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喇嘛长寿的密码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7日
来源:不详   作者:张伟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在西藏,修习密法的人一般都会有两个显著成果:一是年寿很高,身体轻健,面如童子;二是临终虹化(死亡时出现的一种现象)。在藏密修炼者的传说或传记中都有许多长寿的例子。据西藏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索朗顿珠对四十例宁玛派学者的虹化的统计,其中年龄最小者为80多岁,年龄最大者达140多岁,大多数在100岁以上。这说明藏密的某些修炼方法对人类的健身长寿确实有显著功效。

  1.喇嘛的日常生活与学习

  西藏宗教主要是藏传佛教。佛教从公元七世纪传入吐蕃,历经1350多年,在复杂曲折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僧人——喇嘛生活也较之其他宗教有很大差异。

  根据律经规定,小孩到达7周岁时就可以出家。入寺时家人为孩子剃光头,只留下头顶上的一绺,由堪布亲自为其剃去,从此成为一名出家者。

  从剃度到20岁之间,受沙弥戒。沙弥戒是出家人第一次受的戒,包括不偷盗、不杀生等33戒。受戒时,由于地区的差别阿阇梨的人数有所不等,但不得少于5位。比丘戒是佛家大戒,共有253条戒律。受戒者必须年满20岁,且必须受过沙弥戒。受戒时和受沙弥戒一样不得少于5位阿阇梨参加。

  茶是藏族饮食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寺院里更是如此。每天早晨,僧人们参加早祷仪式。在领经师的主持下,众僧共同诵经,然后喝酥油茶、吃糌粑。

  中午僧人聚集在寺院的各所属“扎仓”(僧院)的经堂里,边喝茶边持咒诵经,形式与早祷相同,但规模较小。

  到了晚上,僧人们聚在按所属地域划分的小组织“康村”内喝茶祷告,规模更小。藏语称为“康恰”。

  入寺小僧刚开始要学习藏语基本知识,同时背诵一些简单的颂词及祷文。有一定文学基础后,始入“曲热”(法苑)学习佛教经典。一般头三年要学习广、中、略三部摄类学,然后依次学习因明、般若、中观、俱舍、律经等五部大论。

  从学制上来说,一般有十三级和十五级两种。如拉萨三大寺中的色拉寺和甘丹寺分为十三级,而哲蚌寺分为十五级。总之,各扎仓(学经院)总体上学程要在10多年至20余年以上。

  学经过程重学习,更重辩经。学员每天到“曲热”,或听上师讲经、或进行辩论。一人立宗,一人攻宗,你问我答。每年冬夏两季,在桑普和热堆两地分别进行辩经活动。学僧通过一系列的诵经、学经、辩经活动之后,熟谙经典。此时方可参加所在寺的各级答辩会,通过考核者可逐渐参加拉萨大法会的辩经。

  藏传佛教学位分几个等级,各种学位总称为格西。其中一级格西叫拉让巴格西,是在拉萨传昭大法会上通过辩论考取的;二级格西叫措让巴格西,是藏历2月传小昭法会考取的;三级格西叫多让巴格西,是在寺院内部进行答辩通过后获取;四级格西叫林色格西,是在本寺院扎仓内通过答辩者。

  如果一个普通僧人想达到最高法座——甘丹赤巴(法台)位置,必须具备已考取拉让巴格西的资格,另外还必须进入拉萨上下密宗院修习密宗,取得密宗“阿让巴”学位,然后担任一年或半年格贵,三年翁则,三年堪布,再转为堪苏。若为上密院的堪苏就等待甘丹寺夏孜法王的位置,若为下密院的堪苏就等待甘丹寺绛孜法王的位置,然后甘丹赤巴这个职位依次由夏孜和绛孜的候补人轮流交替递补担任。任期7年,期满卸任。但达到此位的僧人几乎已到耄耋之年,可见佛学的深奥及获取学位的艰难。

