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神秘黄土地 三晋佛与道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镇西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神秘黄土地 三晋佛与道
  作者:李镇西
  神秘黄土地 三晋佛与道
  宗教伴随着三晋文化的兴起而兴起,三晋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山西人在一块山河阻隔的天地里,一方面塑造了自己的神,同时也不断地被输入外来神,并把他们山西化。佛门生意在山西做得特别旺盛。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宗教教派,在山西虽不如域外传入的佛教影响深广,但遍及全省各地道观古建极为丰富,特别是在晋南、晋东南一带更为突出。民间对道家师祖的信奉祭祀也更趋普遍,伊斯兰教和基督教也有一定影响。
  翻开山西漫长的文明史册,有哪一页不弥漫着神庙的香火?那晨曦中五台山金碧辉煌的菩萨顶,巧夺天工的应县木塔,令人称绝的恒山悬空寺,香烟缭绕的解州关帝庙,永乐宫精美壁画,举世闻名的云冈石窟,记录着宗教发展的一个个印迹。在这块黄土地上,先民们曾和成千上万的天神、佛祖、仙人、妖魔、鬼怪,乃至掌管茅厕的溷神,作祟的狐魅一道穿越荆棘丛生的生存之路。
  --------------------------------------------------------------------------------
  一、五台山:四大佛山之首
  ●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第二年就上了五台山
  ●古往今来冻死、饿死、摔死在大朝台路上的信徒不乏其人,去黛螺顶小朝台两全其美
  ●文殊有“佛母”之名,五台山佛母洞是上苍的杰作
  五台山为我国四大佛教名山圣地之首。它位于五台县东北隅,滹沱河支流清水河上游,东与河北省毗邻。境内有五座高耸险峻的山峰,其项皆平坦宽阔,状若垒土之台,故名。这五座巍峨佛山草木葱茏,异卉竞放,秀色可餐,令人神往。按所居方位,它们各有一个充满诗意的“芳名”:东台望海峰,西台挂月峰,南台锦绣峰,北台叶斗峰,中台翠岩峰。以北台最高,海拔3058米,素有“华北屋脊”之称。
  在五峰环抱之下,以台怀镇为中心,佛寺古刹星罗棋布,古钟白塔,清泉溪流,古木苍翠,芳草如茵,一派人间天堂,佛国风光。
  山西之所以成为中国最早的一大佛教圣地,是沾了五台山的光。东汉永平十年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第二年就上了五台山。印度高僧迦叶摩腾、竺法兰,共同东来传法。二高僧云游至五台山,见山势雄伟,同释迦牟尼修行的天竺灵骛山相仿,遂建议汉明帝刘庄兴建大孚灵鹫寺,与洛阳白马寺同年落成,共为中国最古的佛寺。
  北魏时期,因当权者信奉佛教,五台山的寺庙建筑出现第一个高潮,建有寺庙 200余所。其中以大孚灵鹫寺为最大,共设十二院,占地近千亩,规模之大冠全山。隋、唐两代佛教进入极盛时期,五台山寺庙也增至 300余所。当年香火之盛,可见一斑。此后佛教几经兴衰,五台山寺庙也相应增减。特别是清末至民国年间,因经济贫困,战火频仍,遂致僧尼四散,殿宇荒颓。五台山现存完整的佛寺50处。
  五台山崇拜文殊突出文殊信仰。隋唐时期各宗各派的高僧纷纷来五台山经营,形成各宗共建五台山文殊信仰的局面。其中功劳最大的是不空和澄观,文殊信仰已成为中国以至东方各民族佛教徒的共同信仰。东台观日出,西台看月亮,中台数星星,北台观积雪,南台赏花草。在饱览自然风光的同时,可以膜拜五座台顶上的“五方文殊”:狮子文殊、聪明文殊、智慧文殊、无垢文殊、乳童文殊。佛家弟子和善男信女徒步攀登,逐项朝拜,能够登上五个台项拜完五座文殊菩萨的,僧侣们称之为大朝台,许多人以此为荣。因为攀登每个台顶部异常艰难,荒无人烟,空气稀薄,气候多变,古往今来被冻死、饿死、摔死在朝圣路上的不乏其例。不过,去黛螺顶小朝台倒是个两全其美的办法,既不用长途跋涉攀登五个台顶,又可以朝拜各个台项的文殊菩萨,以慰天南地北的游客千里登台之愿,圆了一睹五方佛颜的梦。
