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孙庙与十方丛林
子孙庙与十方丛林
白衣
在中国佛教流传史上,存在著子孙庙和十方丛林两种制度,换句话说,子孙庙是属于私有制的产物,而十方丛林则属于公有制的产物,分得清清楚楚,近二千年来,就形成了这个佛门格局。以下分别叙述:
子孙庙的规模较小,财富属性为私有,属于一僧或一系僧人所有,可由他们的意志处理。僧人们可自由招收徒弟,徒弟们受具足戒后一般回到本庙,又可以招收徒弟,使子孙繁衍。子孙庙住持的传承关系,基本上是剃度师与其弟子的关系。也就是说,即将退院的老住持在众多剃度弟子中选拔他最信赖者作为新的住持,这样代代相传下去。凡是法派传承相同的子孙庙,即称为“本家”。庙中若有重大事务或争执,可邀请本家的住持共同讨论或调解。子孙庙是不允许开堂传戒的。但经本庙子孙共同决定,子孙庙可以改为丛林,而丛林则不许改为子孙庙。
丛林的规模较大,财产性质为僧团公有。僧人们不准招收弟子。他们都来自四面八方,合住一处,就像树木丛集为林一样,故称十方丛林,也称丛林。丛林具有开堂传戒的资格。丛林根据其方丈的产生办法,又分为选贤丛林、戒眷丛林和法券丛林。选贤丛林的方丈是寺僧经过民主协商,从广大僧人中选出的贤能者;戒眷丛林的方丈,也是从僧人中推举的德高望重者,但他必须是在本丛林受的戒;法券丛林的方丈,是由原方丈在《寺院法券》上载明的几位嗣法弟子依次担任。
除了子孙庙和丛林,还有一些寺院,财产属性和住持的传承方式同于子孙庙,也有一些法派传承相同的“本家”寺院。但寺院的规模较大,财力雄厚,在某些时候也允许为本寺院和其它子孙庙的沙弥传具足戒。这样的寺院属于“一半子孙庙、一半丛林”性质。
最典型的“一半子孙庙、一半丛林”性质的寺院为四川新繁龙藏寺。此寺建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历代规模宏大。清初,大朗禅师住钖于此。大朗属破山海明禅师下传宗派,但不是临济正宗,而属于临济岔派。寺内住持自大朗以后,都是师徒代代相传。此寺的“本家”寺院有什邡慧剑寺、彭县中正寺等,彼此关系十分密切。寺外还有脚庙(即下属寺庙)十座,田地千亩以上。寺内也部分接待云水僧挂单,一九四○年还传过一次戒。此寺斋堂前挂的梆(木鱼),不像子孙庙鱼尾向山门,也不像丛林鱼头向山门,而是鱼头向斋堂外,与大殿平行横挂的。
丛林最早是指佛教禅宗寺院,故又称禅林。后来,各宗寺院也仿照禅林制度而称丛林。我国禅宗自六祖慧能之后,禅僧仅以道法相授受。多住在山岩洞穴中。有的寄居于律宗寺院,又与律宗僧人产生矛盾。禅宗八祖马祖道一乃创丛林,安置禅侣。其后,九祖百丈怀海以禅众聚居,尊卑不分,说法住持,未合规制。于是他折衷大小乘经律,制定了清规。从此,丛林之制大备,即后世所谓“马祖建丛林,百丈制清规”。
起初,丛林的规模较小,仅有方丈、法堂、僧堂及寮舍。住持为丛林之主,尊为长老,属于方丈;所有僧众尽入僧堂,依照戒腊的长短安排位次。后来,丛林建制日臻完备,有的丛林规模宏大,僧人上千。而且,组织健全,分工细致,执法严格。
近现代的丛林,基本设置有五个部分,即所谓“五大堂口”:禅堂、客堂、库房、大寮(厨房)、衣钵寮。现将各堂口的性质、管理范围、人员设置等情况分述于后。
(1)禅堂
