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僧俗百衲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1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吃百家饭,穿百衲衣,受百年苦,感百样恩。

  破万卷书,行万里路,知万宗味,结万世缘。

  少时,看电影《少林寺》和《木棉袈裟》,心弦澎动,原来和尚既可诚心礼佛,也可以如此世俗爱戴,不亦快哉。

  如今,这袈裟百衲,不看也罢,不想也罢 ...

  世人往往只知袈裟,而不知有百衲称谓。

  袈裟,又名百衲衣,因用许多方形小块布片拼缀制成而得名,泛指补丁很多的衣服。缝制这种僧衣有严格的规定,一般都是用若干条长方形布片缝成,并且只准用类似暗色的布片。但是,中国又称僧衣为“百衲衣”,因为汉族地区有的僧人为了表示苦修,常拾取别人丢弃的陈旧杂碎的布片,洗涤干净后,加以密缝拼缀而成衣,通称为“衲衣”,也称功德衣、无畏衣等。一般僧人常自称“衲子”或“贫衲”,即由此而来后来,根据这个百衲的意思,凡是用零星材料集成一套完整的东西,都以百衲称之。如百衲本、百衲琴、百衲碑等。

  故而僧人睡觉的被褥也就被称述为百衲被。百衲被,是用多种不同色泽不同形状的布块拼接缝制而成的一种薄被。

  天下之大,无独有偶。相传,在大洋的彼岸北美,300年前移民到此的妇女为了克服拓荒时的贫困,借助于英国的拼布艺术,将旧衣服或破布头缝制成御寒寝具,形成了早期的百衲被。百衲被风行于贫民阶层,后来逐渐发展成美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家庭手工艺品。美国有关百衲被的书籍、展览、俱乐部和网络大量出现。美国南部最大的城市休斯敦已举办20多年“休斯敦百衲被节”。人们把这种比美国历史还长的艺术称为“美国的光荣”。

  其实,百衲被的御寒作用在拓荒时期结束后便发生了变化,传递情感的作用愈发明显。人们拼缝百衲被时,一针一线都诉说着各种心意。美国作家帕特里奇亚在其作品《传家宝“被”》一书中,讲述了俄裔犹太小姑娘安娜举家移民美国时,只从家乡带了些衣服和头巾。长大后,母亲决定把这些东西和许多亲戚的旧衣物缝制成一条百衲被。安娜的母亲说:“这样做是为了让大家永远记得故乡。”在很多美国电影中,女孩出嫁前亲朋好友每人带一块一定规格的布料,亲手缝制成一条百衲被作为新婚贺礼。这种新婚百衲被蕴含了“纳入众人祝福”之意,是一份难得的大礼。新人不仅要把它放在婚礼的接待处展示,还要作为纪念品收藏。

  经过两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在美国人缝制百衲被的技术已炉火纯青。虽然这种技艺逐渐传播到西欧和日本,并发展出不同的民族色彩,但美国的百衲被还是以图案大胆、色彩绚丽独树一帜。据休斯敦市一位百衲被爱好者蒙萨拉特女士介绍:“传统的百衲被由3层布料缝在一起,表面的拼花布应是又轻又暖的。拼花的过程最复杂也最重要。先照图样打模,再将布料依模剪下,然后一块一块拼缝。”她还介绍说,根据百衲被的缝制、拼缀、花色等不同,现在美国有60多种百衲被设计流派。其中,最受欢迎、最古典优雅的是巴尔的摩流派。

  美国有各式各样的百衲被俱乐部。这些俱乐部成员通常定期聚会,在一起交流切磋技巧与心得。在传承古典技艺之余,时代的发展又给百衲被的制作增添了许多新意。

  一位百衲被俱乐部会员说:“制作百衲被可以收敛飞扬浮躁的心。有时一条创意独特、做工复杂的百衲被可能需要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完成。图案设计、配色都要花很多心思,对审美观的培养也有好处。而且,把家中的废布利用起来也是环保做法。”近70岁的维基女士说:“虽然现在有先进的缝纫设备,但真正的百衲被必须是纯手工制品。其实,人生就像百衲被,在细密的针脚里缝起昔日的记忆。”

  话说回来。

  袈裟,原取梵文音译。是佛教僧尼法衣。袈裟另有“不正”、“坏”、“浊”、“染”、“赤色”等意译。故袈裟取名也与所用颜色有关。释僧历有避免用青、黄、赤、白、黑五种正色做袈裟之说,而强调选用“坏色”,主要为青色、黑色、木兰色(赤色)等布料制作。此应已成为佛教约定俗成的规矩。尽管袈裟又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如《大集经》称“离染服”,《贤愚经》名“出世服”,《如幻三昧经》又别称“无垢衣”。各从不同角度和寓义进行阐述、赞颂。但佛界一般仍习惯称之袈裟。

