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西藏密宗喇嘛教史(1)
简明西藏密宗喇嘛教史
缘起
所谓的“藏传佛教”——西藏密宗喇嘛教,是从松赞干布统一西藏时期,陆续由印度、尼泊尔与汉地等三方面所引进的“佛法”,再加上西藏当地民间宗教“苯教”的教义,所形成的一种混合式的宗教,这就是西藏的密宗。
西藏的吐蕃王朝,自赤松德赞执政时期,从印度迎请寂护、莲花生、无垢友、佛密等上师,来西藏大力的弘扬密教。吐蕃王朝大量引进密法的目的,是想通过发展密教,来打击借助“苯教”反对吐蕃王朝统治的大臣、贵族、以及地方的封建割据势力。
密教原本是作为吐蕃王朝加强其统治的工具,被引入西藏的。可是,密教因为得到西藏吐蕃王朝的大力支持,在打击苯教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最终反客为主,取代了吐蕃王朝的统治,走向了政治舞台的中央。先是密宗萨迦派统治西藏70余年,史称“萨迦巴统治时期”;后来,密宗噶举派打败了萨迦派,建立了以朗氏家族为中心的中央政权,统治西藏260余年,史称“帕木竹巴统治时期”;再后来,密宗的格鲁派——黄教,借助蒙古势力,打败了第悉藏巴政权,建立了噶厦政权,统治西藏,一直到新中国解放西藏。
西藏密宗的发展,以公元841年的藏王朗达玛除灭喇嘛教为基点,划分为两个阶段,灭除以前称为密宗的前弘期,灭除以后称为后弘期。不论前弘期,还是后弘期,都是一个以——从印度、尼泊尔传入的“印度密教教义”为主体的宗教。自公元八世纪中后期,西藏密宗所全盘继承的——印度密教的教义,本质上是一个被印度教同化以后,仅仅保留佛教外壳的外道,是一个连佛门外道都称不上的十足的附佛外道。因此全盘接受印度密教法义的西藏密宗,本质上是一个和佛法的修证完全无关的喇嘛教。
在当代,按照中国政府的政策,除了历史遗留原因外,西藏密宗不容许在中国内地传教。可是,在国家保障宗教信仰自由的今天,西藏密宗打着佛教的旗号,不断地向内地渗透,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国家宗教局的高度警惕。
中国内地一些善良的佛教信徒,被密宗的大小上师,以大妄语和鬼神通所笼罩,见西藏密宗的上师,好说“苦、空、无我”,个个是“活佛”“法王”转世再来,能教人“即身成佛”,就以为西藏密宗真实是佛教,而信奉之,遂被引入和佛教修行无关的外道法中。鉴于这种情况,少数佛教正信的佛子,不忍见不明真相的善良佛子,被外道法所蒙蔽,遂公开向大众说明西藏密宗喇嘛教的真相。密宗的大小上师,面对正信佛子的指正,皆无力回辨,被密宗误导的极少数佛子,只是出于对密宗的盲目崇拜,就出面为密宗辩护,由此而引发了所谓的“显密之争”。
这些出面为西藏密宗辩护的佛子,其实并不真正了解密宗的法义真相和历史演变过程,因为被密宗所借助的佛教外衣所欺骗的缘故,因为被密宗的大小上师的大妄语和鬼神通所笼罩的缘故,因为自身的善根福德还欠缺的缘故,而与此密宗外道法相应,而出面为密宗喇嘛教辩护。正信佛子,为了救护这些佛子,回归世尊清净正法,不得不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于硬挤入混入佛门之内的附佛外道――密宗喇嘛教外道法,一一的找出来,进行破斥,使得这些完全违背佛教教义的外道法,不能再继续危害佛子。在考虑到,广大佛子,也包括信受密宗的佛子,其实对于密宗的教义,对于密宗的演变历史,并不很清楚,因此,在检点、破斥密宗的具体外道法的法义之前,不得不先从事相上,先从密教的发展、演变历史上入手,冀希望佛子,对于密教先有一个大概的认识。简述西藏密宗的发展过程,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进行:
1,在西藏密宗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演变成政教合一,以追逐世俗政权和现实利益为目的的宗教形式。
2,佛教对西藏密宗有着极为有限的影响。
有关西藏密宗的历史,参考:《布顿佛教史》《西藏王臣记》《贤者喜宴》《青史》《新、旧唐书》《西藏通史简编》《西藏佛教史考》(矢崎正见 著)《人民日报》《新华社新闻》等。
其中,《布顿佛教史》成书于公元1322年,该书是西藏历史上第一部成型的教法史,作者:布顿仁钦珠(公元1290-1364)是著名的西藏密宗的喇嘛,夏鲁寺的寺主。
《西藏王臣记》则是由达赖五世洛桑嘉措所著。《贤者喜宴》(亦名《智者喜筵》)成书于公元1564年,作者:巴俄•祖拉成瓦(公元1503-1565年),是噶玛噶举派乃囊寺二世巴俄活佛。《青史》写于公元1467年,作者是噶举派著名喇嘛桂译师•发努贝(公元1392-1482年)。
以上史料,是目前研究西藏密宗历史的权威资料,各个资料,相互之间如果有矛盾的地方,则采取比对的方式,尽可能的采取合乎史实的史料。大部分资料,网上都能够检索到,有兴趣的佛子,可以使用百度、google引擎,搜索以下详细的内容。
第一章 西藏密宗是如何逐步获取西藏的政权,并演变成一个政教合一的宗教政权的。
所谓的“藏传佛教”,本身是吐蕃王朝为了争夺、获取世俗的王权,作为加强王权统治的工具被引进西藏的,乃至到了中后期,“藏传佛教”的喇嘛阶层,直接介入世俗王权的争夺,并最终获取了西藏的统治权,从而走向了历史舞台的中央,成立了罕见的喇嘛教政教合一的政权形式。在这场旷世日久的政权争夺过程中,充满了杀戮、血腥和神秘,完全没有了佛教徒所应有的出世与慈悲。
第一节 悉补野“王朝”统治时期
一,先介绍一点当代西藏的基本情况。
