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了彻诸法实相之《宗镜录》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沈仁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宗镜录》是永明禅师撰著。永明禅师是古佛应现。大慈大悲之愿力,圆明了彻之佛智,无微不至之善导,集菩提道大成之广论于《宗镜录》。
  相传:国王开千僧大会斋僧,斋僧结束后,国王问永明禅师:今天千僧大会,有无圣贤僧来应供?永明说:有。今天坐首席的是定光古佛。国王闻之,立即派使者追之。寻到一个山洞中,见到那个坐首席的老僧,恭称他“定光古佛”,请他进宫。老僧说:弥陀饶舌!便圆寂了。使者急报于国王,国王又立即使人去找永明。使者飞奔回来报告国王:永明大师也圆寂也。由此古来丛林祖师一直信传永明禅师为阿弥陀佛应现。永明禅师11月17日诞生之日,公定为阿弥陀佛圣诞日。
  永明禅师(904—975)72岁坐化。出家前曾为钱王之税务官,大量放生,动用库银巨万,被判处死刑。斩首时,神色安悦。钱王赦令出家。出家后,严守戒规。精进于定慧之学。天柱峰入定,小鸟在衣褶里巢栖。参谒天台圆宗德韶国师,韶国师密授“三世诸佛之师之‘诸法实相’”①密契法华妙旨于日行。
  永明禅师生平精进读诵《妙法莲华经》。金华天柱峰,诵经三年。天台国清寺德韶国师座下,先后结戒坛修“法华忏”②持续诵读法华经一万三千部。每日循序环行一百八件佛事:(日日数件。接续累列)周而复始,循环不休。每夜往别峰行道持念阿弥陀佛十万为“无上深妙宝王禅”。天乐迎空供养。此之日夜二行,数十年如一日。正如迦叶尊者之头陀行,一百二十岁了,世尊劝其歇,为法轻身,终不动摇。
  于奉化雪窦寺,邀请“万法唯识·三性三无性之唯识宗”、“一真法界·十玄六相之华严宗”、“一念三千·三谛圆融之天台宗”研讨会。结集《宗镜录》百卷。
  《宗镜录》在明、清间,数数校读,重刻新版。深崇研究的清王雍正,赞为“震旦宗师著述中,第一妙典”。
  《宗镜录》于佛教正法之流传弘化,承前导后之功德,宏赞莫穷。永贻诸后云尔。
  本文以七节撮要罗献,阐明《宗镜录》诸法实相——一乘如来藏心性。
  一、 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二、 弘宣般若波罗密
  三、 点睛明示:如来藏为一心之本源实体
  四、 灵山心印为诸法实相——妙法莲华奥典“一乘实相”以天台圆顿宗为总纲
  五、 直向“刹那”了却——不畏历劫普贤愿行
  六、 《宗镜录》奉勅重刊·后跋之微言
  七、 附文:《灵觉妙心颂》
  《宗镜录》一百卷,罗集“藏经、宗典”浩瀚文字般若。谓于一真如界中:开三乘五性,或见空·自证果(此谓声闻)。或了缘而入真(此谓缘觉)。或三祇熏炼,渐具行门(此谓别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或一念圆修(修德三因)顿成佛道(大乘因·即诸法实相。大乘果·即诸法实相。修德三因即性德三德)。慧思于智者大师代讲《大品般若》一心具万行,忽生疑。思言:汝向所疑者,乃《大品》次第意耳。非是法华圆顿旨也。吾夏中:一念顿证,诸法现前。吾既身证。不必有疑。一念顿证:三千现前——此是一切诸法真实之相,名诸法实相。智者大师于天台华顶峰十年头陀行,遭强软二魔,深观实相:降魔证道,明星出现,神僧为之证定:是名一实谛(解脱德)。般若观照(般若德)。同体大悲、无缘大慈为自性法身(法身德)。三一圆常,名常寂光。故永明禅师谓之“一念圆修·顿成佛道”——天真性德,名天真法身佛。缘、了、二佛性:系修德功成,性德方显之离垢之佛。“福德、智慧、二庄严之圆满报身佛”。故谓“一念圆修(圆明无垢同时发·光照三千大千中)”。斯则克证有异,一性非殊。因成凡圣之名,似分真俗之相。(此“事上”名相:冰、云、一湿。镮、鍊、一金)。若欲穷微洞本,究旨通宗,则根本性离·毕竟寂灭。绝升沉之异。无缚脱之殊。既无在世之人。亦无灭度之者。二际平等。一道清虚。识智俱空。名体咸寂。迥无所有。唯一真心。(卷一,2页)。《宗镜》论真心根本不动——周圆弥满无间无际。如是则非是色灭为空。实相“森罗万像·即色真空:性德。”点为如来藏性。体即藏心。了本如(寂灭真如)是。而真净觉业(明行足)则成实相果海称性常住之毗卢遮那“本住法”、“缘自法”③上上常寂光。
  《宗镜录》广泛录集菩提道之佛语祖偈。善巧地示教利喜悉檀。其殊特处有三:一、构句双明:一长句中,前是宗述,或华严或唯识。接承一乘诸法实相——天台之五时八教,巧妙双明④。二、初中后无非纯金。三、卷卷如破大千微尘,露出佛日中天,了无侧影。圆明寂照·明暗不相除,显出佛菩提。
  例:卷二,29页·一切皆取,于理为胜。是知唯识之理,成佛正宗。故云万法唯识。述《宗镜》之正意:穷祖佛之本怀。(此依唯识“宗理”。接之复举法华涅槃):唯以一法逗一机。更无别旨。故法华经云:“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大涅槃经云:“狮子吼者·是决定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众生亦尔,悉皆有心·凡有心者,悉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问: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者,此该万法者,应别立真如为宗。答:真如是识性。识该万法即是“有”焉。无为无法,平等之性故。经云:未曾有一法而出于法性。
  例:卷二,28页·举华严经:“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此引华严之“宗义”。接之复举天台圆三谛):法界即中也。虚空即空也。心佛即假也。三种即佛境界也。是为观心,仍具佛法。又,游心法界者:观根尘相对,一念心起,于十界中必属一界。若属一界,即具百界千如法,于一念中悉皆备足。此“心幻师”于一日夜,常造种种众生、种种五阴、种种国土、所谓地狱界假实国土、乃至佛界假实国土。(此即天台“众生、五阴、国土、三千世间”——百界千如“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在一念、同在一尘、同在一名)。又,如虚空者:观“心自生心·不须藉缘有心”:心·无“生”力(不自生)。——心无“生”力。缘亦无“生”(不他生)。心、缘、各无。合云何有(不共生)?合尚叵得。离则不生(不无因生)。尚无“一”生·况有百界千如法耶!以心空故(性空):从心·所生一切皆空(相空)。此空亦空(空空)。若空非空(即空无空):点空设假(空即假中)。假亦非假(假即空中)。无假无空——毕竟清净(双非双照·圆明常寂照)“唯一念真如法性”(如意圆明即当人一念之本性)。造止。三观“万行乃至十方虚空·尚从心变。岂况空中所生物像”。《楞严经》颂云: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
  例:由自利故,发智德之原。由利他故,立恩德之事。成智德故·则慈起“无缘之化”。成恩德故·则悲含“同体之心”。以同体故:则心“起”无心。以无缘故:则化成大化。心起无心故·则何乐而不予。化成大化故·则何苦而不收。则利钝齐施,怨亲普济。遂使三草二木咸归一地之荣。邪种焦芽同霑一雨之润。乃尽善尽美,无比无俦。可谓括尽因门。搜穷果海。故使创发菩提之士,初求般若之人:了知成佛之端由,顿圆无滞。明识归家之道路,直进何疑。或离此别修,随他妄解,如角取乳,缘木求鱼,徒历三祇终无一得。若依此旨:信受弘扬、明行、如大白牛(圆中、真空、妙假)其疾如风。疾届宝城,忽登觉岸。——披迦叶之上衣。坐释迦法空之座。登弥勒毗卢之阁。入普贤法界之身。能令“客作贱人”全领大富长者之家业。忽使“沉空小果”顿受如来之记名。(卷一,4页)
  例:上根利智,宿习故:生而知之。才看题目之“宗”字,会“万流归性海。万法归宗镜”。已全入佛智海中。永断疑根。顿明大旨。则一言:无不略尽。摄之无有遗余。若直览至一百卷终——乃至恒沙义趣,龙宫宝藏、鹫岭金文,则虽千万殊说:更无异途。舒之遍周法界,捲之唯是一心。本(根本不动智)之捲、末(差别后得智)之舒、皆同一际·终无异旨。或有隔此“无宗之宗”——都谓“迷情妄兴取舍”。(卷一,12页)
  复次,《宗镜》殊帜:圆宗:——卷六十一,971页:今宗镜之所录,但示初机:令顿悟圆宗。
  卷一,5页:圆宗·难信难解。——是为第一之说。被最上之机。⑤
  卷一,8页:凡称知识,法尔须明佛语:印可自心。若不与了义一乘圆教相应,——设证圣果,亦非究竟。
  卷一,11页:此无碍广大法门,如虚空非相,而不拒诸相发挥。似法性无身。而匪碍诸身顿现。如华严须以“六相义”:则“断、常、之见”方消。用“十玄门”:则“去、取、之情”始绝。又,若实得一闻千悟,获大总持。即无须假“言诠解释”。了知“船筏为迷津者设。导师因引失路者指”。故:凡关一切言诠,于圆宗开佛眼之“为实施权·开权即实”妙示,皆为未了。何者?文字性离当处圆脱。犹如“钻木令出火·污泥生红莲”。
  卷六十五,1021页:此《宗镜录》唯论一实。如《法华经》以实相为体。
  〖正述〗一、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
  《宗镜》卷十三,199页云:此宗镜录,是一乘别教不思议门。圆融无尽之宗。
  所谓别教,乃主举华严。傍并法相。由于唯论“性起”。不论“性具性恶。性善性恶是佛性异名”。独法华涅槃佛知见:诸法一实相。大畅佛怀之圆宗:如《天台传佛灵山心印记》《性善恶论——六即性恶》《抉四眼翳膜——金刚錍》及四明尊者诸论述。皆深阐之。世谓“荆溪不出,圆义永沉。知礼不诤,台妙旨亡”。今《宗镜》以别教不思议门者,良以“如来藏心性”为华严、唯识、天台、统一之共识:心佛众生共一如来藏性。《宗镜》于文中除了大量引述天台“性具”佛菩提、佛知见、文字外,也藉“点如明假”如“夜睹明星”示之:卷九,136页:举要言之,此心即具一切菩萨功德,能成三世无上正觉。若解此心,任运达于止观:无发无碍即是观。其性寂灭即是止。止观即是菩提。菩提即止观。如上广赞发此圆信菩提之人·实为难有!若凡夫、外道、迷于此心,而为“分段生死”。藏、通、二乘背于此心,而作“有余涅槃”。乃至通教菩萨,始发大乘之人,体于此心:只成“自性之空”!别教菩萨(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至大乘之终乃悟此心!虽见“不空”为十法界之所依,然不知“性具”。(性恶即是佛性。三道以止观安之,当处三德)。总昧“即今未具”——犹须假以别修:次第生起,“如华开敷”。昧故,终不能于华敷处顿见莲实。《宗镜》云:俱不能识知自心“应念顿圆·平等正性凡圣共有,一际无差别也”。以不识故,皆不能发此“无上无等最胜广大不可思议菩提之心”。所以“同体无缘之悲愿、无上三藐三菩提真净明行”。俱不具足。若一发此心,功德无际。念念圆满十波罗密。
