三十八岁之妄断。开会说曾有‘他当生于盛唐,卒于中唐。’(杜按,盛唐起于先天元年〈712〉;中唐止于大中九年〈855〉)的推测。又有‘会昌六年(846〉可视为寒山子卒年的下限’的补充说明。依此算来,寒山可能活到一百二十三至一百五十二岁!此乃现代台州人咸通说之扩展。望风捕影,并无实证。天台道士徐灵府撰《天台山记》云:(石桥头)‘是罗汉所居之所也。’又卷末云:‘灵府于元和十年自衡岳移居台岭,定居方瀛。至宝历初岁〈825〉,已逾再闰’,说明元和十年寒山子已然不在人世。今之台州文人何以视本乡中晚唐高道徐灵府之《天台山记》而不见,将寒山子卒年推至会昌、咸通,以至大中九年呢?莫非有难言的苦衷吧。
第二章 寒山子生际景和说确立之依据
一、古今对寒山生际考证综述
会昌灭法几乎毁坏了国中所有佛教寺院,使得本来可能保留在苏州寒山寺内有闗寒山子之资料,随着寺院的焚毁而损失殆尽。所幸,天台道士徐灵府将寒山子视为道家神仙,对其遗诗‘序而集之’,才使寒山子诗免于灭顶之灾,才使后世得见幸存的三百余首寒山诗。虽然不能排除这些诗中混有伪作或被人篡改之字或句,但它必竟是我们可以找到的研究寒山子的最可靠和无可替代的数据。
在这三百余首诗中,有许多是寒山子自述经历的回忆之作。其间虽然没有指明具体年份,但所提示的相对年代,如:‘出生三十年’(302)、‘富来三五年’(036)、‘十年归不得’(049)、‘忆得二十年’(275)、‘淹留生三十年’(049)、‘今复七十年’(296)、‘哀哉百年内’(180)、‘老病残年百有余’(197)等带有年岁的诗句,也能使我们能大致掌握寒山子在各个年龄段的重要经历。诗中直述或影射的某些人物如吴道子(193)、安禄山(076)、张守珪(006,019,021)、刘晏(715-780)、杨炎(727-781)、刘长卿(038)、袁晁(?-763)等等,也向我们提供了为寒山诗系年的依据。
首先精确记载大沩灵佑(771-853)与寒山子(711-811?)之关联者,当属[南唐]大保十年(相当于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招庆寺静、筠二禅师所撰《祖堂集》。其卷十一称:‘大沩佑公于宪宗朝遇寒山子,指其濿潭,仍逢拾得于国清,知其三人(寒、拾、灵佑)唐季业时犹存。’ 又卷十六《沩山和尚》条:‘沩山和尚,嗣百丈,在潭州(今湖南长沙) 。师讳灵佑,福州长溪县人也,姓赵。师《小乘》略览,《大乘》精阅。年二十三(沙弥受具足戒必须至朝廷指定之寺院,而后发给度牒。此乃灵佑造国清之根本目的),乃一日叹曰:‘诸佛至论,虽则妙理渊深,毕竟终未是吾栖神之地。’于是杖锡天台,礼智者(智顗〈538-597〉)遗迹,有数僧相随。至唐兴路上,遇一逸士,向前执师手,大笑而言:“余生有缘,老而益光。逢潭则止,遇沩则住。”逸士者,便是寒山子也。至国清寺,拾得唯喜,重于师一人。主者呵啧偏党,拾得曰:“此是一千五百人善知识,不同常矣!”自尔寻游江西,礼百丈。’
《祖堂集》编纂于五代时期,距寒山子卒年约一百四十年,较宋代之史料可靠。其言灵佑遇寒山子事,不容怀疑,可供考证寒山子在大历至贞元间之行踪,进而确证景和说之精确。
[宋]赞寜《高僧传卷十一?大沩山灵佑传》载:‘灵佑冠年(二十岁)鬀发,三年具戒,时有钱塘上士义宾授其律科。及入天台,遇寒山子于途中,乃谓佑曰:‘千山万水,遇潭即止。获无价寳,皈恤诸子。’佑顺途而念,危坐以思。旋造国清寺,遇异人拾得,申系前意,信若合符。遂诣濿潭,谒大智师,顿了祖意;参百丈怀海(720-814)禅师。大中癸酉岁(七年),正月九日,盥漱毕,敷坐瞑目而归灭。享年八十三。’
依此推算,灵佑造国清寺时二十三岁,当贞元九年(793)。彼时,寒山子八十三岁,正任寒山寺住持。曾有诗云:‘谁知出尘俗,驭上寒山南。’当为指引灵佑、从谂等造访天台国凊寺之作。
大沩灵佑之年龄小于寒山子六十岁整,可谓同时代的曾祖孙间辈分。[明]传灯《天台山方外志》卷五曰:‘因赵州(从谂)游天台,路次相逢(寒山子)。……(寒)山曰:“这厮儿有大人之作。”’‘厮儿’之称谓,亦可看出寒山与从谂之间年龄相差较大。
胡适撰《白话文学史》第二编第十一章称:‘《太平广记》卷五十五『寒山子』条作于唐末,可见他生于八世纪初期。他的时代约当七OO——七八O,正是盛唐时期了。’
项楚《寒山诗注》前言第十八页称:‘孙昌武(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寒山传说与寒山诗》(载《南开文学研究》作者)推定寒山应活动在大历到元和年间,可大致确定在七五О至八二О年。’
前有晚唐杜光庭称:‘大历中寒山子隐居天台寒岩,十余年忽不复见。’后有明姚广孝称:‘元和中寒山子来此(苏州枫桥寺)缚茆以居’;《祖堂集》称贞元九年灵佑往国清寺途中遇寒山子;今人项楚赞同孙昌武之观点……。如此等等,就形成了一条寒山子生际考证之‘证据炼’(借用法理术语)。笔者依此框定:公元七ОО至八二О年为研究、考证寒山子生际新说之上、下界限。这就是杜某对‘我台州文人’‘不不知您从何而来’的答复。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