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川北招祥的崖阁殿堂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30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川北招祥的崖阁殿堂

  四川北部的广元和巴中一带,是古代中原北方通往四川的秦蜀走廊重要地段,大约从北魏晚期开始,佛教的僧侣们就注意到了这个南来北往的行人所必须经过的地区。于是,中国西南最早的石窟寺艺术,就首先在这里发展起来了。

  皇泽寺石窟,坐落在广元市以西1公里的嘉陵江上游西岸,与东岸的千佛崖石窟隔江遥遥相望。这里现存有50所窟龛,1200多躯造像。在皇泽寺第13窟里,有一块唐代的石碑,上面刻着公元628年,也就是唐太宗李世民执政的第二年,武则天的父亲、身为利州(今四川广元市)都督的武士,携带妻子杨氏在这里雕刻了佛教造像,那时,武则天年仅4岁。也许武则天——这位后来的女皇,就是在这里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30多年以后,又用她的非凡号召力把中国佛教推向了历史上的最高峰。皇泽寺石窟的大部分造像,也都是在唐代制作出来的。俗称“五佛窟”的第51窟,和俗称“大佛洞”的第28窟,是这些唐代艺术中的代表作。这两所洞窟都是敞口的马蹄形平面,在窟室后面的低坛上雕刻着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五尊立像,大像的身后是天龙八部浮雕像。天龙八部,是佛教里的八部护法神,它包括天龙、夜叉、乾达婆(香音神)、阿修罗、迦楼罗(金翅鸟)、紧那罗(歌神)、摩睺罗迦(大蟒神)等,其中最能显示神灵的是天众和龙众。按照许多佛经的说法,释迦牟尼在向众生们讲经说法的时候,天龙八部都会闻讯前来,守卫在佛祖的左右,保护着佛祖,使大法会得以顺利进行。同时,乾达婆和紧那罗还能为法会助兴,用自己超凡的技艺和美妙的歌喉,演奏出佛教天堂里的音乐,他们也就是大家所熟悉的飞天和伎乐神,而飞天只是中国人所起的形象化的名称。五佛窟和大佛洞,就是按照佛经里的安排设计的,艺术家们把次要的护法神们雕刻在主像的后面,既突出体现了释迦佛祖的伟大,也表现了一个较完整的法会场面。

  皇泽寺的第45窟也是远近知名的,因为它是四川地区极其罕见的一所中心塔柱窟。它的窟室平面是方形的,中心的部位立着一座细高的中塔柱,直通窟顶。这座方形的塔柱可以分成两层,在每一层的上部都刻着与巩县石窟寺类似的帷帐装饰,下部是护围栏杆。在每层的四面分别开着一所不深的佛龛,里面刻着一身坐佛和两身胁侍立菩萨像。这些人物的造型都是修长消瘦的,佛所穿着的大衣很宽大,下面的衣摆还分成八字形披覆在宝座前面。广元地区曾经出土过一尊北魏宣武延昌三年(公元514年)刻成的释迦文佛像,和第45窟中心柱上的佛像风格是基本相同的,这就帮助我们确定了这所中心柱窟应该是北魏国佛教界的艺术家们制作完成的,也就难怪其中会包含来自中原地区的某些因素了。

  中国古代的历史文献告诉我们:公元504年,镇守汉中地区的梁国将领夏侯道迁投降了北魏,从此,通往四川盆地的门户就完全敞开了。第二年,北魏的统军王足带兵接连战败梁国的军队,进入了剑阁。到了11月间,北魏的军队又攻陷了竹亭、新城、涪城、益州(今四川成都市),占领了广大的川北地区。广元在公元505年以后,就属于北魏国的地盘了,那么,北魏的中原石窟艺术风格传播到这里,也就是完全可行之事了。

