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僧教育制度之尝试提出(下)
完整僧教育制度之尝试提出(下)
学忍
4、专修院:此院顾名思义,乃是提供学僧(分别录取全局教正科部)百分之四十八、 全局教师范部)百分之五十及(预科师范部)百分之十之毕业僧入学) 、各退休职僧及专修职僧于此“专精修持”之场所。由年耆、腊长、戒仪庄严、德高、学优专修有得之上座长老担任修行指导,资历稍浅者为助教,从事佛门极传统、极严肃之专修求证工夫。这是佛门最重要的部门所在,是佛法住世的根本,是佛法弘化的源头活水,更是佛门中各部门的精神领导中心,是佛法下共世间部份的最后所系。此院同时也支援其他各院有关“行门”各类课程的安排与指导,同时更是正轨教育下的最终学程(虽以后尚有(弘化院)之选修,但基本上已非属于正轨教育的绝对要求) 。此院的存在可以说是佛学院的骄傲,是佛学院办学下致于脱离“佛教修行精神”之把握的强有力保证!
本院依所修不同而分为(禅观院)、(持律林)及(阅藏阁)三部分,后二者以性质相近故,分别隶属于(律仪院)及(教理院),已如前述,而前者则又分为四门:
一教观门—专修大小乘之各类观法,属于“如来禅” 一类。
二见性门—即各派禅宗修法,属“祖师禅”一类。
三密教门—含下三部密及无上密。 (东密及台密应
属一叫者)
四净土门——如弥陀、药师、弥勒净土等。
本院之正轨学僧三年(或以上)毕业,所授学位,依其本学之不同而不同(见表二所示) 。可从事教内极高层次之各类决策性工作,是为极难得、稀有之僧才。
以上为(专修院)今说竟。
5、弘化院:此院以菩萨道弘法利生之立场而设立,所谓“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一,弘化的教育训练不但符合大乘行持于五明中求的精神,同时由于时代的多元化与复杂化,“专业的世间知识”对于佛教本身的“现代化”及弘法事业的
“全面化”、 “深入化”及“国际化”等都有绝对影响。甚至,透过某些系统化学问或基本世间知识之配合运用,也可直接或间接地解决或简化僧团管理(如人事管理的电脑化作业) 、住持,生活改善或起居健康等问题,从而也间接地辅助了道场及个人的修持。所谓“身安则道隆”,生活在现代社会里,仍属于社会一份子的僧伽,如果缺乏了基本需要的“现代知识”,而要求“身安”可能也非易事了。
总之,(弘化院)的设立目标由近而远,大致上有以下九项:
一、建立并发展广泛的佛教弘法理论、方法与制度。
二、整理并交流弘化的资讯与经验。
三、进行寺院、教团全面现代化之研究与工作。
四、收集并传授现代僧伽所需要的各类管理、住持
、改善、增上僧团或寺院之软、硬体内涵所需
要的现代知识。 (如前文提到之“职科僧”所
学的各类课程,正是指此)。
五、进行佛教教团、僧团整合(小自寺院,大至世
界各宗派)之可行性研究与工作。
六、从事宗教、哲学、科学、艺术、人文、文化等
之比较研究,并尝试与之对话。
七、研究佛教政、经力量之运用、发挥与限制等问
题,以进行佛教改革社会、国家乃至促进世界
正义与和平之可行性研究与工作。 (世间佛教
化) (以上皆以人类为基)
八、发起全球性“环保” 、 “护生”等意识,工作
与组织等教育并进行维护一切众生生命尊严之
长期努力。 (此为以一切地球众生为基)
九、投入外太空计划(必须配合第七项之运作) ,
进行外星球高等生命之宗教对话与佛法弘扬。
(此为以他方世界众生为基者)
为了完成以上目标(至少是部分目标的完成或
推行) ,本院设有三个分部:
一、布教研发部(理论研究与实践推广并重)
二、文宣资讯部(出版及电脑中心)
三、世学五明部(类似世间之大学,是以“佛法为
体、世学为用”,非今日徒以“佛教”挂名之
所谓“佛教大学”可比)
各部以下,可依需要再分组。
由此目标之安立可知,本院是研究与推动平行于教学的机构,它的教学采“学分制”,分别由(高教职科部)及(专修院)录取百分之二十及百分之十一的毕业僧入学研究,修满二十四学分得发给专业弘法人才证书及授予学位(见表二) 。此外,本院亦支援各级(职科部)有关之弘法课程教学。(见上一期注三十一)
