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普化寺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9日
来源:不详   作者:肖雨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普化寺

  肖雨

  普化寺是五台山的一座朝气勃蓬、法事兴盛的佛寺。它位于五台山台怀镇南二里许,背靠青山卧佛,面临清水梵仙,周围杨柳婆娑,绿草如茵,山花烂漫,彩蝶飞舞,是五台山鲜有的一座?山光水色、景色宜人的风水宝地。它的殿堂楼;阁雕梁画栋,佛菩萨像别具一格,法事活动常行不绝,僧人生活严肃活泼,是五台山佛教的一座赏心悦目、香烟缭绕的佛教道场,也是五台山近代以来,僧才济济,高僧倍出,解放思想,抓住机遇,改革开放,迅速发展的一处人间净土。

  普化寺的佛教史略

  普化寺创建于明代,以寺内建有帝释殿,殿内供着骑着白象、左手叉腰、右手拿着三钴杵的天人——帝释天,而得名帝释宫。帝释天,本来是摩伽陀国婆罗门教的神祗,但由于他修行布施等福德而生于忉利天,且进而成了三十三天之天主;当释迦牟尼成道之后,在忉利天为其母说法时,他曾是释尊的侍从之一,故又称他为佛教的护法神。因此说,普化寺本来就是佛教的一座寺庙。但到明代崇祯年间(1628—1644),帝释宫却被道教所占,殿内供奉起了身着九章法服、头戴朱冠冕旒、手捧玉笏的太上开天执符御历含真体道的吴天玉皇大帝,于是就改名为玉皇庙,成了道教在五台山的主要宫观。然而,五台山毕竟是文殊菩萨道场,清朝初期的康熙、乾隆诸帝\又对五台山佛教大力扶持,遂使五台山佛教势力迅速发展,故到清代中叶时候,玉皇庙又成了五台山佛教寺院广宗寺的下院。清末民初,又有民间宗教九宫道传入五台山。其道首袁维恕恃其势力,强占了五台山的佛教寺庙尊胜寺、金阁寺、龙泉寺、南山寺、佑国寺和玉皇庙。于是,从民国十一年(1922年)开始,他就在玉皇庙的基础上,大兴土木,重建庙宇,经过十二年的时间,终于建成了儒、佛、道共居的寺庙,且改名曰普化寺。解放后,党和政府取缔了九宫道这一反动会道门,将普化寺正式归还了五台山佛教管理。“文革”之后的1981年,出家于大同华严寺的藏明和尚来到五台山普化寺。他把自己多年来行医所得和僧俗人等的布施20余万元拿出来,修建寺宇。十余年来,在他和其高足妙生和尚的亲自带领下,合寺僧人艰苦奋斗,勤俭建寺,农禅并举,一面劳动,一面修行,美化环境,庄严寺宇,终于将普化寺建成了一座风景优美、规模宏大、面貌全新的梵宇花宫。

  普化寺的殿堂塑像

  普化寺座东向西,地势平坦,布局严谨。以中轴线上的三进院落为主,左右各伸出两层两进院落,故形成了一座凤凰展翅的格局。合寺计有殿堂楼阁、禅房、僧舍200余间,占地面积18900余平方米,是一座规模宏大、建筑雄伟、雕梁榱栋、严谨肃穆的石雕艺术、彩绘艺术和古建艺术和谐统一的典型的民国年间的建筑群。

  寺院的布局,早期多为印度风格,先是山门,次为宝塔,后是佛殿。普化寺的建筑布局则是寺院建筑艺术和宫廷建筑艺术及民间建筑艺术的有肌结合。它的寺前有左右对称的两座磨砖砌筑的拱形山门,中间为长15.6米、高13.2米的三间大影壁。影壁的基座为长方形的汉白玉石雕束腰须弥座。其束腰部分雕刻着“牧童骑牛”、“骏马奔驰”、“孔雀飞舞”、“狮子滚绣球”、“二龙戏珠”,其间还间有菊花、芙蓉、古松、仙鹤等图案。束腰上下部分又雕刻着肥硕的仰覆莲办。座之上层还雕有“丹风朝阳”、“雄狮滚球严、“喜鹊登梅”、“犀牛望月”、“老鼠盗葡萄”等动植图案。座的下层,又雕着拂尘剑戟、海螺弓箭、将帅兵卒、神仙老道等故事传说。座之四角为四大金刚顶立柱,肩扛足登,虎背熊腰,十分使劲。须弥座上为磨砖细缝砌成的壁身,壁身正面有砖雕三幅,中间为“福禄寿三星”,左右为“文王别子”和“磻溪求贤”。背面亦有三幅砖雕,中幅为“观音、善财、龙女三圣图”,左右为两条张牙舞爪的巨龙。影壁三间,中高旁低,顶部为仿木构的枋、斗拱、椽、飞、勾头、滴水、瓦垅构成的壁顶,顶上还有由佛像、云彩、宝瓶、鸱吻等瓦制品构成的华丽屋脊。这些瓦制品,光泽美观、坚固耐用,几十年来毫无变形。这是因为,它的制造工艺是先雕成后再烧制,与别处的工艺不同。这是对制瓦工艺和烧炼技术的一大发展。因此,这一影壁精致细腻,富丽堂皇,美观大方,坚固结实,是五台山龙泉影壁L南山影壁等三大影壁中的佼佼者。