  《宗镜》正为开示此心:开“一乘别教之教权(缘理断九。隔别次第缘修)”。示“无上无等最胜广大不可思议菩提之心”。名:别教不思议门(卷九,136页)。
  天台圆顿一乘开佛知见之人,如演若于古镜之前,狂心顿歇:本头非得。深挑“见”刺。永截疑根。不运一毫之功,全开宝藏。匪用刹那之力,顿获“龙女献佛之珠”。名为一乘大寂灭场。是真阿兰若正修行处。此是如来自到境界。诸佛本住法门。是以卷一,4页·永明古佛普劝后贤,细垂玄览此《宗镜》,遂得智穷性海。学洞真源。
  《宗镜》以华严杜顺(文殊应化)立“自性清净圆明体”·即如来藏中法性之体为宗。从本已来·自性满足。无始时来·自性清净。具足种种“过十方界极微尘数性相功德”——众生实际“理即”之地:无生无灭,常寂灭相。(卷一,6页)
  真心自体,非言所诠。“湛如无际之空虚,莹如圆明之净镜。毁赞不及,义理难通”(卷二,30页)。此为《宗镜》所录“一心实相常住法门”(卷二,20页)。信此法即自觉圣智,即凡即圣。众生闻此“摩诃衍之甚深极妙广大法门”已,即其心中,不疑畏。不怯弱。不轻贱。不诽谤。发决定心。发坚固心。发尊重心。发爱信心。当知是人真实佛子。不断佛种。不断僧种。不断法种。常恒相续。转转增长。尽未来际,亦为诸佛亲所授记。亦为一切无量菩萨之所护念故(卷二,20页)。
  一心者:如来藏即一心之异名。谓:真妄、染净、一切诸法,无二实性,故名一。此无二处,诸法中实。不同虚空。性自神解。故名心。是以若于外别求。从他妄学者,犹如钻冰觅火。压砂出油。(冰、砂、非火、油之正因)。欲求济用,徒劳功力。又,若但渐修行、空住权乘、则似作画无胶。泥坯未煅。终非坚牢。欲求究竟不坏:真常真乐真我真净无上果报,无有是处。若能谛了一心,不妄外求,如从木出火,不坏正因,速得成办。(卷二,27页)。若入宗镜,才发心时,非唯行成。理即顿具。便同古佛。一际无差。(卷二,28页)以上诠一心为宗。
  照万法如镜者——宗镜设问:以心为宗,理须究竟,然约“有情界”:似分真妄,则不可混同,滥于圆觉。真伪俄分则如砂、米同炊,生熟大异。未审以何心为宗?答:如是。此妙难知,唯佛能辩。只为三乘慕道,“见”有差殊——错指妄心为真,必认贼作子,劫尽家宝。取“鱼目”为摩尼珠。智眼“空”迷,遂使愚痴之子,陷“有”狱之重关。邪倒之人,溺 “见”河之骇浪,戏论炽焰于朽宅。卧大梦于长宵。迷心迷性,皆为执斯“缘虑”作性,遗其本明(卷三,40页)。——永明禅师于卷一开门见山出其根源: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最初不觉。忽起动心,三细“转、现、”:识精元明,能生诸缘(能生万法)。——遗其本明(本觉圆明之性)顿起根身。《圆觉经》云:一切世界,始终生灭,前后有无,聚散起止,念念相续,循环往复,——种种取舍皆是轮回,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若免轮回无有是处。虽终日行而不自觉,枉入诸趣(卷三,41页)。
  自性清净本觉,以其无起无生·自体不动:不为生死所染。不为涅槃所净。此清净体——是八识之精元:本自圆明。此心难解难知(解知思想是浪。非本明“湿性”)。唯佛能辩。能辩者佛。卷二,30页己云:真心自体,非可知见。非可知·故非言所诠。非可见·故见见非见。依先德方便,约相分别,“心”略为五义:1、远离“所取差别之相”。2、解脱“能取分别之执”。3、遍三际(过、现、未)无所不等。4、等虚空界无所不遍。(空生大觉中,如海一沤发。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三有皆泡影。闻复·“翳根”除。尘消·觉圆净【此是“从假入空观成”】净极光通达。寂照含虚空。却来观世间,犹如梦中事)。5、不堕“有、无、一、异”等边见。超“心行处”。过“言语道”。此无住灵觉妙心,双泯二谛。故无“出:俗、入:真”之异。既无出入不落有无。经云:心处无在。无在之处·唯是一心。(卷三,30页)
  一心之体,本来寂灭。不可以“有、无、处、所”穷其幽迹。不可以“识、智、诠、量”谈其妙体。——唯有入者,只在心知。“性起”功德无量无边。岂可以“有”量之心,窥“真空冥寂”:任尽神力,未述一毫。以信入之者“自觉圣智,净智妙圆”悉皆现证:即凡即圣感应非虚(卷二,31页)
  故湛如无际之空虚。莹如圆明之净镜。毁赞不及。义理难通。——照万法如镜。
  二、弘宣般若波罗密
  《宗镜》以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必然地弘宣般若波罗密。般若者:圆明常寂照也。《大智度论》云:若不见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亦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则得解脱。若不见般若,是亦得解脱。《辅行》卷二,三十四页荆溪注云:迷于法相,遗其本照。即不见般若——不见般若故被缚。于法起遍计执:起“见”——不了法性。是则见般若被缚。称性了知法性。是则见般若解脱。见无见相,知法常无性。即不见般若解脱。
  卷一百,1519页云:若有人尽形寿供养十方佛,不如为他解说般若义。此中说胜因缘:三世诸佛皆学般若成无上道。乃至教恒河沙世界中人,令得声闻、辟支佛道。不如为他人演说般若波罗密义。——诸贤圣皆从般若波罗密出故。
  卷九十九,1501页引《般若灯论序》:原夫万物非有。一心如幻。心如幻故虽动而恒寂。物非有故虽性起而无性。是以圣人说如幻之心,鉴非有之物。了物非物。物物无性。知心无心。心心体寂。洞达实相:会其元而亡其所寄。分别戏论(诸法戏论之粪)不待遣而自除。无得观门。弗假修而已入。——发心毕竟。荡荡兮不出不在无住无依者焉。金刚佛日普光明照。入宗镜寰中,见如来藏性:菩提道果,应念俱成。是名自觉圣智,净智妙圆。
  三、点睛明示:如来藏为一心之实体
  宗镜一百卷,1520页谓首楞严经以如来藏心为宗。如来藏者,即第八阿赖耶识——《严密经》偈:如来清净藏,世间阿赖耶,如金与指环,展转无差别。以诸佛了之成清净藏。异生“执之”成阿赖耶。经谓众生根本无明即诸佛根本不动智。如真金随工匠炉火之缘,标“指环”之名,成圆小之幻根。金体不动。名相妄陈。类:真心随众生染净缘,成凡圣之异名。现升、沉之幻相。心性寂灭根本不动。故名相本空。认假名而二见俄分。悟真体而一心圆证。迷悟在刹那间。昧之者历劫而浪修。达之者当体而凝寂。《宗镜》引法华经云:我灭度后,能窃为一人说法华经乃至一句。当知是人则如来使。如来所遣。行如来事。何况于大众中,广为人说。窃为一人者,私地为一人说一句。此说法华经者,则是从一心真如中遣来作使:告报异生直了“一如之理”。即是行真如中事。以真如无边,至一切处故。则所得法利亦随真如之性无量无尽。“当知是人与如来共宿,则为如来手摩其头。乃至入如来室。着如来衣。坐如来座”。(“当知……”全是法华经文)。永明古佛结云:以要言之:持法华经者,四威仪中,举足下足皆不离一心真如诸佛行处矣。复引《殃崛魔罗经》:若人(昔)过去曾值诸佛,供养奉事。闻如来藏。于弹指顷暂得听受。缘是善业,诸根纯熟,所生殊胜。富贵自在。(今)是众生今犹纯熟。所生殊胜。富贵自在。——由彼往昔曾值诸佛,暂得听闻如来藏故。是一大事:世尊默之四十二年于法华会上舍利弗三请三止,五千增上慢人退席方演:“如来常恒不变如来藏”。唯菩萨·人中之雄,能说“如来常恒不变如来之藏:护持正法”。我说此人,第一甚难。又,法华经见宝塔品云:若接须弥,掷置他方无数佛土,亦未为难。若以足指,动大千界,远掷他国,亦未为难。假使有人,手把虚空而以游行,亦未为难。假使劫烧,担负干草,入中不烧,亦未为难。我灭度后,若持此法华经,为一人说,是则为难。永明古佛结示:是知竭海移山,非无为之力。任使蹑虚履水,皆有漏神通。曷若开诸佛心:演如来藏,绍菩提种,入一乘实相常住门:能托圣胎,成真佛子。(上引法华经文,《宗镜》一百卷,1521页)。众生知有如来藏,故精勤持戒。净修梵行,心生决定性大欢喜,自知必定当作佛。若无如来藏者,空修梵行,如穷劫钻水,终不得酥,何况醍醐。故知入宗镜中见如来性。菩提道果,应念俱成。若背宗镜,不识自心,设“福智齐修”,终不成就。如求乳而钻水,离山凿金。任历三祇,岂有得理。如《宗镜》所录,前后诸文,皆是诸佛五眼所观,五语所说。无一言而不谛。非一义而不圆——可俟后贤,决定信入。(一百,1522页)
  《宗镜》卷三十四,551—552页云:心·是凡圣之宅。根境之原。只为凡夫执作阿赖耶识,成生死苦恼之因。圣者达为如来藏心。受涅槃常乐之果。
  阿赖耶有名无实。以情执有。不究竟故。当证圣时,其名即舍。如来藏心,则有名有体。以本有(非情执有)故,至未来际不断。坚固常住,不可破坏。如以金作环。环相虚,金体露现。如来藏作赖耶。赖耶相虚,藏性现。今众生以随情,执重,故多认赖耶。不信有如来藏。以不信故,自既轻慢,又毁他人,谤法之,无过此失。念念昧如来法界之性。步步造众生业果“异熟之因”。恶业日新,苦缘无尽。于安隐处生衰恼心。向解脱中成系缚果。……长沉三障,不出四魔,皆为不知如来藏心。失唯识之妙性(唯识之妙性:如来藏心也)。《宗镜》引妙法莲华经:背真慈父,佣赁外方,舍大智王,依投他国,是以诸佛惊入火宅。祖师特地西来,指真归而不归,示正见而弗见。都为“藏识”熏处,无始坚牢。执情厚、疑根深……当知一切众生悉有如来常住藏——《佛藏经》云:佛见一切众生心中皆有如来结跏趺坐。佛果尚具。余果亦然(《辅行》卷十八,印页1778)
  《宗镜》卷五,72页:唯识学,略有三种识:真识、现识、分别事识。真识(约不和合生灭。是如来藏。如来藏心、名真识。八识之真性,尽名真相)。晓法师释谓:本觉之心,不藉妄缘,性自神解。如迦叶尊者,久灭意根。圆明了知,不因心念。名“自真相”。约“不一”义说。又,随无明风作生灭时,神解之性根本不动如本:亦名“自真相”。约“不异”义说。
