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石佛古道
你知道觀音山有個日據時期遺留下來的石佛古道嗎?原有的卅三尊佛像現在剩幾尊?
台北縣八里鄉淡水畔的觀音山,在日據時代就是一座很有名氣的聖山,標高雖僅六百一十六公尺,但地靈人傑,又有名剎老僧,正是「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民國七十四(一九八五年)年陽明山國家公園成立,因觀音山的濫墾濫葬導致自然景觀及水土保持遭到很大破壞,而將觀音山摒除於國家公園之外,嗣後省旅遊局有鑑於此,並咸認觀音山區仍有很大的觀光潛力,乃於民國八十年(一九九一年)十二月設立觀音山風景區管理所,成為第一座百名山劃入風景區。
西國卅三所巡禮
觀音山以象形得名,從淡水、小坪頂一帶觀看,宛如觀音佛仰臥水面,飄逸中帶著莊嚴。
大正十五年,日本內地各佛寺捐募了三十三尊石刻觀音佛像來台,而在這第三十三尊佛像的「十一面觀世音菩薩」後,有一尊披袈持缽栩栩如生的雕像,名為「花山院法皇」,他是日本古代的一位高僧(華山法皇),攜同佛眼上人巡禮近畿(日本關西一帶)諸國的觀音道場,而唱出「三十三所」這一信仰口號。
日本的西國三十三所巡禮亦延伸至台北的觀音道場,而沿著西雲禪寺到凌雲禪寺設立了「台北西國三十三所」,亦建立「靈場建設紀念碑」於開山院內,同時日本和台灣內地只要塑造有三十三尊觀音之處,便增設一尊華山法皇像殿在其後,以茲對初倡此種巡禮開創者的一種追念。
昔時的朝聖並沒有像現在這麼便利,在公路未築之前,台北市的朝山路線大都由圓山或台北大橋河邊乘船到成子寮,捨舟就陸。
由成洲路登「外岩」的西雲禪寺,成洲路原為通五股大道,現在改為成泰路。
棄舟就車訪古道
現在讓我們仿古人朝山禮佛的路線和心境,走一趟名山古剎之旅。惜未能乘舟只好搭三重客運至成子寮下車,沿成泰路三段前進,在五股鄉農會成功辦事處(三一一號)前西雲禪寺牌坊右轉上山,續沿西雲路一八五巷上山。
一路上映入眼簾的不是日製的石燈籠就是石刻觀音像,很有日本味道,在西雲禪寺前可看到第二、三番石觀音,第一番已散失。
禪寺正殿前庭右側第四番石佛身不見,只剩基座,第五、七番則早已散失。大殿後則為第六番,旁有觀音神泉,據說可治人眼疾。第八番在寺前庭左側,第九番則為韜園門內左側的「不空(羅(隹去掉)+肙)索三目八臂觀世音菩薩」。
順著寺旁五股鄉示範公墓東北行,於賈墓左側小路邊,可看到第十番「二臂千手觀世音菩薩」,由此穿越公墓到凌雲路一段一四九巷口接上往觀音山的公路,經中坑先左轉中直路約數十公尺可看到右側有一石棚,續前行進入中坑的蝴蝶花廊,該花廊入夏後蝶群不少。
石佛僅存十七尊
沿中坑凌雲路三段續往上行,來到觀音山站。沿石階而上,經報恩亭在右側可看到第廿一番的「聖觀音菩薩」。續行二十多公尺遇叉路可先左下參觀名剎|凌雲寺,及寺旁的一株三百年歷史的老茄苳樹和老土地公廟。折回原叉路續行,沿途可見只剩基座的廿二、廿三番。
上至凌雲禪寺舊殿前,可見十七、廿四、廿六、廿七、廿八等五座石觀音,最後沿西行,先不上硬漢嶺,經楞巖閣到終點的開山院,庭院內除有一株近百年的銀杏老樹外,尚有兩尊石佛卅二、卅三番,庭院外涼亭處有一「花山院法皇」,總計卅三尊石觀音現僅存十七尊,其餘不知散落何方?
朝山禮佛後行有餘力可再上登觀音山,一覽名山盛景。遊罷觀音山,爾今何事最相宜?念佛、念法、念僧也,佛法僧為佛三寶,畢竟人的一生中免不了「無事不登三寶殿」!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