  位于广元市以北5公里、西临嘉陵江的千佛崖石窟,共有54所洞窟,819所佛龛,大造像7000余身,其中的第7窟和第21窟,也是很难得的北朝石窟。第7窟的平面略呈马蹄形,它的正壁雕着一尊高4米多的立佛像,很具有龙门石窟莲花洞中立佛像的风姿;在左右两侧壁前雕胁侍立菩萨像,穿着打扮也完全是北魏晚期龙门石窟中所常见的。看来,这也是一所北魏占领川北以后雕造出来的洞窟。第21窟的平面是方形的。在正、左、右三壁间都开凿了一所大佛龛,很像中原一带北朝晚期所流行的三壁三龛式洞窟构造,佛龛内部的佛和菩萨雕像,也都是北朝晚期的艺术风格。这些四川北部地区的北朝洞窟,使我们看到了渊源于南方的艺术形式,又从中原地带反馈回来的特定时代的宗教精神风貌。

  广元千佛崖石窟的主要特色,在于初盛唐时期所独创的一种佛坛式洞窟。这种佛坛窟一般是在窟室的中心凿出一座佛坛,然后在坛上雕出一组主要的佛教人物形象,雕像的身后一般还雕着双树形的大背屏,直通窟顶,信徒们环绕着这个佛坛可以作右旋式的礼拜。它们的功能很像中心塔柱窟,但正面直观的结构又像隋唐时代的佛殿窟。其实,它们正是结合了这两类石窟的特点,又直接模仿了地面上的木构寺院中的殿堂形式制作出来的。只要我们稍微留意就会发现,寺院殿堂里那些砌筑在中央的大长方形佛坛和坛上佛像身后的扇面墙,不正是千佛崖佛坛窟的直接参考对象吗?!而广元佛坛窟在制作时还是灵活多样的,例如:菩提瑞像窟(第33窟)佛坛上的主尊是密教徒崇拜的法身佛大日如来,它的身边有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像。主佛身后的背屏很像一个坐椅的靠背,背屏的左右两侧还以镂雕的形式立着两棵菩提树,树间还刻着一些天界中的人物形象。

  被编为第30号的弥勒窟也属于这种类型。释迦牟尼阁窟(第5窟)佛坛上的坐佛和二弟子、二菩萨像基本是一字形排开的,并没有特意制作背屏,而这些人物高大的身体已经承担了部分背屏的作用,然后再在它们的头光两侧镂刻出菩提树干连通着窟顶,在树干间还浮雕着人形化的天龙八部护法像,睡佛窟(第4窟)的设计则考虑到了雕刻所表现的故事情节,在一对通顶镂雕出的娑罗树下,安置着一座长方形的佛坛,坛上刻着释迦牟尼的涅槃像,睡佛的正面坛前,还浮雕着一组正在举哀的弟子们,信徒们可以从四面瞻仰佛祖涅槃时的场景等等。

  广元的佛坛窟虽然曾给信徒们带来了新鲜的感觉,但沿着这个轨道走下去,石窟寺艺术就会逐渐偏离她本身所具有的特殊魅力,而融汇到寺院的洪流中去。到了明代,有的石窟寺构造已经同寺院殿堂没有什么差别了,那么石窟寺也就再也没有开凿的必要了。

  位于群山环抱之中的巴中县,也是川北石窟寺分布密集的地区。在县城的四面屏障似的悬崖壁间,坐落着四处石窟群,被人们称作东、西、南、北四龛石窟。其中的南龛石窟是保存状况最好、内容是最为丰富的一处。

  巴中南龛石窟,位于县城以南1公里的南龛山南面。在垂直平整的山崖表面,鳞次栉比、玲珑剔透般地雕凿了130所华丽的佛龛,供奉着2000多身佛教人物雕像,还有12座石刻经幢和佛塔。这些崖中的佛龛,大部分是属于初、盛唐时期的作品。它们的装饰也很有特点,有很多都刻成了华美的床帐样子,佛和身边的弟子菩萨和天龙八部护法神们都仿佛是置身于这一个个宝帐之中,面向着人世间的众生。只有两身赤膊袒胸、蹙眉怒目、气势逼人的金刚力士站立在宝帐外面的左右两侧,守卫着那块庄严神圣的领地。这一所所佛龛前后左右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就好像是层出不穷的琼楼玉宇,充满灵气的仙宫宝殿,置身于这处崖壁前的佛家弟子们,在内心深处将会激起对佛国清净乐土的向往,从而面对那些崖间宫阙中的佛祖,由衷地发出自己的祈祷与祝愿。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