西藏,在古代称为“吐蕃”(蕃,音bo),位于中国的西南边陲,青藏高原的西南部。面积122.84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总面积的八分之一,仅次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北最宽约1000公里,东西最长达2000公里,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它北邻新疆,东北紧靠青海,东西接连四川,东南界云南,南边和西部与缅甸、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等国接壤。国境线长达3842公里,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当代的西藏自治区首府为拉萨市。有1个地级市,76个县,1个县级市。西藏自治区是中国人口最少,密度最小的省区。1991年末人口221.8万,人口密度1.73人/平方公里,只有全国平均数的六十分之一。全区人口分布很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东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其主要支流拉萨河与年楚河流域,是人口最稠密的地区,10人/平方公里以上,其中拉萨平原、年楚河中下游平原、泽当平原等地50人/平方公里左右,拉萨城关区附近达100人/平方公里以上。藏西阿里、藏北那曲,人口特别稀少,往往百里不见人烟。羌塘草原北部甚至被称为“无人区”。西藏是全国藏族居民最集中的地区,1990年藏族人口为209.6万,占人口总数的95%以上,其余是汉族、回族、门巴族、珞巴族、怒族、纳西族等民族。藏族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除一部分分布在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省外,二分之一居住在西藏。
二,悉补野“王朝”的世系。
在远古的青藏高原,就生活着西藏人民,他们引水灌溉庄稼,建立村庄,逐渐形成氏族。这些氏族逐渐形成诸多小邦,各有部落首领分别统治(《汉藏册府》记载)。后来这些小帮通过兼并,终于出现了一个大王来统治这诸多的小帮。这个大王就是统治西藏的悉补野王朝最早的大王,名字叫作“聂赤赞普”。聂赤赞普以后王位的传承,据达赖五世所著的《西藏王臣记》,记载如下:自“夏赤赞普”大王以后,经过天赤六王、上定二王,中烈六王,地德八王,下赞三王等历二十七代,有拉托托日宁协王出世。
自“拉托托日宁赞”王以后, 经历“赤年宋赞”“仲宁德乌”“木龙衮巴扎”王朝,传到“朗日松赞”王。我国史书《新唐书》称“朗日松赞”为“作论赞索”,从“朗日松赞”王朝起,唐代史书对吐蕃情况有所记载。“朗日松赞”王时代,从汉地传入星算及医药等术,吐蕃(古代西藏)和唐朝的往来,已经比较密切了。“朗日松赞”王娶“蔡邦萨•止玛托迦”为妃,生了个儿子叫作“松赞干布”,这个松赞干布在日后,成为西藏划时代的人物。
三,古老的西藏自有的土著宗教——苯教。
参考《世系明鉴》《红史》《土观宗派源流》《西藏王臣记》等记载,简单的介绍苯教的一些情况。
1,苯教是西藏的原始宗教,远远早于密宗在西藏的传播。
据苯教的经典说:苯教在远古时代就存在了,苯教的教主是“辛饶”,出生在象雄的韦莫隆仁,名辛饶米沃齐。传说他曾至藏中众多胜地,收伏鬼神。
在西藏最早的大王“夏赤赞普”时代,苯教就很盛行了。“夏赤赞普”大王更是创兴苯教的始祖,据《世系明鉴》记载:苯教始盛于聂赤赞普。
2,苯教的经典
苯教的经典有:《圆满宝金论》《光明轮要门》《传心直指白书》《八界抉择书》《雍中十地道位书》《黑病书》《黑禳解法》等。法事类有:三百六十种禳祓法、八祈祷法、三百六十种超荐亡灵法、八十一种镇邪法等。
苯教的经典中,亦有无常、业果、慈悲等知识,亦建立五道、十地、三身等的理论。还有很多灌顶、住律仪三昧耶戒、开光、火施、坛城、超度亡灵道场等,类似西藏密宗的作法。
3,苯教的派系以及教义。
苯教的教义内容,因为派别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苯教的派别大致分为三种:
(1),笃苯。
笃苯的教徒,能够和鬼神打交道,知晓什么地方,有什么鬼神,这些鬼神,能给人带来什么样的祸福,如何祭祀鬼神、企福等。
(2),伽苯。
伽苯的教徒,能够超度亡灵、凶煞,镇压妖厉,能以占卜预测人的祸福,有的还会一些巫术,例如:有的巫师能够,骑在大鼓上游行飞行,使用鸟的羽毛将铁斩断等。
(3),局苯。
局苯的教徒,将一些苯教的经典,埋藏在地下,再自行掘出,名为“伏藏”,后期,在苯教和西藏密宗斗争尖锐的时候,局苯的教徒,将密宗的经典,糅合进苯教的经典中,将这些经书,埋藏在措昂哲邬穹的岩山下,再作出掘发伏藏的样子,将其掘出,传播。
4,苯教的作用。
苯教主要是从事占卜、祈祷、降神、捉鬼等活动,本质是一个充满巫术、巫师的宗教,苯教在远古的西藏,有着极为广泛的社会基础。有关苯教的历史作用,不仅仅是下能镇压鬼怪,上能祭祀天神,中间能兴旺人家,而且,苯教还是古代西藏的王权,还是治理国家的工具。
《红史》记载:西藏最早的大王夏赤赞普,命才米辛氏之木杰翻译苯教。苯教在夏赤赞普年代,就已经很兴盛了。在其后的布德贡杰执政期间,苯教更是大为兴盛。
据《土观宗派源流》记载:考诸王统记:“从聂赤赞普至赤吉脱赞之间,凡二十六代均以苯教治理王政。”所以苯教可以说是西藏的原始宗教,是西藏自有的宗教,在表象佛教进入西藏以前,上至君主、大臣贵族,下至普通百姓,都信仰苯教,乃至藏王以苯教治理王政,所以苯教的影响,可谓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角落。
5,为什么要在此以大量的篇幅介绍西藏的苯教?