  如来藏为无始恶习所熏,名藏识(生灭与不生灭和合名阿赖耶)。《楞伽经》云:大慧,如来藏是善不善因。能遍兴一切趣生,譬如技儿变现诸趣。是故诸教皆如来藏为识本。故知心性即如来藏。此外无法。《唯识论》偈云:又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宗镜》明白曰:明知天亲亦用如来藏而成识体。但后释论之人,唯立不变。(“浑:眬眮真如·颟顸佛性”)则过归后人。以要言之,总上诸义,皆是真妄和合,非一非异,能成一心二谛之门,不堕断常,处中妙旨,事理交彻,性相融通,无法不收,尽归宗镜。问:真妄二心,行相各别,如何融会得入法性之圆宗?答:但了妄念无生。即是真心不动。此不动之外,更无毫厘法可得(《宗镜录》卷五,73页)。如经云:预流、一来果、不还、阿罗汉、如是诸圣人皆依心“妄有”。——《辅行》卷四,十七,(印页351)引经云:世尊言:我不欲令无生法中,有修道若四念处乃至八圣道。我不欲令无生法中,有得果若须陀洹乃至阿罗汉。智者大师准世尊意亦云:我不欲令无生法中,有色受想行识。我不欲令无生法中,有贪欲瞋恚痴。应知:若实妙湛总持不动:无生无不生。任运自在。
  四、诸法实相为灵山心印。妙法莲华奥典以天台圆顿为总纲
  慧思禅师,用金字写了二本经:一本金字妙法莲华经。一本金字大般若经。智者大师频讲金字般若经。初,于般若经“一心具万行”,忽有疑生,慧思曰:汝向所疑者乃《大品》次第意耳。未是法华圆顿旨也。吾于夏中,一念顿证:诸法现前。吾既身证。不必有疑。
  《宗镜》卷二,20—21页云:宗镜所录,一心实相常住法门——皆是曩结深因:曾亲佛会。甚为大事。非属小缘。法性功德无有尽故。《大智度论》云:三世诸佛皆以诸法实相为师。一切法中,心为上首。一切明中,心明为上。一切定中,了明心性,定中大定。法华经云:第一之导师,得是最妙第一法。卷二,28页:经云:一切众生具足三定。上定者:佛性也。能观心性,名为上定:上能兼下,即摄得众生法也。天台圆顿:六即圆妙——一切众生理具天真佛性:皆理即佛也。永嘉《证道歌》谓之“本源自性天真佛”。《宗镜》云:若入宗镜,才发心时,非唯行成。理即顿具。便同古佛。一际无差(卷二,28页)。信此心宗,成摩诃衍,同三世诸佛之所证:义理何穷!等十方菩萨之所乘:功德无尽。偶斯玄化,庆幸逾深。顺佛旨而报佛恩:无如先弘实相常住妙法——妙法莲华经·诸法真实相·是三世一切诸佛成佛之师。
  阐佛日而开佛眼,只在明心见性。此宗镜中,若得一句入神,历劫为种。况正言深奥,总一群经。印光大师云: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
  天台圆顿云: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诸法实相。因果一体——故以莲华妙性为经题:华开“莲”即现。华落莲成:《法华纶贯》八面云:华落莲成:譬废权立实“唯一佛乘,直至道场”。菩萨有行——见不了了。但如华开。诸佛以“不行(诸法无行,诸法‘如’义)”故,见则了了:华落莲成也。天台圆顿究竟即:从来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经云:犹如无际之空虚:明暗不相除。显出佛菩提。
  《天台传佛“灵山心印”记》:一念三千。如此三千:即“心具三千”、“色具三千”。(百界千如“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在一念、同在一尘、同在一名)。通依诸部。的在法华——盖由昔经,一有兼带之过。(华严“兼”。般若“带”。)二有隔偏之失。(华严“但大隔小”。方等、般若“偏于相对(方等)。或偏于绝对(但中真如)”。)——诸法实相:性必具相。有佛无佛:性相常住。法华云“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是为实相常住法门。佛住甚深真法性《宗镜录》卷二十二,339页:一切众生皆住法性三昧。《净名经》众生如,弥勒如。一如无二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不可复得。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可复灭。《圆觉经》:一切众生皆证圆觉。故妙法莲华经·非但纯一无杂(纯圆独妙:须臾闻之即得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法华经·法师品第十。)复能开粗即妙——客作贱人即大富长者亲子。衣里明珠即法王顶髻宝珠:独王顶上有此一珠:故功高理绝。经名妙法。莲华妙性实相——甚为难信难解。唯佛、余佛、乃能了彻决了。法华经云:佛灭度后,如是等经,受持、读诵、解义者、是人难得。若遇余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余佛者·法华经之称“开佛眼之自觉圣智”。具烦恼性·名余;知如来秘藏·名佛。
  《宗镜》卷十二。183页:法性寂寥,虽无诸相,无相之相(实相)不碍繁兴。是以“常如其性:依体普现”。若月入百川。寻影之本月:月体不分——即体之用:用弥法界。体用交彻。如如平等。故毕竟清净不可思议。卷十二,183页引云:《辅行》问:一心既具十法界因果,但观于心,何须观具?答:一家观门,永异诸说。该摄一切十方三世若凡若圣一切因果。既十法界因果俱由性起·故必观心。既一心三千(慧思身证)。三千即是性具。故必观具。由于佛法太高。众生法太广。初心难观。即心、佛、众生、三无差。取近易要故,令初学者先由“观一念第六识心”入手。具即是妙假法性。假即空(真空)中(圆中法界)。理性虽具,若不观之,但言观心即堕暗证禅师之过。小乘奚尝不观心耶!彼即由于迷“一心具足诸法”故。大乘如别教,彼教权,亦不知“一心具万行”,不知观具。次第隔别“缘理断九”。从初心来次第生于十法界。断亦次第。乃至大乘之终极方寤此心。彼虽见“不空”为十法界之所依,然昧于“性具”,藏识坚认“性起”:“即今未备。须假缘修方具足”。故全遗“灵觉妙心如来藏性:应念顿圆·平等中实。凡圣共有。一际无差”。是以《宗镜》卷十二。183页云:别教教权故,尚不识具。况识真空妙假!若不知妙法莲华“性具,性能,心如,心是”。何名“发心毕竟二不别”。成正觉已·何能现于十界身土!又复学者,纵知“内心具三千法”。不知我遍彼(诸佛·生佛)三千。遍彼彼(众生·生佛)三千。互遍互摄互融亦尔。苟顺凡情,生内外见。苟顺觉圣“应照理体本无四性”。而“四眼二智·森罗万像”。“佛眼种智·真空冥寂”。(《辅行》卷十八,二十五,印页1774)。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故永明古佛喟然叹谓:能知此者,依稀识“心”。——卷十二,184页。于宋时之山外派即是全昧此“我遍彼三千,遍彼彼三千之‘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互遍亦尔之深妙‘二造’双明”。——可鉴本文之七“灵觉妙心颂”注11、12。《宗镜》卷九,130—131页:大智圆明。覩纤毫而观性海:真原朗现:一尘之处以全眺全身——万法显必同时。一际理无前后。何者?由此一尘:虚相能翳于真。即是“染”也。由尘相:空无所有。即净也。由于尘性本体同如·即真也。由此尘相·缘生幻有·即俗也。由于尘相念念迁变·即生死也。由观尘·生灭相尽·空无有实·即涅槃也。由尘相大小皆是妄心分别·即烦恼也。由尘体本空。缘虑自尽。即菩提也。由尘相体无遍计·即小乘法也。由尘性无生无灭·依他似有。即大乘法也。——如是略说。若具言之,假使一切众生,怀疑各异,一时同问如来,如来唯以一个“尘”而为解释。深思!深思!若能观于心性之“一”——则是一道甚深。即正道之一。唯一之一。千佛同辙·古今不易之一道也。经云:一路涅槃门。一道出生死。“大佛顶首楞严王,具足万行,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犹百花共成一蜜。一真无上道。一心法门:如镜顿现全现。不待次第。更无前后。
  《宗镜》卷十三。200页:是知但运一心,广大无际。功德、智慧、二种庄严,六度万行,无不圆满。则知一毫空性,法界无差。一微尘中,具十方分。是以法华会上,十方佛国,通为一土。分身诸佛共座:同证一乘。法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持妙法莲华经即是持佛身。为十方过去、未来、现在、一切诸佛神力所护故。(法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
  《宗镜录》卷九十,全卷明示诸法实相。——天台圆顿法华涅槃。如涅槃秘藏不纵不横三佛性:解脱之法即缘因佛性。摩诃般若即了因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正因佛性。三点若并若别,不得成涅槃秘藏。我亦如是:解脱之法,亦非涅槃。如来之身,亦非涅槃。摩诃般若,亦非涅槃。三法各异,亦非涅槃。我今令一切众生及以我子、四部之众,皆悉安住秘密藏中。我亦复当安住是中,入于涅槃:——法身常。种智圆。解脱具。:一切皆佛法。无有优劣。故不纵。三德相冥。同一法界。法界外无有别法。故不横。能种种建立自在。故不一。同归第一寂灭。故不异。若一,则坏于三谛。若异,则迷于一实。在境则三谛圆融。在心则三观俱运。在因则三道相续。在果则三德周圆。即寂常照:般若德。即照常寂:解脱德。寂照之体:法身德。天台复以三轨类通:真性轨为一乘不思议妙体(法身德)。一切众生悉一乘故。观照轨为甚深般若德——(只点:真性寂而恒照:观照第一义空)。资成轨为毕竟解脱德。——(只点:真性法界含藏诸行无量众善)。即如来藏三法不一不异。天台《金光明玄义》广类十种三法:三道(惑业苦)、三识(真识、现识、分别事识)、三佛性、三般若(甚深般若、摩诃般若、实相般若)、三菩提、三大乘、三身、三涅槃、三宝、三德。
  《宗镜》卷九十一:十方诸佛,皆我本师释迦海印顿现——法华分身、有甚多净土、如来何不指娑婆净土而别令往弥陀、妙喜、思之思之!故知贤首、弥陀、等佛,实皆本师矣。贤首者即寿量品中:过百万阿僧祇刹,最后胜莲华世界之如来也。皆本师分身佛。法华开迹显本竟:释迦——即本门之毗卢遮那佛也。久远久远久成佛。
  五、直向“刹那”了却,不畏历劫普贤愿行
  直向“刹那”了却者,天台圆顿圆妙六即。上来诸述,《宗镜》已直了开示。一百卷,1522页:入宗镜中,见如来性,菩提道果,应念俱成。卷九,133页:大劫不离一念。色平等是佛力。色既平等·唯心如来藏义成。故知观心之门,理无过者:最尊最贵,绝妙绝伦。有刹那成佛之力。顿截苦轮之功。
  正解圆明。决定信入,有超劫之功。获顿成之力。虽在生死,常入涅槃。恒处尘劳,长居净刹。现具肉眼,而开慧眼之光。匪易凡心,便同佛心之知见。(仝上)——妙法莲华“开、示、悟、入、佛知见”也!
