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20日
来源:不详   作者:章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章文>>

  “西方极乐世界”是甚么意思?

  佛教,特别是大乘佛教,认为人通过修行,可以在死后,转生到净土——佛居住的地方。佛有无数,因此净土也无数,阿弥陀佛居住的地方,称“阿弥陀佛西方净土”,又称“西方极乐世界”。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介绍与宣扬,主要见于弥陀经典,如《大阿弥陀经》、《无量寿经》等。

  根据《无量寿经》的说法,西方极乐世界的地由金、银、琉璃、珊瑚、琥珀、砗磲(一种海生动物的壳,为石灰质硬壳,可作装饰品)、玛瑙七种宝物铺成,色彩缤纷,富丽堂皇。这里没有四季交替,永远温度宜人,没有高山河谷,到处是七宝组成的树林,叶繁花茂,光彩夺目,清风徐来,发出悦耳的声音。诸佛所住讲堂、精舍,全由七宝筑成,宫殿楼阁,金碧辉煌。四周环绕着潺潺流水,水中挺立着七宝莲花,岸边七宝树成荫。池中之水,能够随心所欲地或深或浅,或冷或热。生到这里的众生,当感到饥饿想吃饭时,盛满美味佳肴的七宝之钵便出现在眼前,供人任意取食,其味香美无比,吃毕食钵自然消失。所穿衣装服饰,也都是“应念而至”。居住在这里的人都是无烦恼的人,相貌超凡,容色微妙,并具有超凡的智慧。虽有身体之形,却虚无骨肉。他们都互相敬爱,如同兄弟,没有矛盾和斗争。但这里没有妇女,因妇女不能得到解脱,只有转为男身才能得到。妇女通过修行,转生到此极乐世界,就可立即转为男身。由于摆脱了俗世的烦恼,住在极乐世界的人没有任何痛苦忧虑,贪、瞋、淫、痴等佛教所说人生之苦这里都见不到,而且这里的人愿活多久就可以活多久,寿命无限,都可以达到觉悟解脱。这样美好的地方,对广大劳动人民及统治者来说,都有吸引力。根据《无量寿经》,通过三种方式可转生极乐世界。第一种是出家做沙门,一心专念无量寿佛,即口念“阿弥陀佛”,修各种功德,表示“愿生彼国”,就可转生净土。第二种虽不出家做沙门,但专念无量寿佛,兴修功德,如建塔造佛像、施舍等也可往生净土。第三种既不做沙门也不修功德,但只要专心一意念无量寿佛名号,也可在死后转生极乐世界。总之,只要有坚定的信仰,热诚的愿望,就可往生极乐世界。不过犯有杀父、杀母、杀阿罗汉、使佛身出血、破坏僧团或毁寺烧经、诽谤佛法的恶人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但后世兴起净土宗对此有新的说法。对西方极乐世界的追求与信仰,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

  佛教不信灵魂吗?如果信,在佛教是如何表述的?

  佛教在早期曾正面用各种说法否定灵魂的存在,认为世界千变万化的现象,是由因缘合和而成,没有独立的本质属性,因而没有灵魂。如认为灵魂是存在的,或认为事物有真实的规定性,这是一种颠倒的、错误的认识,一切烦恼痛苦均由此而起。佛教要破除的就是这种,“边见”、“邪见”。