  2.喇嘛的运动与静养

  现代人常说的养生两大命题,第一是“生命在于运动”,第二是“生命在于静养”。前者偏重于外在的、生理的强化;后者偏重于内在的、心理的涵养。所谓“动形健身”、“静神养心”,两者都有道理,不可偏废。佛教修行以禅定为核心,养生自然以静养见长,但对于运动的作用也是十分重视的。

  密宗经典《大毗婆沙论》上说:

  “若有于寿,恒作、恒转、受作、受转、时行、处行;修梵行,食所宜,食应量,生者应熟,熟者弃之,于宜非宜能审观察;服医药,用医言;避灾厄远凶戏。由此等故,寿不中夭。”这段话的意思是说:长寿之道在于经常做些必要的运动和劳动。

  佛教子弟认为运动和静养要做到:

  (1)经常做些主动的和集体要求的运动和劳动;

  (2)出行要选择适当的时间、路程和目的地;

  (2)要断除不正当的淫欲;

  (4)饮食要适宜、适量,避免过生或过熟,要仔细盘算适宜不适宜;

  (5)有病要服医生之药,照医生的话做;

  (6)要避开灾害、厄难之事;

  (7)要远离凶险的戏乐活动。

  佛教的戒律中也贯彻了这些原则,因此绝大多数虔诚奉行戒律的僧俗信徒基本上都“乐其天年而不中夭”,获得健康长寿。

  佛教的在家信徒虽不能完全像僧人那样生活,但也不混同于普通人的生活方式,按照佛经上的规定,在家的信徒要于每年的正月、五月、九月这三个月,另外于全年每月的六个斋日受持八戒,称为“八关斋戒”。这八戒中和生活有关的是素食(不杀生)、过午不食、不饮酒、不淫四戒。每月六斋日的安排基本上和现在的七天一周相同,不过以夏历为推算的标准,即第一个周末素食并少吃一顿晚饭(持斋),第二个周末连续两天持斋,第三个周末又是一天,第四个周末(月底)又连续两天。一个人常年都能如此平均五日一小修,四个月一大修。这个“修”不是放任自流,懒散纵欲的“休息”,而是净化、调整全部身心的“修炼”。它以素食、节食、禁酒、净身、清心、断欲、凝神、静思为要求,对于保持身心健康是有很大益处的。僧侣们能够年年如此,终生不懈,自然可以延年益寿。

  3.调五事

  不但佛教徒的生活方式有益于健康长寿,而且他们还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一套促进身心健康的经验,这就是佛教的“调五事”。所谓“调五事”,即调食、调睡、调身、调息和调心。

  1)调饮食

  《坛经》说:“身安则道隆,饮食知节量,常乐在空闲,心静乐精进,是名诸佛教。”就是说调饮食可以使人健康长寿。

  人身譬如机器,机器转动必须加油加煤,人身运动就必须饮食。饮食先经过口腔的咀嚼,与唾沫混和,再由胃液的消化变为糜粥状,转入小肠,所有各种食物,必须在小肠里消化完毕,方变成乳状的养分,入于血液,以供全身的利用,可知饮食与生命有重大关系。然而吃的东西若过多,胃肠不能尽量消化、吸收,反要把未消化的余物排泄于体外,使胃肠加倍工作,结果必致气急身满,静坐不得安宁;又吃的东西若太少,就有营养不足,身体衰弱的顾虑,也于静坐不相宜,所以饮食必需调匀。我们的习惯,总喜欢多吃,最不相宜。应该在进食以后,略有饱感,即可停止。古人说“体欲常劳,食欲常少”,这句话极有意味。又食物不宜过于厚味,能够蔬食更好。凡在吃饱的时候,不宣静坐,通常要在食后经过两小时,方可入坐。早晨起来,盥洗以后,但饮开水,空腹入坐,也最适宜。藏密养生学家们十分重视调饮食,这与修禅异曲同工。

