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建设—道场建置
寺院建设—道场建置
惠空
寺院建设—道场建置,即建设安置道场之意。此篇分四部分来说明。首先阐明道场建置之意义,于中以无形无相法义之具体、身安道隆、法缘之归聚利器之用便等四项来说明之。假设要兴建道场,于整体上,则必须通观考量建大或建小,故第二就就道场的建置,应如何考量,于中就道场思想与道风、僧团结构定位、未来时空发展性、风水、结构景观风格实用等五点来说明欲建置道场之前,需作如何通观考量。续而考量道场实际上会有那些具体建置的内容,如大殿、禅堂,可先列出并讨论其分类及作用,故第三部分,分内修、设备、弘化等来说明其需考量的具体设备为何。进一步探求于建置的过程中,其如何运作进行与管理,于中分阶段性发展与规划、经费来源、依需要而先后顺序建置、督建策划执行、实际运用与管理人力、一物多用、分用或专物专用等六点来说明道场建置如何运作进行与管理。首先先探求“道场建置”具何意义?
一、道场建置之意义
㈠无形无相法义之具体—佛法因道场人事物而显彰于世俗
佛法为何,于何,然事实上,佛法乃无所不在,遍虚空法界,其无形无相、抽象且难以捉摸,那么如何令如此深奥难以臆测的佛法,于此无形无相的三界中表现出来呢?而使佛法展现的管道用具,即运用的人、事、物把佛法具体化,如梵咀、图像等、法会的运作、具体的人事物建筑物、法音的宣流,于中皆蕴含著佛法。道场中可运用道场建立后,道场内有僧团、出家众,即无形的佛法僧三宝令住世。故依目前时代,佛法令展现的根本具体化,唯建置“道场”。
㈡身安道隆—久参有禅
把佛法具体落实于道场上,佛法必可宏扬彰显。不管出家的修学佛法或在家众信仰,皆必须于道场中得到落实,若无道场则失去佛法根基地。有人云:释尊在世时,比丘不可于树下过宿,然这与建道场,乃二码事。然释尊亦建道场,其乃立于勿让比丘贪恋住宿的观念,并断内心之烦恼而置道场。如释尊曾于昔日建祗树园、孤独园……等,皆属无形无相的法义展现与落实,此乃根本之前提,然修道无外需衣食足,若立于僧众修道之外在环境便益来看,道场本身亦可达此目的。如古代丛林、大禅堂。故知好的道场,可令僧众身安道隆,而后方可参禅悟道。此乃藉著外在的力量令助道增长,属间接的利益。
㈢法缘之归聚—久住有缘
此较属直接之益,老了曾言:久住有缘,如法师于一处度化,日久,缘拥不断。而此“缘”,乃泛捐广义之缘其含地点、空间、故十方佛子,不管僧俗二众皆可依此道场而有所归向,然此道场则为其归趣点:如佛光山,一旦有活动,其信众必归向之。因其于道场参加活动,亦指示有佛陀、法师之处,故言“法缘之归聚”。
㈣利器之用便—地形巧器增进利用减少障碍、
地利影响人和
一个建置好的道场,可使我们于修道、弘化上具许多便利,中国古有谚语:天时地利人和,若要承办一个活动、事情时,基本上是时机,但亦需设备。所谓:“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故立于地利影响人和的立场而言,一个建置良好的道场,其设备齐全可于修道、弘化上具实大的便利。如办一个活动,其硬体设备、禅堂、寮房、讲堂::配置得当,则办活动可达确实的弘化功效,若不得当,则办事亦容易造成困扰。如卫浴设备不够,则信众容易为此而排队吵架,甚至起诤论、厌烦心。又禅堂、寮房、亦应男女结界区分,以护戒律清净,又可免于信众毁谤之讥。是故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地利影响人和,一个建置好的道场,不管于僧众个人的内修、或法务的弘化等皆必须建立于一个调和安定的僧团作为工具,亦即是修行的助缘。
于道场建置中可知,其基本上具有无形无相法义之具体、身安道隆、法缘之归聚、利器之用便等四点意义,于中可知,道场建置设计,其建设优良与否,事实上与僧众修行、弘化上,及对于佛法住世上,皆有密不可分之关系。此即是道场建置之意义。
