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何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何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

  众生,亦译作“有情”、“有情众生”等,泛指一切生命存在,以人类为主,包括一切有生命的动物,佛教所认为的众生与现代的生命有很大不同。在它看来,世俗世界的一切众生,可以从大的类上分为六种,也就是天、人、阿修罗、畜牧、饿鬼、地狱、合称“六道”。六类众生分处欲、色、无色三种世界之内,又可分成许多更为详细的种类。如天可以分成欲界天、色界天、无色界天;人可分为四大部洲;地狱可以分为八大地狱、十八地狱等等。佛教认为,一切众生之生死轮回,总不出此三界六道之外。

  佛性,亦译“如来佛性”、“觉性”,原指诸佛的本性,后发展成为众生成佛的可能性、因性、佛性种子等。

  早期的佛教理论基本不谈佛性问题,而是以因缘、因果为中心,组织佛教的各种理论,认为一切众生,皆为自身业力所迫,生死轮回于三界六道之中。故佛教当时的中心问题是如何截断因果,从世俗的三界中超出,进入无因无果的出世间。后来大乘佛教兴起,打破了世间与出世间的界限,否定在世间之外别有一个出世间存在;加以阐扬普遍佛性论的佛性思想出现,遂使众生佛性问题成为一个中心问题。佛性思想的看法认为,佛法是一种永恒的真理,是一种普遍的存在,能投入到一切万物之中,也能与一切众生相应符会。这种普遍的真理,一般可称为“真如”,当它显现在万物之中时,就是万物的“法性”。呈现在一切从生之内时,就是一切众生的“佛性”。由于“真如”是普遍的,所以“佛性”也就是普遍的。一切众生,无论其性质善恶染净,都会先天领有“真如”,即先天具有“佛性”,先天具有成佛的种子,这就是“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理论基础。

  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意思就是说,一切众生都先天具有成佛的因性种子,都具有成佛的可能性。温和地说,它意思就是说人人都可以修行成佛。极端地说,则意为每个人都先天就是佛,不待修行而与佛完全一致。

  众生能否成佛,是大乘佛教的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小乘佛教一般不考虑这一问题,因为小乘一般以修证阿罗汉果为最高目的,不主张众生能修行成佛。初期的大乘经典开始提出了这一问题,如《般若经》说:“心性本净,客尘所染。”意思是说众生的心是本来清净的,只是因为“客尘”(外界的烦恼)所染才变得不净。这种“心性本净”思想的提出,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思想的出现打下了基础。至中期大乘经典,如《涅槃经》、《胜鬘经》、《如来藏经》等,便明确提出了这一思想。如《大般涅槃经》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易。”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都能成佛,而佛性同时又是常住不变的。《大般涅槃经》集中体现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根本思想,一般被称为“涅槃佛性论”。

  由于涅槃佛性思想与印度以“无我”为主体的佛教思想相冲突,故未能在印度本土广泛流传,但却在中国得到了极大的流传和发展。当涅槃佛性论在两晋之际初传中国之时,出现了以道生为代表的经师,专治涅槃,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学问,被称为“涅槃学”,影响了当时许多著名的学者,并在当时掀起了一次大的学术讨论,成为中国佛教思想的主流。后来的大乘各派,多从佛性学说中汲取营养,以充实发展自家的学说。随着中国佛教各宗的出现,对佛性概念的解释开始了有了不同,对“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也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总的来说,对众生佛性的问题一般有两种主张,一种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可以成佛。主张此说在印度有《涅槃经》及如来藏系统的各经典,在中国则有以道生为首的“涅槃师,”以及后来的天台宗、华严宗和禅宗。他们所以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根据于“真如遍在”、“佛性常住”的原理,认为佛性非常非断,非内非外,遍布一切众生与万物之中,故即使是断绝善根的“一阐提”(意为断除一切善根之人),其佛性仍在,也能成佛。另一种认为,众生中一类人即“一阐提”是没有佛性的,不能成佛;其他众生的佛性也有渐次之别。主张此说在的印度有瑜伽行派,在中国则有法相宗。他们的主要依据是印度著名佛教学者世亲所说的五种姓说,认为声闻种姓的人,通过修习四谛可得阿罗汉果;缘觉种姓的人,通过修习十二因缘可得辟支佛果;如来种姓的人,通过修习波罗密多可得佛果;不定种姓的人,得果不定,或阿罗汉果,或辟支佛果,或是佛果;无种姓的人,因其断绝一切善根,终无出世功德,故展转复坠恶趣,永远不能成佛。而在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各家之中,对佛性的解释,以及对于获得佛性的方法,也有各自不同的说法。 有的主张顿悟,有的主张渐修。 在主张顿悟的人中,则又有大顿悟与小顿悟之别。各自的修行方法常常因之出现不同,表现出自家独特的宗门风范。

  总之,“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中国佛教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理论问题,它把成佛的可能性交给一切众生,保证了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从而使佛教更加具有了普遍意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