  在普化寺韵第一进院中,有东西厢房各九间,东为云来阁和旅游产品商店,西为紫天阁和清凉素斋馆,正面为满布汉白玉石雕的天王殿。在天王殿前的院中,虎坐着—对造形优美、雕刻精致的汉白玉石狮。雄狮勇猛健壮,前蹄滚着一个绣球;雌狮温顺训良,前蹄轻轻抚着一只小狮,似乎在与小狮戏嘻玩乐。两只石狮都是虎坐在汉白玉石雕束腰须弥座上,座之上下两层雕刻着硕大的仰覆莲办,束腰前后为栩栩如生的盛开莲花,左右还雕着烩炙人口的《白蛇传》中的《断桥相遇》)、《昆仑盗草》、《状元祭塔》。这一对石狮形状优美,比例适当,雕刻细腻,刀法娴熟,是五台山百十余对石狮中的精品。

  石狮后面为普化寺的天王殿;,殿之两侧为两座旁门和钟鼓二楼。左边旁门上书:“圣境清净地”,右边旁门上书:“缘觉智慧门”。进入此门,就到了佛国圣地,既可抛却红尘,消除烦恼,又能增加智慧,息心养性。天王殿是歇山顶,五大间,面宽15米,进深11米,正面并有三个砖石雕砌的拱形殿门,即性空门、无相门和无作门等三解脱门。在中间性空门上,还悬挂着一块于“民国十四年清荷月”“关东众善人等”立的石雕横匾,黑底白宇?上雕“普化寺”三个大字。匾之四周精雕细刻着二十余幅人物花卉,形象逼真,线条流畅,是五台山鲜有的一块石雕牌匾。在三解脱门的左右肩上,还到着遒劲;有力的“法轮常轮”四个大字,真实地反映了普化寺香烟缭绕、经声不绝的兴盛景象。三门的拱圈上、柱之石础上、槛墙上、墀头角柱上,都为精雕细琢的石雕,有枝叶飘飘的,风中摇竹”、清闲自在的“松下猴王”、笛声悠扬的“牧童骑牛”、家喻户晓的“苏武牧羊”、喜闻乐见的“瑟棋书画”、青春常在的“鹿鹤回春”、报喜送信的“喜鹊登梅”、腾云驾雾的“二龙戏珠”、所见不全的“犀牛望月”、福寿双全的“五蝠捧寿”、红心向阳的“丹凤朝阳”、兽中之王的“猛虎归山”和戏嘻玩乐的“狮子滚绣球”等形象逼真、生动活泼的图案。,特别是迎风上的严盘丝洞”、“芭蕉洞”、“瑟琶洞”、“无底洞”等幅《西游记》中的画面,更是形象地刻划出了青面獠牙、面目狰狞的妖魔鬼蜮,也表现了猴眉猴眼的孙悟空的活泼可爱、机智勇敢、洞察真伪、腾云驾雾、挥舞金刚棒、征服魑魅魍魉的大无畏精神,真是维妙维肖、生动喜人,是五台山石雕艺术中的珍品。在三门的两间,还雕刻着一副对联,联曰:“皈依三宝极乐地,遵守五戒未来天。”对仗工整,意义显明,普化寺是五台山的一座净土道场。