  卷十三。196页:普为生盲凡夫:令不著生死。眇目二乘:令不住涅槃。夜视小菩萨:令舍于权乘。罗(钻角取醍醐)别教菩萨:令不执教道。《宗镜》举法华经八岁龙女刹那成佛谓舍利弗“以汝神力,观我成佛,复速于此”。(一发心时:价值三千大千世界如意珠献佛,佛即受之。此示一念三千,如意圆明。因果同际。更无前后)发心毕竟二不别。是知才悟此法,因果同时。成道度生,不出一刹那之际。
  卷二,25页:宝藏处者,即众生心。才入信门自然显现。方悟从来具足。岂假功成。始了本性无差。非因行得。可谓最灵之物。至道之原。绝妙之门。精实之义。为凡圣根本。作迷悟元由。如万物得地而发生。万行证理而成就。诸门竞入。众德攸归。作千圣趣道之基。为诸佛出现之眼。是以若了自心。顿成佛慧。
  一百卷,1522页:大觉不思议绝妙境界,以此弘扬不思议无尽之福:悉用普施一切法界无量含生,同入此宗,齐登佛地。
  仁岩誓愿:永明禅师于国王斋千僧,向王泄示“定光古佛”。定光古佛谓“弥陀饶舌”。幽溪大师《天台山方外志》“圣僧考”之“丰干禅师”云:太守闾丘胤遇丰干禅师于京邸,问丰干禅师“天台有何贤可亲”?禅师答:国清寺有“寒山文殊。拾得普贤”。状貌风狂,歌笑不常。见之不识。识之不得取相。闾丘至国清寺,寒山、拾得方据火谈笑。太守作礼欲言,二人拍手笑云:“丰干饶舌!丰干饶舌。弥陀不识。礼我何为”。遂驰走不复还。是知佛菩萨常在人间。人自“无缘对面不相识”耳。云何不相识?佛视众生皆是佛。众生见佛亦众生也。
  《妙法莲华经·普贤劝发品第二十八》普贤菩萨云:若法华经行阎浮提,有受持者应作此念:皆是普贤威神之力。有受持、读诵、正忆念、解其义趣、如说修行、当知是人行普贤行。于无量无边诸佛所、深种善根。为诸如来,手摩其头。佛示普贤:若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若有人见受持、读诵法华经者,应作是念:此人不久当诣道场,破诸魔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法轮。击法鼓。吹法螺。雨法雨。当坐天人大众中师子法座上。如妙法华所说:顶受此经典。愿我于未来。长寿度众生,如今日世尊。道场师子吼。说法无所畏。誓持世尊嘱:广弘法华经。
  永明古佛录《宗镜》 唯弘灵山实相印
  见闻深信如法行 即凡即圣妙感应
  如是一乘无上道 湛瑩总持金光明
  尽未来际普贤行 虚空世界众生业
  四法旷远广无尽 我愿过彼遍性海
  六、《宗镜》奉勅重刊后跋之微言(微言:赞——发其“见”病。)
  《宗镜录》后,有“重刊后跋”,为清代朝臣超海等所添。彼云:初承校理之时,莫测高深之旨。自心是自心,宗镜是宗镜,寻枝摘叶。岂知皆世尊手内之花。窥户循墙,未由得礼弥勒阁中之佛,受转于语言文字,未脱见闻观知。此时亦一“镜中人”也。(赞:彼谓:“岂知皆世尊手内之花”。是说世尊举花示众之金色波罗花,众皆茫然,唯有大迦叶独会,示以微笑。世尊宣布: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净法。付嘱摩诃迦叶。《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是为宗下西天初祖。是知世尊示花,岂标“手内之花”?而超海但知为“手内之花”——“相”见之说,自性常迷全迷。——岩)
  既承皇上(雍正)朝夕提撕,发明本分,则谓三藏十二部总是“诳儿空拳”,八万四千门,无非“止啼黄叶”。穷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既了自心,何须《宗镜》,好与《青龙疏钞》,付之一炬。此时又一“镜中人”也。(赞:经论、法门、其实是指月之妙指,愈病之神药——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若依经解义·则三世佛怨;若离经一字·等同魔说。彼不循妙指以见月,却痴取如来之施方便“强毒”:“空拳诳小儿”·——意在令弗生法爱。应无所住。法性如虚空,不落有无。有无自尔。何能令生灭?复何须以弃、灭——岩)经云:我说十二分教,如空拳诳小儿。是事不知,号曰无明。
  复蒙皇上诲人不倦,及节应时,顿悟法体周圆,进得竿头一步,头头合道,物物合宗。乃知既了自心,一切如镜。若言打破此镜,只缘未识自心。从兹行“利他行”,不访无说中立说;行“自利行”,正好于无闻中显闻。所谓拾砾尽成真金,揽草无非妙药。焚《疏钞》者,正德山之败阙,制《宗镜》者,实永明之真慈。是乃此日(现在)“镜中人”也。海等现证如此,永明妙旨宁止于斯。(赞:彼贵此镜,不肯打破,心缘于镜如聚宝盆。若也执镜作自心,却抱“破砂盆”当聚宝盆而不觉。洞山和尚云:者个犹不是,况复张三李,真空与非空,将来不相似,了了如目前,不容毫发拟。正立之“圆成实性”,亦“胜义无性”耳。黄檗云:根尘识一十八界,束为六和合,归一精明。一精明者心也。《大佛顶》示为第二月者。学道人皆知此,但不能免作“一精明六和合”解,遂被法缚,为解所眚——不见般若。是故被缚。落囚第二月里。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不契本性。——岩)
  德山之焚《青龙疏钞》,缘其初闻宗下“即心是佛”,切恨此辈魔说,遂挑一担自解《金刚经》之《青龙疏钞》:兴师南下,决欲剿灭其人,捣毁其巢。中途于卖点心老婆子处,被老婆子拈彼金刚经一问,竟茫然不解三心。三心未了,于曹溪之一滴水也悬隔天边。丧然已觉《疏钞》只是一堆瓦砾。直至亲见龙潭,始洞识彻信“老和尚舌头”。反恨《疏钞》眚盲拟月,实有遗误于后学。既入实际,立弃知见。不复虚空钉橛。毅然当众一炬焚之。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⑥
  彼清臣竟以德山所焚《疏钞》谓“拾瓦砾尽成真金,揽毒草无非妙药”。等同于永明古佛之作《宗镜》——谓德山焚《钞》为败阙,不仅不识德山,更其昧于《宗镜》:古佛举镜譬——假物示秘藏。本性绝思拟。犹“见不自见”。若拟似一物。便全落眚翳。故此一大事,《普超三昧经·决疑品》:恒河沙等诸佛世尊所不能说。法华经世尊云:于道场知已。导师“方便”说。永明于僧问,云: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风来波浪起。日照光明生。——正是法华经“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知法:知——缘法生,法——缘知起。因缘互依之“有”,毕竟无性。波浪喻烦恼,光明喻菩提,皆从风来、日照、斯缘起。此镜“似况”本性,本性绝非如镜。所以者何?《圆觉经》云:寂静奢摩他,如镜照诸像;如幻三摩地,如苗渐增长;禅那唯寂照,非照非不照,如彼器中鍠。当知此三,是如来开示“方便三观”以便于会契真性。本性即三非三,一性无性“寂然无相迹,灵应遍法界”。纷纭森罗唯“眚见”影。岂镜能拟万一哉!(明镜譬真如门,镜所映影,譬生灭门。而本性虽为此二门所依,实际绝于况拟,绝非镜譬)。彼未经祖师印证,但于雍正皇帝提撕,于“镜譬”缘之,谓自得悟——岂不闻僧问永明:大圆镜。如何?永明正色曰:破砂盆。彼云“拾砾尽成真金,揽草无非妙药”——抹却四悉檀中“随情、随情智、随智、之知病识药”;昧不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中、各具各果各熏之二造双明”。纵使“镜”譬,于三藏、通、别、圆、各自“知见三千”。即使大开圆解,又有“六即”之悬。慧思禅师“一念顿证·诸法现前”而“损己益他·但登铁轮”。智者大师“深入实相·降伏心魔”而“绍续佛种·示居五品”。纵谓大悟“宗镜”——则聚宝盆即破砂盆,犹缘何茧蛰“镜譬为镜中人”·谓“若言打破明镜只缘未识自心”!若受此“见”,犹如长爪于世尊处·傲言“我一切法不受”。世尊问:汝一切法不受·此见受否?假如超海饶其明如八月十五之月光,如别教但破十二品无明。尚潜在三十品同体无明,名字不知,不见极极微细“依稀心量”(智障)。终非“佛日中天·了无侧影”。《圆觉经》云:性海圆觉非性性有。未出轮回而辩圆觉,彼圆觉性即同流转(与“所见思·俱同流转”:神变)。佛示:陀那微细识,习气如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说个“明镜”、说句“如如”、早已“鸡过新罗人不知”也。一念三千,观心、观具、故不住“妙假”·不落分段生死。不趣“真如”·不落变易生死,趋向真如亦是邪。圆明灵觉,横遍竖满,绝待实相——根本性离·毕竟寂灭:根本不在“镜内外中间”之处所。“镜内外中间之世界”绝不离圆觉而别有自性。《宗镜》卷二,30页云:既无出入,不在空有。故经云“心处无在。无在之处,唯是一心”。一心之体,本来寂灭。不可以“有、无、处、所、识、智、诠、心量”谈其妙体。是以天台圆顿“开六即之圆渐:常同常别故‘六’。常别常同故‘即’”。谓“若一念眠心”,以“镜中人也”为法界:一切法俱趣此法界。然是趣不过:全镜是我,我是全镜。何有“镜中人也”?虚妄。正因彼既茧蛰以“镜中人”揽为自心·三番以“镜中人也”之见出——堕外道六十二见本:镜大我小——“我在镜中”之谬。
  天台圆顿云:法界圆融体·作我一念心·故我一念心·全体是法界。
  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便是中,
  照忘何曾有先后, 一心融绝了无踪。
