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相颂与灭罪颂
为世人说佛理,若太艰深,则难懂,所以必须创作一些通俗易懂的作品,使人们便于诵读,记忆在心。这样的作品就叫做“颂”。慧能在大梵寺讲说《坛经》时,也为听颂的目的在于,“令汝迷者罪灭”,即纠正众人信佛修行的误解。其颂曰:愚人修福不修道,谓言修福而是道。布施供养福无边,心中三恶元来造。若将修福欲灭罪,后世得福罪元在。若解向中除罪缘,各处性中真忏悔。若悟大乘真忏悔,除邪行正即无罪。学道之人能自观,即与悟人同一类。大师令传此顿教,愿学之人同一体。若欲当来觅本身,三毒恶缘心中洗。努力修道莫悠悠,忽然虚度一世休。若遇大乘顿教法,虔诚合掌至心求。
这里所说的愚人,是指那些信佛教而不得成佛要领的人。一般的信徒,以为只要布施供养,就是修道成佛的途径。其实这是莫大的误解。这样的修行,只能算是修福,积一些善行,根本不能成佛。因为他们没有在心里用工夫,没有把心中的妄念,心中的迷惑,从根本上消除掉。所以,布施再多,供养再多,也不能消除心中的罪过。如梁武帝,可以用国家的力量来修善积福,但不能真正认识成佛之道,所以达摩说他无功德。无功德,就是在明心见性上毫无作用,也就是慧能所说的是修福而非修道,用力的方向搞错了,当然一点功德也没有。
所谓的罪,就是心中的妄念,不在心中用力,驱除妄念,一切努力都是白费。所以要在心性中做真忏悔的工夫,才是成佛的第一步。真忏悔之后,才能进一步除邪到了极净之时,才能行正,行正到了极点,整个生命都是行正,这才是成佛。所以慧能说不能只是口念,必须力行。能达到这一步,就像孔子说那样,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随意怎么做,都符合佛性的本来要求,这才算做到家了,此时,才算真正的无罪,才算真正的修道成功。
这样的修道,就不能只是一时一事的,而是随时随地,无所不在的,是貫穿整个生命的。所以慧能说“努力修道莫悠悠”,有一丝的悠悠,就是此生的虚度,就是修道的不真不诚。有一次的悠悠,就会有第二次的悠悠,于是人的一生,就在不知不觉中晃荡过去了,这就是慧能所说的“忽然虚度一世休”。
世上的得道之人,并不多见,若能与此种人相遇,应该说是有缘。无缘之人,虽有求佛求道之心,也不容易成功。而有缘之人,若有此心,则是大幸。所以慧能说若能遇到为你说讲大乘顿教之法的悟者,就应该虔诚地向他求教,掌握皮法,以求真道。慧能当年听到一客人念《金刚经》而有悟,后又到黄梅东山向弘忍大师学道,这都是他的缘分。此后他又到岭南众人的缘分。
慧能的宗派被称为南宗,表明他的教派更盛行于南方,这就是南方人的缘分。而神秀的北宗,只能在北方讲,北方人就听不到慧能的讲法,他们的缘分就不如南方人。有此缘分之时,应当努力求教请益,利用这个缘分,促进自己的求道。这就是慧能《灭罪颂》最后两句的用意所在。
慧能所作《灭罪颂》,指明了修福与修道的不同,这是此颂的主要精神。但观世人的信佛,大多数的人,他们的所作所为,不过是修福而已,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修道。所以,慧能又说,人们之中,有大根之人与少根之人之分别。无上的大乘之法,只能为大智上根之人说,而少根少智之人。听闻此法,心不生信。
慧能为此作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大乘之法,好比大雨,大雨降临时,大龙满心喜欢,正好大展身手。而地上的草木,由于其根生得浅,它们的根性太小,反被大雨之后的洪水冲刷得四处漂流,无法立足了。慧能所说的大龙,比喻大智根之人,遇到大乘之法,即可与心中的佛性相会,当时即悟,如慧能就是这种人。而大多数人,则是少根少智之人,不但听不懂深奥的佛法,反而不知所云,更加迷惑了,或者似懂非懂,似是似非,没有抓住关键。
又如广州制旨寺的印宗,也是大根之人,慧能可以引经据典。为他讲说深奥的佛理,使他转迷成悟。而对一般的世人,慧能就不能像对印宗一样直接宣讲佛理,而要用《灭罪颂》这样浅显的文字,来开导他们,甚至教他们具体怎样做。所以,在佛教文献里,既有深奥的经典,也有通俗的劝善书。能读书的人,就研读经书,探讨佛理。不能读经书的人,则可以听宣讲劝善书,明白一些浅显的道理而已。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