  在天王殿内的砖砌佛坛上,有一座长2。8米、宽1.9米、高4.5米的木雕绞龙柱佛龛,内供“慈容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肚大能容,容世上难容之事”的木雕弥勒佛。佛龛背后是面对大雄宝殿的释迦牟尼的护法天神——书陀菩萨。他英俊精干,双手合十,两只手腕上横架着一根降魔杵,两足平立,作中国古代的武将打扮。殿内两侧的平台上,彩塑着身体魁梧高大,面目黑眉怒眼,具有驱邪镇妖、慑服人心的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白脸方形,双手拿着琵琶,身着中国古代战甲,双脚踩着乾闼婆和毗舍遮(食血鬼)。西方广目天王红面大脸,手执青蛇和药丸,双脚踩着诸龙和富单那(臭鬼、饿鬼和热病鬼)。南方增长天王红咀蓝脸,手执宝剑,双脚踩着鸠盘荼(魅鬼)和饿鬼。北方多闻天王绿脸巨耳。手执宝幢和猫鼬,双脚踩着夜叉(勇健鬼)和罗刹(捷疾鬼)。真是“四大天王踩八怪,风调雨顺民安乐。”一般说来,天王殿中只塑四大天王,但普化寺的天王殿里,在其左右平台上还塑了两尊天。据佛教的《大宝积经》说,这两位天王是印度从前转轮圣王勇群的两个同父异母的儿子,名叫法意和法念。当他们来到中国之后,便变成了身披金甲、体魄雄伟,面目狰狞,似虎啸狮吼的两位中国古代的战将。于是,人们就把他俩附会成了<<封神演义》;中被姜子牙封的郑伦、陈奇两位哼、哈二将。不仅如此,在天王殿的佛龛和天王之间的甬道上,还塑着十八罗汉中的降龙、伏虎二尊者。降龙黑脸长发,驾于龙背之上;伏虎白脸短发,右臂倚着虎头。他俩骑龙驱虎,法力无边,也当成了佛教的护法神。在天王殴背面的迎风上和槛墙上,还形象生动地雕刻着《二十四孝图》和降福施寿、取仕赐禄的四位天官;他们分别是衣着符合身份的虞舜、汉文帝、曾参、闵损、仲由、董永、邻子、江革、陆绩、唐夫人、吴猛、郭巨、杨香、朱寿昌、庾黔娄、老莱子、蔡顺、黄香、姜诗、王褒、丁兰、孟宗和黄庭坚等二十四位中国历史上封建统治阶级宣扬的典型孝子。显然,这是我国传统的儒家文化。而殿内的弥勒、韦陀、降龙、伏虎和四大天壬,是佛教中的佛、菩萨、天玉、罗汉。郑伦、陈奇这哼、哈两将,则是道教的门徒。它充分的表明了佛教的中国化过程和儒、佛、道三教融合的状况。可见,普化寺就是五台山的一个典型的三教合流的佛教道场。在该殿的后门两旁的柱子上,还有一副对联,联曰:“绿水门前过,风起好弹万古琴;青山寺后立,春来宜作千秋画。”写出了该寺背山面水、风景幽雅、琴棋书画、经声朗朗的净土景象。

  穿过天王殿,就到了中轴线上的第二院内。该院有东西配楼各五问,西为客堂,东为迎宾室,都是歇山顶、木结构、前出廊的通瓦房。它们窗明几净,五色生辉,彩绘的如画如宫。其客堂联曰:“客来莫嫌茶饭淡,僧家不比世情浓。”给人一种离坐脱俗饷方外感觉。在迎宾室的廊柱上,也有一联,联曰:“禅林时集翰林人,佛门常会龙门客。”显然,该寺是一个文人、学仕、高僧、艺师的栖息荟萃之地。在纫配楼的迎风上、柱础上和槛墙上,又都雕刻着源远流传的《岳飞传》和《杨家将》等历史故事中的人物场面。其中的杨继业、杨六郎、穆桂英、杨文广和岳飞、岳云、牛皋、陆登等将帅,在匠师的鬼斧神刀下,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他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英勇奋战,不怕牺牲,与辽、金军队浴血战斗的英雄气概,充分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大雄宝殿是佛教寺院的主殿。该寺的大雄宝殿,位于二、三院的中间。它面宽五间,进深五间,歇山顶,四围廊,檐下木雕,墙上砖雕,重彩浓笔,雕梁榱栋,给人一种富丽堂皇、兴旺发达的感觉。殿内正面舶束腰莲台上,结跏趺坐着面目慈祥、衣着华丽的释迦牟尼和左右胁侍文殊、普贤二菩萨,名之曰:“华严三圣”。它反映了五台山从古以来就是华严道场这一特色。其背面为彩塑阿弥陀佛和观音、大势至二菩萨,名之曰:“西方三圣”。它表明了该寺是五台山佛教净土宗的道场。殿后面的明间,又设板门一道。其左右两侧又塑着两尊菩萨,左为老文殊,右为送子观音。五台山为文殊道场,在东、南、西、北、中五座台顶上,分别供着聪明文殊、智慧文殊、狮子文殊、无垢文殊和孺童文殊等五方文殊,在显通寺、塔院寺、罗喉寺、菩萨顶、殊像寺中,又分别供着黄、黑、白、红、蓝五色文殊:在吉祥寺还供着灯笼文殊,而该寺则是老文殊。老文殊与上述诸寺的文殊形像不同,白须白鬓,中国老年人的装束,衣着流畅,神态自然,是五台山唯一的一尊老文殊像。它说明文殊菩萨是内证大乘法,外现俗人像,内外相兼,圆满无缺。这就是大乘佛教不离世间,深入群众,化导众生的一种思想表现。另外,在该殿内的左右平台上,还置有十八尊彩塑罗汉。这十八尊罗汉,既不是固定的十六罗汉加上迦叶尊者和军徒钵叹尊者,也不是加上达摩多罗和布袋和尚,还不是加上降龙、伏虎二尊者,而是加上了摩耶夫人和弥勒二尊者,摩耶夫人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城净饭王的妃子,即释迦牟尼之生母。据佛经记载,她在释尊生后的第七天逝世。释尊成道之后,曾升到忉利天为她说法,而得阿罗汉果,成为佛教的第一个女罗汉。这就开创了人人本具佛性、女人也可成佛的先河。普化寺根据佛经这一记载,就在此殿中大胆地塑造了她的形象。她身体丰腴,白胖细腻,柳叶眉,青丝髻,樱桃口,碎白齿,嫩手细指,衣着轻柔,飘逸潇洒,是一个善良的中国贵夫人的形象。这是五台山现有寺庙中唯一的一尊女罗汉,也是普化寺的广个特色。

