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永明延寿的《宗镜录》及归宗净土对后来的若干影响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印旭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杭州佛学院-印旭
  永明延寿(904-975),余杭王氏子,字仲玄,他是一位跨越五代直到宋初的划时代的佛门高僧。三十岁时依龙册翠岩禅师出家。一些关于他的传记上讲,大师早年曾为余杭库吏,因以私用官钱放生,后竟亏累巨万,被处死刑。后又经考察不曾自用一文,所亏官钱全部用以放生,为吴越钱文穆王所赦,并听其出家。①后又参天台德韶国师,受其印可,在国清寺行法华忏,诵法华经。以建隆元年(960)入住杭州灵隐寺(净慈寺),并在永明之演法堂完成其最著名的著作《宗镜录》(100卷)。大师的著作还有专讲净土的《万善同归集》(3卷)、《唯心诀》(1卷)、《警世》(1卷)
  大师于永明寺学日课百八佛事,夜往别峰念佛,精勤策修,与后世净土的影响非常之大,大师寂后被净土宗奉为第六代祖师。②
  大师的主要思想展现在这两个方面一为主张禅教一致;二为主张禅净一致。大师于这两个方面都有重要的著作行世,主张禅教一致的代表作便是会通天台,贤首,慈恩等各宗要义,定异同之旨,会归于禅宗之一心法门的巨著《宗镜录》;主张禅净一致的便是宣扬唯心净土的《万善同归集》。
  大师的思想主张在当时以至后世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大师的归宗净土,影响了整个的中国佛教。本文于大师的思想不能作太深入的研究与探讨,仅就大师为何著《宗镜录》及对后世之影响和为何归宗净土及对后来中国佛教的影响两个方面作一简单而扼要的研究与报告。
  对于这些问题,本文拟将从四个方面来加以简单的说明。
  一、晚唐及五代时期的中国政治与佛教状况
  唐末五代时期的中国政治时期,史称“五代十国”从公元907年到959年为心,50多年的时间,江淮以北的北方地区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朝代,而江淮以南的南方地区也是群雄并起,先后有前蜀、吴、吴越、闽、南汉、南平、楚、后蜀、南唐再加上北方后周时成立的北汉政权,史称“五代十国”。
  当时的中国战祸连年,尤其是北方各国、战争不断,人民处在水身火热之中,佛教可想而知。南方比于北方则相对的比较安静,经济有所发展,佛教也相对的持续与发展。但佛教经过了唐武宗与后周世宗的灭佛运动,已是元气大伤,加以连年的兵火战乱,佛教更是凋零不堪。如在南方诸国之间则相对平安,经济发展,加上几代帝王对佛教多有信仰。佛教在南方乃以发展。延寿和他的得法师父天台德韶国师()以及当时的另一位天台宗高僧义寂(919-987)三人以自身人格的力量加以帝王的恭敬,成为当时吴越佛教的中心人物。
  五代的中国佛教最值的一书的便是佛教禅宗完成了五家宗派的分化,法眼宗在吴越地区代表了吴越佛教的主流。还有义寂建议钱俶遣使往日本朝鲜等国寻回天台散失的教典,这为天台宗在宋代的中兴奠定了根本的基础。③
  二、晚唐及五代时期的佛教禅宗。
  禅宗从晚唐以来大大的发展起来,五代的中国形式更促成了禅宗成为当时中国佛教的主流。在佛教的各大宗派之中禅宗与净土最具特色,这两宗都最主张理论简捷,老实修证,禅宗后来更是不依教典,不立文字。其实禅宗在初期的流传过程中本是主张籍教悟宗的,达磨(约380-530之间)传法二祖慧可(约490-590之间)时就同时授有四卷本的《楞伽经》的,并学说:“籍教悟宗,深信含生同一种姓……”④但这种禅风到五祖弘忍(600-674)与六祖慧能(638-713)时一变而为“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天人师,佛”⑤的教说,加以传记中的六祖慧能不识一字这使乃禅宗越来越摒弃教典。⑥
  唐武宗的灭佛。使乃佛教注重义学的各示典藉大量散失,加以五代的战乱,这种情况更是严重。禅宗以“不立文字”的特色,这种灭佛运动对禅宗的打击并不大。再加以禅宗还提出了“农禅并重”,顺应时代与自身的需要。转而向农业化与山林化的佛教,保证了自身独立发展的根本寺院与经济。这二点使禅宗占有绝对的优势,大大的发展起来,并成为后代整个中国佛教的主流。
  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禅宗到晚唐五代时分为五个支派(临济、云门、沩仰、曹洞、法眼)但同时禅宗致命的弊端也开始明显起来。延寿的师祖,法眼宗的创始人,清凉文益(885-958)曾作一《宗门十规论》指评当时的禅宗某些弊端。其中述及了十个方面:一、己心未明,妄为人师;二、党护门心,不通议论;三、举领提纲,不知血脉;四、答不识时,兼无宗眼;五、理事相违,不分浊清;六、不经淘汰,臆断古今;七、记技露布,不解妙用;八、不通教典,乱有引证;九、不达道理,好作歌颂;十、护己之短,好争生负。⑦从此十事中足见当时的禅门弊端,从十事中可以明显的看出那时的禅宗已偏离初期的那种平实笃行,真修实证的作风;也可以看出禅宗偏离教典在理论上已显出空疏平乏与不贴实地。法眼为唐未人,这种弊病在五代当更加严重,这为促使延寿编著《宗镜录》的最大动力。但这里我要强调的一点:禅宗本身就是不要太多的教典,强毅笃行,坚苦淡泊,真修实证才是禅宗的本色。可惜后代的一些禅师们渐渐偏离了这种本色,而又不能研究教典这才渐渐的使禅宗衰落了。永明大师的想援引教典来补救禅宗的弊端,他在这方面是没有成功的,反倒使禅宗更成了一种说教,尽失禅宗的本色。这个问题本文末后想稍稍的做一些讨论。