以上是(弘法院)今说竟。
在结束本章之前,我们再将此完全学制中各学程所授予之学位名称,列出一览表(表二) ,以方便研究了解。表二:各学程毕业学位一览表(此中名称,亦参考
虚大师之用法)
(学位证明类)
一、中级律仪院正科部毕:下士僧位
二、普教正科部毕:中士僧位
三、高教正科部毕:上士僧位
四、专修院正科部毕:大士僧位(又分持律大士、
、 禅观大士及阅藏大士三类)
五、大士后弘化院修满学分毕:弘化大士僧位
六、中级律仪院职科部毕:初等职僧位
七、普教职科部毕:中等职僧位
八、高教职科部毕:高等职僧位
九、高职后弘化院修满学分毕:弘化高职僧位
十、预科师范部毕:预科师范僧位
十一、普教师范部毕:中级师范僧位
十二、高教师范部毕:高级师范僧位
十三、阅藏阁师范部毕:教授师范僧位
十四、禅观院(或持律林)预科部毕:预科导师僧位
十五、大士僧或教授僧于专修院专修七年以上,或
退居德僧于专修院专修三年以上者:阿阇黎僧位。
(学分证明类)
十六、凡于“律仪院”、“教理院”或“弘化院”
在职进修者,修学结束得发给该科“学分证明
书”。
(结业证明类)
十七、国教沙弥部毕:发给“结业证书”乙纸
十八、名字沙弥部毕:同右
十九、初级律仪部毕:同右
二十、半年或一年集训班毕:同右
二十一、二年或三年制补习班毕:同右
附言:此表中之学位分配看似无关宏旨,实则它亦
是将来佛教僧团取人、用人之重要标准。凡
僧团内之各类职位,皆须有一定之“学位”
方可担任,如此才可常保僧团素质于不坠。
今日常见才出家不满一年,受具出戒场,就
挂起念珠、人前人后地跑,俨然一付“大法
师”模样儿的人。尽把世俗和见搬入佛门,
冒充知识不说,坏人天眼目,损佛门威信更
是不余遗力。如此这般,皆是由于汉传佛教
长期以来,在用僧方面,一直没有明确的考
核标准及制度所致。
伍、教育成果评析
一、成果分析
最后,我们将再以教育成果分析来结束本篇论文。在本体系中,教育学程大约可分为“正轨教育”与“补修教育”两大类:前者包括了(预科)、
(基础)、(职科)、(师范)、(正科)及(弘化)等教育学程:而后者则包括了(进修)、(集训)及(补习)等教育学程((专修)教育则为两者所共) (注三十二) 。虽然“正轨教育”之学程较长、较完备,然而考诸教内出家众之素质、就学风气与需求(以目前为考虑)而论,事实上每年之新出家者,若能有百分之三十投入(正轨教育),百分之六十投入(补训教育)中则已属理想。 (见表三) (进修教育)暂不考虑) 。
表三:每年新出家众就学比例分配:
表中受传统常住教育人数之所以较少,乃是因为今日寺院常住教育之功能皆普遍不足或萎缩之故,今后透过“学院教育”方式改善了常住之僧伽素质后,常住之教育功能或可恢复,则表三之比例将有调整亦为可能。当然,之所以未能让所有的出家众皆进入“佛学院”,乃是基于“事实上不可能”的现实考虑之故。
现在,我们要分析的,是这30%“正轨教育僧”的“毕业程度分布曲线”,依此为基,再配合其他两类教育之分布曲线,则我们可以得到全部僧教育的“程度分布曲线”。我们进行分析如下。
首先,既然我们已用(补习教育)来满足了“早日毕业”的现实与心态需要,因此,我们并不打算在正轨教育的第三年(初级律仪部)当中让学僧毕业。这么早毕业不但不是正轨教育的本意,而且也会有工呙不成、低不就”的感觉(就像现在台湾的高中毕业生一样)。
由此(初律部)开始(见图二) ,我们让40%的毕业僧进入(职科)教育、60%进入(正科)教育中。为了简化讨论过程,我们在此仅考虑“正入”过程的“升学率”,由于“转入”或“可入”的升学率,在比例上少得多,因此暂时不予考虑。
接著我们让(中律职科部)有45%毕业,如此约有总正轨教育人数的18%(下称此为“毕业总人数比”)投入僧社会中,另55%则令其继续升学(下称此为“升学率”) 。相同的(中律正科部)之毕业僧我们控制其毕业总人数比为12%,另外则分别以24%、50%及7%的升学率升入金曰教师范)、金曰教正科)及(预科师范)部中继续就学。