松赞干布以前的西藏,境域狭小,至松赞干布,才扩张疆土,统一了青藏高原各部落,逐渐强大起来。松赞干部征服了诸多部落,必然要在文化思想上,建立一个全新的、统一的意识形态,以此在思想上,也确保统一。恰好,作为新传播来的宗教——密教,密教的教义,满足了松赞干布利益集团的要求。松赞干布虽然在藏地,被神化为是“观音菩萨”的化身,可是,究其实,松赞干布就像我国古代扶持佛教的皇帝一样,只不过是将密教视为维护其王权统治的工具而已。
吐蕃王朝大量引进密法的目的,是想通过发展密教,利用密教的神通广大的“护法神”来打击“苯教”的神,并进一步来打击借助“苯教”反对吐蕃王朝统治的大臣、贵族、以及地方的封建割据势力。吐蕃统治西藏时期,内部有反对吐蕃王朝统治的大臣、贵族的异己势力,他们结成不同的利益集团,威胁吐蕃王朝的统治;外部,各个被吐蕃王朝武力征服的部落,以及地方的封建割据势力,他们始终不甘心处于被统治地位,时常制造暴乱。这些反对吐蕃王朝统治的利益集团,大都是信仰西藏自有的宗教“苯教”的,他们在反对吐蕃王朝的统治时,都会利用苯教作为招牌,借以团结平民阶层,扩大自己的力量。于是,吐蕃王朝和反对其统治的大臣、贵族、以及地方的封建割据势力之间的争夺权利的斗争,往往在形式上,通过“密教”和“苯教”之间的斗争,来达到各自的政治目的。
第二节 藏传“佛教”的前弘期——吐蕃王朝时期
自公元629年松赞干布即位后起,统一邻近诸邦,建立部落大联盟的吐蕃王朝,到公元841年朗达玛被杀,吐蕃王朝崩溃为止,其间共传十一位赞普,统治约二百余年,称此一时期为吐蕃王朝时期。
一,松赞干布统一西藏,迎娶文成公主。
松赞干布的父亲“朗日松赞”在位的时候,他所征服纳入治下的达被、工布、娘希等地区,由于尚未建立赞普的坚固的统治势力,致使原来的奴隶们互结恶缘,相互侵袭,远离悉补野的象雄和牦牛苏毗等一些小邦或部落联盟以前只承诺为所属臣民,实际上未作悉补野的臣民,一旦有机会他们立即反叛。同时,从外部发起大规模的反叛活动之时,祖父时的一部旧臣也蠢蠢欲动,出现反叛的迹象。甚至一些心怀巨侧的内侍与敌人联系,向“朗日松赞”进毒食,“朗日松赞”遇害。这时,年满13岁的王子松赞干布,被娘芒波杰尚囊、噶尔芒相松囊等大臣拥立为赞普,坐上了王位。
松赞干布是一个非常强悍的君王,他在困难和危险面前,他没有退怯,反而表现治乱的才干。《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王子松赞幼年亲政,先对进毒为首者断然尽行斩灭,令其绝嗣。之后,再次征服了吐蕃东北部的苏毗国。再后来,松赞干布亲自出巡北道,未用一兵一卒,迫使北面的汉人和吐谷浑人朝贡纳税,从此将吐谷浑纳入治下。松赞干布在先人兼并部落的基础上,终于统一了吐蕃,逐渐强大起来。
松赞干布为了保持全境安定,他与众臣商议,将首都迁至伍茹下部(今拉萨河下游)。
松赞干布执政期间,还命令大臣创造了至今藏族仍在使用的藏文,随后建立的吐蕃社会的管理体制和法律。松赞干布在二十三、四岁时,迎娶了尼泊尔的赤尊公主,赤尊公主的嫁妆里面,有一尊本师释迦牟尼佛八岁时候的等身佛像。随后,松赞干布又迎娶,唐朝唐太宗的公主——文成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出嫁时,带来了一尊十二岁时的释迦牟尼佛的等身像,还随身带来了许多有关天文历法五行经典、医方百种和各种工艺书籍。松赞干布为了放置佛像,修建大昭寺、小昭寺。这是有关西藏出现“表象佛教”(具有佛教的一些形式)的最早的文字记载。松赞干布对“佛教”抱有支持的态度,他甚至派宰相突密桑波等十九人,假道尼泊尔远赴印度那澜陀寺学习。
松赞干布统一西藏以后,在西藏推广“佛教”,为的是统一意识形态,巩固王权。这自然遭信受苯教的异己大臣、贵族,以及被征服的部落首领的强烈反对。松赞干布的父亲“朗日松赞”就是被叛乱分子毒死的,乃至松赞干布的许多亲属都背判了他。所以,不难想象,在松赞干布刚刚统一西藏的数年时间,这些异己大臣、贵族,以及被征服的部落首领,会借助苯教和佛教的冲突,大作文章。因此,据《唐书》及《敦煌本历史》的记载:松赞干布在34岁的时候,就死了。关于松赞干布的死因,《白史》所载的苯教典籍《降玛》中说:松赞干布因僧恨苯教,故他只能活到36岁。这不就是暗示他的死是由苯教徒施法谋害的吗。
二,藏王赤松德赞大力推广密教,排斥汉传佛教。
松赞干布以后经历——芒松芒赞、都松芒布吉二王,王位传到“赤德祖赞”这一代,藏王“赤德祖赞”,娶江摩•赤尊为妃,生子名叫“江察拉温”,“赤德祖赞”遣使臣,携带聘礼,前往唐都,向唐中宗李显求亲,李显遂答应将女儿金城公主嫁给“江察拉温”。唐中宗景龙元年710在迎娶金城公主来藏的期间,王子“江察拉温”被仇人刺死,金城公主遂嫁给“赤德祖赞”。742年,赤德祖赞与金城公主生子——“赤松德赞”。公元754年,赤德祖赞驾临羊卓扎蔡,被大臣巴吉桑东赞与朗弥素二人所杀。
赤德祖赞死后, 13岁的赤松德赞就即位了。由于赤松德赞很年轻,按照当时的吐蕃制度,王子幼时,多由舅家出来代为辅政,称为向伦(舅相),权力很大。因此虽然赤松德赞已经即位,但是,政权其实是由其母舅“春巴吉”(称为“马向”),代摄政务。
松赞干布时期,佛教开始在吐蕃传播。经过芒松芒赞、都松芒波吉两代,到了赤德祖赞时期,佛教虽然有所发展。但是,原始苯教在吐蕃人们的心里根深蒂固,多数人对佛教持有排斥态度。代摄政务的马向,权力很大,马向借口社会上出现的不详之兆,皆由信奉佛教所致。于是,马向就下令,只准人信苯教,不准信佛教,违者财产充公,流放远方,开始毁灭佛教。赤松德赞执政以后,利用佛教残余的一些势力,剪除了马向,同时宣布废除前颁禁佛命令。
在赤松德赞打击异己势力的当年,出现了一些自然灾祸,在民间造成了骚乱。一些大臣以及所属的百姓,都认为是因为倡兴佛教,而遭到鬼神的报应。赤松德赞为了降服这些鬼神,同时为了彻底的打击苯教,于是,从印度迎请了密教的大师寂护来到了西藏。寂护观察了当时的西藏的形势以后,对赤松德赞说:“王之历代先王,虽修建寺庙,塑造佛像,但是没能降服藏地的邪恶鬼神,因此先要以猛烈的咒术,降服鬼神。”由于寂护的法术有限,所以寂护向赤松德赞推荐了自己的妹夫——莲花生,建议赤松德赞迎请莲花生进藏。