  延寿的融会禅教还有受一位中唐时佛教重要人物的影响,他便是华严宗的五祖圭峰宗密(780-841)宗密在他的《禅源诸诠集都序》⑧中早已提出了禅教一致与禅教互融的主张,他在序文中提出:“教也者,诸善知识所述偈句也。”又说:“修心者以经论为别宗,讲说者以禅门为别法。”又说:“经为佛语,禅为佛意,诸佛心口必不相违。”又说:“以权实之经论,对配浅深之禅宗,以教照心,以心解教。”以达到合会禅教为一的目的。宗密还学以此立场造一部同样一百卷的《禅源诸诠集》,可惜此集在战乱中失毁了。我们只能从序文看出他的一些主张。延寿应该毫无疑问的受到了他的思想的影响。
  三、法眼一宗的三代师资之间的禅教一致传统
  法眼宗的创始者是清凉文益禅师,他的法眼一系后在南唐、吴越得到很大的发展,成为五代末期影响最大的禅系。文益圆寂后被谥号为“大法眼禅师”,后世遂将此一禅系称为——法眼宗。
  文益的思想根本虽是在禅宗,但言教却是偏重在华严的。他的思想深受华严“理事无碍”的影响,他在他的《宗门十规论》⑨中说:“大凡佛祖之宗,具理具事。”又说:“理事相资,还同目足。”又说:“理无事而不显,事无理而不消。事理不二,不事不理,不理不事。”并提出:“明事不二,类在圆融,不著他求,尽有心造。”从以上的言论中明显的可以看出文益以禅宗的一心吸收华严的事理圆融。文益还著有《三界唯心颂》里面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唯识唯心。眼耳声色,色不到耳,声何触眼?眼色耳声,万法成办。万法匪缘。岂观如幻?大地山河,谁坚谁变?”⑩这明显的是在说禅的一心与唯识的万法的关系。
  从文益的这些理论上看到,文益是非常重视教典的,他有明显的重视教典义学的倾向。
  德韶()文益的嫡传弟子,他虽是文益的法嗣,但他却对天台有深厚的感情,传说他“游行天台,见智者遗迹,恍如旧居”,因而长期居住天台山造寺十余所,人皆怀疑其为智者后身。⑾延寿即是在天台山天柱峰拜谒德韶国师从他受法眼一宗禅法的。
  从德韶的长期居于天台山以及传说中的他对天台宗的感情来看,他应该也是一位精于天台教观的大师。他的弟子中最为有名的便是永明延寿了。
  延寿是法眼的再传,他不但传承了法眼的禅法与宗风,更继续了法眼通宗通教,宗不离教的作风。加以深刻与广大的理论说明,同时想救当时的禅门弊端,于是乎便有百卷《宗镜录》传到高丽,高丽王即遣使多人来华从延寿学习,并带来他对延寿的恭敬,这足见《宗镜录》在当时的影响。⑿
  总之从法眼三代师资的传承中,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法眼宗的这一从不排斥教典的作风。延寿这一力倡禅教一致与融教入禅的广大成就,其实就是针对当时禅宗自身的偏弊,加以三代师徒的共同提倡与努力,至延寿而大成的必然结果。
  四、延寿的归心净土并身体力行及对后来之影响:
  净土宗在佛教的各宗派中与禅宗一样具有自身鲜明的特色:一是净土宗大力宣扬“他力往生”,只要具足信心。持佛名号临终便可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永超生死;二为“易行道”即净土的修行方法不讲形式,不讲次第,只要单念一句佛名号,一心不乱,即可成功往生的力量。⒀这样至简至易的法门,使乃净土宗在摄化信众方面比任何一宗都有力,遂使净土宗遍及民间,影响最深,信徒也最多。
  净土宗本身并没有多么高深的理论,但净土本身却有一别的宗派没有的优点,即其它各宗越是高深理论,越是发达的教义,越是可以用来解释净土的义理,多么高深广大的说法净土都能吸收并改成自己的教义。(这一点从后期的净土宗大德们的著述中一眼便可以看的出来。他们可以很自然的引用其它各宗的教义来阐释净土)净土宗在这一点优势上真是沾尽了其它各宗的便宜。
  首先用一家义理来全面阐释净土义的便是天台宗,智者大师(538-597)在他的《净名经疏》⒁中首先提出了四种净土说法:一、凡圣同居土。这是凡夫及声闻,缘觉圣者同居的界内土,又称染净同居土;二方便有余土。这是断见思烦恼,出离三界生死之人的生处。修小乘方便道,断见思之人的生处,故名方便,尘沙、无明惑尚未尽,有变易生死,故名有余;三、实报无障碍土;四、常寂光土。“常”指法身,即本在常住之体,“寂”指解脱,即一切诸相永寂,“光”指般若,即照诸法相的智慧,此三德不纵不横,名秘密藏,此土为法佛如来所居。⒂其实智者的四种净土说不一定是为净土宗论的,但后来的净土宗大德们不但引用智者的此说,并大大的加以发挥,成为净土宗四种净土定论,净土就是这么的不可思议!