此时我们可以看到受完(律仪中级)学程而投入僧社会的学僧共有30%(18%加12%),其他70%的总正轨教育人数则继续就学。
我们继续将金曰教职科)、金曰教师范)、(普教正科)及(预科师范)等四学部的“升学率”各分别订为23%,47%,39%及10%:则经过演算的结果(100%减去升学率即为“毕业率”,再以“就学总人数比”乘之即得“毕业总人数比”) ,我们可以得到受完此金曰教级)学程后毕业投入僧社会中之学僧分别为17%、6%、18%及3.6%,相加可得此阶级之“毕业总人数比”为45%。
接著再将全局教职科)、全局教师范)及全局教正科)等三部之“升学率”分别订在20%、50%及48%:则可演算得知分别有4%、4%及6%,共为14%之学僧由此同局教级)学程中毕业,投入僧社会中。
最后将(专修院)之平均“升学率”控制在11%则(阅藏阁)、(禅观院)及(持律林)平均各有2%、5%及2%,共9%之学僧由此(专修级)毕业,投入僧社会中。
如此则最后进入(弘化院)之总人数比约为2%(以上可参考表三) ,再将以上这些数据制成图(固三)如左:
由此曲线可知,类比于世间大学的金曰教级)毕业僧人数最多,占总毕业人数45%,高中(职)及专科类比之(中律级)毕业僧次之,占毕业总人数30%。其他硕士、博士级等则依次递减。此点颇能符合世界各国教育“常态分布”之理念,同时这样的比例分配也颇能呼应《僧伽人才之分类与规划》一文中(见第二期页一一十五)表一所示之比例需要。显然,这是一个在“教育需求”上具有严格计划控制的学制设计,当然,它不一定能完全符合今日的现实状况,但此一模型毕竟提供了一个思考及设计现代僧教育学制的很好参考。
再考虑补训教育下8%的总出家众程度分布(以表三之比例为参考)情况,以大数的分布法则可假设,(补习教育)及(集训教育)就学人数各约一半,则各有30%的总出家人数比,其中二种(补习教育)之程度均约等于(初律部)故不必细分。而(集训教育)中二年制)者约等同于(预科部),(半年制)则比之稍低,而又高于未受教育者,假设两者各占一半。则其分布曲线由(圄四)所示:
最后尚有S%自修的出家众,其程度假设以(初律丫及(中律)二级之间为高峰而作“常态分布”则其分布由(图五)所示。
将图三之分布图高度降为原来之30%,即为总出家人数比之分布图,再将之与图四、图五合并,则合成全部出家人僧教育程度分布曲线图,见(圄六):
二、成果评论与改进
当然,图六的学制分布曲线与僧社会人才的理想分布曲线,有著不小的差异性。在理想分布中,约大学程度的金曰教级)僧人约占全僧数的1/4,而高中程度以上者则占有约》2/3,如此一来我们僧宝的素质自然是大大地提升了,然而实际上的学制曲线并非如此!
问题并不出在H兀全学制”的“升学率”或“毕业率”控制上,事实上此处升学率的设定,已有过度强化金曰教级)毕业总人数比的倾向。回忆第一节的分析,金曰教级)之毕业总人数比已高达45%!(其实这是不太可能的)事实上问题乃是出在表三的假设上,表中以目前的教育风气和僧教育普及率做趋于现实的考虑,假设只能有30%的出家众受正轨教育,在受僧教育比例偏低的情况下,要靠学院教育的成果来改善整个僧团人才的分布曲线,根本是下可能的。根本的解决之道,就是提倡受僧教育,尤其是受正轨僧教育的风气,唯有提高出家众入正轨教育受学的百分比,方能有效而计划性、计量性地改善我们僧团的人才分布曲线。
陆、结论
僧教育,从民国初年为了“兴学护产”而赶鸭子上架式地兴办以来,经过太虚大师的大力提倡及改革方案的点滴提出,到了今日台海两岸佛学院的各处兴办。僧教育的重视与佛学院的有效兴办已成为教内改革有心人士的共识,而有关的文章和谈论在这几年来也都渐渐地多了起来。尤其以八九年(佛历二五三三年)太虚大师百岁冥诞,海内外各地更为此而举办了下少的“发表” 、 “座谈一等会,在一些教内外的杂志上也发表了下少,各大德对僧教育理念的“看法”、 “报告”或“评论”之类的文章。对有心于教育改革的人士来说,也的确有下少的帮助和启发。