  如今法师、长老所披袈裟,大多为红色,用於佛寺庆典礼仪时所穿。衬以黄色僧衣,认为此为体现佛家风范,禅者仪态。但历史上又曾记载佛僧有身披紫色袈裟者。这可能受当时“崇紫为贵”时尚影响。紫色象徵尊贵,唐时宫廷尤好紫色。《资持记》载:“今时沙门多尚紫服。按《唐纪》,则天朝薛怀义辞宫廷,则天宠用,令参朝义。以僧衣色异,因令服紫袈裟,带金像袋。後伪撰《大云经》,结十僧作疏进上,复赐十僧紫衣,龟袋。由此弊源一泄,於今不返。”因此,《六物图》对此举也颇有非议:“轻沙紫染。髓色俱非。佛判俗服全乖道相何善之有?”可见,袈裟的颜色也不无烙上有时代特徵之印。《僧史录》又记载宋代所取袈裟颜色。“时有青黄间色,号为『黄褐』、『石莲褐』也。东京关辅,尚褐色衣。”元代,也有赐黄色衣的。而到了明代,喇嘛教派又一律都穿黄色法衣。但佛教其他宗派原则上仍拒用五种正色,延续至今。如今世界各国寺院法师、长老大多袭红色袈裟,也可见佛教认同约定俗成的世界大同。

  袈裟又名法衣。搭披於左肩。传为纪念和传承释迦佛在世时,习惯披衣而袒右肩而成。自然,此又不无意蕴佛僧身披袈裟,以证佛法之意。佛教禅宗尤为看重袈裟,有“衣、法双授”传法仪式。众所周知释迦佛灵山法会“拈花微笑”故事,就因迦叶心领神会,回以一笑。而衣传迦叶。在多子塔前,释迦佛命迦叶登上法座,随将自己一领金襴袈裟,披在迦叶身上。由此完成“衣、法双授”传法仪式。迦叶遂成“西天禅宗初祖”。

  西天禅宗传至二十八代达摩後,达摩“一苇”渡海,来华弘禅,成为我国禅宗初祖。衣、法相传,传至五代弘仁。弘仁被认为在禅宗史上无不具开拓禅宗起里程碑作用者。当时他有意“衣、法双授”神秀。但仍要求众僧各作偈语,以窥其悟性。神秀作偈语:“身是菩提树,心是明境台。时时勤拂试,不使惹尘埃。”很得弘仁赞赏。但当弘仁看到慧能所作偈语,立时就改原先衣传神秀想法,改传慧能。慧能的偈语:“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今天来看,也不乏新意,极具挑战性!应该承认,两则偈语都非常之好,无可挑剔。神秀是形象之悟,慧能则是观念之悟。都无不以偈语,揭示自己的悟禅悟性。但就开拓精神来说,慧能无疑略胜一着。用今天的话来说,也即更具创意性。因此,弘仁於当晚就衣传慧能。并赠言:迷时靠师度,悟时靠自度。众僧自然不服传衣慧能。追讨说法。慧能从容不迫,取下五祖所传袈裟,放到一块挺拔石峰上。说:“此法衣代表我们对佛的信仰,非武力可争夺。你们要,就取去吧。”法衣紧贴石峰,如何搬得动!众僧方知佛意难违。遂心悦诚服慧能。自此,袈裟更成禅宗显示佛法象徵。

  有寺留云,住持慧禅向人讲解佛法时,自称惭愧僧,让人感触良深,心生敬意。佛书《心地观经》就有记载穿上袈裟有“离羞耻生惭愧之心”一说。心生惭愧,因惭愧而又生忏悔。这不就是佛家的胸怀,禅者的心态,所体现出的则又是一种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佛家又说:“惭愧之服,无上庄严”。因此,当印光大师身披袈裟,自然不忘身负弘佛扬禅职责,亦自称“常惭愧僧”。印光在普陀山弘法时,曾受时任民国大总统徐世昌题赠“悟彻圆明”匾额。为之全岛沸腾。印光却淡然处之:“贫僧印光,活在世界上没有一点实德,就好比虚空楼阁,徒有浮名,心里连惭愧还来不及,又哪来荣誉呢?”是的,常发惭愧心,知道惭愧,进而忏悔,也就能消去前衍,奋发不止。惭愧又是一种崇高的感情,表现在对佛法的信仰,以及不懈的执着追求上。无疑,又有着对所负使命的一种高度负责态度。自然,更有遇事逢物,只有禅者才可能具备的一种豁朗的超脱。透过袈裟,我们所见的不就是佛僧崇高博大的胸怀。

  无论平常还是每逢佛事盛典,法师身披袈裟,总令观者注目不已,而崇敬有加。而身披袈裟袒右肩的穿着方式,不由联想到释迦佛身披袈裟袒右肩的不朽形象。因此,也更感怀佛教的历史渊源,博大精深。佛教历经几千年而不衰,今天青出於蓝,愈现蓬勃生机,不就源於当年的灵山法会,释迦佛“以心会心”,“衣、法双授”迦叶,代代相传;自然,後又不乏诸如我国禅宗五祖这样的慧眼识才佛祖,又衣传慧能这样开拓型佛界精英,薪火传承,也才使佛教终於走过几个千年。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