  七、“灵觉妙心颂”(附文。书于另纸)
  〖注文〗:
  ①德韶国师本天台圆顿宗。古传是“智者后身”。幽溪《天台山方外志》之圣僧考“宋·德韶国师”。——二师口义云:玄弼山君言“国师是智者”。智者大师之天台宗诸典籍散失外流。净光大师言于韶国师,师言于王,王遣使并赍韶国师之书,往新罗国,缮写备具而回。《志》云:起法堂都料净光大师是放生会首。而螺溪堂僧是所放之鱼。韶国师于永明精习数年,勇猛精进,乃密授以“诸法实相妙观玄旨”。永明宗“一乘诸法实相圆义”:大量引入《宗镜录》、《万善同归集》中。卷九,136页:举要言之:今《宗镜》正为开示“别教菩萨及通大乘人发此‘无上无等最胜广大不可思议菩提之心’”。融“华严之别圆、唯识之识体‘如来藏心’、‘南宗般若’、为一‘如来藏心性’”。
  ②“法华忏”——本空法师《烟水集》“修习法华忏之意义与功德”。及《修法华三昧忏法》证述忏文中,忏悔六根文,精妙奇绝,非世间语言。四明尊者法智大师曰:“六根忏文,非人师所撰,乃圣语亲宣。是本师释迦说”。普贤大士为三昧行者:示“除障法法”。盖由洞见众生起过之由,造罪之相故也。又一切罪无非实相。五逆八邪皆理毒法门——悉“性染之本用”。以此为“能忏”,即以此为“所观”。惑、智、本如。理事一际。能障所障皆泯。能忏所忏俱亡。终日加功终日无作。是名大庄严忏悔。若以此无生理观为忏悔主。方用“有为事仪为忏悔缘”。则正助合行。目、足、相资。岂独灭罪·即能证真。“下根获‘戒根’清净。中根获‘定根’清净。上根获‘慧根’清净。如觉心内发:智慧清净,通达十二部经,巧说无滞。或见普贤菩萨现身于前:即得三昧及陀罗尼。或于禅定中见十方佛:得无阂大陀罗尼。获六根清净普现色身,开佛知见,入菩萨位”。七塔寺住持根慧和尚专修法华三昧忏法。虔诚苦到,不惜身命。得佛光普照·见诸瑞祥。自名瑞光根慧。
  法智大师平生修法华忏,凡三七期:五遍。复同十人共修法华忏三年,期满焚身供养《妙法莲华经》,后为杨文公、驸马都尉李遵朂等竭力劝止守护,不得燃身。乃焚三指供养法华经。永明禅师修法华忏时,得见普贤菩萨现身慰安。八指头陀修法华忏七昼夜,见“大雪缤纷,空中忽见黄金色”。有声曰:我与汝在空王佛时,曾为父子。我因勇猛精进,已得解脱。汝为贪恋世情,懈怠修学故,至今仍未证果。举目四瞩,自身所立之山都为白骨人头堆成。而金色人提骷髅曰:知此是谁家旧物?乃汝往昔六道受生时之遗骨也。言讫而灭。
  ③本住法:《辅行》卷二十一。印页2079页:古先圣道,法界常住。如道趣城。道为人行,非行者作道。城由道至,非至者作城。经曰:士夫见平坦道,即随入城,受如意乐。我及先佛,法界常住,亦复如是。偈云:我某夜得道,至某夜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缘自、本住、故,我作如是说:彼佛及与我,悉无有差别。《宗镜录》卷六十一,970页。
  缘自法——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缘自得法究竟境界。是证“圣真谛实性”。离言说妄想者:不可思议也。离假名文字。离说、所说。想、所想。名、所名也。佛问大慧:彼城及道,并城中物,是彼入者所作耶?答:不也。士夫行人,但随“本有常住之道·至实相城。得于万德秘藏之物。以受如意涅槃之乐。本期涅槃,故如其意”。《宗镜录》卷六十一,970页。
  ④《宗镜录》卷五十六,899~900页云:第九阿摩罗识。三藏释云:阿摩罗识有二种。一、所缘即真如。二、本觉。即真如智。能缘即不空藏。所缘即空如来藏。若据通论,此二并以真如为体。《华严论》明《解深密经》说“九识”为纯净无染识。如瀑流水,多生波浪。诸波浪等以水为依——五、六、七、八等识,皆以阿陀那识为依故。又云:如是菩萨,虽有“法住智”为依止为建立故。此经意:令于识处便明“识体本唯真智”故。如彼瀑流不离水体而生波浪。又,如“明镜”:依彼净体,无所分别。含多影像——不碍“有”而常无故。如是自心所现识相,不离本体无作净智。所现影相都无自他内外等执。任用随智无所分别。又,经云:阿陀那识甚深细。深细者——引彼凡流“就识成智”(识体:本唯真智故)。不同二乘及渐始菩萨:破相成空。不同凡夫“系而实有”。——不同彼故。不空不有——何法不空?为智能随缘“照机利物故”。何法不有?为智“正随缘时无性相故。无生住灭故”。华严经则不然:但彰本身本法界“一真之根本智”佛体用故,浑真性相法报之海。直为上上根人顿示佛“果德一真法界本智”(智性即是色性)。以为开、示、悟、入之门。不论随妄而生识等(随妄而生识,亦虚妄故)。如法华经以佛智慧示悟众生,使得清净(本不污染)出现于世。故唯一乘“诸法实相”。不为若二若三。今《宗镜》大意亦同此说。但先标诸识次第权门,然后会同真智。然不即识。亦不离识。——但见唯识实性之时,方鉴斯旨:似“宝镜普临众像”。若“海印顿现森罗”。万法同时,更无前后。
  《宗镜》卷五十七,913页云:真心之性,随其义·开“体、用、”二门。即同《起信》立“真如门”、“生灭门”、——真如是体。生灭是用。然诸识不出体用二心,一、“体”心:是寂灭心。即九识体。二、“用”心:是生灭心,即前八种识之用。体用隐显说为二心,以用即体故:生灭即不生灭。体即用故:不生灭即生灭。体用常冥·体用恒现。识性是体,识相是用,体用互成,皆归宗镜。卷五十七,921页云:以识本是心之所成。故识无体。则是一心。——当知:境从识生。摄境归识。若通而论之,则本是一心。心不变随缘“为识”,识变诸境(俗谛)。由是摄境归识,摄识归心——既不变随缘“为识”:实随缘不变“唯一真心”。荆溪云:不变随缘名心。随缘不变名性。故曰:即九识为体,前八识为用。体用互成,皆归宗镜。
  《宗镜》卷六十一,详述:安慧立“自证分”一分。难陀立“见、相、”二分。陈那立“见分、相分、自证分、”三分。护法立“内二分:自证分、证自证分、为一性。外:见、相、二分为第二性”。《宗镜》设问云:唯心之旨,一分尚无。云何广说四分?答:四分成心·千圣同禀。只为安慧唯执“自证”心体一分,尚不识心。故为难陀所破。乃至陈那,执有三分,体用虽具,犹阙量果第四“证自证分”。唯护法,唯识圆义。一心妙门·唯识正理,四分具足。因制《唯识论》十卷。西天此土,正义大行。制此《论》终。寻即坐蜕。乃有空中神人告众曰:“护法菩萨是贤劫千佛中之一数”。故知非十方大觉,何以圆证此心。若不达“四分成心”者,斯皆但念名言,罔知“成心实义”。体用既失,量果全无。——终被心境缘拘·无由解脱。今时学者,全寡见闻,恃我解而不近明师。执己见而罔披宝藏。故兹遍录以示后贤,莫踵前非——免有后悔。《宗镜》卷六十五,1027页云:若执唯识真实有者,如执外境。亦是法执无明。俱生、分别、此二法执,细故难断,后十地中,数数修“胜法空观”,方能除灭。《宗镜》卷七十三,1141页云:当知唯识观成,则无有识。无明动真如,成生灭缘起;无明风灭,识浪即止,唯是真如(亦是假立之名):并是真心之上:虚妄显现。于971页举《宝性论》明:诸佛之都无所说,以既非内外所生。亦不从“自他共离”四句而起。——此约“实智”。应须玄会。若约权门,亦不绝方便:如《止观》云,若言“智由心生·自能照镜。谛、智、不相由籍”,此堕“自生”之过。若言“智不言智,由境故智。境不自境,由智故境,如长、短、相待”,此堕“他生”之过。若言“境智因缘故有”,此是共合得名,堕“共生”之过。若言皆不如上三种,但自然尔,既无因,此堕“无因生”之过。——皆有四取之过。皆不可说。——(卷六十七,1065页云:一实真如,体妙离言。)若以四悉檀因缘故,则亦可得说,——但有名字。名字无性,无性之字,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是不可思议。经云:不可思议智境。不可思议智照。若破“四性境智”,此名“实慧”。若四悉檀赴缘四境智而说,则此名为“权智”。——则权实双行,自他兼利,方冥佛旨免堕己愚。问:山河大地,一一皆宗。五性三乘,人人是佛。何须《宗镜》强立异端?答:诸佛凡敷教迹,不为已知者言。祖师直指人心,只为未明者说。今之所录,但示初机,令顿悟圆宗,不迂小径。卷六十二,981页云:真如一心,本是寂灭。——非轮回生灭之灭。亦非观行对治之灭。于一心寂灭之中,即无法敷扬。无道可建立。为未了者,以方便大慈力故,虽说种种别门异道,若克体而论,唯:但指归一心佛乘。更无余事。
  《蕅益全集》第10册,6411页《法华会义》卷十:龙女忽然之间,变成男子,具菩萨行,即往南方无垢世界,坐宝莲华,成等正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普为十方一切众生演说妙法。(文殊菩萨云:我于海中,唯常宣说《妙法莲华经》。智积菩萨问:此经甚深微妙。诸经中宝。世所希有。颇有众生、勤加精进,修行此经,速得佛否?文殊云:有娑竭罗王女,年始八岁,智慧利根。善知众生诸根行业。得陀罗尼。诸佛所说甚深秘藏,悉能受持。深入禅定。了达诸法。于刹那顷,发菩提心。顿入不思议法界。言论未讫,龙女忽现在前)。蕅益大师诠云:龙女变成男子,然后成佛——约化他八相成道言,权也。自行破无明惑,现身得成,实也。《宗镜录》卷七十六,1185页:既在人天,直须努力:常亲知识,乐听一乘,内外资熏,一生取办。须知依圆顿教而修妙行,的可立地成佛。故云: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证如反掌。由其洞达诸法实相,实行甚疾难信故,以此龙女成佛之“权”行,示现证成之,令人深信不疑也。是故净宗十三祖印光大师悲心切示:法华奥典,妙冠群经,闻即往生。位齐等觉也。
