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明延寿禅戒思想研究
(提纲)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温金玉
中国佛教发展至唐五代时,一个影响其走势的战略转换便是丛林生活的规范化与制度化。丛林清规,脱胎于佛教的戒律,最早是由慧能门下怀让的再传弟子百丈怀海所立。其时,禅僧从修持理念至行为方式均有别于其它宗派,然其生活却依附于律寺,这样不合规度之事就会经常发生,修持行为与环境所在已形成尖锐矛盾。如何协调禅僧与律寺的不相适应性就成为佛教僧团的当务之急。丛林清规的产生虽是依据当时僧团的实际理地而创制,但其本质依然是对印度戒律的继承,在护法安僧的根本精神上并无二致。
百丈所立清规虽然令禅林学修为之一新,但禅戒关系并未在理论上给予充分的阐释,《百丈清规》也更多地限于规范条款。永明延寿承接百丈未竟之事业,对禅戒关系从义理层面给予梳理。他以大乘佛教为旨归,结合禅宗随缘自在的修道实践,重新审视与评判传统戒律,对当时弘律者“但执外律,不识内戒”的呆板现象作了深刻的检讨,更对禅僧忽律任性的行持给予反省。延寿作为禅宗一代传人,其思想的立足点完全是建立在“真心”说上,他将大乘菩萨戒的“佛性戒”归结为“心戒”。从佛教修持来说,主要侧重身、口、意三业,而传统戒律所固执的却是“但持身口”。延寿于此突出“心戒”,自有其超越之处。同时,延寿也反对禅门中“教行不拘”的偏颇,明确戒为修道之基。但从其完整的戒律观看,他更多地还是强调用“一心”去统摄戒行修持,从本体论上为戒律的实施与展开寻求终极价值和意义。如此,延寿的禅戒观呈现出独特的风貌。
禅门对传统律学的变革虽然是出自僧团伦理和合的内在需求,但其叛逆性与创新性也是显而易见的。清规的产生是戒律中国化的一个结晶,从道安初创僧制至百丈创立清规再至延寿突出心戒,皆可看作是中国僧众对印度戒律的一种革新变通。印度戒律在中土的演变并非是人为的转换,而是时代的选择与历史的必然。延寿所承接的正是这一历史使命。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