  据说文殊为释迦牟尼佛九代之祖,有“佛母”之名。佛界有个规矩,一佛出世,万佛拥护。释迦成佛后,文殊甘为释迦弟子,居菩萨之位,助佛弘法,或许这是冥冥中的一种默契吧。
  从台怀镇出发,顺清水河南下二十里至白云寺,转而入西谷口,穿沟登山五里,就到了“佛母洞”。佛母洞,神奇的洞。全洞深15米,分内外两洞,其间有一孔相连。传说,内洞就是佛母之腹,进去就似投胎于佛母,出来后便可成佛,一进一出,可以脱胎换骨,消灾免难,洗却人生烦恼,获得无上的欢乐。但进出都必须先伸手,后入头,再进身体。否则,就会被洞口卡住。更叫人捉摸不透的是,无论肥壮大汉,还是弱小身躯,都能通过。可随人的大小、胖瘦而调节。身落内洞,洞内阴森幽暗,寒凉彻骨。举灯望去,石髓琼浆,结为钟乳、石笋,千姿百态。洞顶磷峋万状,脚下怪石突起,洞壁渗出丝丝甘露,聚成颗颗珍珠。以石击壁,声脆悦耳。细细寻觅,便可找到佛母的特征。石肝、石肺、石心、石骨,亦真亦幻。洞壁的精细石纹,仿佛是佛母身上的经络血管。而对这如诗如梦的人间奇观,怎不叫人联想万干。佛母洞,你是天工的杰作,你是神奇的传说。
  ●五大禅林各有千秋特色
  五台山的寺庙各有千秋,艺术特色绚丽多姿。
  显通寺是五台山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影响深远的寺庙,有殿堂楼房四百余间。建筑多带宫廷色彩,堪称明清寺庙建筑的典型。寺内有无量殿,全部砖砌,没有梁柱,又称“无梁殿”。内有一座八角十三层木塔,高约三丈。寺中又有铜殿,宽九尺,深八尺,高丈余。外观两层,内为一室,四角四柱,内供文殊铜像,四壁铸佛像万尊。铜殿下面,左右两侧,有两座玲珑剔透的铜塔,两丈多高,亭亭玉立,铜锈斑驳,古趣盎然。原有五座铜塔,暗喻五台之意。不知什么时代,有二座到外地云游去了,塔座至今留在原处,等待和盼望主人的归来。西塔下铸有拇指大小的铜庙,内铸土地爷菩萨,康熙到此叹道:“好大的土地!”从此,它便成了山西大土地神。
  在它的东侧十字交叉三檐歇山顶式钟楼上,悬挂着一口明代铸造的铜钟,钟的高与下口外围直径为2.65米。据说,重九千九百九十九斤半,钟声可达30里外。显通寺的钟声,今天已经成为五台山佛教的象征了。
  与显通寺并称为五台山五大禅林的塔院寺、菩萨顶、殊象寺、罗(日侯)寺,也各有千秋。塔院寺内大白塔,通高达75余米,尼泊尔匠师阿尼哥设计制造,状如藻瓶,矗立台怀。瞧那风磨铜宝顶,光华四射,听那覆盘上的 252个风铃,声闻四达。菩萨顶殿顶铺覆黄色和孔雀蓝色的琉璃瓦,在阳光下一片灿烂,下临一百零八级台阶,犹如天梯。按佛家的说法,沿此台阶步步登高,就把世上的一百零八种烦恼踩在脚下了。“黄”与“皇”通,黄琉璃瓦是皇权的象征,只有帝王的居所才能使用。菩萨顶覆盖黄琉璃瓦,在我国佛教寺庙中是绝无仅有的。
  菩萨顶的滴水殿,为五台山一大景观。这座殿无论晴天阴天房檐上都会“滴嗒”、“滴嗒”往下滴水,不知者称其为文殊降甘露。实际上,是屋顶覆盖的黄色琉璃瓦上留有隐蔽的小孔,因此滴水常年不断。菩萨顶存有三口大铜锅,一口直径约二米,深一米多;另外两口直径约一米,深一米有余。过去每年六月会期间,僧人增多,就用这些大铜锅做饭。相传还有一口更大的铜锅,做完“万人斋”后,小和尚还得用大黄牛拉着犁在锅底耕锅巴呢。
  殊象寺内明代悬塑五百罗汉像,如同倒嵌的镂空大浮雕,手法新颖,文殊阁中供奉的文殊骑狮子像,康熙赞誉为“瑞相天然”。明代创建寺院时,塑像工匠们为文殊菩萨的头形该塑成什么样子犯了难。突然天空飘来一朵祥云,云上出现了文殊骑狮子像,菩萨显圣了。做饭的伙夫正在和荞面,忙按真实的文殊菩萨相貌,捏起头形来。像塑既成,人们称之为“荞面头文殊菩萨”。
  罗(日侯)寺后殿内有木莲花一朵,高达丈余,如同水中长出。平时,莲瓣紧合,呈莲苞形状,转动机械时,花瓣徐徐展开,四尊阿弥陀佛慢慢出现,开花而现佛。拜佛敬香的善男信女认为往生净土在有缘份。相传农历六月十四日为文殊菩萨生日,佛子罗(日侯)寺寺僧要穿上奇装异服,戴假面具举行“跳鬼”活动,供游人观赏。
  ●五台山为啥列四大佛山之首
  ●青教布衣素食,黄教吃荤食肉