  在食物选择上,喇嘛们认为那些对健康有害的东西绝对不能食用。如不能吸烟、饮酒以及各种毒品;不能食用刺激兴奋的醋、辛辣类食物;不能食用葱、韭、蒜及动物血肉等秽浊和容易腐烂的东西;少食油炸等坚硬粗涩不易消化的食品;不食油腻、霉变和不新鲜的食品;宜选用蔬菜、豆制品等新鲜、干净、清淡的食物。

  2)调睡眠

  藏密修持者认为,人们劳力、劳心以后,必须有休息的时间,以恢复其体力,睡眠乃是最长久的休息。常人以睡眠8小时为度,过多就会精神困昧,于静坐极不相宜;过少则体力没有完全恢复,心境虚恍,也于静坐不宜。所以睡眠必须有定时,有节制,常常让神志保持清明,方才可以入坐。每夕入睡前,可在床上入坐,或者半夜睡醒后,起身入坐;入坐后,如觉得睡眠还不足,就再睡一下也可。总之,睡眠不可过多,也不可过少,方为合理。

  《坛经》说:“初夜后夜,亦勿有废,无以睡眠因缘,令一生空过,无所得也。常念无常之火,烧诸世间,早求自度,勿睡眠也。”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睡眠与人的寿命相关。美国心脏病专家海大卫发现,每晚睡眠10小时的人比睡7小时的人,因心脏病死亡的比例高一倍;因中风而死亡的比例高3-5倍,这说明睡眠太多反而不利于健康。海大卫从1966年开始进行这项调查,当时他针对40-80岁的男女发出了80万份调查表,两年后他再分析这群人们所填的调查表,并与他们的现状进行比较,发觉睡眠过多会造成心脏病突发或中风。原来,睡眠时血液循环缓慢,会增加心脏和脑内血凝的危险,甚至引起动脉硬化。

  藏密修禅能使睡眠自然减少,对人体的健康是有益的。

  3)调身

  调身有益于健康长寿是勿庸置疑的,调身实际上是调整躯体姿势和动作的锻炼,也是静极而动的自发功或是自我保健按摩。调身一方面有助于大脑进入入静状态,同时也有利于神经系统和心血管系统更好地发挥其功能,并影响到全身各个系统。中医认为“人为血气之属”,而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在调身时,气血运行得以加强,从而直接影响到全身的血液循环机能。有实验表明,修禅时,大多数人可见手指增粗,脉搏波迅速扩张,最明显的可达原来的3-4倍,甲皱微循环流速增快,长度增加,管径扩大,因而外周阻力下降,结果是心脏输出量增加,而血压下降。同时,修禅还可使脑阻抗血流量相对减少,而血管弹性大大改善,这也有助于大脑进入入静状态。

  端正身体的姿势,叫做调身。调身于坐前、坐时、坐后,都要注意。身体的动作,有行、住、坐、卧四种威仪,修静的人,平常行住进退,必须极其安详,不可有粗暴举动,举动若粗,则气也随之而粗,心意轻浮,必定难于入静。所以在坐前,应预先把它调和,这是坐前调身的方法;到入坐时,或在床上,或在特制的坐凳上,须要解衣宽带,从容入坐。

  先安置两脚,若用趺坐双盘 ,就把左脚小腿盘曲加右股上面,令左脚掌略与右股齐,再把右脚小腿牵上,盘曲加于左股上,使两脚底向上,这时两股交叉呈三角形,两膝盖必紧着于褥,全身筋肉,好像张弓,不致前后左右欹斜,乃是最正确的姿势。

  然年龄稍长的人恐不易做到,则可改用半趺半盘 ,单以左脚小腿曲置右股上,不必再把右脚小腿牵加于左股上面。

  更有单盘也不能做到的,可把两小腿向后交叉于两股的下面也可。

  次要安置两手,把右掌的背叠在左掌上面,贴近小腹,轻放在腿上。然后把身体左右摇动七八次,就端正其身,脊骨勿挺勿曲,头颈也要端正,令鼻与脐如垂直线相对,不低不昂。开口吐出腹中秽气,吐毕,把舌头抵上腭,由口鼻徐徐吸入清气3次至7次,多寡听便,于是闭口,唇齿相着,舌仍旧抵上腭,再轻闭两眼,正身端正,兀然不动。坐久若微觉身体或有俯仰斜曲,应随时轻轻矫正,这是坐时调身的方法。

