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供奉佛陀金像
藏传佛教供奉佛陀金像
耿林
朋友们到喇嘛庙中游览,释迦牟尼的形象是不难识别的。他一般都被安置在佛堂正中莲座上,双手在胸前或者成说法形象,或者左手捧,右手指地,形象也可分成几大类。
按照佛经的说法,释迦佛形象的庄严完美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无论是身体各部的比例、颜色、形状,都是完美无瑕的。这些优点可以归纳为“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实际上,这些应是古代印度人对人体的审美标准,因而寺庙中释迦佛的形象也都是依据这些标准来塑造的。
如《方广大庄严经》第三卷,说三十二相,即有,第一释迦佛头顶上有肉髻!第二头发呈螺形向右旋,颜色是青绀色,第三额头宽广平正;第四两眉之间有白毫,晶莹如雪(白毫就是佛眉间的痣,是智慧的标志)……。十三,双颊像狮子一样丰满……十八,肤体柔软细腻呈紫磨金色……二十,双手下垂过膝部等等。
而八十种好,例如手足指甲如赤铜色;手指圆润,嘴唇红润美好如苹果,脖颈圆满等等。总之都是人间最美好的比喻。释迦像千百年来已经形成定型,历代各民族塑造时。虽然都有细部变化,但总的形象大致没变。释迦佛的形象和我们在内地寺庙看到的基本一样;他的姿式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一、成道相
释迦佛结跏趺坐(俗称盘腿打坐)在莲座上,左手垂放在左脚上或者手捧盂(喇嘛庙常见捧形),右手垂直指地,叫作“降魔指地印”或“触地印”,表明释迦在成佛前,经过无数磨难,降服了破坏修法的恶魔,终于得道,这些只有大地之神才能作证。因为这段经历是降魔得道,所以这种形象称为“得道相”。
佛经中把释迦从诞生、成道、创立佛教到进入涅槃共分为八个阶段,叫作“八相成道”或“八相作佛”、“释迦八相”。下面就把这八相大致解释一下。以便大家在寺庙里看到涉及到这些内容的壁画或帛画时。大致可以看明白。不过,喇嘛教中编的释迦传记比汉地佛教要复杂而细腻,重要的事件有一百一十八种或一百二十五种,因此,表现在壁画和唐喀(帛画)土的画面就很多。但在一般情况下,用八相大体都能概括。
这里有几幅藏族木刻插图:
1、下天。释迦乘著六牙白象从兜率天宫下降。按佛经说法。释迦牟尼已经转生了五百五十多次。他转生过国王、太子、樵夫和各阶层人物,甚至于梅花鹿,猴王、兔王等多种动物。在每次转生中他都舍已为人。作了无数好事,这些都称为“本生故事”。这其中有大家都熟悉的“舍身饲虎”、“割肉贸鸽”的事迹。但这次是最后一次转生人间了,这段属于成佛中的经历,所以称“佛传”故事。
画幅右上角。释迦由仙人簇拥著。前有六牙白象,在祥云缭绕中由兜率天宫飘然而下。
2、入胎。乘象从净饭王皇后摩耶夫人右肋入胎。
3、住胎。在母胎中行住坐卧,一天六次为诸天说法。以上两相可有其他画面表现,但第三相画面则较少见。
4、出胎。摩耶夫人在孕期满时,准备回娘家分娩,但走到半路,即在兰毗尼园一棵无忧树下从右腋下将释迦降生了。画面上摩耶夫人右手扶树枝。下有仙女接护释迦。画面左下角,即释迦出生后。有难陀龙王兄弟从天上吐水为他沐浴、释迦上下前后左右各走七步,指天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在他走过的地方。每一步都生出了莲花,又叫“步步生莲”。
最右下角披发长髯的老者在合掌致敬,他就是雪山(喜玛拉雅山)的苦行僧。老圣者阿私陀。他预言那初生的婴儿,若出家则能成佛,如果在家就会成为转轮圣王,并用他的慧眼指出释迦身上的种种灵异现象。画面上看得最清楚的即是释迦两眉间的白毫,那是智慧和光明的象征,还有顶上的肉髻等。
5、出家。释迦在二十九岁时,本应是依仙人预言继承净饭国王位的,他却因看到人间的生老病死及各种丑恶,内心矛盾无法解脱而出家了。
在这幅西藏木刻的中部,是主人公净饭王太子只见他郁郁不乐地坐在王宫里。尽管无数后宫粉黛竭尽声色以图取得他的欢心,却都毫无效果。楼上那睡态丑陋的宫女,是释迦在夜间发现的情形,他发现。原来白天那些姿态美好的少女,夜间睡觉竟是“纵横各倒卧,悉现诸丑秽,狼籍犹残尸”,于是,不论人间什么最美好的事物。他都觉得非常丑恶(这种观察宇宙的方法,佛学上称为“不净观”,中国佛教史上就曾发生过因僧人修不净观过了头,导致多名僧人自杀的事)。
主要人物四周,从下往上。依次为释迦调伏大象、和提婆达多(释迦的叔伯弟)比赛射箭;太子游四门、看到人间生老病死的种种痛苦。决心出家等情节。田最上角即释迦骑著他心爱的白马出家了,簇拥著的是四天王。在祥云缭绕之中为他捧著马足。