莲花生出生于印度西北部的乌仗那。乌仗那,是现在巴基斯坦西部的卡普利斯坦。莲花生就是那里的一位王侯“英迪布拉”的儿子。莲花生年长以后,与寂护的妹妹曼达娜娃结了婚。莲花生曾经在当时印度的密教续部的中心地——萨护罗修学,作为密教学者,活跃于那烂陀等地。莲花生应邀入藏后,与寂护合作,沉重的打击了苯教势力。莲花生以咒术,驱动密教里面的护法鬼神,降服了苯教的鬼神。据说所降伏的鬼神共有八部:瘟神、山神、地神、本土神、游神、龙神、独脚鬼、作崇鬼等,均系苯教所崇奉的神祇。莲花生以密咒降服了苯教的鬼神以后,又为赤松德赞,修建了桑耶寺。接着,赤松德赞又从印度请来说一切有部的十二名僧人,并由他们协助寂护剃度了七名藏人出家。这是西藏人出家受戒的开始。
莲花生则向藏王以及几个藏族僧人讲授密教的秘义,以《空行母火焰炽盛咒》等密教续部的经典为讲义,还翻译各种密教典籍,竭尽全力在西藏传播密教。此时参与翻译经典有寂护、无垢友、佛密、静藏、清净狮子等人,在大量翻译密宗的经典以外,也翻译了一些显教的经典。印度的密宗,在西藏由于得到赤松德赞王的大力支持,于是密教在西藏得以迅猛的发展。
由于苯教的势力仍然很大,莲花生等密教的祖师,为了防止苯教卷土重来,再破坏密教,于是将密教的经典密续及修持方法,藏在一些密封的箱子内,分别埋在山岩里面,希望后代的人能够挖掘出来,再加以研习,这就是西藏密教所谓的“伏藏”。关于莲花生上师何时离开西藏的,布顿仁波切所著的《布顿佛教史》只是记载:由于大臣们拨弄是非,后来赤松德赞送莲花生返回印度。和莲花生走后,寂护继续留在西藏,后来因被马踢伤头部,死于西藏。
莲花生为了降服苯教的鬼神,常要作法来请来一些密宗的护法鬼神。莲花生作法所建立的坛城,极为的恐怖,需要将人头放置在架子上,将人的内脏、撑开的人皮铺在地上,将人血洒在骷髅堆成的金字塔上,用五肉五甘露混合的阿米打(人肉、马肉等五种肉混合的酒),来供养被莲花生所驱动的密教里面的那些“佛菩萨”(鬼神)。这一切,引起了赤松德赞的王妃——特•朋娃的担心,她说,密教这不是善良的宗教,是印度带给西藏的邪恶,如果接受这个新教,王朝将不复存在,并要求赤松德赞停止这种巫术。赤松德赞出于打击异己的考虑,当然没有接受特•朋娃的要求。历史证明了她的预言,841年吐蕃王朝的最后一个藏王朗达尔玛被刺身亡,吐蕃王朝陷入土崩瓦解、四分五裂之中。
三,莲花戒上师和“摩诃衍”和尚辩法,汉传佛教被驱逐出西藏。
在赤松德赞在位末期,还发生了一件大事,这就是来自唐朝的禅师“摩诃衍”和尚(又名“大乘和尚”),和密教的上师莲花戒(和莲花生不是同一个人)辩论,“摩诃衍”和尚在辩论失败以后,被赤松德赞驱逐出西藏的事件。
详细的谈谈这次辩法的经过,据《布顿佛教史》记载:
1,辩法的过程。
赤松德赞末期的唐朝内地,正是禅宗大行其道的时候。所以,来自汉地的“摩诃衍”和尚在西藏,也是提倡禅宗的顿悟成佛法门。寂护死后,“摩诃衍”和尚的影响日渐扩大。据《布顿佛教史》记载:“摩诃衍”和尚主张:仅仅是以身语作善法行,是不能成佛的。当住于一无所作中而成佛。当时西藏的人们大都乐于随“摩诃衍”和尚修学,只有伯央和坝惹达那等少数人仍坚持寂护的观点。因此发生了两种见行不同的争论。当赤松德赞大王下令支持印度密教的教学,命令臣民要学习寂护的法时候,随赤和尚修学的人们被激怒了,他们手持利刃,扬言要把凡不随“摩诃衍”和尚修学的人全部杀掉。于是赤松德赞要求密教的上师和“摩诃衍”和尚来辩论,并且,失败的一方从此必须离开西藏。赤松德赞在组织辩论的同时,暗中派使者去尼泊尔请来了寂护的学生莲花戒、益西旺波。后来,在桑耶寺菩提洲设台辨论,赤松德赞王居辨台中间,“摩诃衍”和尚和弟子“厥玛玛”等人坐在右侧,莲花戒、益西旺波、伯央等人坐在左侧。辩论开始,“摩诃衍”和尚先陈述他的观点:“万法都是分别心所造,作善不善业,其结果不外乎往善趣和恶趣二途,仍未解脱生死轮回,而且是成佛的障碍。譬如黑白两云,任何一种云都是障蔽天空的,须都不作意,由任何也不思想而完全解脱生死轮回。任何也不作意、不加分别、不去观察,即是‘无缘’,这与一时顿入十地无异。”又说:“修十度的十行法,是佛为下根人宣说的法门。”莲花戒论师辩论道:“如你所说任何也不思想,即是舍离了‘妙观察智’,这样也就舍离了出世的智慧。如果仅作‘无想念’,那么昏倒或失去知觉的时候,也就应成为证得了‘无分别’的出世智慧。最后,辩论以“摩诃衍”和尚失败而告终。据说辩论结束以后,“摩诃衍”和尚的弟子,非常地难过,如“厥玛玛”因为辩论失败而心生忧恼,用石块捶击自身而死。
2,“摩诃衍”和尚辩论失利的原因。
从辩论的内容上来看,这一次辩论失利的直接原因,是因为“摩诃衍”和尚,没有开悟的证量,完全曲解了禅宗的“无住生心”的涵义,再加上不懂因明学,所以导致了辩论的失败。
禅宗之无分别心,是说真如心从来和六尘万法不相应,真如心从来不分别六尘万法。能分别万法的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妄心。真如心和六识的妄心同时存在,和合运作,“摩诃衍”和尚,误会真如心和妄心的关系,想要刻意地保持妄心不去分别,以为如此,妄心就变成真心了,所以他才会写出《禅定睡眠论》这样误会禅宗的论著。“摩诃衍”和尚辩论失利的原因,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如果从更加深层次的原因来看,“摩诃衍”和尚的失败,是有其必然性的。原因如下:
(1),西藏吐蕃王朝和印度、唐朝的关系。