二、道场建置
㈠道场思想与道风建立—为安顿僧团修学之中
心出发点
道场为何?即修道之处。基本上建设时必须考量,佛法立足点为何,不管道场之宗派、阶位于何,皆必须考量其与佛法之相应及特色。如净土宗、天台宗等,若弘扬天台宗思想,当知所有应依据天台宗思想为中心理想而设计道场或道风的建立。为弘扬佛法,非建设而建设,乃立于为令道场常住于世而建立。又如禅宗、律宗,考量其如何开展其中心思想及发扬推广,如何建立其思想架构,具前瞻性外,亦可有具体的步骤计划。一旦道场确定了中心理念及思想,便可以此为依据而开展。撷取理念为道场作一规划。如台湾目前很多弘扬“人生佛教一道场,则必须根据人间佛教的教义或理念而推展,其道场亦需依此而作设置。以上乃基本设置理念,其基本上乃安顿僧团身心修学而出发的。故道场建置的通观考量第一点,应先确立道场思想与道风之建立。
㈡僧团结构定位—本山、分别院、布教所、专
修道场
此时代资讯发达,人自然地与很多事物皆有密切关系,而相对地即有所谓“人的结合”,而人的结合,则必须考量道场的建立。其面对时代的激荡,是否会如企业般的连锁繁衍,故兴建道场时,必须考量僧团结构定位,其究竟应属本山、分别院、布教所、专修道场,则应分别如其定位而作设置。如圆光佛学院,学院部属本山的设置,然校本部即隶属本山,但其乃建造学院,故根据独立之学院而设置的。又如佛光山、香光精舍、西莲净苑等遂渐于各地设置有专修院、布教所、分别院等,故将来道场可能变成小型的连锁企业。故于建设道场之前,必须考量其为本山、分别院、布教所,先把其安置定位,再根据社会都市化,交通便利、资讯、人员互相结构隶属经济利益等因素配合,僧团自然可作连结性的发展与运用。然今谈道场的建置问题,可先给予定位,然后再根据定位建设,并拟其发展性。而根据目前社会结构型态,台湾即属于都市密集的趋势,其密集程度高。故随著社会结构的变迁,一个好的建置道场,亦需快速适应这个时代,而必须给予“布教所”的设立。观未来寺院的建置,布教所乃必然之趋势,其简单又经济,即可为信徒日常生活的聚会场所、共修、并可达弘化之功效。故立于佛教弘化立场,乃有其必要性。且更深一层,可吸收人力及经济上的利益。以上乃谈僧团结构定位,即建置道场,必须所作的通观考量,必先于建造之前先把僧团结构作一定位。而后再寻其发展性而形成似连锁般的道场。如圆光若设立建造一个专修道场,则于校本部,必建置禅堂、禅院:等计划,若欲建立弘化中心,则必须考量讲堂或活动中心的设置。由应时代之变,必设“布教所”此则有吸收人众、经济,出家众亦可便利的弘化。
㈢未来时空发展性—时、空
目前乃都市化的社会结构,不管是定位为本山、专修道场、弘化中心,皆必须考量未来接棒者所发展的层面,故于未来时空必须为其预留空间。于时间方面的考量,则应专事先考量其于五年、十年、三十年甚至一百年,其可达成的功效为何,应就整体来考量。如佛光山的大雄宝殿之设计,其预留宽拓的空间,即是有所考量与计划。然于空间方面,则应考量本身道场之空间及影响所及之空间等二个层面。如广化寺,乃位于两山之间,若想预留空间,让后代子孙有所发展,则势必于两山之间,任择购一山之土地以作为将来发展之空间,然此必须立于前瞻性的眼光之前提下,方可作此评估与可行,此即本身道场空间的配置。再述影响所及之空间,可能影响至大陆。若是土地贵,则必须把眼光看得远,如我们买一坪二万元的话,立于可培植学生的立场而言,亦是值得的。以上乃就时,空二点来明道场建置,于通观考量上必须考虑未来时空发展性。
㈣风水—山川景观、交通、民情风俗、政治变化
