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说(弘愿译 本师雷斧随笔)
戒说(弘愿译 本师雷斧随笔)
印度语尸罗,正翻清凉,有轻罪恶烦恼之热毒而使凉快之意。又译为戒。警诫身口意三业过非之意。即为义翻。
戒有制教化教之分。彼小乘律藏所说,五戒、八斋戒、沙弥、沙弥尼之十戒、学法尼之六法戒、比丘之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之五百戒。即制教之戒。于中五戒八斋戒者,在家之戒也。此戒为小乘戒,才防身三口四之过恶。未直接制裁心地也。智度论第十四释为身口业善,意业自入善。见解防心地之过非而已。又大乘教所说之三聚净戒,一为摄律仪戒。此为离一切恶之戒法。为佛三德中断德之因。二摄善法戒。此修一切善之戒法。为佛三德中智德之因。三饶益有情戒。此誓济度众生之戒法。为佛三德中恩德之因。此三聚净戒,为断惑证理利生之愿。三中律仪一戒,不异声闻。故其持之心地虽异,而戒相非有异也。梵网经之十重四十八轻戒等,皆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之分齐。又小乘以自行为本,故置淫欲戒于最初。意以生死流转,贪欲为本。所以以之为先也。大乘菩萨以大悲为体。以利他为本。故化教之戒,以不杀生戒为最初。智度第十谓一切宝中,人命第一。人为命故求财。不为财求命也。又制教受戒之法,为别受之规。故受五戒时,羯磨师乘五戒之羯磨。乃至大僧大尼戒时,亦各乘其羯磨。化教之授戒法,依瑜伽论等意,以三聚净戒之一羯磨,通受得故,云通受之规则也。但天台之传教大师,于法华之圆戒受小乘之法者,彼为诱引二乘而假设方便耳。有说圆教不同彼二乘而别受菩萨之戒法者,为别问题。吾高祖大师则显密二戒,坚固护持。密教戒法无论矣。显教之制教化教戒法,亦并当护持。
又有性戒遮戒之二。佛不待触缘而结,而其性恶者为性戒。杀盗淫妄是也。天台摩诃止观云,性戒者莫问受与不受,犯即是罪。持即是善。又佛未结制前,其性之善恶未定者,为庄严性戒,为防护世人谤议故,佛以方便遮制曰遮戒。持者生福,犯则为罪。不受虽持而无福。不受虽犯而免罪也。是为遮戒之性质。
又制教之戒法即出家戒法,不许一分受持。为使小乘声闻,于一期间修修行圆满而证罗汉之果也。由于圆满之规则,而建立者也。又大乘化教之戒法与制教大异。富士山由一尘成。大海又一滴成。成佛亦无不以微尘许之小善为其因缘也。发起菩提心而持戒者,随其根基。虽一戒二戒持之皆许。于十重禁戒,苟持一戒,则为一分之菩萨。坠菩萨数。又如檐葡之花,虽萎尚馥。作法受得之时,全分受之。嗣以不堪持全分故。随其所堪。持一或二三均可。彼之受而不持之戒法。相虽萎微。而其体全存在故,遂流入于果海,满足甚深不思议之三德也。此之戒法,受戒时非自外来者也。我等心之实相之真如实际上所本来有者也。性具之功德也。或从他。或自誓。感于羯磨之缘力而发现。故为人人分上之胜功德。于中小乘制教之戒法。佛以犯罪之缘,因时宜而结者。故酌量方便。罪之重者结轻戒,罪之轻者结重戒者有。大乘化教之戒法,不待犯罪之缘。不拘时宜之如何。本率直之真理而结戒。故于理重者必重结。于理轻者必轻结。大乘化教之戒法,以其为性具之法门。故宇宙万有,皆由此戒法而显。无有一法不持此戒者也。无始以来。如星之罗。如棋之布之万汇,皆与吾等人间以利益者也。雨露水土,米麦粟谷等之滋肥吾人肉体,而维持其生命,是即不杀生戒之相也。又人类之食有米谷。衣有绵绢。居有家屋等,皆不偷盗戒之相也。余可推知。如是天地万物皆自然而持大乘菩萨之戒。无一点之私。在于戒之中而运动者也。而人轻此戒法不持。不遵此戒法而运动时。是谓叛天地捐万物戾真理之背德愚夫。沙界虽广,无容膝之地也。故宜对于宇宙万有而生惭愧心。坚持戒德。