  五台山位居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究其原因,与历代帝王的推崇有关。魏孝文帝在五个台项各建寺院一处,并设斋度僧,自称佛弟子。唐代,除武宗外,各帝都积极扶持五台山佛教。元、明、清三代,喇嘛教传入五台山。清代,康熙曾五上,乾隆曾六上五台山。
  倘若从台怀镇大街上的人流中走过,目光所及,僧人来来往往,可领略到佛教圣地气氛,汉藏两大教体系在此汇合,青庙与黄庙并存,显教与密教共存。青教,就是汉传佛教。无论从寺庙建筑,宗法经书,日常起居,无不折射着佛教精华与汉族文化的清辉。青教弟子们身着青袍,过着布衣素食的生活,在暮鼓晨钟之中祈求平静与安宁。黄教,也叫喇嘛教。在清朝历代帝王的扶持下,五台山的喇嘛教有了空前的发展,有的殿宇上覆满了金碧辉煌的琉璃瓦,几尊纯金的佛象往往是一些黄庙中难见天日的镇寺之宝。黄教弟子身着黄袍,虽入主中原数百年,但仍然保持着大漠高山上那种吃草食肉的习惯,以此来强健肌体,虔诚求佛。
  近年来,五台山开始出现兴旺的景象。五台山香客如云,游人如织。除僧侣、居士外,常有成批成批的朝圣团。这些朝圣团少则二三十人,多则成百上千,来自国内和港澳台地区,还有来自东南亚各国和欧洲、美国、日本。西藏甘孜千余名信徒,万里迢迢来五台山朝化并拜见在此驻留的班禅大师。台怀街上,一眼望去,队伍浩浩荡荡,颇为壮观。每一座黄庙之内,人头攒动,香烟缭绕。当班禅大师出现在僧侣们面前时,整个大地如同下陷了一层,数不清的人匍匐在地,以求得活佛的恩泽。和尚,称之为比丘。尼姑称之为比丘尼。在五台山,遁入空门的女子为数不少。在台怀镇中心有一座供参观朝拜的集福寺,寺内常住尼姑有50多人;另一座是闭门谢客,清心养性的普寿寺, 120多尼姑在这里潜心修佛,过着隔绝尘寰的生活。(太原道注:有关五台山寺庙与宗教的详细情况,参见本站五台胜境栏目)
  更为有趣的是,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时期的山西之行,给五台山留下了许多神乎其神的故事。1948年春,毛泽东来到了五台山,在大塔院寺的方丈院里小住了一夜。主席拗不过方丈的热情,抽了三支签,竟然都是上上签。主席笑了笑,不以为然。第二天他就率领党中央机关继续东行……由此解放战争翻开了新的一页。这历史的巧合,往往给一些风水先生平添掌故。
  --------------------------------------------------------------------------------
  二、云冈——东方艺术宝库
  ●石雕最多的石窟是云冈石窟
  ●大同号称佛城,中国保存最完整的辽金寺院是山西大同的善化寺,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殿是山西大同的华严寺大雄宝殿,中国现存最古的一座楼阁是善化寺普贤阁
  ●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云冈石窟最富艺术魅力
  在民间传说中,云冈石窟的发现是个很轻松的故事。一个牧童偶然在浩瀚的沙漠中发现了这个金碧辉煌的宫殿。其实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工程前后历时达六七十年,用工多达三十余万人。开凿者每天需要食盐二石二斗,辣椒三斗,足见工程的浩大。连当时狮子国(今斯里兰卡)的佛教徒也参加了这一伟大而艰辛的艺术创作。
  说云冈,就不能不说大同。云冈屹立于大同的武周山上绝非偶然。紫塞明珠,瑰宝大同位于山西省的北部,美丽的桑干河支流御河从市内穿过。大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403年的战国时代。当时,这里叫云中郡,属赵国。到了汉代,设平城县。魏晋之际,拓跋氏兴起。公元 386年,拓跋(王圭)建魏国,定都盛乐, 398年迁都平城,到魏孝文帝太和十八年( 494年)迁都洛阳,大同做了96年的北魏首都。在此期间平城始终是北方最繁荣的城市,也是北方政治、军事、文化的中心。此后一直到了辽应历十年( 960年),才设大同县,称之为陪都。现在的大同城,相传是明洪武五年(1372年)大将军徐达所筑,属当时九边重镇之一。