风水,广义而言,泛指道场周围相关的景川、人事、交通、政治、文化等皆必须整体通盘考量。首先考虑山川景观,一个道场周遭,十分秀丽,山川景象,于人身心会有不同的感受,如圆光寺之田园风光,别树一帜。交通、此乃考虑道场的地点,是于都市或乡村,此则必须考虑其交通问题,如妙通寺虽位于六龟乡间林野,但有感广公的感召力,信徒亦络绎不绝。民情风俗,乃指道场建置之前,必须于其周遭堪察,附近居民的宗教信仰,若大都信仰基督教,而我们的弘化工作,则将遭到许多问题。政治变化,于修行与弘化上,必有很大的影响力。如锡南、印度遇政变,僧俗亦不得安宁办道,既无法安宁办道,又如何谈及弘化事业。于其他宗教道场方面,如于新竹宝山寺,其几条街都是道场,若是用于布教所的话,是否需要考量。
㈤结构景观风格、实用
此属外观主体、事体性的问题,以下分建筑艺术、配置、佛教理念、道场建筑实用之发挥,容量便利安适等四点来说明。
(1)建筑艺术—虽说建筑艺术是世俗法,但于道场建置亦可达摄受人心之工具。如圆光寺,其观世音菩萨、韦驮菩萨、四大天王等之塑像十分庄严,不但外观庄严亦可调柔本身的身心。
(2)配置—即各院、各建筑之层次内外联通。如禅堂、讲堂、斋堂、弥勒殿,应考量其层次性及内外院走廊的内外联通的便利问题。
(3)佛教理念—即透过道场的建筑本身,可表现道场本身佛法相应之法义及所宗之经论的精神,如禅宗则表现禅宗个中独特的风范。
(4)道场建筑实用之发挥,容量便利安适—以上考量道场建置上的建筑艺术、禅院各建筑物的配置外,并可把首先考量的佛法彰显外,并可发挥建筑物的实用性、并享受其便利与舒适。
三具体设备气内修
以上已就道场建置的意义及通观考量几个因素外,接而就建置的内容来作说明,此中分内修、设备、弘化等三角度来明其所需之具体设备为何。首先就内修方面来说明,即传统寺院的建置所具有的设备的设备。如大雄宝殿、念佛堂、禅堂、戒坛、大寮、斋堂、客堂、僧寮、库房、报本堂、如意寮、塔院、碑记、钟鼓楼、讲堂、菜稻田、林园池流、山门、天王殿、诸殿等。大雄宝殿,即寺院的主体,安置释尊之处。念佛堂、禅堂、戒坛、讲堂,乃根据各道场宗派之别而作设置,且依各道场所持之作用而配对。客堂,即客厅、办公室、教务处之类。僧寮,即僧众之寮房。库房,即储藏室,然各种类的库房,可视配置之需而设置。报本堂,即功德堂,报恩堂类等。塔院、碑记、乃由,成为建筑上的史料,即碑记类。钟鼓楼,即放置钟鼓之处。菜稻田、林园池流,菜稻田,乃因自给自足而作自耕的田园设置,而林园池流之铺设,不但可美化环境,增加寺院的景观美,一方面亦可调节水土、气温。诸殿,乃指观音、韦驮、四大天王诸殿。以上所言,基本上乃属传统规模寺院之设置,亦较注重内修等事项,而以目前时代较重于弘化工作,故其设备最好是内修,弘化均可达其功能。
二设备
为应时代之变,资讯之发达最好故所用工具,必须朝向现代化。如电脑、传真机、图书馆、交通车、会议室、视听教材、医疗室、广播系统、办公室等设施。
㈠电脑、传真机,基本购买是容易,但是技术问题就有待加强。如于弘化时,若巧用电脑、传真机,不但可省时亦可达到预期之功效。
㈡图书馆,似古代的藏经楼,由于目前资讯发达,图书充裕,故亦需一套图书管理系统。
㈢交通车,由于工商发达,交通车于道场而言,乃不可以尺缺之工具。如香光寺、佛光山等皆具备二、三辆以上的车子。
㈣会议室,乃今日道场必备之设置。以上乃自目前最基本之设备。
三。弘化—功用、使用与内修主客之配合
每个道场建置,若基于弘化立场而考量其具体设备,则必须考量其功能,如何发掘其功能,如何与主客体配合各方面等皆必须作一考量。如壁画、佛雕、文物陈列室、信徒活动中心、骨塔、文物流通处、文化慈善教育事业机构等之设置。
(1)壁画,如教煌壁画般,其具佛教艺术,并延续千年。有些道场,墙壁上都刻有“一心十法界图”,其具软化之功能。如基督教“耶稣是主一、“神爱世人”等皆不可忽视之。将来若可能我们可把“阿弥陀佛”改为“佛陀是导师,佛法是道路,僧人是伴侣。”普张贴于各地。以便达弘化之功能。
(2)佛雕,如佛光山的大佛、净土洞窟,虽说有观光意味,但亦有其独特之眼光,正面而言:对所有至寺院的信众有教育之功能,于内而言,则可广吸收信众及增加经济来源的力量。如于建筑上雕上“西方世界法界图”、佛光山大佛等,非但具弘化之意义外,于生活上亦可予信众带予生活情趣。