密教之戒法如何乎。具支灌顶第三云,然则入大悲胎藏曼荼罗之前有七种戒。一者受方遍学处五戒十善法戒。二者三世无障智三平等戒。三者真言门菩萨根本四重禁戒。四者真言门菩萨十重禁戒。五者入三昧耳语一偈戒。六者四波罗夷三摩耶戒。七者持明禁戒。此中第一之戒,大日经第六受方便学处品第十八说之。就中在家菩萨句中,除不饮酒。加邪见。异寻常之五戒。第二之戒者,大日经第一具缘品第二说,即无畏三藏禅要之诸佛内证无漏清净法戒。亦即为三昧耶萨埵鍐之真言。第三之戒者,大日经疏所释之不舍离三宝。不舍菩提心之四重禁。第四之戒亦出于大日经同卷,于前之四重禁外,加不毁一切三乘经法。于一切法不悭吝。不起邪见。不谤三宝。不拨无因果。见可发菩提心人劝发之。见懈怠者策励之。于小乘非机等人前,不说大乘无上之法,及常行施之六种。第三耳语一偈,古来有异说。然依净严师意。为具缘品末所说之常不应舍法舍离菩提心悭吝一切法不利众生行之一偈戒。耳语云者,引弟子入灌顶坛时,覆面了,口附在受者耳而小语之也。第六之戒者,学处品之谤诸法舍离菩提心悭吝恼害众生之四重禁与具缘品之身语戒同一。第七之戒者,大日经第五持明禁戒品所说之缘明所起戒。即住于阿字本不生之真理之戒也。又密教之意,彼杀盗淫妄等非根本罪。亦非重禁。秘密之四重十重为根本罪。为重禁也。故真言行者之正戒为秘密之四重禁。显教诸戒,为助此正戒之助戒而持之者也。
秘密四重禁之第一,为不应舍正法。
誓生生世世中不舍金胎两部之三宝之戒也。
不舍离菩提心。
发世世生生中,即尽未来际不退失秘密之菩提心之愿而以为戒也。此菩提心观有三种。一,念念注于潜伏在心之心月轮也。而常住心不忘时,则四重五逆之罪障,转而成曼荼罗功德。三毒十恶之妄念,变而归瑜伽之妙业。毕竟照于心月轮之光明。二常住心于三平等之观。三平等者,行者之身口意三业中,涉入诸佛之三密;诸佛之三密,涉入行者之三业。如明镜相对,互现影像。如斯观,则行者之一念心,与本尊之一念共发。本尊之一念心中涵诸行者之念念而无漏也。故行者之唱真言结印,则舌端指上,显本尊身口意之功德。而本尊之身口意,传诸行者之身口也。本尊心者三业。互相融涉而不离故。行者之念诵观法,并皆具足本尊之无量功德。是故平常供养,虽一香一花。虽一字一句唱念。而每用心修,则无量之戒体,自然具足。诸佛之德行,自然圆满。三,常思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于成佛之行,注念不怠。更加提撕。死不可知。今虽康强,命尽今日,不可测也。况明日而能保乎。故于一座。印佛读经之际。多作爱分阴之心念。常焚膏继咎。不让诸明日,今日之行法已无可怠之用心也。
不应悭正法。
人来求法时,不可无慈悲而悭法不传也。诸佛在因之时,为求法而行难行苦行。成正觉而说无量之法门。皆为救济一切众生,而广作佛事。故求法人来,则当随喜赞叹而授之。然当深察其根机之大小顿渐,不可圆底方盖。若误其根机时,师资都感越三昧耶之过。结缘虽可平等。授法必简其机。是则诸佛化道之仪式。祖师传法之故实也。
莫不利众生行
起大慈大悲心,无片时而忘利益众生之念也。一切众生,生生世世,皆我亲爱恩境。观其恩则作慕敬之思。顾其爱则兴慈悲之念。如其不然。以生死逼于日暮之身。而强欲以非道压人。已成立诤矣。迷妄之甚者也。
雷斧谨识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