  穿过大雄宝殿,便是该寺中轴线上的第三进院落。它与二院通连,接着其东西配楼,也各有五间配楼。东配楼的一层为法物流通处,内有佛教典籍、经书、绘画、佛、菩萨、阿罗汉等像和《五台山研究》杂志、《五台山游记选注》、《五台山楹联牌匾集锦》、《五台山诗歌选注》、《五台山导游》、《五台山旅游辞典》、《清凉山志》、《山西寺庙大全》、《宗教与名山》等关于五台山佛教与山西宗教的各种书籍、结缘礼物。其摆设整洁,清静舒适,广住尼姑和蔼慈祥,服务周到。因此,来此购书、看书、结缘的善男信女颇多,是五台山规模较大、图书较多、服务态度最好的:一个佛教文化书店。三院的最后面,原来是玉皇阁。1986年改建成了三佛殿。三佛殿面宽五间,进深五间,歇山顶,·前出廊。檐下的枋、柱上,都是彩绘木雕。墙上的迎风、戗檐、掏心墙上都有汉白玉石雕,如《杨家将》中的“穆桂英挂帅”、《白蛇传》中的“白素贞借伞”、噬西游记》中的“水帘洞”、“三打白骨精”,《维摩诘经》中的“天女散花”、《岳飞传》中的“岳母训子”、“打潞州”、“审秦桧”、《红楼梦》中的“黛玉葬花”等图案。这些石雕形象生动地、维妙维肖地刻画出了机智勇敢的孙悟空、拙咀笨脚的猪八戒、忠厚老实的沙和尚、心地善良的唐三藏、忠君为国的岳飞,英勇善战的牛皋、巾国英雄穆桂英、婀娜多姿的天女、多愁善感的林黛玉、陷害忠良的播仁美、白脸奸臣秦桧、破坏唐僧取经的魔鬼等本质特征。其对比强烈,爱憎分明,刀法纯熟,工艺极精,是五台山石雕艺术宝库中的上乘之作。同时,在该殿前廊的柱子上,还雕刻着山西当代著名书法家王留鳌先生写的一副对联,其联曰:“化转法轮慈航迷津度众生,普被佛光灌顶醍醐育万物。”生动地赞扬了佛教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普度众生的菩萨精神。