  大同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沿革,表明它是一个北控大漠,南扼中原的要塞之区。古往今来,这里进行过多次重要战役,历史上著名的“白登之围”,就发生在这里。明代,戍守大同的军队是全国兵力的十二分之一,可见其位置之重要。明朝末年,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占据了大同,以锐不可当之势直捣北京,推翻了明王朝的统治。作为古代游牧民族进入中原的必经之地,大同也是历史上北方各族人民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地区。当年的关税楼、城门、马市、贸易市场等古迹便是历史见证。
  大同名胜星罗棋布,兼收并蓄了各民族的文化和艺术风格,成为一个宏大的艺术博物馆。除驰名中外的云冈石窟外,还有长城遗址、北魏平城遗址、司马金龙墓、冯太后墓、鼓楼观音堂、文庙、华严寺、善化寺等极有艺术价值的古迹。其中华严寺的正殿——大雄宝殿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佛殿。位于市内东大街的九龙壁比北京北海公园的九龙壁大而历史更为久远,是中国最大的九龙壁,也是我国九龙壁之鼻祖。北魏统治者对弘扬佛法是不遗余力的。太武帝首先接待了后秦译经大师鸠摩罗会的徒弟惠始来平城(大同)传教,接着在平灭北京后,把俘掳的僧侣三千人安置在平城,大大加强了佛教势力。大同曾有大小寺院上百座,寺庙林立,观阁相望,每到节日香烟缭绕,钟磐悦耳。这一座座佛教建筑就象一首首凝固的史诗,透视着佛教的精华。也就是这太武帝,于公元 446年听信了崔浩的建议,下令毁灭佛教,制造了我国佛教史上有名的“太武灭法”,不久,太武帝突然病倒了,疑心是佛祖对他的惩罚,于是,一怒之下,将建议灭法的崔浩杀了。到了他的孙子文成帝拓跋浚继位,也许慑于祖辈的遭遇,来了个“复佛法”,大事恢复佛教,而且越来越盛。这就是云冈石窟开凿的背景。
  公元 460年,昙曜高僧在武周山南麓役使万人开窟,至公元 465年,共凿成五个石窟,这就是云冈石窟中最著名的“昙曜五窟”。昙曜之后三四十年间,云冈石窟继续得到了更大的发展。至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又凿了龙门石窟。可以说,龙门石窟是云冈石窟的继续。
  在我国三大石窟中,云冈石窟造像宏伟、形象生动;较敦煌石窟、龙门石窟,更富有艺术魅力。
  “昙曜五窟”塑有五尊顶天立地的巨佛,简直就是五座石雕高峰。五尊巨佛神态各异:第16窟的释伽立像,高13.5米,面目清秀,立于莲花座上;第17窟为交脚弥勒坐像,高15.6米,由于窟小像大,大有咄咄逼人之势;第18窟身披袈裟的释迎佛,高15.8米,是云冈第二大佛雕,气势雄伟;第20窟就是那尊被誉为云冈石窟代表作的露天大佛。它在了一千多年前辽代的坍塌之后,这尊大佛就幸运地挣脱了佛国森严的清规戒律,来到人间。如今他容光焕发地端坐在光明之中,虽历经千年沧桑,却仍保持着丰润的容颜,深透的双眼永远是那样安详善良,宽厚的双肩托起下垂的双耳,造型雄伟,气度不凡。作为五万多尊佛像的代表,他不辞辛苦地接待着络绎不绝的中外游人。
  昙曜深知佛教若不能得到当时统治者的支持是很难兴盛起来的,所以在塑造主佛像时,打破常规,按照北魏太祖以下五位皇帝的形象雕刻了这五尊巨像。第16窟的年青主佛像就是模拟了当时在位的,只有二十多岁的文成帝的样子。更有意思的是,石佛身上某些部位嵌的黑石头,传说是皇帝身上长的黑痣。为了让这些佛像永远保存,昙曜采用了巨石雕凿。
  最大的一尊佛像还要数第五窟的释迦牟尼坐像。这尊巨佛高17米,宽15.8米,一只脚就长4.6米,中指长2.3米。他交叉在胸前的双手上面可以同时坐下六个人。面对这石峰一般的巨佛,让你不能不惊叹古代那些身怀绝技的工匠的创造力。
  云冈石佛的衣冠服饰,建筑格调,音乐舞姿,装饰纹样等为研究我国古代文化艺术提供了丰富的栩栩如生的形象资料。
  --------------------------------------------------------------------------------
  三、净土宗祖庭——玄中寺
  ●日本佛教徒八千二百万,净土宗占百二千万