禅堂是丛林的核心,是僧人求得开悟的地方,故又称大彻堂。它的位置一般在寺院中心偏西的静僻处。进门先是一间过厅,正壁有“行须缓步,语要低声”的字样。这是在提醒进禅堂者,里面的僧众正在参禅打坐,不要惊扰他们。从过厅折进一段巷道,便是一座清静的四合院落。禅堂坐西向东,中间为双扇门,常有布幕遮掩。布幕上面挂一块木牌,僧人在参禅打坐时,木牌呈现“止静”二字,意即任何人不得入内,不得发出任何响声。在其它时间,翻到木牌的另一面,呈现“放参”二字,这时,僧人可自由活动,但仍不得高声喧哗。
禅堂中央有一佛龛,供奉药师佛或禅堂初祖菩提达摩。佛龛周围留著很宽敞的空地,作为行香之用。行香与坐禅,在禅堂中交替进行著:行、坐,行、坐,其目的是克制禅众的昏沉。禅堂的两端分别有椿凳,禅众们按其帖单标名的位置在上面打坐。椿凳后面为高大宽广的平台,称为广单,是禅众们并排睡觉之处。禅堂的前后壁只有椿凳没有广单,后壁中间为“维摩龛”,即是方丈和尚的座位。
前壁东边设有香案,案上放著坐禅仪式中所用的器物,如引磬、木鱼、香炉、香板等。
香案正中还放有一个“慧命牌”,上面写著「大众慧命,在于一人,尔若不顾,罪在尔身”。参禅僧人若犯了禅堂规约,如引磬、木鱼敲打错乱等,必须在香案前罚跪,叫做“跪香”。香案上方悬著一口钟,钟下挂著一块厚木板。按这座寺院所属禅宗的不同宗派,其木板有不同形状。分为横长方、竖长方、三角、半圆和圆形五种,称为“五家钟板”。钟板有不同的形状和不同的敲击方法,作为禅僧,尽管没有看见钟板,只要听见钟板声,便知道这座寺院属于哪个宗派了。
钟和板是禅堂的重要法器,敲击钟板为参禅打坐的主要讯号。同时,禅堂钟板发出的讯号也是和寺院其它堂口的讯号密切配合的。例如,早晨巡照师打照板的声音传交给禅堂的钟声,而禅堂的钟声又引出钟楼的钟声。每一乐器的第一声,落入另一乐器的最后数声之前。寺院各殿堂所发出的乐声相互衔接,非常有趣,它使僧众们建立起一种良好的生活秩序,并且知道什么事情正在进行,自己将又该做什么了。
禅堂讯号的运用,还有一个目的是为了避免说话,使禅众的心志集中,尽可能不受外界干扰。因此,一些禅僧平时都有“禁语”的习惯,他们随身带著一块写著「禁语”的木牌,遇到别人和自己说话时,即出示木牌。况且,禅本为“无言之教”,故有的寺院禅堂的“堂”字,往往被写为“ ”,中间是没有口的。
禅堂有以下执事:
维那-禅堂的主要负责人。维,纲维,意为统摄僧众;那,梵文羯磨陀那之略,意为“授事”,汉梵结合,称为维那。他的职责是纲维众僧,曲尽调摄。凡禅堂中有违犯清规者,无论其职位高低,他都有权予以惩罚。上殿时,维那掌管佛教仪式的起腔领念,以音声为佛事,可以说是佛教乐团的总指挥。
悦众-维那的副手,可设置数入,称为大悦众、二悦众、三悦众等。若维那不在,禅堂可由大悦众代管,因此大悦众又叫管堂。悦众在上殿时具体敲打乐器,配合唱念,并教初学参禅僧人的礼仪。
知藏-熟悉佛教三藏典籍,主管和保护重要藏经。凡属函的安放、修补、请购、借出等,都由他总体负责。命人经办。相当于寺院图书馆馆长。
藏主-执掌经橱钥匙,定期晾晒经藏,负责佛教书籍的保管和借阅。相当于图书管理员。
参头-也称禅头,禅堂中参禅最久或最熟练者。他主要承担的是,为初学参禅的僧人做出示范和起到表率作用。
司水-每天早晨打洗脸水,准备早、中、晚的漱口水,出坡后的洗脚水等。