西藏吐蕃王朝和唐王朝之间,一直相互用兵。例如:在松赞干布向唐王朝求亲的时候,松赞干布为了迫使唐太宗李世民答应,还率领20万大军,攻打松州,唐太宗派吏部尚书侯君集率兵与之作战,双方打了一年多,最后唐太宗被迫妥协,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在松赞干布死后,他的孙子芒松芒赞继承王位的时候。唐王朝抓住时机,攻打吐蕃,据说一直打到布达拉宫,后来还是“秽积金刚神,变化神兵,出而应战”,唐兵才逃跑。此后在赤松德赞统治时期,唐王朝和吐蕃在边境,经常有战事发生,乃至在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吐蕃以二十万大军攻陷长安,唐代宗被迫逃往陕州(《旧唐书•列传》)。在唐王朝和吐蕃之间,常常兵戎相见。与此相反,藏、印关系则是一种和睦友好的气氛,互相交换佛教僧侣和留学生,逐渐发展成了一种和平的、文化上的交往关系。
赤松德赞支持密教的目的,本来就是想利用密教来打击崇信苯教的异己势力。因此,在唐王朝和吐蕃经常发生战争、唐王朝对吐蕃具有很大的威胁这一时代的大背景下,赤松德赞是绝对不可能让“对手”唐王朝的佛教文化来同化自己的民族的。
在汉传佛教禅宗的顿悟成佛的教义,受到了藏民的热烈欢迎,显然这种苗头,使得赤松德赞感到不安,赤松德赞从一开始就具有对“摩诃衍”和尚所传的汉传佛教进行抑压的意图,因此才公开下令尊崇印度密教。同时,赤松德赞秘密邀请印度的莲花戒、伯央等人,被“摩诃衍”和尚发觉了,为了与之对抗,“摩诃衍”和尚写了《禅定睡眠论》。
所以,从赤松德赞大王的立场上,就已经站在了印度密教的一边,胜负已经不能左右赤松德赞大王的选择。赤松德赞所考虑的是,“摩诃衍”和尚在西藏的影响已经很大了,如果直接加以驱逐,势必造成激烈的冲突,因此他需要一个借口,当“摩诃衍”和尚辩论失败以后,正好为赤松德赞提供了这样的一个借口,于是,代表汉传佛教的“摩诃衍”和尚,就顺理成章地被驱逐出西藏。
(2),汉传佛教(显教),对西藏的影响极小。
文成公主入藏以后,唐王朝和吐蕃的关系有所缓和,唐王朝因此在西藏获得了一条通往印度的道路,有不少唐朝僧人都是经西藏到印度去的。义净的《大唐求法西域高僧传》中记载的去天竺的僧人中,从陆路去印度的有二十三名,其中八名就是取道吐蕃去印度的。但是,在这些僧人中,却没有专门滞留在西藏,从事布教活动。根据上面的叙述,如果把文成公主入藏看作是吐蕃与佛教的初次相逢,那么,在佛教最早传入西藏的时代,形成西藏佛教的要素中,可以认为汉传佛教所起的作用甚小,而印度佛教才是它形成的重要因素。再加上佛教本来是产生于印度的宗教,西藏密教又是以末期的印度密教为基础形成的,在文化上就有一股崇尚印度超过祟尚中国的倾向。而且在赤松德赞时期,就从印度、尼泊尔等地聘请了不少僧侣入藏,以莲花生、寂护、莲花戒为首,有无垢友、觉密、法称、胜友、施戒、净狮子等多人,而与之相对的中国僧人,只不过是“摩诃衍”和尚以及在论法时出现的厥玛玛两人。以赤松德赞为首的西藏上层人士一直都尊信莲花生、寂护等印度僧人,这些僧人都是当时在印度的名气很大,因此从骨子里面,赤松德赞、以及西藏的密教上师,就有了轻视汉传佛教的基础。
(3),唐王朝对此次显密大辩论根本没有重视,或者根本就一无所知。
关于这次法论的记载,不见于以新、旧《唐书》为首的汉文史书,只在藏文史书中有记载。当时的唐王朝,没有派遣国内的代表去吐蕃参加法论,只以当时在吐蕃的“摩诃衍”和尚作为唐朝方面的代表参加这场辩论。这说明,唐朝方面根本就不重视这次辩论,或者根本就不知道这场辩论的存在,或者即使知道,也没有重视,更没有把这次法论看作是汉传佛教与印度密教的正式论争,所以也没把它作为历史事实传之后世。
相反,从出场的阵容上来看,赤松德赞从尼泊尔请来了莲花戒、益西旺波等密教上师,显然印度、以及赤松德赞方面,是有精心的准备的。关于这次法论的结果,在《布顿佛教史》记载:密教作为西藏的国教地位被确立下来,同时禁止“摩诃衍”和尚所传的禅宗的顿悟法门,遣送“摩诃衍”和尚回汉地,并搜集了“摩诃衍”和尚的著作窑藏起来。后来,信受“摩诃衍”和尚的弟子,行刺莲花戒上师,莲花戒上师因为睾丸被捏碎而死,益西旺波也由于恐怖而绝食而死。
3,法辩对西藏佛教产生的深远影响。
吐蕃时期,在松赞干布统治下,文成公主入藏前后,自唐朝僧人玄照入藏以来,有许多中国僧人来到西藏。藏汉之间在佛教方面进行了种种交往。客观的说,显教和密教,在西藏都得到了初步发展。可是,自从这次法论以后,汉地僧人基本上被赶出西藏。以“摩诃衍”和尚为代表的当时的汉传佛教势力几乎在西藏完全消失。相反,莲花戒等人所代表的印度密教却在西藏获得了绝对的优势,西藏佛教已经完全向印度密教倾斜。西藏完全成为密教“一统江湖”的局面。
九、十世纪西藏从印度所引进的印度密教本质
公元6~7世纪,印度在政治上处于分裂局面,出现了许多封建小国。印度教在广大地区取得了统治地位。随着印度教的迅速发展,印度晚期佛教,为了和印度教竞争,不得不大量吸收印度教的一些修法,于是,佛教逐渐被印度教所同化,被印度教同化以后的“佛教”,就是所谓的印度密教。如是被外道法所同化的密教,虽然还保留了佛教的教相与僧相,本质上,已经成了只有佛法外壳的外道法,而没有佛教的内涵了。(详细内容,请参考:《三,对西藏密宗所全盘继承的古代印度密教之简介》)
如是印度的密教,经过寂护、莲花生、无垢友、阿底峡等数百位印度的上师,前后经过几个世纪的时间,将之引进西藏。在赤松德赞时期,汉传佛教势力几乎在西藏完全消失以后,西藏所谓的“藏传佛教”只剩下了本质是外道法的密教。也就是说,从赤松德赞在西藏驱逐汉传佛教开始,西藏所传播的密宗,虽然保留佛教的寺庙、佛像与僧相,虽然也翻译佛教的经典、间或也有上师提倡修密以前要先修习显教,虽然大小上师也说“无常、无我”,但是,就其本质内容来说上,就其所修证佛法的主体行门——加行、咒语、灌顶、脉气、明点、观想、无上瑜伽(男女双修)等等来说,已经完全是外道法了。从赤松德赞驱逐汉传佛教以后,佛教正法,在西藏已经灭绝了,直到黄教达赖喇嘛执政时期,出现觉囊派。
4,影响西藏密教发展的两个至关重要的人物。
赤松德赞、莲花生对于西藏密教的发展,可以说是两个至关重要的人物。赤德松赞为了维护王权,打击崇信苯教的异己势力,而引进了密教,并以世俗的政权保障密教可以在西藏大力发展。赤松德赞,大力的推广密教,目的是为了加强王权,打击崇信苯教的反对吐他的大臣、贵族,以及被征服的部落首领,而引进了密教,并以世俗的政权保障密教可以在西藏大力发展。