  ●佛教传入中国,广结善缘,法显、慧远立下汗马功劳
  ●谁先发现新大陆,山西人法显比哥伦布早1080年到达美洲
  佛教在山西,首先盛行于北魏。
  在太原西南60多公里的交城县境内,有一座兴建于北魏延兴二年( 472年)的古刹玄中寺。因居悬崖峭壁之下,重峦叠嶂之间,当地以称石壁寺,甚为形象贴切。它是我国佛教净土宗的祖庭。
  当时“晋八王之乱”“十六国之乱”闹得昏天黑地,各族百姓被屠杀的动辄数十万,被迫流亡迁移的也数以十万计,他们挣扎在黑暗的深渊中,朝不保夕;各族的上层人物,在追权逐利的斗争中,相互残杀,无有宁日。马克思说:“宗教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是无情世界的感情。”浸染着血腥味的心灵渴望需要一种宽容,一种解脱,这就为佛教的流行打开了大门。但佛教只有中国化,才能存在,才有存在的价值。公元 334年,或许是一件惊人的历史巧合,佛国的天空中两颗闪烁的巨星光临黄土地,一个叫法显(334——420),一个叫慧远(334——416)他们为佛教传入中国,广结善缘立下了汗马功劳。
  法显出生在武阳(山西襄垣县),呱呱坠地之日便成了孤儿。他是第一个去“西天”(印度)取经的人,比玄类也就是《西游记》里的唐三藏要早 260年。那时的佛门远非想象中的净土,品行端正的法显立志西行,发愿到天竺取回戒律,治一治佛门的腐败。
  法显出发时已年过花甲,沿途虽受到一些地方官的接待,但基本上以行脚为主。他远没有唐僧幸运,有三位神通广大的徒弟保驾。同行者九人先后亡散,只剩孑然一身在印度巡行求法;前后十年,颠沛流离30余国,最后在狮子国(斯里兰卡)住了两年。归途走海路饱受风浪之苦,终于漂流到青岛崂山附近,前后十四个春秋。次年到达建康(今南京市)道场寺,79岁高龄仍主持译事,译著不断。他亲笔记录下一路取经的艰苦历程,终成《法显传》(又名《佛国记》)。这是中国第一部实地考察西域和南亚各国的游记。记述了佛教历史,曾被译为多国文字,只有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可以比拟。法显是佛教的伟大宣传家。另据我国学者山西沁源人连云山考证,法显五世纪初即到达美洲大陆。这一结论不但使世界史学界石破天惊,对中国佛教史也将“佛顶平添一捻红”。
  另一位弘扬佛法的大功臣雁北(今山西代县)人慧远,身世也充满了传奇色彩。父母怕养活不了他,自幼便被寄养在寺庙里。他聪明伶俐,被前秦佛学大师道安收为徒弟。慧远博览群书,尤其对老庄哲学很感兴趣,他把儒道融汇在一起,影响十分深远。同时他又宣传生死轮回,要人们通过信佛投生西方净土成为净土宗的先导。
  慧远去世后56年,雁门又降生一位名僧昙鸾。他潜心研究儒道经典,住汾州(今山西交城)玄中寺,著文布道,弘扬净土教化,被称为“净土宗”的创始人。他很受魏孝静帝的敬重,尊为“神鸾”。唐贞观年间李世民曾以天子之尊拜谒玄中寺。盛唐时期,玄中寺名扬天下,为当时全国三大佛坛之一。他的再传弟子善导,离开玄中寺到都城长安诸寺开讲。(太原道注:有关法显、慧远、昙鸾的详细情况,参见本站山西名人栏目)
  人们历来讲求实际,认为天竺传来的佛教教义过于玄妙,深奥难喻,从凡人修到菩萨要经多少年的劫难,希望近乎渺茫。汉文化和印度文化碰撞融合的成果应运而生了——净土宗在宗教实践中提倡“快速成佛理论”,是成佛捷径。说只要一念阿弥陀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得八十亿微妙功德,迟则七日,快则一天,即可成净土八地以上的菩萨。
  玄中寺和日本人非常投缘,公元九世纪中国净土宗教派传到日本。从此玄中寺便成为日本净土宗的祖庭。日本现有佛教徒八千二百万人,而净土宗就占了二千万,近几年来此拜谒的日本人络绎不绝。他们对玄中寺一草一木都怀有深厚的情意,临别时许多人无限深情地把路边的山石拾上几颗,远涉重洋,带回日本。在玄中寺祖师堂内,供奉着由日本净土宗大本山知恩院、增上寺和真宗本派、大谷派分别绘制的昙鸾、道绰、善导三位净土宗祖师画像,再现了以慧远始创的净土法门,由其继承者昙鸾加以传布的净土宗,经过道绰、善导等人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形成一个独立教派的历历往事。