  但佛教不是绝对不讲灵魂,在原始佛教后期和部派佛教时间,往往称灵魂为“识神”、“补特伽罗”等。有的部派说在人死到再次转生之前的生命为“中有”,这也是灵魂的一种说法。佛教主张善恶报应、三世轮回,认为众生现实中的贫富寿天,是由前世的善恶行为决定的,而今世的善恶行为又要决定来世的处境。在这种三世轮回中,作为轮回的主体就是灵魂。这样,佛教一方面否定“无我”,正面否认自我灵魂存在,另一方面,又用另一种说法肯定灵魂存在。众生有如车轮回旋不停,在欲界、色界、无色界中循环不已,或因其前生善行而转生天界成为人、天(天上的生命),或因恶行堕入地狱,转生为饿鬼、畜生,四大种姓在业报轮回面前一律平等,下等种姓可转为上等种姓,上等种姓也会转为下等种姓,一切以他们生前行为的善恶为根据。中国的佛教特别重视业报轮回的教义,认为今世受苦,是由于前世作恶;如果能够行善积德,来世必有好报。对于灵魂这一问题,南北朝时期的佛僧是持肯定态度的。如名僧慧远,就以薪火比喻形神关系,燃烧的柴烧尽了,火却传到了另一根柴上,灵魂从一形体转到另一形体,永远不灭。

  甚么是“念佛”?甚么是“观想念佛”和“称名念佛”?

  “念佛”是思念佛的形相和功德,或念诵佛的名号的一种修行方法。共有三种:一是“称名念佛”,即口称佛的名号,念诵不已。二是“观想念佛”,即静坐入定,专心思念佛的相貌和所居之庄严佛土。三是“实相念佛”,即观想佛的法身“非有非空、中道实相”之理。还有定业、散业和有相、无相的分法。定业念佛,亦称定心念佛,即以上之观想念佛。散业念佛,亦称散心念佛,即以上之称名念佛。有相念佛,包括定、散两种念佛。无相念佛,指以上之实相念佛。

  念佛是大乘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小乘虽也有念佛的修行方法,但仅指思念释迦牟尼佛,与大乘的念佛回然不同。大乘佛教认为,三世十方有无数无量佛,有无数无量净土佛国。如众生一心念佛,可以除却八十亿劫生死之罪,生时可见到佛的相好功德,死后可往生(转生)庄严佛国。传说唐朝有一个叫僧炫的和尚,九十六岁时遇道绰禅师,开始回心念佛,日夜礼拜佛一千次,念阿弥陀佛八百万遍,五年间从未间断,终于有所感通。有一天告诉弟子说。“阿弥陀佛给我来授香衣了,观音和大势至菩萨在行队的前列,无数应化佛遍满整个天空。从此往西,就是极乐净土了”。说完即逝。又传说唐朝时蓝田县悟真寺的启芳、圆果二僧整个夏天静坐入定,念诵阿弥陀佛,之后折了一枝扬树枝插在观音塑像的手中,发誓说,“如若能往生佛土,愿扬枝七日之内不萎枯”。果然,七天之后青翠如故。有一天晚上,梦见在寺院池塘东面有一大宝帐,他们飞入其中,看见一个和尚说,“专心念佛,就会生在这里”。又看见观音垂脚坐在那里,启芳和尚赶紧奉足顶戴,忽见一池莲花,阿弥陀佛从西而来,启芳便问,“阎浮(现实世界)众生依经念佛,真能往生在这里吗?佛说,“不必怀疑,一定会生在我的佛国里”。这时看见极乐世界平平坦坦,犹如一面镜子,娑婆世界尽是山川,音乐悠扬,宝帐散华,向西移去。这时有一个叫法藏的和尚驾着一辆大车前来迎接。于是启芳看见自已置身于百宝莲花之中,已成正等觉,见释迦牟尼佛与文殊菩萨赞宣《法华经》。又看见经三道宝阶向西直移,第一道阶上尽是著白衣者,第二道阶上道俗相参,第三道阶上只有僧人,说这些白衣僧俗都是念佛而往生佛土的。这两则神秘色彩浓厚的故事都说念称阿弥陀佛可以往生西方净土的,反映了中国净土宗的信仰。在大乘佛教中。净土宗是专以念佛为基本修行方法的宗派。此宗奉《无量寿经》为基本经典,尊崇阿弥陀佛,唐以后特别强调称名念佛,以称诵阿弥陀佛的名号,祈求死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南无阿弥陀佛”是甚么意思?

