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树与真理有缘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释身安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树与真理有缘
  释身安
  近代物理学奠基者,杰出的物理学家牛顿,有一个传奇的故事。少时的牛顿,经常到苹果园游玩,有一天他来到一棵大苹果树下,席地而坐,忽然有一粒苹果从树上直堕而下,正好击中牛顿的鼻子,酸痛不已。然而,牛顿并未顾及自己鼻子上的伤痛,触景生情,引发他的是更多的遐想和迷惑。他萌生了一种猜想:苹果为甚么不往天上升?不往东走?不往西奔呢?它为甚么只往下垂直而落呢?这个大疑惑,一直萦绕著他的脑海深处,亦激励著他後来为解开这一大自然之谜的信念,经过百折不挠的探索,献身科学研究的壮志,他终於发现了地心引力,以及万有引力的真理,为科学事业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我们的三界教主,人天导师释迦牟尼佛,幼时瑞相卓著,少年故事传奇,亦与树有极深的因缘。十月妊娠的摩耶夫人,返回故乡,途经蓝毗尼园,稍加休息,行至一棵大树,名叫无忧树。在这棵翠绿苍天的大树下,夫人抬起右手,顺便摘一树叶,正当此时,从右胁下生了『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悉达多太子。再者,古代印度极重视春耕佳节,皇家都要为之举行盛典。十来岁的悉达多太子,与父王一道御往农田进行巡察。当父王与朝臣们兴致勃勃巡视田园境况的时候,太子却独自一人行至田边的一棵大树下,静坐禅思,在这棵大树的庇荫下,他很快地进入了他未曾有过的静喜轻安境界。这种禅安胜境一直充满著他的整个内心世界,改变了他的整个人生观。同时,亦为他今後出家,求了生脱死,求证入涅槃的宇宙人生真理,深深地种下了契机。
  综观佛陀的真实行迹,我们不难发现树与真理有如此密切的缘份。佛驼的六年苦行,终究不能使他获得圆满成就,最後,他依稀忆起少年时树下曾有过的那份静寂的美好感觉。在一棵菩提树下,席地盘坐,立志发愿:『若不圆满成就无上道,终不离此坐。』历经七七日,夜睹明星,终於无师而大彻大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圆成了无上正等菩提。尔後,佛陀八十示寂,也是娑罗双树之下,所作已办,证入涅槃。
  其次,经典上每以大树来比喻菩萨修行的功德。在《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曾提到: 『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由此可见,学佛修行的人,由初发心修行直至成佛,就好比树种发芽生根,长出枝干,发出绿叶,开花结果一样。我们自心中也有一棵树,即是菩提树,与佛一样,心佛众生,三无差别。要使我们自心的菩提树,根深叶茂,茁壮成长,我们就应该常怀大悲心,众善奉行,自净其意。菩提种子,人人可植,但未发芽者令发,己发芽者令增长。树必先有根,否则即不能生长。而学佛人从初发心至成佛也必须有根,此根即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大悲菩提心,这是大乘佛法的根本。佛法中以大悲心为主之心根,则是在众生、在烦恼之中生长的,就像树的根长於土壤裹一样。土壤就是众生心。娑婆世界众苦交煎,众生刚强难以调伏。正因为苦多烦恼盛,所以正好是行菩萨道的良机,以此增长自己的菩提心。然而,菩提心根,也有两个地方不能生长:深水和火坑。若是下面的水太多,根易腐烂,不便生长;若是下面有火的地方(如火山,瓦斯等)根也无法生长。这好比不发大心的行者,成佛的菩提心根不能生长。只为自了自度,自证涅槃,就不能成就无上正等菩提,长成苍天大树。修学佛法的人,要珍爱善护自己的菩提树根。根长得愈深愈广,树也就长得愈高愈大。
  令其根深,则我们要深发大悲心;
  令其干壮,则我们要六度万行:
  令其叶茂,则我们要修诸善法,多集福慧善根因缘。同时,我们还要正信因果,笃信三宝, 自信诸佛菩萨的慈愿悲力,来庇佑我们的菩提种子,顺利地生根发芽,健康地生长,而成苍天树王。一旦成了苍天大树,它不但能绿化环境,美化世界,还能遮阳挡雨,更能为鸟儿及其他昆虫之依止处,有的在树上居住,有的吃它的花粉、果子等;或隐蔽於树下,或依止於树上而得到平安,整个大树就此形成了一个小世界。这种无私、无我、无畏的奉献品性,难道不值得我们赞美?何乐而不为呢?
  勿庸置疑,树与我们的生命和生活密不可分,树亦与真理颇藏天机。它能点悟我们的心性,启迪我们对大自然和人生奥秘的探索,激发我们对真理的执著追求。我们是否也能从亲睹大森林中,启悟到某种哲理呢?心是菩提树,还至本道场。
  摘自《普觉》2007年第3期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