  ●净土宗在我国广为传播,黄土高坡上的女子叫婆姨便有了由来
  ●晋阳大佛是中国第一大佛
  净土宗在我国广为传播,山西佛门信徒众多,与净土教义的简明扼要又容易接受大有关联。山西黄土高坡的妇女为啥被称作婆姨?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与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在家男众称为“优婆塞”,在家女众称为“优婆夷”。有一段时期曾有过几乎全民信奉佛教,即绝大多数的妇女都成为“优婆夷”的时代。而今天“婆姨”的称呼正是过去“优婆夷”的简称或者说是从“优婆姨”演变而来的。
  佛教的广泛传播,竟使山西全境内出现了令人吃惊的佛教造景风俗,山西各地几乎无山不佛,无山不窟。
  太原西山大佛开凿于北齐天保二年( 551年),是世界上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这尊石刻大佛在隋、唐、五代、宋、元时曾倍受推崇。相传武则天曾为其披上袈裟,后汉高祖刘知远为其修过大阁。但到元末后,史书再也不见记载,这尊佛像竟神话般“失踪”了。
  新中国成立后,曾多方觅其踪迹。1983年底,山西地方志工作者王剑霓,经过几年勘查终于找到。原来,太原西山大佛坐落于市区西南20多公里的蒙山之南,长期以来埋在土石之下。1991年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新昌县文化馆副研究员吕立春率《中国大佛》摄影组一行四人,在西山拍摄到了鲜为人知的蒙山大佛的壮观真容。据他们考察,蒙山大佛高达66.7米,此高度比四川乐山大佛59.8米要高出69米,因而,中国大佛之最非它莫属。作为古老文明的见证,蒙山大佛拂去积久的尘封,必将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
  四、吕洞宾与永乐宫
  ●吕洞宾人称吕祖,与观音菩萨、关圣世称三大神明,吕洞宾搬“家”——成功的搬迁
  道教所敬诸神,在民间影响最大的是八仙,亦称八洞神仙。这八洞神仙是历史上为人称道的人物。八位仙人中,山西民间信仰的主要是吕洞宾,敬称吕祖,与观音菩萨、关圣并奉为三大神明。从南到北建有多座吕祖庙。
  吕洞宾名岩,唐贞元河东府永乐县(今芮城县)招贤里人。祖父吕渭,官礼部侍郎;父亲吕让,官海州刺史。传说他身长五尺二寸,少年聪敏过人,日记万言,出口成章。他在唐宝历元年(公元 825年)两鬓霜白时,才中进士。另一说唐成通中(公元860年——873年)举进土,曾任两县县令,后来弃官出走,到九峰山修行。出走前,吕洞宾为乡里做了许多好事,将家产散发给贫民。上山后,吕洞宾遇到仙人钟离权,诚心向钟离权学习道教,并改名吕洞宾,号纯阳子。经过多年的修炼,吕洞宾便下山云游四方,为各地百姓治病,不要报酬。晚年多在四川、两湖、两广一带活动。有一年,在岳阳楼上因饮“龟蛇酒而醉梦”,后人为他修了“洞宾醉酒亭”。
  平时,吕洞宾头戴华阳巾,身穿黄白袖衫,打扮十分子常。传说他擅剑术,常常黎明起舞,月下习武,因而“百余岁而童颜,步履轻疾,顷刻数百里。”
  吕洞宾为百姓办好事,感动了家乡人民,他仙逝后为他修了“吕公祠”。到了金朝,因吕洞宾信奉道教,“祠”又改成了“观”。元初,国师邱处机得知吕洞宾当年信奉的道教在群众中颇有威信,就企图利用道教和吕洞宾的声望维护封建统治,并自称吕氏弟子,遂大兴土木,改建吕公观为永乐宫。邱处机派修建永乐宫的这个人名叫潘德冲,字仲和,临淄之齐东人,是邱处机门客,拜见成吉思汗时的“十八侍行门人”之一,深受邱处机重用,曾任河东南北两路道教都提点。修建永乐宫,就是潘德冲在提点位上的一番成就。潘德冲一心修建永乐宫,最后竟殁于永乐宫,故永乐宫有潘德冲墓,还留下一幢石碑,纪念其功绩。(太原道注:有关邱处机与永乐宫的详细情况,参见本站山西文史资料栏目之全真教与永乐宫)
  永乐宫自1252年动工修建,到1385年竣工。长达 130多年,超过了一个朝代的历史。据记载,潘德冲死后,又派了新的监工人。
