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澂:明刻徑山方册本藏經
《徑山方册本大藏經》是中國晚明開雕的私版。這部藏經先在各處分刻,最後集中版片儲藏於徑山(現浙江省餘杭縣境內)化城寺,還有它的版式改變了向來沿用的煩重的梵筴式而採取輕便的方册卽一般書本式,因此得名為《徑山方册藏》。又此藏後來全部由嘉興楞嚴寺經坊印造流通,所以也稱《嘉興藏》。
此藏刻版發起於明代萬曆七年(一五七九)。袁了凡(黃)向幻餘(法本)談到明代官刻南藏歲久腐朽,《北藏》請印不易,不如改刻方册本,易印也易保存。幻餘贊同其議而未實行。這時紫柏(眞可)聽說其事,就力促幻餘發起刻藏。其後,紫柏的侍者密藏(道開)一同參加,專任其事。先修建嘉興楞嚴寺,並歷訪江、浙諸山,選擇刻塲。又得陸光祖、陳瓚、馮夢禎等贊助,萬曆十二年(一五八四)陸撰《募刻大藏經序》,進行募款。同時組織定期點勘經本的「檢經會約」,訂出校經凡例,為藏經的開雕做好準備。
從此,居士中同盟發願擔任募款的有曾乾亨、傅光宅、瞿汝稷、唐文獻、曾鳳儀、徐琰、于玉立、吳惟明、王宇泰、袁了凡拾人。紫柏和密藏到北方勸募,又和憨山(德淸)訂盟。這一刻藏運動便擴大影響到南北僧俗中,而終於實現其事。萬曆十七年(一五八九)決定以五台山紫霞谷妙德菴為刻塲,開始刻《華嚴合論》、《梵網經》、《起信論》等。連續四年,刻成正續藏共五百二十餘卷。因為五台山氣候過冷,刊刻不便,乃於萬曆二十年(一五九二)冬南遷徑山寂照菴,續刻《梵女首意經》等經。萬曆二十一年密藏病卒,刻事由幻餘、如奇等繼續主持。萬曆二十九年(一六○一),編刻募刻大藏經各序為《刻藏緣起》,並訂立「刻塲經費劃一」辦法。
萬曆三十一年(一六○三),紫柏死在燕都。當時有力贊助的居士們也多沒落,藏經刊刻事進行困難,不能再集中於徑山。便在嘉興、吳江、金壇等處隨着施款就地散刻,而大部分把刻成的經版送到嘉興楞嚴寺經坊印刷流通。這些散刻的地方,後來有嘉興漏澤寺、吳江接待寺、吳郡寒山化城菴、姑蘇兜率閣、虞山華嚴閣、金壇僱龍山等處。萬曆三十七年(一六○九),楞嚴寺經坊再訂《藏版經直劃一目錄》,刻事至此告一段落。此後卽採取吳用先、包世傑的建議,用印經流通餘資來續刻經版。像楞嚴寺般若堂用印經流通餘資刻成五部律等,卽其一例。萬曆三十八年(一六一○)復修建徑山東麓的舊化城接待寺為徑山下院,專門儲藏方册大藏經版。
崇禎十五年(一六四二),利根看到方册藏刻了五十多年,已經刻了十之八、九,而且各處散刻經版並沒有全部送藏徑山,因而發願要完成這一樁刻經事業。他奔走各地,募款續刻,又疏請政府協助,催各處所刻經版都送往徑山。直到淸代康熙六年(一六六七),正、續藏才基本完成。以後復補刻缺本,於康熙十五年(一六七六)完工。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編刻《方册正續劃一目錄》。方册本大藏經從五台開雕以來,到此已歷八十八年,才算全部完刻。
康熙十六年以後,方册藏還續刻了又續藏,大部分在楞嚴寺經坊編刻,但其中也包含有各處捐贈的經版(如第三十七函《古林智禪師語錄》是康熙三十六年卽一六九七年在別處所刻而捐入楞嚴大藏流通的)。這些版片後來是否統統藏於徑山,無可考。雍正元年(一七二三),浙江巡撫李馥曾對全部經版中漫漶亡失部分加以補刻,又續藏的編刻到此也就結束了。
方册本藏經因為印刷便利,所以流通較廣,現在江、浙地方還保存有它的印本好幾部。它全體分為正藏、續藏、又續藏三個部分,共三百五十二函(此依淸雍正元年刻本目錄統計,其先所編目綠續藏少五函,又續藏少四函,原來各函的內容也略有變動),約一萬二千六百十卷,其中正藏部分純粹依照《北藏》編次(末尾兼收《南藏》獨有的幾種),大體卽分為大乘五大部經等九個門類,一千六百五十四種,二百十函,約六千九百三十卷;續藏部分收藏外典籍二百四十八種,九十五函,約三千八百卷;又續藏部分收藏外典藉三百十八種,四十七函,約一千八百八十卷。《方册藏》倡刻者紫柏、密藏,都很注意搜集藏外著述,開版以來卽陸續刻出,所以後來滙成龐大的續藏、又續藏,此實為本版藏經內容之一特點。致於這部分內容,有義疏、各宗著述、懺儀、語錄以及融通、護敎等籍。義疏以解釋《楞嚴經》的為多,其次是《金剛》、《圓覺》、《華嚴》、《法華》等經疏及《起信論疏》等。各宗著述則有天台、賢首、慈恩、律、淨等籍,大都是明淸人所著。語錄部分種類特多,幾乎佔過半數,這也反映那一時期佛敎界思想的情況。
方册藏的版式,廢除了過去藏經的裱摺的梵筴式而採用綫裝的書本式,這完全是受了它以前的武林版的啟發(這一版也是用方册式來刻經,其詳細情形現已無考)。它每版二十行,行二十字,版心近於正方,分成兩頁,有邊框行綫,用宋體字。書口刻部類、書名、頁數及千字文編號。每卷末都有刊記,載明施主、校對、寫、刻等人的姓名,刻版年月、刻塲等,極便稽考。每册容納經文二至五卷,在印造上比之梵筴要經濟輕便得多。如《大般若經》原有六十函、六百筴的,方册本只十五函、一百二十册而已。因此,方册本正藏部分各經雖仿照北藏用千宇文編號,而訂册裝函則依函數次序,稱第幾函,詳見《藏版經直劃一》。
方册本藏經以《北藏》為底本,而以《南藏》及少數宋、元本藏經對校,照比較合理的文字校訂,遇有疑難,在檢經會上討論決定。這樣校勘方式比較訂得完善,萬曆三十一年(一六○三)以前所刻,較為認眞遵守,後來刻塲分散各處,就不能貫徹了。
《方册藏》對於以後刻藏的影響,主要是方册本的格式和藏外典籍的網羅。淸代官刻大藏經內新的入藏典籍,大部分採自本版藏經的續藏及又續藏部分。淸末金陵刻經處提倡刻經,並引起各地仿刻,版式完全仿照方册本而較縮小;內容也不受舊版入藏範圍的限制,不依舊藏的編次,但以流通佚籍和適應需要而選刻;這些可說都是繼承了方册藏的優良傳統的。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