然而,在浏览这些言论之余,吾人也不禁要为今日的僧教育处境做一番更深刻的反省。今日,有下少人在谈,在办僧教育工作,其中办得成功、历史悠久,具有特色而又经验丰富者并不是没有。我们之所以还要做更深入的反省和规划,并不是在否定既有的成就,而是基于一种更“全面性”、 “计划性”、“贯彻性”、“普遍性”及“中道性”的僧教育要求。
所谓“全面性”,是指所涵盖的教育目标是多元化的而言。有些学院在办学上,几乎各方面都很成功,很有特色,可是它的特色与成功却是局限于某方面的(例如在“职事僧”或“人间弘法僧”的培育方面有很成功的表现) 。教团当然须要这样的教育特色(目标)和成功,但却不只是需要这些!僧团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的,偏极化的发展于人才平衡(不是平均)培养上固然有损,甚至于受教者自身的道业、心行及教团如法形象等亦有损害(注三十三) 。尤有进者,如果以为这个事实上是偏极发展的成功例子就代表了一切的僧伽教育内涵,而凡事以此为标准,并以此而沾沾自喜,恐怕就不是僧教育之幸了。
所谓“计划性”,是指在目标多元化的前提之下,必须依著「时代因缘” 、 “僧教育根本宗旨一、“时、空上的需求”、 “人才培育的平衡度(各种人才有各种不同的需要比例之谓)”及“现实情况”等因素而做整体性、计量性、评估性的事前规化而言。当然这需要发大心,又有才华、学识,且能高瞻远瞩的人来进行,事实上并下容易,可是却下能下做。尤其今天已是个讲求效率和注重计划评估的时代了,佛教界在面对著如此重要的“僧教育”课题上,还是一,付“走一步算一步”的土法链钢式做法,恐怕在这个时代里,已下能再视之为“随缘”的“美德”了。我们甚至感觉,那是一种“不负责任”和“愚痴”的做法!何况,以今日佛教的处境而言,实在再也禁不起在整体教育方面的失败了。 ·
所谓“贯彻性”,是指必须由原始佛教的根本把握,贯彻到大乘佛法善巧方便的心行发挥,如此才能圆满地展现菩萨僧自他两利的高深形象,而不致有滞小或攀大的缺失。
所谓“普遍性”,是指必须能普遍地适应各种年龄和根性的需求,以达到“三根普被”、“有数无类”的普及教育理想。 (这一点就不是偏极化发展之佛学院所能办到的了) 。
所谓“中道性”,亦即能同时满足“全面性”
、 “贯彻性”、 “普遍性”要求,而又随时具有自
我反省、自我调适能力而言。基本上能把握中道性
,就不会有教育偏极、应机不全、活力不张、人事
僵硬、以偏概全、大小不均及解行不调等缺点。
除了以上五项要点,是本文在思考时所把握的核心精神之外,在建立理想学制时,本文也努力地尝试去把握以下四个思考方向:
一、适当地评估现今佛学院及其他僧教育过程的优缺点及其教育极限等,做为思考改革的起点。
二、了解传统中国各类僧教育的优缺点,做为改革方向的参考。
三、参考其他国家、地区之佛教或其他宗教之教育方法,以做为改革方法的借镜。
四、观察时代因缘及需要,不失“实用性”及
“可行性”:把握佛陀教育及佛法义理之根本精神
,而求高瞻远瞩。
就这样子,透过这些要点及方向的把握,本文从僧才的需求规划做起,依于“宗旨”、 “目标”及“理念”的提出与澄清,而后一步步地仔细规划出理想中的僧教育二兀全学制”,末后再经由成果评析而了解它功能发挥的情形。虽然它是纯理论的,但却下能说它是无事实所本的,可能它很难完全推行,但却可以考虑由各佛学院来分工完成,在此意义之下,则此一学制理念,即成了台海两岸各佛学院整合的“理论基础”了。尤有进者,可能它根本完全无法推行,但至少它呈现了一个“现代僧教育”的堪称完整而科学性的思考模式,既使是不成熟的思考,也足以提供后人参考了。
最后本文的完成,要感谢家师上慧下顗老人的慈悲培养及家母上法下妙尼师在笔者病中的照顾,和佛学院师生同仁的配合与协助,同时也要感谢很多法师、大德的文章和启示,再此一并致上学忍个人最高的感谢之意。本文若有丝毫功德悉皆回向彼等及法界一切众生,愿共成佛道。
佛历二五三四年六月二十七日初稿于台中太平
佛历二五三六年十二月修定稿于中部山中兰若
注三十二:今列一览表以明之:
摘自《僧伽》第2卷第2期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