  步入宫门,沿着一条 500米长的中轴线甬道,自南向北,依次是龙虎殿、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各殿的建筑,飞檐凌空、斗拱重叠,画栋雕梁,巍峨壮丽,使人满目生辉。珍贵的是布满在四座大殿内 960平方米的巨幅壁画。特别是三清殿的朝元图是我国现存的画技最高,画幅巨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代绘画精品。画面上 286个群仙像按对称仪仗形式排列,围绕天帝、王母等八位主神、28宿、12宫辰等天兵天将在画面上徐徐展开,武将骁勇剽悍,玉女天姿端庄。所绘人物高达二米以上,构思严谨,线条流畅,气势宏伟,场面开阔。站在殿内,犹如步入天宫一般。我国著名美术史论家王朝闻在考察永乐宫壁画后说:“……这一审美对象的特殊价值尚待于继续深入认识它,将在未来的岁月中大放异彩。至于它对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奇谈怪论,也可能引起回头是岸的积极作用。”
  1958年,三门峡水库上马。永乐宫,位于黄河岸,恰恰位于水库淹没区内。
  为给吕洞宾“搬家”,当代的“鲁班”、“吴道子”纷纷从北京、五台山等地云集芮城。这是一项比潘德冲当年兴建永乐宫还要艰巨百倍的工程。最难的是,如何将九百六十平方米的元代精美壁画,毫不损伤地从壁上揭下来;把它再贴到新修殿宇的墙壁上去,并不留重贴的痕迹。经过反复研究试验,采取分块揭取的办法——用锯刀将壁画切成切缝很窄的小块,共计 552块,最大的一块达六平方米,重约一吨。
  对于其它建筑及所有珍贵文物的拆迁,专家们也熬费苦心:先行实地勘测,然后制定严密而科学的方案,先按方案进行局部试验,并对所有的构件逐一编号,登记造册,绘制草图,据以重建。
  这项浩繁而细致的迁移工程,仅用了七个月。
  芮城县城北永乐宫的新址在龙泉村。南临滚滚黄河,北靠巍巍中条山,山青水秀。这里是“古魏城遗址”,有唐代建筑龙泉寺,一股泉水从旁边流过,成为永乐宫理想座落的风水宝地。
  经过多年的绿化,今日永乐宫一带,林木郁郁葱葱,更加秀丽。夏日来游,出了永乐宫,荡舟三门峡,湖光山色,凉风习习,是个风景宜人,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五、道教名山晋地多
  ●山西多山,为道家偏爱的地方
  ●道教圣地——北岳恒山
  ●张果老在恒山成仙
  道教修炼的最高目标:成仙。细究仙字的特征:左边一个人,右边一个山,“仙人”,亦即“山人”或“山岳之人”。
  山西多山,现行政区划一百一十多个县、市,没有哪一个县、市没有山。在全国,岳山、镇山、佛山俱全者唯山西一省,即山西拥有了北岳恒山、中镇霍山和文殊菩萨道场五台山。
  道家往往隐居在山岳间,山西多山,自然是他们偏爱的地方,山西出了文献记载中最早的道家——许由。
  北魏时,寇谦之继承了张道陵衣钵,来到平城献经,得到太武帝拓跋焘的器重,完成了道教改革,建立了“新天师道”,以其君权神授的思想为统治者服务。这标志着道教已从原始宗教转化为正统宗教,从自发的阶段进入了人为的阶段。
  隋末,晋王李渊意欲夺取国家政权,绛州大通堡(今山西垣曲县一带)道士吉善行托言太上老君降世显灵,说李渊将作皇帝,并假称老子是李渊的祖先。这是唐室以道教为家教的前奏。李渊起兵晋阳时,道士歧辉把道观中粮食献作军粮,李渊兵至蒲津关(故址在今永济市蒲州老城西黄河滩上),歧辉又率领八十个道士前去接应。后来唐太宗尊其父皇李渊为老子后裔,道教一跃而为王室宗教,山西的道士们功不可没。
  三晋大地,御风逍遥,仙人辈出。在古来道教的天国中,以山西籍神仙阵容最为可观。三官大帝皆与山西血肉相连,乃成为一类天神。关公关圣是大名人,儒、释、道三教皆敬若神明,道教更是把他捧上了天,张果老和吕洞宾则是修炼成仙的凡人。
  既然神仙多出山西,山西的道教名山天下第一也就顺理成章了。北岳恒山名列榜首。它位于今山西浑源县境内,《水经注》称其为玄岳,又称镇岳。主峰天峰山海拔2000余米,列居五岳之冠。作为道教圣地,恒山流传着许多神话故事:舜、禹曾在此巡狩,后土常来梳妆,“飞石窟”舜帝受惊,“琴棋台”仙人对弈,姑嫂跳崖化飞鸟,果老牵驴过恒山。山中还有悬空寺、天峰岭、翠屏峰、古石窟、千佛岭、金龙峡等胜景。恒山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