  《宗镜》卷六十五,1018页云:又约圣人亲证见闻之境有四:《大涅槃经》云,约佛妙证有四种闻,1、不闻闻。2、不闻不闻。3、闻不闻。4、闻闻。天台圆顿教释云:初入证道,修道忽谢。无所可有。名为不闻。真明豁开,无所不照。即是于闻,故名不闻闻。证得如是大般涅槃,无有闻相,故名不闻不闻。证起惑灭,名闻不闻。寂而常照,随扣则应,名闻闻——初句不闻:证智。次句不闻闻:证理。第三句不闻不闻:是证断德。第四句闻闻:证应(果上胜用)——若事若理,智、断、自、他、于初智证中,具足无缺——此一妙证,尽涅槃海。复次,不闻闻是证“了因佛性”。闻不闻是证“缘因佛性”。不闻不闻是证“正因佛性”。闻闻是证“法界性境界”。乃至四种:生生、生不生、不生生、不生不生——如同四种闻义。1、生生:是因缘所生法。2、生不生:我说即是空。3、不生生:亦名为假名。4、不生不生:亦名中道义。若能了此生之无生,方达圣人见闻之境。不取不捨,达一道之原。非有非空,见诸法实相。《宗镜》引自《摩诃止观》卷二十一:《辅行》卷五之五。
  《宗镜》卷六十五,1019页云:妙证之时,自然明了。问:此佛之知见,如何开示悟入?答:约天台《法华文句疏》配圆教四住:开:即十住。示:即十行。悟:即十向。入:即十地。《华严记》释大意云,开:除惑障。示:显真理。悟:了体空。入:证心体具足种种“过十方界极微尘数性相功德”。若禅门南北二宗释者:北宗云,智用是知。慧用是见。心不起·名智,智能知。五根不动·名慧,慧能见。是佛知见。心不动·是开,开方便门。色不动·是示,示真实相。悟即念念不生。入万境常寂。南宗云,众生佛智,妄隔不见。但得无念(无念非谓断念。乃洞达诸法实相,根本、差别、二智圆明,是真无念)。即本来自性寂静,即是开。寂静体上自有本智(分别亦非意之天真神解),以本智能见本来自性寂静,即是示。既得指示,即见本性:佛与众生,本来无异,即是悟。悟后,于一切有为、无为、有佛、无佛、常见本性。自知妄想无性。自觉圣智·净智妙圆。是故菩萨,前圣所知,转相传授,即是入义。
  《宗镜》卷六十五,1021—1027页:以六简(简凡、简外、简小、简偏、简譬、简悟)明《妙法莲华经》一实相“纯圆独妙经体·大开三德秘藏”——谓:如大象得性海底,深固不可破坏。显体妙·法身德。如圆珠(法王顶珠)普雨普济,三障四魔顿入“不思议智境智照”。三随四悉檀:生佛九一,体同一性。显用妙·般若德。如金丹实相——从初至后,同是一金:即色身是法身,丹色净彻。凡夫圆教,俱是实相:即事而真,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成就慧身,不由他悟。非权非实,无能无所,圆明法身,能权能实,即寂即照,寂灭性德,显宗妙·解脱德。
  ⑤圆宗·难信难解,是为第一之说,被最上机。——此即诸法究竟实相: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诸法实相。因果一实相印所印。除实相外,余皆魔事。此佛眼种智·真空冥寂·全在妙法莲华经。:法华经·法师品第十:尔时佛复告药王菩萨摩诃萨:我所说经典,无量千万亿,已说、今说、当说、而于其中,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不可分布,妄授于人。如来世尊之所守护。药王,今告汝,我所说诸经,而于此经中,法华最第一。
  法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于我灭后,若能奉持如斯经典,是则为难。我为佛道,于无量土,从始至今,广说诸经,而于其中,此经第一。若有能持:则持佛身。
  法华经·安乐行品第十四:此法华经能令众生至一切智。一切世间多怨难信。先所未说。而今说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是诸如来第一之说。于说中最为甚深。末后赐予,如彼强力之王,久护明珠,今乃予之。文殊师利,此法华经,诸佛如来秘密之藏,于诸经中,最在其上,长夜守护,不妄宣说。始于今日: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乃予汝等而敷演之。
  ⑥禅宗有“德山托钵公案”:述雪峰在德山处作饭头。一日饭迟,德山擎钵来斋。雪峰见山乃说:钟未鸣,鼓未响。托钵向甚么处去?德山便归丈室。雪峰举此告于岩头全奯禅师。全奯密启其意于德山。德山乃豁。明日上堂,果与寻常不同。全奯禅师至僧堂前拊掌大笑言:“且喜堂头老汉(指德山)会了末后句。他后,天下人不奈伊何!虽然,也只得三年活”。(三年后,德山果圆寂)。是知:德山虽至方丈,于差别智之末后句尚昧未会。经雪峰点、全奯启、始会。从悦禅师将此公案问张商英(佛学居士,从悦禅师在家弟子):祇如岩头言“末后句”。是有耶?无耶?张答:有。从悦哈哈大笑自回丈室关门息去。天台圆顿谓:根本智,甚深微妙故难信。差别智,无量广渺故难明。百界千如,“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咸具“能造、所造、理造、事造”、“两造”双明。《宗镜录》谓之:能知此者,依稀识“心”。四明尊者扶宗,为此与山外论诤四十七年,方使“如来藏心性”:圆明如佛日之中天也。
  附文:
  灵觉妙心颂
  灵觉清净心1 光明遍十方2 湛过瑠璃纯3 坚凝楞严王4
  具“过恒沙德”5 生一切诸法6 能“四眼二智”7 演“森罗万像”8
  佛眼一切种智9 真空圆明寂照10
  佛日中天11 妙色曜然12
  妙性:动即神变13 如如“一合幻化”14
  常寂光中15 映现如来16
  〖略注〗:
  1、灵觉:灵明的觉性,于六根门头,放光动地。清清净净。无有蔽碍。如耳根闻性:十方同时击鼓,一时俱闻,此圆清净也。隔墙说话,声闻不隔,此通清净也。声起,闻性无起。声消,闻性无迁。此常清净也。故称灵觉清净心。
  2、灵觉光明,不可知见。如眼之能见之灵觉光明:见不能见自见。灵觉光明有其性、德。性·谓灵觉之灵:如净镜·全镜是光。全光是照。灵觉全是灵光。德·谓灵觉之觉:随缘映现。汉来汉现、胡来胡现、能见、所见、宛然。《宗镜》所谓最初不觉,忽起动一念,成三细之业识、见分之转识、相分之现识。灵觉性德普周十方。《圆觉经》云: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垢垢相永灭”,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觉圆明故,显心清净;心清净故,“见尘”清净。见清净故,眼根清净;根清净故,眼识清净。识清净故,“闻尘”清净。闻清净故,耳根清净;根清净故,耳识清净。识清净故,“觉尘”清净。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复如是。根清净故,“色尘”清净;色清净故,“声尘”清净;香味触法,亦复如是。六尘清净故,地大清净;地清净故,水大清净;火大、风大、亦复如是。四大清净故,十二处,十八界,二十五有清净。彼清净故,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净,如是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一切清净。一切实相性清净故,一身清净;一身清净故,多身清净;如是乃至十方众生圆觉清净。一世界清净故多世界清净;如是乃至尽于虚空,圆裹三世一切平等,清净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四大不动乃至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平等不动。当知觉性平等不动。圆无际故,当知六根遍满法界;根遍满故,当知六尘遍满世界;尘遍满故,当知四大遍满世界;如是乃至陀罗尼门遍满法界。由彼妙觉性遍满故,根性尘性,无坏无杂;如是陀罗尼门无坏无杂。
  3、灵觉妙心绝无痕迹,天台慧思禅师云:纵令逼塞满虚空,看时不见微尘相。《大神变经》(《辅行》卷三。四十六。印页290)云:无名无相,无声无字,无戏论。正是湛莹自性天真故清净无际。过于最极纯净透明瑠璃。瑠璃虽净明却不能没有质碍。灵觉妙心真空冥寂过于瑠璃之纯。
  4、灵觉妙心,体性坚凝。《大佛顶经》示其:妙湛总持不动尊,首楞严王世稀有。蕅益大师《佛顶文句》谓大佛顶——直指众生现前一念心性当体全遍无欠无余。譬喻明之:一刹那中所见明月,即是亘古亘今之月,不可谓是月之少分。又如一点水中所现之月,即是天上之全月。不可谓之少分月也。故吾人一念了了常知之灵觉,觉名佛性。如上1、2、3、所述,觉性光明无始终,无通塞。纵汝形销命光迁谢,此灵觉光明根本不改不迁。故其性德实相,相相坚固不坏——诸佛所证“真净觉业”,具足殊胜庄严之上上寂光,法华经如来寿量品云:于阿祇劫,常在灵鹫山,及余诸住处。众生见劫尽,大火所烧时,我此土安隐,天人常充满,园林诸堂阁,种种宝庄严,宝树多华果,众生所游乐,诸天击天鼓,常作众技乐。雨天曼陀罗,散佛及大众,我净土不毁,而众见烧尽。应知,诸佛净土遍满十方。如娑婆世界,众生见其“秽苦”,释尊为除此疑,点足令众生顿见娑婆全为庄严净境。故曰:阿鼻依正全处极圣寂光,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一念。灵觉妙心既具“过恒沙性德”,天真必然随染净缘,出生一切法,天台圆教谓百界千如,“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在一念,同在一尘,同在一名。幽溪大师《辅行》序文谓:如意圆明即当人一念之本性。