圊头-每天挑送净桶,冲洗厕所,更换洗手水,洗晒揩手帕等。
(2)客堂
客堂为寺院日常工作的管理中心,负责对外的联络,宾客、居士、云游僧的接待,本寺院各堂口的协调,僧众的考勤和纪律,各殿堂的管理,以及寺院的消防、治安等。客堂集外交、内务于一体,事情十分繁杂。客堂还接送方丈手谕的牌告,及时传递著寺内的信息。如本日佛事内容及参加人员,或者其它有关僧众生活行动的消息。
客堂最繁琐的是接待工作。每天,许多批观光旅游、朝山拜佛的团体和请僧众为亡人做佛事的斋主来到寺院,客堂都要派人接待、导游、办理食宿和佛事手续。外地的云游僧来寺院挂单,客堂即办理挂单事宜。若来者是一位有名气的僧人,则领到客堂的后院“尊客寮”,这里的吃住,都有照客侍候;若是普通僧人,则领到客堂对面的“云水寮”,由那里的负责人寮元安排住宿。
客堂有以下执事:
知客-客堂的主要负责人,掌管全寺内外日常事务和接待僧俗客人事宜。其地位相似于办公室主任和接待处长。知客又叫大知客,其副手叫二知客、三知客等,他们直接安排照客的工作。
照客-为客堂和知客办事,照料客人,打扫客房等。凡知客陪客人茶饭,照客须殷勤侍候,不得有失威仪。照客有若干名,从事客堂的各项具体工作,相似于办公室干事或寺院招待所管理员。
寮元-云水堂的负责人,根据客堂的安排,接待来寺院挂单的云水僧。个别居士也可在云水堂短期居留。寮元管理若干名作具体杂务的苦行僧人。
僧值-原来未设专职,取僧众轮值之意。主要职责是代方丈管理检查僧众威仪。僧值每天必须带领僧众上殿课诵等,从早到晚都在监督和检查僧众的纪律和行、立、坐、卧四种威仪,发现违犯者要进行批评或给予处罚。所以,僧值又叫做纠察。
殿主-大殿的管理人员。其职责是照管油灯、香烛,摆设供器、供品,清洁佛像、佛殿等。有的大殿,有两名管理人员,第一名称为殿主,第二名称为香灯。
香灯-殿堂的管理人员,其职责与殿主相同。云水堂的香灯,还要为挂单僧人看管物件、供应茶水等。念佛堂的香灯,还须帮助管堂照顾念佛的老弱僧人,因他们不胜任禅堂严规而在此简便修行。
钟头-大钟是丛林的号令,每天早晨、晚间和特殊时间(举行隆重法会、迎接高僧大德等),负责在钟楼上敲钟的僧人。
鼓头-大鼓与大钟相配合,负责在鼓楼上击鼓的僧人。
夜巡-又名巡照,负责夜间巡逻和打照板报时刻的僧人。
门头-守护山门的僧人。负责按时开门和关门,保障山门清净,有特殊情况及时报告客堂。
书记-负责寺院的文秘工作,包括信函的收发;文件的起草,各种佛事中抄写《疏文》等,相当于现在的文书和秘书。
(3)库房
库房总管僧众生活和佛事的必需品,如粮食、物品、法器、香烛等。还管理山林、田庄和殿堂、房舍的修缮。在当代一些寺院,还管理法物流通、经书印刷和素斋营业等。并专门设立帐房,有会计、出纳分管帐目和现金。
库房有以下执事:
监院-俗称“当家师”,在日常寺院管理上的权力仅次于方丈。他又是库房的主管,不仅库房所属机构听从他的安排,而且寺院各堂口的工作也要接受他的督察。
都监-都监的序职在寺院是最高的。他上辅住持,下助监院,但在日常工作中却很少管事,通常是由一位做过多年监院的长老担任。
副寺-监院的副手,监院顾不及照管处,都由他办理。平日除具体指导库头们的工作外,他的责任是不能让寺院缺了任何生活及佛事的必需品,并凭购物字条付钱入帐。