  三佛殿中的彩塑丰富多彩,与众不同,别具一格。它既不同于五台山唐、宋、元、明、清各个朝代的传统彩塑艺术,也不同于我国南北方各个省份的历代彩塑艺术,而有自己别出心裁的特色。在该殿佛坛的三座莲台上,中尊是结跏趺坐的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他身穿袈裟,左手横放在左腿上,右手向上屈指作说法印,左右还分别侍立着迦叶、阿难两位大弟子。右尊是结跏跌坐的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阿弥陀佛,他身着袈裟,双手仰掌叠置于足上,掌中端着莲台,表明他能接引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左尊是结跏跌坐的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他身披袈裟,左手执钵,钵内盛着甘露,右手拿着药丸,表明他能医治百病,解除顽疾,消灾延寿。在这横三世佛的左右两侧,分别还有帝释天和大梵天。帝释天是三十三天之主,住在六欲天中的忉利天上,是佛教的护法天神。大梵天本来是古印度传说中的创世主,后来皈依佛教,也成了释尊的护法天神,是色界初禅天诸天之王。他俩的形象都为中国化了的古代帝王模样。这一配置,在五台山众多的寺院彩塑中,也是唯一的一种塑法。在该殿内的四根柱子上,还彩塑着四只人头风尾的迦陵频伽鸟。迦陵频伽鸟,译曰妙音鸟。《阿弥陀经》说:“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唱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是诸众鸟,皆是阿弥陀佛欲令法音宣流,变化所作。”迦陵频伽是喜马拉雅山上的一种红咀黑色鸟。它在壳中时,就能发出清脆幽雅、婉转动人的微妙音声,犹如诸佛菩萨在宣演佛法。所以,佛典中说它是极乐净土之鸟,且为阿弥陀佛所变现,故在净土曼陀罗中,即作人头鸟身。该殿中塑这四只妙音鸟,就意味着该寺是净土宗的一个道场。这一迦陵频伽鸟的塑像,也是五台山所有佛寺中绝无仅有的一着。于此,还应当特别指出的是,在该殿山墙的左右平台上,还彩塑着十六尊姿态不同、骨相奇特、胡貌梵相、曲尽其志的罗汉。他们依次是眉骨外突、双目睥睨、左手执杖、右手着岩、膝上置经、箕坐于岩石上的宾度罗跋罗度阉、第二位是满脸皱纹、双眉下垂、身着法衣、双手结印、扶杖肩头、盘坐于岩石上的迦诺迦伐蹉,第三位是骨瘐棱层、扬眉注目、右手执拂、左手按膝、倚坐于岩石上的迦诺迦跋厘堕阇,第四位是聘耳垂肩、绮眉覆观、右手握拳当心、左手安放膝上、结跏趺坐于石头之上伪苏频陀,第五位是左肩上倚着双手拿的木童子、成背痒孰爬之势、交脚倚坐于石头上的诺矩罗,第六位是身着法衣、隆额丰颐、仰面沉思、右手隐于衣中、左手拿的念珠安于膝上的跋陀罗,第七位是长眉垂于石上,右手抚右膝、左手支于石上,宴坐在岩石之上的迦理迦,第八位是高鼻深目、袒裸上肩、两臂交于左膝上、两手自然下垂、身前置一经书、犹似看书的胡僧,第九位是深目高鼻、额头隆起、眼光炯炯、凝视前方、左手执扇、右手屈指、仰掌按膝、侧坐于岩石上的戍博迦,第十位是身着通肩袈裟、两手捧经、俯视浏览、跌坐于铺着坐具的石上的半托迦,第十一位是面门月圆、双目圆睁、右手当胸戟指、左手置于左膝、趺坐在岩石上的罗喉罗、第十二位是面目奇特、高鼻深目、双目怒睁、额头隆起、后脑突出、张口露舌、双手握拳支于颔下、侧坐于巉岩之上的那伽犀那,第十三位是左手托经、右手掐珠、垂头观看、仗藜倚肩、不立不坐于岩石之上的因揭陀,第十四位是身着通肩大衣、两手隐于袖内、闭目入定、结跏趺坐于岩石上的伐那婆斯,第十五位是长眉大鼻、张口露齿、两肩夹着脑袋、双手紧抱右膝、坐于岩石之上的阿氏多,第十六位是额头隆起、眉骨突出、高鼻深目、骨格奇特、右手手指微屈、左手执扇置膝、坐于峻岩古松窝中的注荼半托迦。此外,在该殿佛坛两侧和左右山墙的平台之间,匠师又以丰富的想像力和大胆的夸张手法,塑造了两座假山。左边假山上面爬着一只猛虎,靠近平台上是一位身体魁梧的罗汉,正在向其讲经说法,训导教育,名之曰伏虎罗汉。右边假山上面飘着一团滚滚黑云,内有一条张牙舞爪的巨龙,靠近它的平台上是一位粗眉大眼的罗汉,名之曰降龙罗汉。同时,匠师还在两座假山上面各开有一个拱门,以让僧俗人等诵经绕佛和参观游览时通过。更其甚者还在药师佛左前方的顶棚上,悬塑着一位似笑非笑、似哭非哭、哭笑不得的济公和尚。他身着袈裟,袒露右肩,脚踩云彩,右手拿着点点滴滴的葫芦,左手执着芭蕉扇,头戴一个小僧帽。他本来是一个飘逸潇洒、悠闲自乐、行住不定、酒肉穿肠过、佛祖留心中的云游和尚,匠师为什么把他塑成一个哭笑不得的模样呢?原来这胡僧梵相的十六罗汉早就坐在了左右山墙的平台上,早在周朝时候姜子牙所封的降龙、伏虎二尊者也还是挤得坐在了平台末端,何况济公是宋代和尚呢?更何况他又是吃酒迟来呢?所以,用心良苦的匠师张兴平就把济公和尚悬塑在了大殿的顶棚上,也算给了济公山席之地。但济公和尚还有点小小意见。因此,弄得他有苦难言,哭笑不得。这正是匠师的独到之处。总之,该殿的彩塑布局合理,多而不乱,别有情趣。这是因为,匠师运用了支撑法、内关透空法、曲灌缠身悬吊法和通气回水法,成功地将济公和尚悬塑在了空中。而这胡僧梵相的十六罗汉,则是以五代时佛教著名画家禅月贯休的十六罗汉为蓝本,柔合了我国南北双方传统的彩塑艺术手法,又摄取了印度罗汉的特征,以丰富的想像,大胆的夸张,淋漓尽致地刻划出了每一个罗汉的表面特征,入骨三分地揭示了每一个罗汉的心理特征,而塑造出了似梵非梵、似汉非汉,亦梵亦汉,似古非古,似今非今,亦古亦今的十六罗汉。因此,人们在参观后说:这位罗汉是法国人,那位罗汉是美国人;这位罗汉是天竺人,那位罗汉是日本人;……如此这般,不一不二。这就是艺术,高于生活的艺术;这就是普化寺的罗汉,高于五台山诸寺的罗汉。