  “南无阿弥陀佛”,即梵语Namamitabha一语的音译。南无,亦译作“囊谟”、“那谟”等,有“致敬”、“归命”之意。阿弥陀佛,是佛教“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也是中国净土宗信仰的主要对象。所以整句的:意思就是,“礼敬阿弥陀佛”!“归命阿弥陀佛”!

  佛教信徒经常念诵“南无阿弥陀佛”,是表示一心归依于阿弥陀佛,这也是净土宗念佛的常用语,叫做六字名号。净土宗认为,此句中包含着众生一心仰赖阿弥陀佛的信心和阿弥陀佛愿力接迎救助众生的神奇效用,如念念不舍,可断除八十亿劫生死轮回,死后往生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所以净土宗以念诵这句敬语作为主要的修行方法和达到目的的途径。在念佛时,净土宗除念诵“南无阿弥陀佛”之外,还念诵阿弥陀佛的各种不同名号。阿弥陀佛共有十三个名号,无量寿佛、无量光佛、无边光佛、无碍光佛、无对光佛、焰王光佛、清静光佛、欢喜光佛、智慧光佛、不断光佛、难思光佛、无称光佛、超日月光佛。经常念诵的:“南无无量寿佛”、“归命无量光佛”,即是念诵阿弥陀佛的名号。

  甚么是药师佛?“东方三圣”在寺院中是甚么形象?

  药师佛,全称“药师琉璃光如来”,亦称“大医王佛”、“医王善逝等,音译“鞞杀社窭噜”。是佛教中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据说药师佛在本行菩萨道时,曾经发过十二大誓愿,要满足众生一切愿望,拔除众生一切痛苦。这十二大誓愿是:(1)使自他身均光明炽盛;(2)以威德开晓众生,(3)满足众生所欲求而没有或缺少的东西,(4)使一切众生信仰大乘,(5)使一切众生行梵行(净行);(6)使一切不具备诸根的众生(先天残废者)完具,(7)除一切众生众病,使众生身心安乐,证得无上觉悟,(8)可以转女为男;(9)使众生解脱天魔外道的缠縳和邪思恶见,而得到正见;(10)使众生脱离恶王劫贼等横祸;(11)使饥渴众生得到上食,(12)使贫乏无衣者得上妙衣。又据说凡愿生西方极乐世界无量寿佛处所,听闻正法而没有收效者,如听闻世尊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名号,临命终时有八菩萨乘神通来指示道路,可化生于东方琉璃世界中。

  东方三圣,也叫药师三尊,是指东方净琉璃世界中的教主药师佛及其左右二胁侍菩萨。左胁侍称日光遍照菩萨(简称日光菩萨),右胁侍称月光遍照菩萨(简称月光菩萨)。在寺院的塑像或图像中,药师琉璃光如来居中,日光菩萨居左,掌中持一日轮,月光菩萨居右,掌中持一月轮。但在密教中亦有日光、月光二菩萨。日光菩萨在胎藏界曼荼罗中为地藏院上第九位尊者,主地藏光明遍照之德,左手持宝幢。月光菩萨为胎藏文殊院一尊者,左手持金莲,上有半月形,而在金刚界曼荼罗中为三昧耶会七十三尊之一,右手持莲花,上有半月形。

  毗卢遮那佛是甚么佛?

  毗卢遮那是梵文Vairocana的音译,略译“卢舍那”、“遮那”,意译,“光明遍照”、“遍一切处”、“大日”。佛名。对此佛教内部有不同的解释。旧译《华严经》译为“卢舍那”新译《华严经》译为“毗卢遮那”。华严宗据此认为毗卢遮那与卢舍那分别为音译的全称与略称,为报身佛,是《华严经》所说莲花藏世界(佛报身之净土)的教主。天台宗分别以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为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法相宗与此同,但所称不同,分别以卢舍那、释迦牟尼二佛为受用身、变化身,以毗卢遮那佛为自性身。密宗称毗卢遮那为“大日如来”(摩诃毗卢遮那,梵文为Mahovairocaha),作为理智不二的法身佛,是尊奉的主要对象。

  甚么是大日如来佛?