(3)文物陈列室,乃指文物、艺术上的建设,且于布教立场而看,亦具经济、软化……之特殊功能,即而言:“无言的软化”。如福严精舍,将设“印顺导师之文物陈列室”,可见其具眼光。因印顺导师乃一代思想家,其文物陈列室,可列其一生事迹,可供后学者瞻仰。又如中正纪念堂,乃明蒋公中正先生之一生的功迹,与音乐厅交配铺设。即文物与公共场所配合,其副带功能可吸收更多群众以达更广及的软化。
(4)信徒活动中心,于中必须考量其用途、便用方式,格局大小等。即于中必须很多格局、卫浴设备、礼堂、办公室、寮房、照明设备等皆必须考量其用途、便用方式,是否合乎现代化,方便信徒令其有活动空间。如院前是否设广场,使信有停车之便益。但此必须设立弘化之性质,如办讲经、活动而设立。因于中十分繁复,应令辟课程以详述之。
(5)骨塔,乃应信徒之需,且寺院周遭亦需号召力,以骨塔来为吸引信众至寺院来纳骨,一方面可成为基本信徒,另一方面亦具有经济来源之力量。
(6)文物流通处,即把佛教艺术、法器流通,其具弘化之功能。
(7)文化、慈善、教育、事业机构,此于建筑上,则必须考量其空间及内修之配置,此甚为复杂,非于我们讨论“道场建置”问题之范围内。如和南寺之多媒体文化事业,若发展文化事业,则必须考量其与内修空间作如何配置。若考量大型本山为制度,约二、三甲地即可完成,但必须立于寺院主体而建设,而于整个精神内容作一增减。若考量布教弘化,于大雄宝殿、客堂可作适度的删减。
四、运作进行与管理
㈠阶段性发展与规划
即建置道场、布教所之前,应作全面性或局部性的规划。先视道场之需,而作大小或小大等层次阶段性的规划及发展。次则考量寺院整体的运作,如佛光山,乃先建大悲殿、朝山会馆::依次而规划,然其由宜兰雷音寺,高雄寿山而见得其阶段性之发展。以上所言,乃考量若单一结构的道场则必须考虑其整体规划之协调,或考虑两个不同结构道场的转境方式。然部分与整体的建置如何调配,可视各院之人力、经费……等因素而作考量。其采由布教所而后发展成本山,此即个体的规划,渐至本山整体的设置及规划。或由本山制度先完成,而后分支的布教所规划等皆属阶段性发展与规划。
㈡经济来源—建置之基本动力
寺院经济,需要各种不同的管道而集。然若建置道场,于寺院经济方面,必须作一评估。于来源方面,则必须作一规划与开发。虽言金钱乃障道之物,但于众生弘化方面亦须大笔资金。此单元可另辟课程再进入探讨。
㈢依需要而先后顺序建置
此乃依常住发展之先后顺序而建置,如清凉寺,先建大悲殿,相信其必有所意义存在。观世音菩萨感应学佛者不可不相信感应。又如佛光山,依其“需一而考量,建置“朝山会馆”,把佛光山视朝圣之精神发展而建立。
㈣督建策划执行
一个道场有佛教理念,经费充裕……等之后,最重要的督建策划执行,由谁来施行呢?如圆光寺之庭园,菩萨皆有专人设计,但其完成之监工,其人选必须物色合适之人才,方为重要之举。
㈤实际运用与管理人力—达成建置之绝对条件目的
道场建置若完成,则必须考虑其如何运用及实际管理之问题,于中不但牵涉人力、经济外,更牵涉寺院人才如何开发,然目前可另辟“佛教人力发展学”来专门性的探究。无论如何,住持佛法、完成佛法,使僧众修成佛法,皆必须有“人”。故于中更必须考量人力与建置发展相互配合。此方可达成建置之绝对目的—令佛法住世。
㈥一物多用、一物分用、专物专用
即一种预期道场的充分在“专物专用”且有绝对的功能之下,方达成此的理想,然于未达成理想,或阶段性理想之前,我们于使用方面,必须有所变通,有“一物多用”、“一物分用”之情况,故此时则必须有所调配。如出家人的禅堂,往往亦让在家众来打佛七,此皆有可能性。然以上所提乃运作进行与管理之几点,此经整理后,想必有一整体的观念,以供大家参考。
摘自《僧伽》第1卷第3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