  始建于北魏后期的悬空寺堪称奇观,在犹如刀劈斧砍的峭壁上,凌空悬挂着一座由九十根长短不一的木柱垂直支承的,错落有序的三层朱红色建筑。真是壁岸无阶,高楼仰止,令人叹绝!悬空寺不仅奇在悬空,引起人们兴趣的还有地处最高层的三教殿。释迦牟尼、老子、孔子三位的塑像,居然同堂供奉。道家好奇幻,百般无奈地炼丹升不了天,离上天近一些才好!所以筑此危构于崖壁。
  恒山有两个去处令人羡慕不已,一是靠近主峰的白云洞,向东山腰上的一个洞口,天阴时候,尤其在秋季,冉冉云气,自洞里升腾出来,与这白云洞相映成趣的是下边有半间屋大小的一块岩石,像一张床,静静的平放在上边,耳边涛声响起,风大时则似海潮轰鸣,听松风,看白云,此境人间难寻。另一景是琴棋台,一般人找不到。山壁上,一块突出的岩石,上边不知何年何月刻有棋盘。不过在这里下棋要有相当的胆量与修养。要坐得住,坐得稳,抵挡得住那雷霆万钧般的风。据说吕洞宾和铁拐李曾在此弈棋,恐怕也只有他二位才能在此稳坐不惊。
  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就是在恒山修炼成仙的。张果老真名张果,“老”字是因为他青眉胡须洁白如雪。他自称是帝尧时代的侍中,往来汾晋之间,代步常倒骑一匹白驴,日行数万里。更有趣的是,到了目的地住了脚,便把这驴似纸一般折叠起来,放入箱中。骑时吹上气和水便又成了欢蹦乱跳的真驴。
  唐玄宗三番两次派人前去迎候,最后才把张果老迎接到东都,安排他居住在集贤院。他入宫拜谒皇帝时,唐玄宗亲自问他访道修仙等事,张果老绝口不谈,数日不进食,但必饮酒。当时玄宗有意把玉真公主下嫁给张果老,话未出口,张就对人们说:“娶妇得公主,平地生公府,可怕呀!”人们不理解其意,恰好使者传诏:“玉真公主欲降先生。”张果老闻诏大笑,坚辞不就,恳请还山。玄宗诏可,并赐帛三百匹,侍从二人。走到恒山,暴病而亡,弟子们随即将他安葬。但后来人们打开这个棺材,里面空无一物。张果老早已从棺材中逃离。李隆基听说张果老已“白日飞升”,便降诏敕建栖霞观。
  山西民间传说张果老是长治张祖村人。《潞安府志·古迹》:“祖村在城西十五里,唐通元先生张果世家于此,今子孙犹盛。”张祖村在今长治市郊区店上乡,地处丘陵,因是张果老故里而得名。平定县娘子关镇三星村阳水窑沟的山中有张果老洞,相传是他的栖息之地。洞为石灰岩溶洞,从口入,刚开始极狭窄,沿木梯下洞底,豁然开朗。现探明的线路约 200米,计大小石洞16个。岩壁怪石磷峋,晶莹剔透,状若飞禽走兽,乃奇妙的世界。三十年代曾有两个日本人下洞探险,再没有出来。
  ●游完恒山,山西的道教名山还有:北武当山——真武大帝北方行宫;龙山石窟——道教石窟的海内孤例;陵川棋子山——围棋的发源地
  湖北武当山名闻天下,而山西方山县境内另有一座北武当山还鲜为人知。北武当山又名真武山,海拔近三千米,亦道教圣地,为真武帝北方行宫。按下老子的道妙玄机不说,就山说山,这里也确是一座好山。其一,满山青翠,林木遍野,天然森林密密匝匝,天然生态环境自成一体,实乃别有洞天;其二,北武当山山石为花岗岩,几座山峰俨然一块块巨大的岩石,无缝无隙,浑然天成,阶梯随石而凿,树木缘石而生,犹见西岳华山之雄;其三,这里仍然是个清净所在,没有他处的熙熙攘攘,人声嘈杂,商贩云集,遍地狼籍。
  我国造像石窟多为佛教题材,而出太原市往西南行20余里的龙山却有属海内孤例的道教石窟。地处山间,夏日林密叶茂,绿荫如芸。主峰之巅元初著名道人宋德芳主持重建的道观“昊天观”和创建的龙山道教石窟引人注目,至今保存完好,有八个洞窟。窟内有人像石雕像40余尊,雕凿风格朴实,表情庄重雅静。姿势有坐,有卧,有动,有静,衣饰简洁,别致,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洞龛两侧前壁上刻有元代题记。
  围棋起源于何时何地?历年来似乎广为流传的烂柯神话已经成为关于围棋起源的不成结论的结论。道教后来把浙江衢州的烂柯山列为“青霞第八洞天”。有人考证出山西陵川棋子山才是真正的围棋起源地。我们无意为山西争回一个什么之最来,但满山遍野围棋子形的小石子,黑白分明,圆润光洁,倒值得一看。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