  在普化寺中轴线上三进院落的左侧,还有两层二进院落。其中紧挨中间院落的二进院中,还有一座由孟居士出资,藏明和尚主持建造的观音殿。该殿座东向西,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歇山顶,木结构。中间门上悬挂一匾,上书“慈航普渡”。殿内正中佛坛上,塑有三尊纯白色的圣像。中尊为身穿白衣,站于莲花台上,左手持莲花,右手拿澡瓶的白衣观音。前侧为两位白白胖胖的侍童,左面是善财,右面是龙女。据《华严经·入法界品》说,善财是福城的一个长者的五百童子之一。以其出生时种种珍宝自然涌现,故名善财。当时,文殊菩萨正在福城东的娑罗林中宣说佛法,于是善财童子就向文殊请教,文殊指示他去向南方请教可乐国的功德云比丘,功德云比丘又指示他到海云国请教海云。如此这般,他共参拜了五十三位善知识,最后在普贤菩萨的教化下,获得正果。而观音菩萨就是他参拜的第二十七位善知识,以其在此参学时间较长,获益也大,故被人们将他列为了观音菩萨的胁侍。龙女,据《法华经·提婆达多品》说,她是娑竭罗龙王之女。以其在龙宫听文殊菩萨宣说《法华经》,而深入禅定,通达佛法;刹那间发了菩提心,得成正果,后到南方无垢世界宣扬佛法去了。因《法华经》是广大民众熟悉的经典,观音又是人们非常喜欢的菩萨,所以,大乘佛教就把善财、龙女作为了观音菩萨的一对胁侍。又以他们得道时候,都在童年,因此,他们的塑像就是一对天真可爱,活泼稚气、白白净净;胖胖乎乎的童男、童女的形象。观音、善财、龙女这一组圣像,就是在宣扬大乘佛教的即身成佛思想、女人也可成佛的思想。所以,这一组圣像很受广大善男信女的欢迎、爱戴、供奉。而这一组圣像,也是孟居士舍施雕塑的汉白玉像。

  同观音殿对称的是与中院比邻的右侧的第一层二进院中的千佛殿。千佛殿也是面宽五间,进深三间,歇山顶,木结构,中间开门,上挂一块横匾,楷书:“千佛殿”。殿内平台上置有三座束腰须弥座,上供三尊彩绘崭新的三身佛。所谓三身佛,就是体现佛法真谛的法身佛,经过修练而获得正果的报身佛和为渡脱世间芸芸众生而应现变化的应身佛。而中尊法身佛名曰毗卢遮那佛;左尊报身佛名曰卢舍那佛,右尊应身佛即释迦牟尼佛。他们都是相好庄严,只有手相不同。在三身佛背后和其左右山墙上,又置有整整齐齐的层层佛架,上面依次供着自过去拘留孙、拘那含牟尼、迦叶、释迦牟尼之四佛,及到当来出现的弥勒佛、师子焰佛乃至楼至佛等贤劫千佛。他们虽然像高不及一尺,但都是慈眉善眼地、金光灿灿地结跏趺坐在莲台上。因此,进入该殿就仿佛到了佛国一样,给了人们一种光明、平和、安祥、欣慰;快乐的感觉。在该殿左边的山墙下,还置有一个长方形的大供桌,上面还供着西方三圣。其中尊为阿弥陀佛,左尊为观音菩萨,右尊为大势至菩萨。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能够接引念佛之人往生西方净土,故也称接引佛,他慈眉善眼的站在一个莲花台上,右手下垂,作与愿印,左手当胸,掌中托一莲台。这一莲台也称九晶莲台,是不同功行的众生往生西方净土后的坐位。其左胁侍观音是专司慈悲的菩萨,右胁待大势至则是表示智慧的菩萨。他俩都是协助阿弥陀佛教化众生往生极乐世界的菩萨,同样是站在莲台上的立像。这一弥陀三圣像,又一次表明了该寺为净土道场。

