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万里边沙老衲归——飘然超脱的海印大师

       

发布时间:2009年04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万里边沙老衲归——飘然超脱的海印大师
  广州的珠江之上,有一座横跨南北的桥,名叫海印大桥。据说,这是为纪念一位叫海印的人特地命名的。每次途径此桥,不免心生一问:海印何许人,莫非他就是岭南人?几年之后回到益阳,才确切地知道,海印可是地地道道的益阳人。
  海印禅师,俗姓张名佚,别号永光,自称憨头陀。他生于道光年间(1860年),祖居益阳县杨溪江(今属益阳市赫山区石笋乡),居住于益阳城区。清同治十年(1871年)红巾军起义时,年仅11岁的海印随母及弟妹去乡间避乱,从此再很少在益阳城里常住。关于海印的这段经历,他在后来的《断石桥感旧》一诗中曾叙及并作诠注。“兵火惊昔畴,江山已寂寥,仓皇携弟妹,零乱过溪桥。(同治辛未,益阳红巾起事,城中大乱,先母携余、弟、妹,避乱如此)……”。如此算来,海印在益阳城里生活不过十年左右,而且正值其幼年,所以对于佛学大师和诗人的海印而言,这段经历只是一段痛苦而模糊的回忆。
  海印自幼聪慧,会诗书,知医药。16岁那年,他离家入南岳祝圣寺,削发为僧。先依默庵上人,潜心禅理,饱读佛经,尤工诗书字画。后寓居沅江景星寺。时曾任太守的沅江人张伯琴归乡,筑北渚阁于此。他学识渊博,藏书甚多,故勤研好学的海印以张为师,不懈求教,厚积薄发。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学识日增,而且志趣益发高远,为他后来一度引领全国佛门风骚打下了坚实的根基。随着清朝一步步走向衰败,身处末世独居空门的海印禅师郁郁寡欢之余仍不免寄情山水,常常终日吟诗作画,阐发伤时感世之怀。如“函篁悬石磴,斜日下江滩。投树鸟奔窜,无家僧老残。”“衰时未了江南泪,望远难忘蓟北云。”“落日洞庭南雁尽,乱山鼙鼓北兵来”等,都是传诵一时的佳句名篇。
  清末光绪六年(1881年),海印卓赐沅江景星寺。该寺始建于唐,明末废弛,清代重修。咸丰年间,复遭兵燹,庙宇倾颓。海印兴土木,重整饬,创建半湖亭及客厅过厅等处。寺后养龟数百,洞穴以居,敲钟饷食则出,食后即入。寺周遍种树木花草,山门外另辟荷池一口,中置水榭,修筑大道,直抵琼湖。时与乡邑贤达,低吟浅唱,其乐融融。其时景星寺因由海印所居,又有“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深”的妙趣,故被邑人视为名胜。
  民国初年,益阳掀起废庙兴学之风,益阳白鹿寺和沅江景星寺均被毁,据占办学。海印乃七入京师,两上蒙古,先后十余次大闹禅林,终于募化修复。其中的颠沛流离、千辛万苦,外人是无法感知的。或许有感于这些经历,海印禅师在益阳白鹿寺挥毫题上壁联一幅:
  十年瓢笠遗民老;万里边沙老衲归。
  民国时期,海印禅师曾任全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拥有相当高的社会声望。因他飘然超脱,故当世之贤士大夫咸乐与之游历。后加入南社,与知名人士柳亚子、刘腴深、八指头陀等交往密切,并创建了《碧湖诗社》和《湖山诗社》。常在长沙开福寺、上林寺、益阳白鹿寺、沅江景星寺等禅院雅集唱和,广交诗友。刘善泽、张建勋、天童寄禅、长沙笠云、道香及清室溥濡等人都是海印大师的座上常客。大师佛学与诗名并重,尤其勤于诗耘。可惜的是《琼楼遗稿》已散失,《曼陀罗遗稿》四卷为其弟张毓廷编次,名为《碧湖集》。其诗风俊逸澹远,玄意浓腻,比之著名唐代益阳诗僧齐己,无有逊色之处。
  1920年,海印大师圆寂于沅江景星寺,归葬于寺侧。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