赤松德赞所大力支持的密教,在莲花生寂护、莲花生等人的帮助下,建造了密教的寺庙,剃度藏人出家作喇嘛,大量翻译密教的经典,使得密教的教相与教义,完全具备起来,寂护、莲花生等密教的上师,为西藏喇嘛教——西藏密宗,奠定了千余年的发展框架,密宗在西藏,虽然经历了朗达玛的打击,仍然如雨后春笋一般,迅猛地发展起来。
第三节 朗达玛除灭密教
一,赤祖德赞时期,重视僧人,由僧人执政。
《贤者喜宴》记者,赤松德赞王有4位王子:长子牟赤松波夭折,次子牟尼赞普,三子牟底赞普,四子赤德松赞。赤松德赞死后,牟尼赞普继位。牟尼赞普在位仅一年零九个月,则被他的母亲毒杀了。关于他的被害,据《世系明鉴》记载:牟尼赞普因为娶了“卜容萨”为妃,他的母亲“蔡邦氏”很嫉妒“卜容萨”,就派人来杀“卜容萨”,后牟尼赞普救了“卜容萨”,牟尼赞普的母亲“蔡邦氏”很气愤,就下毒将牟尼赞普毒死了。牟尼赞普死后,他的弟弟——牟底赞普即位,即位以后,不久也被杀了,死时年仅29岁。身为藏王,人身安全都没有保障,可见当时的政治斗争是多么残酷。
牟底赞普被杀后,他的弟弟——赤德松赞即位。815年,赤德松赞去世,其子赤祖德赞(热巴坚王)继位。赤祖德赞生于804年,卒于836年,终年32岁。赤祖德赞在位时,重视喇嘛,并由喇嘛执政。
赤祖德赞任用郑喀白季云丹为教相(职权类似宰相)。所有大小朝政,皆请决于喇嘛;所有行政制度,也都以经律为准则。在吐蕃,任用喇嘛,执掌政权,起自赤祖德赞王。赤祖德赞尊崇出家的喇嘛,每逢斋僧法会,赤祖德赞先把自己的头巾敷在地上,请喇嘛在上边走过,然后自己再戴上头巾。赤祖德赞还规定:每一个喇嘛,分配给他七户居民,让这七户居民,供给他的生活,使他能专一修行。于是,普通百姓出家为喇嘛,一时间成为潮流。
由于喇嘛的权力凌驾于群臣之上,大臣和将军们不满情绪,日益高涨,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娘氏教法源流》记载:“由于赤祖德赞,用郑喀白季云丹为相,大小朝政,皆请决于喇嘛,对信奉苯教的大臣征收不合理的税收,大臣们向喇嘛施礼,喇嘛也不还礼,人民都喜欢出家,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因此,君臣、喇嘛、百姓之间,矛盾更加尖锐复杂。”
对于大臣和百姓们反对喇嘛的行为,赤祖德赞采取了严厉处置的措施,《娘氏教法源流》记载,赤祖德赞制定了“手指僧人(喇嘛)的法令”:如果百姓、大臣有用手指头指着喇嘛的,就砍断他的手指;如果用语言嘲骂喇嘛的,则割掉他的嘴唇;如果对喇嘛怒目而视的,则剜去他的眼睛;如果盗窃喇嘛的法器的,要以80倍的财宝赔偿喇嘛等,以上作为法律执行。赤祖德赞这样极端的做法,在臣民当中,引起极大的嫉忌和反感,所以朗达玛的灭法,也就因此而起了。
4,朗达玛灭佛(喇嘛教)。
由于赤祖德赞,给予出家的喇嘛以特权,这激化了社会矛盾。先是大臣向赤祖德赞,诬大臣郑喀白云与王妃私通,王妃自缢而死,白云亦被害身亡。接着,以韦达纳坚为首的大臣们,进一步阴谋策划,在铁鸡年(公元836年),乘赤祖德赞醉酒之际,将赤祖德赞的颈骨折断,把他的面部扭向背面,赤祖德赞就这样被害死了,终年32岁。(《贤者喜宴》记载)赤祖德赞死后,他的兄弟朗达玛即位。
朗达玛,生于公元797年。《青史》记载:公元836年,赤祖德赞死,朗达玛即位。朗达玛从即位之年,至841年,五年之中,大灭喇嘛教。朗达玛除灭喇嘛教的经过是这样的:
朗达玛即位以后,恰逢出现天灾,旱涝饥馑,疫病流行。于是,朗达玛就搞了一次民意调查,问百姓,为什么会出现天灾,百姓回答说不知道。朗达玛说都是因为信奉喇嘛教造成的。于是下令毁灭喇嘛教。据达赖五世的《西藏王臣记》《布顿佛教史》的记载:朗达玛下令要出家的喇嘛,舍弃出家的戒相(比如不许穿喇嘛衣等),有不服从的,命令他们去打猎。密宗的经典,大多埋于拉萨的山中岩石下面,并毁坏所有的寺庙,并将佛像有的投入水中,大的佛像,则埋藏于沙土之中。朗达玛既未毁坏释迦牟尼像,也未梵烧佛教经典,仅仅是将它们藏之山中。史料记述的各种事实表明,达磨除灭喇嘛教,是采取比较温缓和宽大的政策。
朗达玛灭喇嘛教的第五年(公元841年),被信仰喇嘛教的拉隆白季多吉者,用箭射杀。朗达玛灭喇嘛教的社会背景:赤祖德赞在经济上给每一位喇嘛配以七户人家,让喇嘛们以此维持各自的生活。这与其说是单纯的经济性措施,不如说是进一步将城市的统治权转让给了喇嘛。
赤祖德赞让喇嘛参与政治管理,朝廷的大小事情,都要听从喇嘛的安排。对于这些大臣来说,赤祖德赞将政治权力从他们手中转移到颇受自已厚遇的喇嘛手中,他们的极端不满情绪和恐惧,是不难想象的。在赤祖德赞统治时期,由于赤祖德赞给喇嘛以各种优厚的待遇,并让他们大力地兴建寺院等,造成国库支出的增加,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在这样的情况下,国民渐渐对赤祖德赞的宗教政策产生了背离,而这一现实被当时的大臣们加以了利用。于是大臣们,竭力散布王妃昂催玛与大臣郑喀白云私通的丑闻,并杀害了郑喀白云,王妃也被迫自杀。最后,赤祖德赞本人也在公元836年(辛酉年)被大臣巴嘉垛热和觉若拉累暗杀。在杀掉赤祖德赞以后,又以赤祖德赞没有继嗣为由,拥立其兄为王,再以地震、洪水、饥荒等天灾频繁为借口,通过朗达玛而推行了灭佛的政策。
然而,在当时的西藏,王位更替十分频繁,大多年幼即位,且在位时间很短的情况极为普遍。据《红史》记载,赤松德赞即位时年仅十三岁;其子牟尼赞普在位时间仅一年零九个月;赤德松赞即位时年仅二十三岁,在位三十二年;赤祖德赞即位时也只有十二岁,也就是说,当时的藏王大多是年幼即位,一切政治实权都分别为各大臣所掌握。所以,从根本上来看,除灭喇嘛教事件与其说是宗教性的斗争,不如说更直接的是豪族与喇嘛之间争夺政治权力的斗争,从双方都以政治权力为目的这一点来说,它不过是政治性斗争白热化的结果。因此,朗达玛除灭喇嘛教事件完全可以说是宗教背后隐藏着的政治斗争,是政治斗争通过不同宗教之间的纷争所表现出来的极好例子。