  在该院东侧的那进院中,还有一座坐北向南的念佛堂。这一念佛堂,面宽九间,进深六间,歇山顶,通板瓦,砖木构成,椽、飞、枋、柱、窗等都彩绘一新,雕梁榱栋。中间门上悬挂着清凉沙门妙生敬书的金光闪闪的“念佛堂”三个大字,还有“癸酉年仲春立”六个遒劲有力的小字,指明了该堂建于1993年。其堂内正面有一砖砌佛坛,上面塑着比千佛殿西方三圣高大的弥陀三圣,砖地上一排一排地、整整齐齐地摆着直径三尺的五百余个蒲团。当每天晚上八点之后,合寺僧人都整齐划一地结跏趺坐在这里,作观想念佛。它比慧远当年在庐山东林寺领导着123位高贤结社念佛的场面还要宏伟壮观,是国内鲜有的“莲池海会”道场。这是藏明老和尚的高足妙生住持对净土念佛的一大贡献。

  在中院东侧西层两进院的后面,有一座与三佛殿平行的大堂。它面宽十三间,进深五间,是一座歇山顶式的通瓦房。正面的门、窗、柱、枋、椽、飞都彩绘一新,中间门上挂着一块黑色金字横匾;上书“五观堂”。五观堂就是僧人用餐的斋堂,也名香积斋。因僧人戒律规定,在进餐之前应作五种观法: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唐代李绅《悯农诗》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粒半粒粮食,一口两口食物,都得经过劳动人民的垦植、收获、碾磨、淘汰、炊煮,所费功夫甚多;况且施主也是省吃俭用来,为求福而施予三宝的。所以,僧人在吃饭时,应当饮水思源,爱惜食物,作此观法。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僧人在吃饭前还应该检查自己是否持戒、诵经、念佛、坐禅,作关于三宝的事情。否,受施则堕,不宜受食。德行圆满,则可应供受食。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僧人在用饭时,不要见到上味餐就起贪,见到中味餐就起痴,见到下味餐就起瞠。否则,不觉惭愧,就会堕入三恶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牲道)。所以,吃饭前应作离过贪观。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佛教认为,吃饭是为了治疗饥渴,长养身体,更好地从事有关佛教的事情,故需以食为药,不起贪着。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佛教认为,不食会生饥渴之病,难成道业;多食致患,少食气衰,故要吃得适当,资身修道。普化寺的百名僧人,每顿饭时都要自觉地观想此等五事,对照检查.自己,是否做好了本职工作,对得起施主和劳动人民。对照检查自己的工作,鞭策激励精进办道,是普化寺佛教事业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普化寺的五观堂是五台山最大的斋堂,也是国内罕有的大斋堂。其内正中,设有圣僧堂。堂中供桌上置一圣僧,前面放着金铜香炉,两侧为两瓶斋供香花和两支蜡烛。这一圣僧,既不是小乘寺中供的骄陈如,或宾头卢,或大迦叶,或空生,或须菩提尊者,也不是大乘寺中供的文殊菩萨,而是与日本万福寺僧堂中安置的圣僧一样,是布袋和尚。这又是该寺的一个特色。圣僧背后的正上方,有一红底黑字的横幅,上书“当思来处”,左右挂着两面红底金字的锦旗,左面上书;“梵刹重兴,佛日增辉。”右面上书:“大兴佛事,广修供养。”这两面锦旗都是该寺斋堂在佛历二五三八年(1994年)五月落成典礼时,山西临汾县的佛家弟子赠送的珍贵礼物。它画龙点睛地说明了五观堂的意义。当僧人们吃斋时,维那师先点烛焚香,然后僧人们整整齐齐地排队进入斋堂,一排一排地站在桌凳之间,在维那师的带领下,先行“二时临斋仪”。当念诵规定的偈咒后,才开始受食,用食。未了,僧值居中向上一站,默示结斋。时维那师举腔,同大众一起复念结斋偈、受 偈。完后,僧人们又自觉地整整齐齐地排队退出斋堂。总之,普化寺僧人用斋,从始至终都是有组织、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因此,四、五百僧众用斋,也是整齐不乱、动静有序。站有站势,坐有坐姿,吃有吃法,唱有唱调,—丝不苟,严肃认真。这就培养下僧人们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集体主义精神。