  坐毕以后,应开口吐气10数次,令身中热气外散,然后慢慢地摇动身体,再动肩胛及头颈,再慢慢舒放两手两脚;再以两手大拇指背互相摩擦生热以后,擦两眼皮,然后开眼,再擦鼻头两侧;再以两手掌相搓令热,擦两耳轮,再周遍抚摩头部以及胸腹、背部、手臂、足腿,至足心而止。坐时血脉流通,身热发汗,应等待汗干以后,方可随意动作,这是坐后调身的方法。

  具体说来,调身包括行、立、坐几个方面。

  调行包括行走和行动两个方面。行走时,头、颈、肩、背、腰、尻诸部应端直,不倾不斜,不俯不仰,两臂下垂,随身摆动。两眼从鼻下注,两足平稳着地。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经常活动身体的全部或一部,特别是久坐之后,要做适当户外活动,舒展身体。身体运动时,动作要协调得体,姿势稳重而又轻捷。

  调立是说站立时要直如松,不前俯后仰,不左歪右斜。

  调坐,一是指平常坐时要使四肢和整个身体各安其部位,不失威仪;二是指静坐方法。静坐时有六个要点:

  (1)坐铺要平正牢固,坐垫要前低后高,柔软干燥。

  (2)宽解衣带,以坐时不脱落为度。

  (3)或单跏跌,或双跏跌,以右手置左腿上,再以左手置右掌上。

  (4)端直脊骨,勿曲勿耸,正头颈,令鼻子与脐相对,不偏不斜,不低不昂,平面正坐。

  (5)口吐浊气,观想身中百脉不通处,同时排放,绵绵而出。然后口闭,鼻纳清气,唇齿相柱,舌抵上腭。

  (6)闭目令断外光,身首肢体不可摇动。呼吸时,周身毛孔与鼻息同时出入,无有障碍。久之,则杂念自伏,妄想自除。

  4)调息

  调息是对人体呼吸系统的调节,它产生复杂的生理神经反射机制。调息要求用主观意志去控制和引导自动呼吸,使呼吸自然达到深、长、柔、缓的目的。调息得宜,可以祛病强体,延年益寿,体舒心旷。

  鼻中气体出入,入名为吸,出名为呼,一呼一吸为一息。静坐入手最重要功夫,就在调息。养生家认为呼吸有四种相:

  (1)喉头呼吸:普通的人,不知卫生,呼吸短而且浅,仅仅在喉头出入,不能尽肺叶张缩的量,因此达不到彻底吸氧吐碳的功用,血液循环不够优良。

  (2)胸式呼吸:这比前面稍好,气体出入能够达到胸部,充满肺叶,体操时的呼吸运动,就做到这地步。然以上两种仍不能算作调息。

  (3)腹式呼吸:一呼一吸,气体能够达到小腹,在吸气对,空气入肺,充满周遍,肺叶舒张,把膈肌压下,这时胸部空松,腹部外凸;又呼气时,腹部紧缩,膈肌被推向上,紧抵肺部,使肺中浊气尽量外散,这方是静坐的调息。学者应该注意,呼吸时丝毫不可用力,要使鼻息出入极轻极细渐渐深长自然到达腹部,连自己耳朵也不闻鼻息出入的声音,方是调息。

  (4)体呼吸:静坐功夫,年深月久,呼吸深细,一出一入,自己不觉不知,好像入于无呼无吸的状态,虽然有呼吸器官,若无所用之,而气息仿佛从全身毛孔出入,到这地步,乃达到调息的极功。