第四节 西藏密教后弘期的教派发展
一,西藏密宗后弘期的开始。
公元841年朗达玛死后,他的两个儿子,朗德•沃松和赤德•雍登,各自占据一块地方,为了争夺王权,双方长期混战,吐蕃国内大乱,史称为“伍约之乱”。
公元869年,吐蕃地方贵族和平民发动叛乱。公元877年,吐蕃各反叛势力攻占山南雅隆河谷,在琼结掘毁赞普王陵,赞普王室后裔四处逃亡,吐蕃王朝灭亡。
公元895年,朗达玛的曾孙吉德尼玛衮率众逃到阿里,其后裔在阿里和拉达克建古克格王朝、拉达克王朝。
公元975年,鲁梅喜饶楚臣等人,在丹斗寺跟从喇钦贡巴饶赛的弟子仲益西坚赞学习密法,然后返回西藏传法。公元978年,鲁梅喜饶楚臣等人在桑耶、噶迥寺授徒传法,密教在西藏地区再度传播。一般以此年作为藏传喇嘛教后弘期开始之年。
自从藏王朗达玛公元841年灭法以后,经过137年,都没有密法,到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公元978年),才有喇嘛鲁梅等往西康学习密法,回藏以后,建立寺庙,弘扬密教。此后直到现在(约一千余年),西藏密教从未中断。这一期的密教,相对前弘期而言,名为“西藏后弘期密教”。
西藏密法法灭的时间,因地方混乱,没有正确的历史记载可以依凭,所以对于这一段时期的长短,各种史书有不同的说法。但以灭法的841年,复兴喇嘛教的978年,是最合理的。
二,西藏分裂时期密宗的发展。
自朗达玛被杀,吐蕃王室内部争权,致王朝分裂,形成世俗和宗教的封建割据的局面。这一时期是从唐末公元842年,朗达玛死后起,至元朝初期,密教萨迦派的上师八思巴被封为帝师,受供十三万户,建总制院以前,到公元1270年为止,其分裂时期,共约三百余年。
在此期间,西藏密宗出现空前的“繁荣”,形成了几个大的教派,著名的有:宁玛派(红教)、噶当派、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
西藏密宗进入后弘期以后,兴起和分化出许多不同的教派。密教和佛教不同。佛教承认为佛佛道同,法无二味,虽然实证的法门有多种,但是修行的原理却是前后一贯、互不矛盾的。密教在印度发展的过程中,先后产生了各种教派,有持明教、真言教、俱生乘、金刚乘、时轮乘等等。这些密教传入西藏以后,也同样随之形成不同的教派。而且,西藏密宗的不同教派各个自言,依之而修,就能“即身成佛”。
在密教的后弘期初始阶段,信奉不同教派的密宗上师,前往各地讲说密法,招收喇嘛,建立寺院。再以寺庙为据点,不断的扩大势力,于是逐渐形成了西藏密宗的各个教派。这些教派的祖师,因其学识和声望,受到地方首领和群众的信奉,信徒门贡献田地、人户、牲畜、财物作为供养,成为寺院的寺属庄园(亦译香火庄)。这使得一部分教派的主要寺院逐渐成为占有土地、牲畜、农牧民户等生产资料的领主,拥有了管理世俗事务的权利,例如,止贡巴、萨迦巴、帕木竹巴、蔡巴、雅桑巴、达隆巴等。西藏密宗在后弘期所形成的这些教派,逐渐发展成为不同的政治势力,但是,谁也没有统一全藏的力量。
简单的介绍西藏密宗的教派:
1,宁玛派:
十一、十二世纪时,西藏喇嘛——释迦逈乃、喜饶扎巴、濯浦巴等共奉莲华生为祖师,依其入藏所传密咒和所遗伏藏修习传承,遂成一派。当初并没有派名,后弘期其他教派产生后,因其遵循前弘期的旧密咒,故称其为“宁玛派”。宁玛,藏语意为“古旧”,即旧派。又因该派喇嘛戴红帽,故亦称为“红教”。红教的教法以大圆满法为主,此外,无垢友所传的幻变密藏和心部等密法,莲华生弘传的金刚橛法,默那罗乞多弘传的集经等无上瑜伽部密法也是该派的特有密法。
释迦逈乃,是第一个系统地把宁玛典籍整理出来的人,他的弟子索尔穹继承其教法。到十三世纪,这一系的继承人释迦斡普把“掘藏”(意为“寿水”,似经书名),托元朝的使者呈献给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封了他一个“拔希”(法师之意)的名号。宁玛派以分散发展为主,与地方实力集团关系不甚密切。到十六、七世纪才有较具规模的寺庙。著名寺庙有西藏的多吉扎寺、敏珠林寺、四川西部的噶妥寺和竹箐寺等。
2,噶当派:
西藏佛教后弘期初期,学法僧侣中,重密法者则轻显教,重师承者则轻经论,重戒律者则反对密法,致使教法修行次第混乱,显密分歧。阿里王益希沃(智光)及绛曲沃(菩提光)迎请印度密教上师阿底峡入藏弘法,仲敦巴拜其为师。宋嘉祐元年(1056年),仲敦巴建热振寺为根本道场;后形成噶当派。仲敦巴死后,其三大弟子分别传法,又形成了教典、教授、教诫三个支派——教典派、教授派、教诫派。其中,教诫派为熏奴坚赞所传,以恒住五念教授为主旨,以“十六明点”的修法为心要法门,自戒律至金刚乘,能于一座中一齐修行,所崇本尊为释迦佛、观音、绿度母、不动明王,该四本尊与三藏教法合称“噶当七宝”。噶当派教法传播甚广,其他各宗教派别均深受其影响。十五世纪初,宗喀巴主要依其教义创立格鲁派,因此亦称“新噶当派”,噶当派遂并入格鲁派。
3,萨迦派:
萨迦派是一个叫做昆氏家族的后代创立的教派。宋熙宁六年(1073年),贡却杰波在后藏萨迦建寺弘法,后以此寺为主寺,形成萨迦派。该派寺院围墙涂有象征文殊、观音和金刚手菩萨的红、白、黑三色花条,故又称为“花教”。教主由昆氏家族世代相承,分血统、法统两支传承。主要弘扬道果教授等教法,不禁娶妻,但规定生子后不再接近女人。衮噶宁波、索南孜摩、扎巴坚赞、萨班•贡噶坚参、罗哲坚参(即八思巴)五人被称为“萨迦五祖”。十三世纪初,蒙古贵族的武力进入藏区时,首先和僧侣集团发生联系,并利用萨迦派统治西藏各地。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封萨迦派的八思巴为“帝师”、“大宝法王”,让其当上西藏十三个万户长的首领,并兼管“宣政院”,这是元朝管理佛教的中央机关。为了便于统治,元朝分藏区为藏卫、喀木、青海三届行政区域,建立了一整套政教合一的行政制度。萨迦派对扩大和巩固元朝在青藏这一广大地区的疆城,起过积极的作用。十四世纪后期,萨迦派的仁达哇•薰努洛追(公元1349年~1412年),他在西藏密教史上,是介于布顿•仁钦朱和宗喀巴之间的一个重要人物。密教各派所重视的月称的《入中论》和《中论明句论》这一派的学说,几乎是失传了,由于薰努洛追的传扬,才得以发扬光大。他还是是宗喀巴在“显教”方面的主要师傅。萨迦派在密教方面分三个支派:翱尔支派、贡噶支派和擦尔支派,这三支派都是由八思巴的侄孙喇嘛丹巴索南坚赞传下来的。