  延寿的归心净土当与天台有密切的关系,他在天台山拜见德韶,更在天台山礼法华忏梦观音以甘露灌口,又在天台山登智者禅院,曾作二阐“一为一心禅定;二为万行庄严净土,据传他冥心精祷,七拈皆得净土阐,由是一心净业。⒃
  以上是延寿归心净土的一个原因,这个原因与天台有关,但应该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我以为这个原因当与当时的禅宗有关,禅宗在当时已经出现了崇尚文字禅与口头机锋的倾向,而且修禅的多,成功的人已经少了。禅宗已渐失其强毅笃行的作风,禅宗已远不能比中晚唐时期的风格,门户见深,相互攻伐,不通教典,加以已眼不明,胡乱印证,这一切如法眼文益的《宗门十规》中所说。禅宗已渐渐衰落了!杭州作为当时江南佛教的中心,法眼一系作为这个中心的主流,延寿又作为这个中心主流的中心人物,他的归心净土精修净业,其实是顺应了时代的趋势,给了当时吴越佛教一个榜样一个警告。
  延寿的净土思想是唯心净土的,他在《万善同归集》中说:“唯心念佛。以唯心观,遍该万法,既了境唯心,了心即佛。故随所念。无非佛矣。”⒄这既是说一念的心与所念的佛了无差别,即心即佛,念心念佛,念佛念心,他是唯心净土的最早说明者。延寿的净土修行却是事相上的。传说他日行一百零八件善事,夜则往别峰念佛,又买物放生,精勤不辍。这正好证明了延寿的净土思想是站在事相具足,事相不二的见解上的。
  传说延寿曾作《四料简》云:⒅
  无禅无净土,铜床并铁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而随他去;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有人考证此《四料简》并非延寿所作,因为四料简在延寿的任何著作中都不曾出现,只见于宋代之《净土圣贤录·延寿》传中有记载。即是经考证四料简不是他所作,但也附会与他的名下,这是见他的归心净土对佛教的影响之大了。
  在他的影响下后来的江南佛教,尤其是吴越地区的佛教,无论哪一宗的大德没有不赞净土,弘净土,修净土的。各宗相互之间的教义时有异议,但于净土却从没有过诤执,这又是净土的难以思议了。
  在延寿归心净土的影响下,后来的大德弘赞净土的著名高僧有四明知礼(960-1028)慈去遵式(964-1032)孤山智圆()、灵芝元照()、钱塘允湛()等诸多佛教的知名大德。宋代可以说是一个净土宗教化全盛的时期,这种无论修学哪一宗最后都归宗净土的风格一直影响到明代,如明代之禅门大德楚石梵琦()以及后来之明末四大高僧莲池()憨山()紫柏()藕益()都无不盛赞净土,归宗净土。⒆
  延寿大师的归宗净土,顺应了时代的趋势,加以自身的佛教德望之影响,是成功的、伟大的,更是影响深远的了。
  结论:
  永明延寿,针对五代的禅宗的时代弊端。援教入禅,承圭峰宗密以来重开众家融合入禅的风格,总结隋唐佛学,以“一心为宗”作为理论的核心,“照万法如镜”为分枝,著成百卷的《宗镜录》。《宗镜录》所倡导的禅教合一、性相一臻、融合诸宗的“大一统”精神,对宋以后中国的佛教影响深远。但深刻的说来,这种大一统的思想是中国的民族精神的反映在佛教教义中,佛教几乎各宗都有大一统的思想,都以自宗为正统,合会其他各宗。这种作法不但没有消泯各宗为最高的分岐,反倒使自宗鲜明的思想难以表达。我以为何必要以自宗的最高而大一统呢?各宗保持自宗鲜明的思想特色与修证风格,尽量将自宗的思想风格发展到最圆满最恰到好处不是更好吗?大一统丧失了各宗,使各宗都自以为最高最圆满,思想停滞了,活力也就消失了。中国佛教在各自的“大一统”中。渐渐的衰落了。
  净土在中国的佛教中最成功,最持久。永明延寿的归宗净土,顺应了时代的潮流,开创了后来佛教各宗“教宗自己,行在净土”的特殊作风,成功的影响了中国佛教,这种影响也将影响到未来。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