  5、灵觉妙心,具“过恒沙之性德”,六祖谓之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天真本然)。此具足之恒沙性德,绝不可计执“纵、横、即、离”:若谓心生一切法,此堕“纵”见之惑。若谓心含一切法,此堕“横”见之惑。若谓心即一切法,此堕“即”见之惑。若谓心不具一切法,则堕“离”见之惑。灵觉妙心,法华经如来寿量品云:非实(真)非虚(妄)。非如(即)非异(离)。非真非妄。非即非离。楞严经云: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故妙心灵觉,亦不离妄:妄无体故。亦非即真:真非即故。——岂有“二心”互相“即”耶?皆是识心遍计之“俱生”、“分别”、我、法、四种谬执。真妄之见消,“纵、横、即、离、”之情歇(亡)。故永明古佛,罗摄教藏、宗典、撰《宗镜录》百卷,详诠妙心“过恒沙之性德实相”。于中出其1145问。雍正叹为宗师著述中,第一妙典。
  6、生一切诸法——六祖,初“顿悟般若。究竟圆极。寂灭真如”。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具足。本无动摇。出“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偈。得五祖《金刚般若》之点睛。斯叹: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斯“理造、事造”、二造双明焉。
  7、灵觉妙心,性能“五眼三智”: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肉、天、二眼为六道“相眼”。了知真空,名慧眼。洞达妙假,名法眼。彻照诸法实相,名佛眼。慧眼名一切智。法眼名道种智。佛眼名一切种智。智即是境——智性即是色性:性德性境。《辅行》卷十八(1772印页)“今家正解”之荆溪注文云:此真性(灵觉妙心)遍于法界。迷人谓内外,悟者达惟一心。是故四眼二智:万像森罗。佛眼种智:真空冥寂。今虽初现,岂令顺于迷情。制心从理,无非心性。
  8、灵觉妙心,所演四眼二智森罗万像,楞严经卷二云:十方如来及大菩萨,于其自住三摩地中,“见”与见缘,并所想相,如虚空华,本无所有。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妙湛清净光明觉性)。于是,实无“是非”二相。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妙心,妄为色空与见闻。如第二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
  9、佛眼一切种智,法华经云:诸佛两足尊(真净“觉业”两足)。无量无边未曾有法咸皆成就。故佛眼见法界所应现百界千如种种相性,洞极本末,究竟无遗。《辅行》卷十八(1772印页)云:佛眼种智:真空(性色)冥寂。上上实报寂光。彻鉴“神变幻化之法性万相”:知法常无性——知不自知,必依法而有知。法不自法,必依知而显法。法外无知,此知即法。知外无法,此法即知。知法无二实性,即是知法常无性。此知法常无性即是一切法法性。世尊谓法本法无法。即是法性:本法无法。虽森罗万像,差别纷纭,其实无性。——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圆觉经谓之“知虚空即空华相”。法华经谓如来如实知见三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非实非虚。非如非异。不如三界。见于三界。如斯之事。如来明见。无有错谬。
  10、佛眼种智:真空圆明寂照——洞鉴本末究竟无遗: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妙心,妄为色空与见闻。故无方圆明,冥寂恒照。应知常寂光土,具足称性庄严。一一庄严全彰性德理性:妙德莹然。一一妙庄严遍具足法界性全体相性。方为诸佛究竟称性依果。若寂光上上实报,不具足“真净”觉业:实相功德,何异“偏空法性”。法华经如来寿量品云:慧光照无量。寿命无数劫。久修业所得。汝等有智者,勿于此生疑。当断(疑根)令永尽。佛语实不虚。此上上寂光究竟依果,与究竟称性“正果法身”,无杂无坏。惟佛与佛乃究尽诸法实相。非等觉能知,况余人。所谓四眼二智之森罗万像——咸由事惑、理惑、为因。下智“妄兴”福力:妄见化身如来。中智“妄断”烦恼:妄见报身如来。上智“妄证”菩提:妄见法身如来。所谓三贤伏惑:感凡圣同居土。十圣“断”惑(制心从理),感“实报庄严土”无量“果报身”。——浩浩变易生死。天台谓之“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缘、相、生、坏。而六道凡夫由其四分(贪、瞋、痴、等分)为因,行三恶三善、“事”业为缘,流转无穷分段生死——事惑烦恼,起心动念,圆觉性·即同流转故。《圆觉经》所示之“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此“四眼二智翳膜幻见空华乱坠:不即不离,无缚无脱”。佛眼种智:真空寂照:了了明鉴“理造、事造”、两重“因缘所生之三土”翳膜眼:出空华相,如如“一合”幻化。佛眼洞鉴无谬。
  11、12、佛日中天:妙色曜然——了达具“过恒沙之性德”,明行“‘真净’觉业”足。法华经神力嘱累品云:尔时千世界微尘等菩萨摩诃萨从地涌出者,皆于佛前,一心合掌,瞻仰世尊而白佛言:“我等于佛灭后,世尊分身所在国土、灭度之处,当广说《妙法莲华经》。所以者何,我等亦自欲得是‘真净大法’:受持、读诵、解说、书写、而供养之”。世尊偈曰:诸佛救世者,住于大神通。为悦众生故。现无量神力:舌相至梵天,身放无数光:为求佛道者,现此希有事。诸佛謦欬声及弹指之声,周闻十方国——地皆六种动(何者):以佛灭度后,能持法华故,诸佛皆欢喜,现无量神力。嘱累法华故,赞美受持者,于无量劫中犹故不能尽。是人之功德无边无有穷,如十方虚空,不可得边际。斯人行世间,能灭众生暗。教无量菩萨,毕竟住一乘。
  一实相常住无上道——深固幽远。无人能到。惟佛与佛,乃如实知见。
  《大涅槃经》释迦世尊,当灭度时,普告来双林五十二类众众:汝等当知,我旷劫来已入大寂。无阴界入。永断诸有。金刚宝藏。常乐我净。佛出世难如优昙钵华。我以本誓愿力生此秽土。化缘周毕,今欲涅槃。汝等以至诚心。看我紫磨黄金色身。汝当修习如是清净之业。于未来世得此果报。告毕。世尊如是慈悲七十番频频频频显出紫磨黄金色身。殷勤示告众众。
  灵山亲承之慧思与智顗,实不虚判五时八教。知礼于四十七年与山外者诤:捍卫一乘实相。深究了“荆溪抉四眼膜之金刚錍”及四明尊者护宗大事。鉴知礼大师遵智者大师判别教之“隔阂”,集中在论《金光明经》立“观”、不立“观”、予以透澄诸法实相。所谓别教:是指“始、终、二教”,上别于三无差别而取“淳一真如”非“生佛同圆”,下别于三藏、通教、“但空”偏小。并及“一花开五叶,所谓‘教外别传’之暗证狂禅”——辟尽狂禅之翳单:必承天台灵山实相正印。当时,华严宗以终教自居。判法相唯识宗为始教。此始、终、二教,以法执故各处二端,同乏“二造双明”。
  始教者,以于见思四住惑重,权方便施以法相唯识之教。若不深透者,往往遂执“惑业苦三道”为实有。缘:事观行以实断除。重三乘为实法。遗于“性具性恶”之一乘。(鉴“试论天台幽溪传灯大师《性善恶论》”《台宗研究》第一期)。于此,天台圆顿止观施设七种“二谛”悉檀。
  华严终教,本对无明一住惑重,以法性唯心之教。若不深透者,遂滞:缘“但中理”,断九界法。深昧“缘、了”二皆是佛性。正暗“生佛九一,体同一性”(三无差别)。天台圆顿施设五种“三谛”悉檀。如是别教:教权证渐——终教但断十二品无明。如八月十五之光月。光虽极“显”,只在圆宗之二行位。三行已去,尚有三十品极微住地无明,名字不知。(去尽四十二品正习根本“智障自体惑”——永别无明父母。过恒沙性德全彰。佛日中天。登大涅槃山顶。虚空为座。上上寂光实相常住。——世尊于涅槃会上七十番显紫金身向五十二类众众宣示之“金刚宝藏。常乐我净”)。
  始教由遗:性具“性恶”之一乘实相印。实行三乘之事断,须历“单、复、十二渐次”。至金刚金刚后心。方“异熟”根断尽。证妙觉位。(鉴蕅益全集《佛顶文句》卷八,二十六。印页4609)