4,噶举派:
噶举派传承的“金刚持佛亲日”所授的密咒教义。因该派喇嘛穿白色僧裙和上衣,故称"白教"。噶举派是十一世纪时期的玛尔巴(公元1012年~1097年)上师创立的。先传米拉日巴(公元1040年~1123年)、再传达波拉结(公元1079年~1153年)。该派主要学说是月称派中观见,所修的是大手印。噶举派是藏传密教中最早采取“活佛”转世传承制度的,后建立黑帽系和红帽系两大“活佛”转世系统。同时,此派支系众多,主要有达波噶举和香巴噶举两大传承。玛尔巴、米拉日巴、达波拉结传下来的为达波噶举;琼波南交(公元1086年~?年)传下来的为香巴噶举。黑帽系和红帽系与元代以来历代中央政权关系密切。在明代,噶玛噶举的黑帽系活佛,接受了明朝封给 “大宾法王”的封号。
达波噶举的创始人达波拉结,他的四个门徒又创立了达波噶举的四大支派,即都松钦巴(公元1110年~1193年)所创立的噶玛噶举,是四大支派中最大的一支,西藏密教的“活佛”转世制度,就是十三世纪时,由噶玛噶举支派首创的;十二世纪中叶所创立的蔡巴噶举,后衰落,寺院并入新兴的格鲁派,不复单独存在;而十二世纪建立的拔戎噶举,不久,因家族内部争端而衰亡,达波拉结的门徒帕木竹巴(公元1110牢~1170年)创立帕竹噶举。不久,山南地区的封建农奴主朗氏家族,篡夺了这一教派的领导权,逐渐发展成为西藏最大的一个地方势力。公元十三世纪中叶,帕竹是十三万户之一;十四世纪中叶,帕竹噶举取代了萨迦派,掌握了西藏地方政权,直到十七世纪初叶。以后,实力渐衰,寺院也都并入格鲁派,而帕竹噶举亦从此消失。帕竹噶举的创始人帕木竹巴有八个门徒,他们又分别建立了八个小支派。到解放前后,止贡、达珑、主巴三派仍然存有一定势力,另外五派即雅桑、绰浦、修赛、叶巴、玛仓等,都早已先后消亡。
三,西藏密宗的各个教派之间,教派与中央政府的关系。
西藏密宗的这些教派,种类繁多,所教授的密法各个不同,在西藏不同的地区,各有各的势力。不同教派各霸一方,自我标榜,门户之见颇深,势不相容,政争与教争纠缠在一起,相互征战不休。到十三世纪初,元朝统一西藏各地以后,由萨迦派执掌西藏的政权,这种局面才基本上结束了。到明初宗喀巴创立格鲁派时,各派寺院已遍布西藏、青海各地。僧俗联合,政教合一的制度,对藏、蒙古、土、裕固、纳西等民族的历史,带来深远的影响。
明朝对青藏地区的统治,大体上仍沿袭了元朝划分三个区域的办法,不过又有了新的发展,即把僧俗官职纳入地方体制之中。一方面建立了一套完整的世袭土司制度,另一方面对高级喇嘛封赐各种尊号,形成一套僧官制度。明永乐时封噶举派哈立麻为“大宾法王”,封萨迦派昆泽思巴为“大乘法王”;宣德时封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大弟子绛钦却杰为“大慈法王”。另外还封了“阐化王”、“赞善王”、“护教王”、“阐教王”、“辅教王”,通称“八大法王”。还封了两个“西天佛子”,九个“灌顶大国师”,十八个“灌顶国师”及若干个“国师”,“禅师”,“都纲”等僧官。在封建王朝的支持与倡导下,西藏、青海等地的密教越来越盛行,正如青海《西宁府新志》上所记载的“西宁四周皆山,番寺僧族,星罗棋布”。
第五节 密宗萨迦派萨迦巴家族统治西藏时期
自公元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封萨迦派喇嘛八思巴为国师,1270年封为帝师。1272年设总制院,即命八思巴以帝师领总制院事。从此时起萨迦派则掌管西藏地方政权。这一时期应从公元1272年起,至公元1349年帕木竹巴绛曲坚赞突起,建立帕竹政权,萨迦的统治宣告结束为止,中经十四位帝师,二十五任本钦,共统治约七十余年,故称此一时期为萨迦政权时期。
一,萨迦派取得政权
1,西藏“十三万户”的由来。
元朝统一中国以后,进行人口普查,将拥有夫妻、子女、仆人共计6人,及其生活所需的房屋、土地、耕畜等这样的一个家庭,称为“一户”(霍尔堆)。一千个这样的家庭,称为“千户”;一万个家庭,称为万户,10万户称为一个路,10个路称为一个行省。从“户”到“省”,都分别有大小官员进行管理。按照以上统计法,蒙古皇帝的治下有11个行省。各行省的名称是:元朝的都城是中书省,在外地的有河南省、岭北省、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江西省、江浙省、湖广省、辽阳省。西藏的人口规模达不到一个行省,但由于是国师的住地,所以也算作一个行省,这样全国总共有11个行省。元朝的西藏,在人口普查的时候,大约总计有13个万户。这13个万户,分别是:在后藏地区,有6个万户:
(1)阿里芒域万户。
(2)拉堆洛万户。
(3)拉堆绛万户。
(4)曲弥万户。
(5)夏鲁万户。
(6)绛卓万户。
在前藏地区,也有6个万户:
(1)止贡农牧万户。
(2)蔡巴万户。
(3)帕木竹万户。
(4)雅桑万户。
(5)甲马万户。
(6)嘉域万户。
在前藏和后藏之间有1个万户:羊卓万户。每一个万户,都有喇嘛、贵族管理。这十三个万户,各自的管辖范围的大小,有很大的差异。
萨迦款氏家族的后裔中从恰那多吉到南色坚赞的四位白兰王和一位日章王,多数都娶有元朝的公主,并被元朝封为吐蕃三个却喀的总管。了解了这些政治上的关系,我们才能懂得萨迦派为什么能在将近100年的时期中统治西藏地方,懂得西藏和祖国之 间是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