  大日如来佛是密教的最高本尊,梵名谓之摩河毗卢遮那(Mahovairocana),摩诃者大之义,毗卢遮那为日之别名,故译云大日。又毗卢遮那者光明遍照之义,谓之遍照如来。又云最高显广眼藏如来。唐代一行《大日经疏》一曰,“梵音毗卢遮那者是日之别名,即除暗遍明之义也。然世间是则别方分,若照其外不能及内,明在一边不至一边,又唯在昼光不烛夜。如来智慧日光则不如是,遍一切处作大照明矣。无有内外方所昼夜之别,世间之日不可分喻。但取是少分相似,故加以大名曰摩诃毗卢遮那也。”辽代觉苑《演密钞》二曰:“毗云遍,卢遮那云光明照。为须此方云光明遍照。”唐代不空《金刚顶经义诀》曰,“梵音毗卢遮那,此翻最高显广眼藏如来。毗者最高显也,卢遮那者广眼也。先有翻为遍照如来。又有翻为大日如来。此盖略而名义阙也”。密教金胎两部之大日各异。

  所谓“四大菩萨”是甚么?

  “四大菩萨”,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法华经》说的弥勒、文殊、观音、普贤为四大菩萨。另一种是中国佛教中说的文殊、普贤、观音、地藏为四大菩萨,并认为各自以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为显灵说法的道场。一般所说的四大菩萨是指后者。

  文殊菩萨,全称文殊师利,旧译“满殊尸利”,新译“曼殊室利”,意译多作“妙吉祥”。专司佛的智慧,与普贤为佛的左右二胁侍,居于左,或与弥勒为佛的二胁侍,居于右。其形象如童子相貌,顶戴宝冠,或手持宝剑,骑狮子。传说文殊菩萨显灵说法的道杨在山西五台山(也称清凉山),唐仪凤元年(676年)西域僧人佛陀波利来到五台山,文殊曾显现一老人形,教其回去取来《尊胜陀罗尼经》,后来佛陀波利取经回来之后又见到文殊菩萨的化身。自此五台山成为中国一大佛教圣地,香火旺盛,印度、西域、日本、朝鲜等国信徒远道前来朝拜。

  普贤菩萨,亦译“偏吉”,音译“三曼多跋陀罗”,中国佛教中常称“普贤大士”。被认为专司佛的理德,与文殊菩萨为佛的左右二胁侍,居于右,常骑一白象。传说普贤菩萨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四川峨眉山,山顶之光相寺常有显灵圣迹,并说普贤大士有三千徒众共住于此。

  观音菩萨,全称“观世音菩萨”,略称观音菩萨。旧译“光世音”,新译,“观自在”、“观世自在”,音译“阿婆卢吉低舍婆罗”、“阿縳卢积多伊湿伐罗”。传说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据说唐大中年间(847——860年)有一印度僧来此自燔十指,“亲睹观世音菩萨现身说法,授以七色宝石”。遂传此地为观世音说法道场,因佛经中有观世音道场在普陀洛迦山的说法,故亦称此地为普陀洛迦山,简称普陀山。观世音菩萨形象常作女相,盛行于唐以后。

  地藏菩萨,音译“乞叉底檗婆”,以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地藏”而称为地藏。据称在忉利天受释迦牟尼佛嘱咐,在释迦牟尼入定之后,弥勒佛未出世之前,发誓尽度六道众生,拯救诸苦,始愿成佛。相传其显灵说法道场在安徽九华山,传说在佛灭后一千五百年降诞于新罗国王族,姓金,名乔觉,唐玄宗时来华入九华山,在山顶端坐数十年而圆寂,其肉体不化以全身入塔,现在的月身殿即其灵塔。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