接下来表现的是,释迦来到森林,告别了马夫和白马犍陟,用利剑(西藏画面是月牙刀)割断头发,有仙人把发送还天宫。周围表现他出家后和隐士阿私陀住在一起,并作了他的弟子,后又离去。下中部即表现他来到摩揭陀国受到国王和臣民的尊敬供养。右上部表现他虽然受到种种骚扰。却不曾动摇他的决心。左下角是他在尼禅连河畔苦行六年,身体已极度衰弱,这时牧牛女善生向他献乳糜(奶制品),释迦在尼禅连河洗浴,恢复了精力,认识到光靠苦行不能达到解脱,但对此弟子们却不能理解,背离他而去了。
6、成道。经过六年苦行在菩提树下成道。魔王波旬恐怕他得道后,自己的魔力被破坏,于是变化为一群魔军用各种兵器、水火毒焰向他射杀。但火焰不能接近释迦的身边,只能在外面形成一道光环。于是,释迦召地神来作证,降服了魔鬼。右下角三个丑陋的裸体老妪是魔王的三个女儿。受魔王指使企图以色情迷惑释迦。但释迦用法力使这些裸体美女们变成了老太婆。
7、转法轮。成道后说法传道五十年,普度众生。
8、入灭:八十岁时在娑罗树下进入涅槃(即进入永无轮回的最高修行境界)。
二、说法相
一手或双手在胸前,拇指和食指扣成环形,这种手印也称为“说法印”表明释迦在鹿野苑首次说法。上文所说八相之第七相即是。这种造相寺庙不难见到。
三、旃檀像
这是一种站立形的释迦像,据说是释迦在世时,优填王用旃擅木按释迦形象雕成的,但不是所有的站立佛像都是旃檀像。
旃檀像的特点是他保留了很浓重的公元4、5世纪时印度笈多王朝秣菟罗地区雕像的特点,如释迦穿著无领通肩式的袈裟,袈裟像湿了一样紧贴在身上,衣纹在胸前像半个同心圆一样层层密集。右手在胸前作“施无畏印”,意思是解救众生的痛苦。左手下垂,掌心向外,称“予愿印”,即满足众生的愿望,合起来称为“施无谓予愿印”。
我国北晋时的画家曹仲达,据说就最擅长于画这种出水式的袈裟,故世称“曹衣出水”,在喇嘛庙中。旃檀像也可以见到,但不是太醒目,并且大型造像较少。
北京雍和宫的照佛楼内供奉著一尊高七尺的旃檀佛像,像外有精美的楠木佛龛和火焰光背。
关于旃檀像,佛经上说,释迦的母亲在生下他七天后就逝去了,释迦得道后升天宫为母亲说法,三个月不还,优填王思念释迦,于是特请工匠雕造了一尊旃檀香木释迦像。我国的旃檀像据说是这尊像的图样经过西域、凉州、长安而传到了江南,宋朝时又传到了汴京(开封),金朝时又流传到了燕京(北京)圣安寺,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又供奉于万寿山仁智殿,十四年时又移至大圣万安寺,皇室特建瑞像殿供奉。元朝程钜夫专门有一篇文章叫《瑞像殿记》记述这尊佛像的来历。清康熙时。旃檀佛由北京西城鹫峰寺(复兴)门外卧佛寺街)移供于西安门内弘仁寺喇嘛庙,后改名旃檀寺。雍和宫这尊旃檀像是乾隆命养心殿的工人仿照弘仁寺的佛像雕造而成的。
四、太子像
喇嘛庙中还经常供奉释迦没成佛前身为太子的形象。作为单独供奉的情况,内地寺庙是极少见的。这也是喇嘛庙佛像的特点之一。
因为释迦还没有成佛,那么形象上只能是菩萨装束。一般是头戴宝冠、身上穿著花缎的袍服,或者是头上梳著高高的发髻,上身袒露。佩戴著各种精美的项饰、璎珞、臂钏、手镯等等物件。手和脚的摆放也较自如,不一定非要像佛那样庄重地结跏跌坐,可以轻松地盘放,称为“舒坐”也可以是站立形的。
年龄据说是十六岁或二十八九岁时的。到底为什么要这个年龄的形象呢?按照《释迦谱》的记载,释迦在三十岁得道前,有不少事迹。如学经、访道、成家立业以及和各种外道较试武艺等等,有不少唐喀和壁画画的都是这类内容。
在拉萨大昭寺有坐觉阿殿,内中供奉著一尊金身的“觉阿”佛 (藏语,意思即佛),是释迦十二岁时的等身像。这尊像是唐朝文成公主进藏时带来的。这尊像头戴天冠,面目圆润美好,身披彩缎外衣,还挂了许多条藏族人民献给他的哈达。供奉他的佛龛雕饰得非常精美,就像一坐玲珑剔透的小宫殿。传说唐贞观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被迎娶到吐蕃时,各种物品都用骡马驮载进藏,唯有这尊觉阿像,唐太宗命专门造车运载,并派两名大力士挽车。当公主一行至拉萨北门时。车陷沙中,力士怎么也拉不出来,于是就在此地,围绕觉阿像,建立四柱,悬白绵帐供养。后来就在此地修建小昭寺,以后又将觉阿像移到大昭寺。这尊像据说原是印度造的,南北朝时输入中国,后供奉于西藏。但从造像风格看,实际上仍带有浓重的唐代中原汉式雕像色彩,并不像印度风格的造像。
尼泊尔的赤尊公主也带了那尊八岁的释迦像入藏,佛名叫“米决多杰”,意思是“不动摇”,也即不动佛。后来将他供奉在小昭寺内。而这两尊释迦像就被西藏入民统称为“觉夏囊秋”意思是西藏的释迦牟尼。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