  暗证狂禅,强调废“葛藤”之教,唯“教外别传”。根本不知性具过恒沙之性德:即是“色具三千”之第一寂灭圆明。理性“性德缘了”,缘、了、二是修德佛性。:全“性起”即修德,全修德成性德。修德功到:性德曜然。——此正是:“真净”觉业——一乘实相佛日中天:妙德(上上真善妙色)曜然。《天台传佛心印记》谓:有人云(“五叶之暗证禅师”):“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彼乃独标“清净法身”以为教外别传之宗。拣去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殊不知大功大用,非无报、化、若解“通报化”则谓滞“染污”。——缘“非护念,不能顿见清净法身”。(其实清净灵觉根本不改不迁。六祖谓之“即此不污染”。诸佛之所护念。永嘉谓之“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是知“教外别传”皆不出“但中”之义。尚未能知佛界但中“性具三身”。岂能知九界“性德缘了”三佛性。以善恶言之,彼偏于“性善”。十界言之,偏属佛界。真妄言之,偏于真。九境言之但属菩萨境。未离三障四魔,何名圆顿心印。故诸师言即,指真即真。非会妄即是真。是则菩提即菩提。何得烦恼即菩提。涅槃则涅槃。何得生死即涅槃。既非即阴而示“三道止观安之即三德”。而又无修发之相。而偏指佛界真心,一破一立。若非别教“缘理断九”(非生佛体一)。推与何耶?彼又不了“性恶”即佛性异名——《大经》: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万法。未得菩提时,一切善恶无记,皆是佛性。彼谓烦恼心、生死色、皆无佛性。烦恼心无佛性,故法相宗谓定性二乘、极恶阐提、不成佛。生死色无佛性,故法性宗谓墙壁瓦砾无情之物不成佛。——《大经·应尽还原品》世尊诫云:我以佛眼明见。三世佛种,以无性为性。一切处随了:无性为佛性。不以有情故有。不以无情故无。今独言有情(遮于无情)者,遍世劝人了:性。常于一毛一毫之处,明见“一切理、事、无非如来性”。是开如来性起功德,名为佛性。(性德是佛性。缘、了、同是佛性)。是知六道四生,山河大地,情与无情,皆同一性所谓无性。
  古人有谓:世尊拈花——如虫御木,迦叶微笑,偶尔成文。累他后代子孙(亦群效“举棒”、“你喝,我也喝”)马祖向百丈一喝,百丈耳聋三日。此事与黄檗说之,黄檗正色云:承嗣马祖,以后丧我儿孙。黄檗于后又云:马祖出八十四善知识,问着个个屙漉漉。只有归宗较些子。故黄檗传法,不堕悄然,不重“虚空钉橛。捏目生花”。如永嘉有《永嘉集》、《永嘉证道歌》、黄檗有《传心法要》。大珠之《顿悟入道要门论》正是马祖型“暗证独叶禅”典型。请鉴:一、大珠禅师《顿悟入道要门论》之微言。二、慧海上人《顿悟入道要门论》五见。《台州佛教》1998 2542 119期。 124期。
  《天台传佛心印》云:如此三千(百界千如,“理具、事造”两重三千,同在一念,同在一尘,同在一名)即“心具三千、色具三千”。通依诸部。的在妙法莲华经。盖由昔经,一有兼带之过。二有隔偏之失。今经非但纯一无杂(纯圆独妙)。复能开粗即妙(即三道是三德。于四悉檀:但令止观安之则即世谛成不思议境第一义谛。故功高理绝。闻法无一不成佛,圆顿绝妙,更无过于是焉。经名妙法。良在兹焉)。
  四明评山外《示珠指》只得“心法·生佛”之义。全不得(盲然不知故):彼彼“众生·生佛”。与彼彼“诸佛·生佛”。山外执“心偏属理。生、佛、偏属事。心迷为生。心悟名佛”。殊不知此只是一人“心法·生佛”少分——犹爪上土。所失彼彼“众生·生佛”、“诸佛·生佛”之大地实际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三者咸皆具足“能造、所造”、“理造、事造”两重三千。岂一人迷,令一切诸佛同迷?自己悟,令一切众生俱悟?释迦久成。我辈尚在凡夫!一人不觉,三千“心法·生佛”俱同“全不觉、常不觉”焉。故山外于心法尚自不了。生、佛、皆既是能造复是所造。各具“理造、事造”、二造全然不明。彻达三无差别“二造”双明,故四明竭力护宗。应知圆教是究竟诸法实相之具足无上道:五住究尽。五眼洞开。佛日中天·了无侧影。妙色(四德)曜然·首楞严王。法华经“开权显实。开迹显本。废华严之近应,显久远久远之久成”。
  华严“圆兼别”,天台开近显远。开:即是废:显彰“久成”一实相。华严初云:于菩提道场,始成正觉。今妙法莲华经云: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谓今释迦牟尼佛出释氏宫,去伽耶城不远。坐过道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然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知礼大师云:斯是华严被废之文也。本门开已“从本垂迹·迹即是本”。故世尊云:如来无碍智(即佛眼种智),知彼佛(大通智胜佛)灭度,及声闻菩萨——如见今灭度。佛智净微妙,无漏无所碍,通达无量劫。是可鉴“久久灭度多宝佛,分半座与释迦同坐”。世尊以神通力接诸大众皆在虚空。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谁能于此娑婆国土,广说妙法莲华经今正是时。如来不久当入涅槃。佛欲以此妙法华经付嘱有在。”:多宝圣主世尊,虽久灭度,在宝塔中尚为法来。此佛灭度无央数劫,处处听法:以难遇故。立大誓愿。
  复次,谓华严于权实、本迹、缘了、智断、四实相皆未说。1、顿教虽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说了。而声闻人如聋如哑。此覆于权,未显其实——无“开权显实”也。2、未发明“王宫:生身之迹”。未发明“寂灭道场:法身之迹”。亦未如法华会上之弹指、謦欬、——法华经神力嘱累品:世尊为嘱累“本门地涌菩萨发愿弘宣妙法莲华经”。为此“久远久成”远本,已通畅。菩萨皆已闻于“远本:增圆妙道。损变易生”。久默斯要,不务速说之本怀,已了。是故指弹、謦欬——佛佛皆大欢喜。本门显竟:即此身是毗卢遮那也。华严无废迹显本。3、彼经,不明白开示“小乘根性及有心者”、“一举手、一低头之微善”——本具足常住之因,当克“智断菩提本果”,此即彼经,无“缘、了、二佛性”,与“小乘、微善、有心者、智断实相”——法华一乘圆顿大乘因者诸法实相·大乘果者诸法实相。常不轻菩萨之“殷勤冥予:授记”:汝等皆当作佛。
  禅宗初祖摩诃迦叶于法华上“譬说周”喟然自叹:法华之前,我等皆是邪见人也。世尊鉴其深领诸法实相,乃授其记“光明如来”。禅宗二祖阿难,记为“山海慧自在通王如来”。金刚般若之法性解空第一须菩提,记为“名相如来”。世尊复告迦叶尊者(药草喻品):善哉善哉迦叶,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劫说不能尽。迦叶尊者于世尊灭度后,登须弥山顶打锥,鍠震三千大千世界告诸阿罗汉曰:如来弟子,且莫涅槃。得神通者。当赴结集藏经。更令佛侍者阿难(多闻第一)速证阿罗汉,共编结三藏。
  是故世尊“真净”觉业之两足尊,佛日中天妙德曜然。岂如夜中“星、月”,见不了了。
  13、妙性:动即神变——《宗镜录》卷一。开门云: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因“明”起照:“见分”俄兴。随照立“尘”“相分”安布。如镜现像:顿起根身(例注)。《大神变经》:文殊言:一切善不善。动不动。皆是神变相。不动即法性。动即神变。《大经》云:佛性者,不名一法。不名十法。不名百法。不名千法。不名万法。未得菩提时,一切善恶无记,皆是佛性。(例注:此可鉴蕅益大师径山坐禅,逼拶功极,身心世界忽然消殒。因知此身从无始来: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但是坚固妄想所现之影。刹那刹那。念念不住。的确非从父母生也。又如憨山大师于五台山“立中入定”:不见身心。唯一大光明藏。圆满湛寂。如大圆镜:山河大地,影现其中。出定后。本觉朗然自觅身心了不可得。时述之成《楞严悬镜》一卷)
  14、如如“一合幻化”——经云:如如不动。一念不觉。寂灭现前。不动法性。动即神变。成“一合相”。金刚般若经谓:三千大千世界若实有者即是“一合相”。一合相者即是“神变幻化:知法常无性”。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不可说——圆教谓六不可说:“生”·不可说。“不生”·不可说。“生生”·不可说。“生不生”·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于四悉檀因缘故,则亦可随情、随情智、随智、而说之令听者生欢喜。生信心。生善根。治心垢习气。入第一义谛。此事,世尊放光特召满月世界:瑠璃光菩萨,为说“不闻闻”秘妙。(《辅行》卷二十一 2039印页)。《圆觉经》之百千万亿阿僧祇不可说恒河沙诸佛世界,犹如空华乱起乱灭——即“动业”神变:“一合相”幻化。教相谓之佛之“他受用”:觉海“浮沤”。非谓佛真净觉业“上上实报寂光”惟佛与佛究竟实相常住不坏。——性德全彰。不可坏故。法华奥典所示:世尊切嘱言:如来一切所有之法。如来一切自在神力。如来一切秘要之藏。如来一切甚深之事。皆于法华奥典宣示显说。是故汝等于如来灭后。应一心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如说修行。诸天皆起四塔供养此处。
  15、16、常寂光中:映现如来——上述之“翳眼空华世界”,皆常寂光中映现。犹如如来——如:月映千江。来:千江水月。不见相而见。不来相而来。《楞严经》云:空生大觉中(空生常寂光中)。如海一沤发。(觉海“浮沤”)。有漏微尘国。皆依空所生。沤灭空本无。何况诸三有。
  大觉常寂光上上净土遍满十方如无际之虚空:过“瑠璃纯”故:金刚宝藏。常乐我净。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