  学者在平常时候,应该注意鼻息出入,不可粗浅,宜从喉胸而渐达腹部,是为坐前调息的方法。在入坐时,息不调和,心就不定,所以必使呼吸极缓极轻,长短均匀。也可用数息法,或数出息,或数入息,从第一息数至第十,然后再从第一息数起;若未数至十心想他事,以至中断,就再从第一息数起;反复练习,久久纯熟,自然息息调和,这是坐时调息的方法。

  因调息的缘故,血液流通,周身温热,在坐毕时,应该开口吐气,必待体中温热低减,恢复平常状态后,方可随意动作,这是坐后调息的方法。

  调息包括调鼻息和调气息。调鼻息即除讲话、饮食外,应常闭口,以舌抵牙根上腭,使气息出入,徐徐由鼻而颈而胸。正常的呼吸应该是出入绵绵,似无似有,若存若亡,乃至胸虚腹实,心旷神怡,这才叫息相。如觉有风、喘、气三种相,可先闭口徐徐吸入清气,从足踵至丹田,至头顶,再开口,观想将浊气全部吐出。这样换气3-7遍,即可调粗入细。这一方法在每天清晨日出时,面向东方,行之效果最佳。

  5)调心

  调心通过调整神经系统功能,可以增强皮层和皮层下各级中枢的协调性,降低机体的应激状态和对环境劣性刺激的敏感性,提高机体的修复和抗病能力,有利于身心健康。

  调心是指控制与调节人们的心理活动。佛教特别强调人的心理作用,认为一切事物的差别都是起于心理感受的不同,即所谓“境本非善,但以顺己之情,便名为善;境本非恶,但以违己之情,便名为恶。故知妍丑随情,境无定体”。

  佛教养生家认为:人们自有生以来,就是妄念用事,念念生灭不停,所谓意马心猿,最不容易调伏;静坐的究竟功夫,就在能否调伏妄心。人们在四项威仪中,未入坐时,除卧以外,就是行与住,应该先对这两项威仪常常检点,一言一动,总须把心意放在腔子里,勿令驰散,久久自然容易调伏,这是坐前调心的方法。

  至于入坐时,每有两种心象:一是心中散乱,飘忽不定;二是心中昏沉,容易瞌睡。大凡初学静坐的人,每患散乱,练习稍久,妄念减少,就容易昏沉,这是用功人的通病。

  调心要不沉不浮,安心向下,系缘脐中,制诸乱念,心即定住,则心易安静。修禅时若内心昏沉,无所记录,头好低垂,则为“沉”;若心念飘忽,身亦不安,念外意缘,则为“浮”。因此,只有不沉不浮,才可入定。

  若能入定,又有“心宽病相”、“心急病相”之说。“心宽病相”是心志散漫,身体倾倚曲逶,口中流涎,心理暗晦。此时应“敛身收念,令心住缘中”。而“心急病相”是因摄心太猛而入定,导致胸臆急痛。此时应宽放其心,想气向下身而流。

  因此,调心要排除杂念,意念归一,大脑逐渐进入一种特殊的入静状态。

  “青山原不老,遇雪白头;绿水本无波,因风皱面。”山水指自性而言,雪风指外境而言。青山白头、绿水皱面乃是自性受外境影响而改变其本来面目。但是人们无法去改变影响个人心理感受的外界环境,而只能控制和调节自己本身的心理活动。这就是禅宗所主张的夺人不夺境。

  《本生心地观经》上说:“心清净故,世界清净;心杂染故,世界杂染。”拾得和尚说:“无瞋是持戒,心净是出家,我性与汝合,一切法无差。”表达的都是这个意思。佛教认为:

  “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守真志满,逐物意移。”“对五欲八风,不被见闻觉知所缚,不被诸境所惑,自然具足神通妙用,是解脱人。对一切境心无静乱,不摄不散,透一切声色,无有滞碍,名为道人。不被一切善恶、垢净、有为、无为、福德智慧之所拘,名为佛慧。”也就是说,要把心理活动控制到不为外界一切事物所左右的程度,这才算是达到了“调心”的目标。但是“心净”并非是空荡荡一无所有,而是指心理活动而言,定于一境,不杂它念。也就是《遗教经》上说的“制心一处”。佛教各种不同的修持理论,其实都是在一个“定”字上下功夫。净土宗的念佛观想,密宗的持咒,天台宗的止观与禅宗的参话头,都是同一个作用。佛教上关于“调心”有许多不同的具体方法和技术。

  总之,佛教的调五事是佛教徒在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养身之道,其中包含了许多科学合理的因素,对促进健康长寿不无益处。

  国外学者研究表明,藏密修禅术有益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如禅坐时,脑电图上出现a节律,使大脑皮层进入稳定状态,从而有益于神经系统的自我调节。修禅3个月后,红血球和血红蛋白增加,白血球可增加13%至23%,而且其吞噬能力可增强40%,吞噬指数可提高99%,肺结核病的血沉转为正常的人约占89%,饮食、睡眠和体重改善者达90%以上。肾上腺皮质类激素、血管紧张素、儿茶酚胺、多巴胺活性,特别是β-羟化活性均见降低,因而从生化和内分泌角度证明了练功确实降低交感神经张力,减轻应激反应。有人发现性激素如血浆雌激素和睪丸酮水平也得到了调整。

  总之,“调五事”不仅为佛教修炼所重视,而且已逐渐引起世界上许多医学家的重视。

  4.修密宗

  僧人们之所以长寿,是和热衷于密宗修持分不开的。僧人们自入寺之日起,便向往着成佛,希望自己的修行早日能获正果,能“即身成佛”。所以,在掌握了显宗的基本原理之后,学僧们往往热衷于密宗的修行。

  密宗也叫“真言宗”,现在国外通称为“金刚乘”。修持方法是佛家气功的一个高级部分。修持首要解决的是两件事:一是内在的,即自己有种种不可遏制的决心;二是要有个名望很高的上师亲自传承。这个上师不仅根据经书向其弟子传授深奥的教义,而且还传授其亲身经验和一种已获得觉悟的心感。

  密宗修炼的要领在于“三密相应”。三密相应就是使自己的身、语,意三“业”(即造作,指一切身心活动)和“佛”的身、口、意三密相应。“身密”一般采取“七支坐法”,此法的特点是颔压结喉,身密还要结印契(简称手印),手印多种多样,都由老师教授;“口密”即诵真言,真言称之为“咒陀罗尼”。佛教徒认为持咒能破除众生烦恼,帮助修炼者入定。

  密宗诵真言时有五种方法:

  (1)莲花诵,即发声念佛;

  (2)金刚诵,即合口动舌念诵;

  (3)三摩地诵,即不动口舌,定心观想真言的文字;

  (4)声生念诵,即观想心莲花上有白螺贝,从白螺贝中发出妙音;

  (5)光明诵,即念想口出光明持诵。

  “意密”即观想,密宗的观想内容很多,如观想身中三脉、四轮等。但依密宗仪轨,不论修什么功法,都应先观“本尊”。本尊即修持者在上师的指导下,将一朵花随意抛撒于绘有诸佛菩萨的图像上,花朵所落之像为“本尊”。修持前,上师按此授以该尊之印明,练功时观想此像,观清楚后,再观想本尊与“我”互相交融,“入我我入”合而为一,同时观想自己身空如气泡。其次为字轮观(先观想自心为一轮圆月,在月轮上布有“阿缚啰贺传”五字,次观本尊之心月轮上亦有此五字)。除此之外,还有三密观、五字严身观等。

  身、语、意“三密加持”是藏传佛教的基础性支柱法门,藏密认为,修习者不需经过累世修行,通过三密修炼即可即身成佛。所以喇嘛们都热衷于修密宗。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