库头-负责库房的各项管理工作,一些寺院在库头下又设直接管理库房的司库,司库下又设贴库。库房不设香灯杂役,因此,库房的物资搬运和清扫等,都是贴库们干的事。
庄主-俗称“下院当家”,凡寺院所属庄田的一切事务,包括田界、庄舍、农具和雇工的管理、田租的收纳等,都由庄主负责。
圆头-经管寺院的菜园。除此以外,有的寺院还设“知山”,经管寺院的山林竹木。
监收-在过去的寺院中,主要负责租息、谷米的收纳;在当代的寺院中,则主要负责购进实物的验收等。负责寺院采购的执事叫做“采办”。
(4)大寮
大寮为寺院的生活区,负责供应僧众的斋饭,主要由斋堂和僧厨组成。斋堂十分宽敞,正中设座台,为方丈用斋处;两旁设安放齐整的长条桌凳,为僧人用斋处。僧厨又名香积厨。佛经中有故事说:众香世界的佛叫香积佛,维摩诘曾经到众香世界去,香积佛和那个世界的许多菩萨,正坐在一起吃饭,就用众香钵盛满了香饭送给维摩诘。维摩诘将香饭带回后供应大众。香积厨即取香积世界香饭之意。
大寮工作量大,分工亦细,有众多的执事:
典座-大寮的主要负责人,寺院的生活总管。
饭头-典座的重要助手,负责煮粥做饭。
贴案-负责做僧众的斋菜和佛殿的供菜。
菜头-在典座的指导下,计划和备办厨房用菜。
水头-保证供应大寮做饭菜和烧茶等生活用水。
茶头-保证供应僧众每天足够的茶水和每月两次的沐浴用水。
火头-管理饭菜的炉灶,掌握火候。
磨头-负责碾磨米、麦或厨房磨豆浆、制豆腐等。
行堂-在斋堂为进斋僧众铺碗筷、盛饭菜和添加饭菜,斋毕又收拾和清洗碗筷。
(5)衣钵寮
衣钵寮是方丈和尚的事务机构,其规模不大,执事们除衣钵师外,一般资历不深。但他们都是直接为方丈办事,常与方丈接触,多选择灵敏而有办事能力的年轻僧人充任。
衣钵寮有以下执事:
衣钵-外则监院,内则衣钵。衣钵是方丈和尚的机要秘书和直接助手,负责收发信件草拟文书等。
烧香-侍者寮的负责人。凡方丈说法,主持佛事,出位拈香、礼拜、上堂、上供时,均由烧香高捧香炉,走在方丈前面。
记录-外则书记,内则记录。衣钵寮的记录主要为方丈说法时写法语,传戒时写请启,为各种佛事写疏文等。而且,长老语录,多由他记录整理而成。
汤药-外则典座,内则汤药。他是方丈小灶和上客堂的厨师。方丈生病,由他煎汤熬药,故名汤药。
请客-衣钵寮的传达。凡来会见方丈的,先由他禀报衣钵或方丈;方丈或衣钵有指示,也由他向外传达。
圣僧-方丈的侍者。由他照料方丈披衣、抽衣、折叠并存放袈裟等。
行者-在方丈厨房烧饭烹茶及干杂活的僧人。
祖侍-负责照料退院老和尚。
当代有的丛林,在管理机构上也设“五大寮口”,但分工没有过去丛林那样细致,寮口的名称、管理的范围也有些差异。现大略介绍如下:
库房寮-总管全寺僧众的生活必需品,房屋修建等。由监院、副寺、库头等负责。
客堂寮-执行寺僧出入请假,外来僧人住宿登记,来往宾客的接待及信徒的佛事登记。由知客、照客负责。
维那寮-负责朝暮念诵仪规及佛事安排。由维那、悦众、香灯、司水等分负其责。
衣钵寮-管理住持的衣、钵、汤、药,供奉及法堂上的陈列品、殿堂内庄严法物等。由衣钵、汤药等分负其责。
僧值寮-丛林的僧制实行结夏与结冬、安单、大请职、贴单、打七、普请、计岁、榜状牌示、钟鼓法器等十条制度。由僧值等负责。■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