  普化寺的对外往来

  普化寺虽然是五台山比较年轻的一座寺庙,但它地灵人杰,化导有方,僧才济济,高僧倍出。当代著名的佛学大师、法门龙象、翻译家法尊法师就是出家于该寺的一位僧人。他思想进步,爱国爱教,精通佛理,游刃于汉藏两种文字之间。他曾将《大毗婆娑论》、《论人民民主专政》、《新民主主义论》、《社会发展史》等汉文典籍译成藏文;又将《藏文辞典》、《菩提道次第广论》、《密宗道次第广论》、《辨了不了义论》、《现观庄严论》、《辨法性沦》、《四百论颂》、《入中论略解》、《俱舍论力释》、《菩提灯论》、《释量论》、《释量论略解》、《集量论略解》等藏文经典译成汉文,为沟通汉藏文化,弘法利生,贡献了毕生精力。

  继一代佛学大师法尊法师之后,普化寺又来了一位爱庙如家的“修庙迷”、慈悲为怀的“神医僧”——藏明和尚。藏明和尚是大同华严寺三义法师的高足。早在五十年代中叶,他就来到了五台山。他解放思想,积极肯干,艰苦奋斗,爱庙如家。在五台山期间,他先后修过显通寺、黛螺顶、万佛阁、观音洞和普化寺等五座寺庙。就普化寺而言,仅三年时间他就带领僧众修复了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僧寮、禅房130余间。因此被誉为“修庙迷”。常言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参禅、诵经、修庙、管庙,是和尚们的本职工作。但藏明和尚牢记佛祖教导,又有大乘菩萨的精神。他不仅庄严佛土,还利乐有情,在他农禅并举的当儿,还以佛教医药明的理论,为广大僧众行医治病。佛教认为,人的身体是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四大平衡,身体无病;四大增损,百病丛生。人之疾病,不外是身病和心病两种。藏明师父常以施药、针炙、按摩、接骨、捻痛和修定、观想及运动、养生、天然食物疗法对治此病。他最擅长的是接骨、按摩、捻痛,曾为教内的道友、教外的法友、国外的朋友,治疗过许多疾病。因此,他被誉为“医术如神”的“佛国名医”,也还被远隔千山万水的天津铁路医院聘请为“院外名誉骨科大夫”同时,他还在普化寺开设了“佛教医院”,一面治病救人,一面又将祖传的接骨秘方传授给了缯俗人等,充分发挥了佛教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菩萨精神。所以,人们誉他为“神医僧”,党和政府又给他“劳动模范”的光荣称号。

  藏明师父年事已高,但他仍是口不离弥陀,心不离佛祖。他为了光大佛法,法轮常转,传灯接薪,培养出了一大批僧才。1991年时,他已退居二线,息心静养,将普化寺的工作交给了妙生和尚。妙生,法号宝住,是藏明和尚的得意门生,现任普化寺的住持。他思想活跃、戒律严明、禅净双修,有一定的佛学造诣,尤其擅长书法,且能左右手开笔,是五台山年青的佛教书法家。他认为言以心声,字能传神,顺其自然,拙朴尤佳。所以,他在管理寺庙和诵经习定之余,多是即兴而书,一气呵成,法喜众生,结缘化众,结识了不少法门龙象、高贤文士和善男信女。普化寺不仅有典型的民国建筑,而且有别具特色的彩塑雕刻,还有绍隆佛法的释家狮子,致使普化寺法转常转,香火兴盛,成了五台山上闪闪发光的一颗明珠、名闻遐迩的极乐净土。因此,国内外的善男信女,大凡到五台山的释家弟子,无有不到普化寺参观游览,取经学法,结缘敬佛的善人。自八十年代以来,普化寺的藏明、妙生师徒二人,先后接待过胡耀邦、万里、李鹏、康世恩、秦纪伟、邓力群、廖汉生、杨成武、李铁映、赵朴初、杨易成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同时也接待过由日本天台宗座主山用惠谛长老率领的日本天台宗日中友好访中团、日本大牟田市佛教会组织的万古长青第二次访中团、日本爱知县名古屋市西区佛教会访中团,日中友好临济黄檗协会临济塔落庆访中团、马来西亚佛教总会访中团?、美国纽约光明寺朝圣团、菲华佛教朝山团、香港佛教青年协会访中团、台中丰原市慈云寺访中团、由圣严法师率领的台北农禅寺佛教访中团等等。他们进行了佛教文化交流,建立了友好关系,加深了相互了解,促进了双方的友好往来,为五台山佛教的历史增加了一页光辉篇章。目前,普化寺的妙生住持,正在积极准备,办理手续,应新加坡佛教协会的邀请去贵国参观访问、传经送宝,让文殊菩萨的智慧之光照耀在世界东方。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普化寺佛教文化将随着昼夜不息的清水河流向太平洋的彼岸。

  (摘自《五台山研究》1995.2)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