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化寺的石雕
普化寺的石雕
妙音
石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秦汉之前它就产生。随着佛教的传入,它被广泛地运用到了佛教的造像、建寺和开凿的石窟等方面。闻名于世的敦煌、云冈、龙门和麦积山的石窟造像,就是我国石雕艺术的精华。五台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圣地,早在北魏时期就有了石雕佛像。唐代是五台山石雕艺术的顶峰,著名的南禅寺的千佛石塔就是唐代五台山石雕艺术的代表作。现在五台山保存最多的是民国年间的石雕。其中,佑国寺、龙泉寺、尊胜寺和普化寺的石雕就相当可观。其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形象逼真,技术娴熟,有的满可与唐代石雕相媲美。现将普化寺的几幅石雕公诸于世,以引起人们对五台山石雕艺术的研究探讨。
磻溪求贤
磻溪,亦名璜河,在今陕西省宝鸡市的东南。磻溪求贤,讲的是这样一个历史故事:在公元前十一世纪时,商纣王及其贵族腐化堕落,成天价耽于酒色游猎,还残酷地压迫剥削奴隶及下层百姓,暴政猛如虎,百姓敢怒而不敢言。而纣王之臣西伯昌,对商本有“羡里囚禁”之恨,又看到百姓对商纣王强烈的反抗情绪,急于求清贤士,协助伐纣灭商。于是,周文王姬昌,就在桃红柳金的三春之时,亦同众文武百官去西岐南部踏春行乐。时有一个渔人作歌而来:
忆昔成汤扫桀时,十一征兮自葛始。堂堂正大应天人,义旗一举民安止。今经六百有余年,祝纲恩波将歇息。悬肉为林酒作池,鹿台积血高千尺。内荒于色外荒禽,嘈嘈四海沸呻吟。我曹本是沧海客,洗耳不听亡国音。日逐洪涛歌浩浩,夜观星斗垂孤钓。孤钓不如天地宽,白头俯仰天地老。
文王听罢渔人之歌,遂对辅臣散宜生说:“此歌韵度清奇,其中必有大贤隐于此地。”便命公卿卒甲:“与孤把作歌贤人请来相见。”辛甲领旨,把坐下马一磕,向前奔去对渔人曰:“内中有贤人,请出来见吾千岁!”那些渔人一齐跪曰:“吾等都是‘闲人’”。辛甲曰:“你们为何都是贤人?”渔人曰:“我等早晨出户捕鱼,这时回来无事,故曰都是‘闲’人。”此时,文王马到,辛甲上前启曰:“此乃俱是渔人,非贤人也。”文王曰:“孤听作歌,韵度清奇,内中必有大贤。”众渔人曰:“此歌非小民所作。离此三十五里,有一碯溪,溪中有一老人,时常作此歌,我们耳边听的熟了,故此随口唱出此歌,实非小民所作。”文王曰:“诸位请回。”众渔人磕头去了。
文王在马上玩味歌词中的“冼耳不听亡国音”之味,一旁的散大夫曰:“洗耳不听亡团音”是何意思?”王曰:“这句是说尧王访舜天子的故事。尧王有德,但生了个不肖之子,尧王恐失民望,便私行暗察,欲要禅让于有德之人。一日行到山幽僻静之处,见一人倚溪临水,将一瓢儿在水中旋转。尧王问曰:‘公为何将此瓢在水巾旋转?’其人笑曰:“吾看破世情,却了名利,去了家私,弃了妻子,离开了爱欲是非之门,抛却了红尘之径,避处深林,韭盐蔬食,怡乐林泉,以终天年,平生之愿足矣。”尧王听罢大喜,暗自思忖:“此人眼空一切,忘富贵之荣,远是非之境,真乃仁杰也。孤将此帝位正该让他。”遂对其曰:“贤者,吾非他人,朕乃帝尧。今见大贤有德,欲将天子之位让你,可否?其人听罢,拿起小瓢,一脚踏得粉碎,两手掩住耳朵,飞跑到溪边洗耳。正洗之间,忽见一人牵牛来此吃水。牛夫曰:“君子,牛来吃水了。”但他还在洗耳。牛夫又曰:“此耳有多少污秽,只管洗涮。”其人洗完,方开口曰:“方才帝尧让位于我,把我的双耳都污了,故此洗了一会,有误此牛吃水。”牛夫听了,便牵牛至上流。其人曰:“为甚便走?”牛夫曰:“水被你洗污了,如何又污我的牛口。”那时的高洁之士如此,不被名利富贵所缠,两袖清风,空无所有。
文王与百官一边行走赏春,一边谈论先朝的兴废存亡。忽见一人挑着一捆山柴哼着一曲歌子而来:
春水悠悠春草奇,金鱼未遇隐磻溪。
世人不识高贤志,只作溪边老钓矶。
文王听罢,又叹曰:“奇哉,此中必有大贤。”散宜生在马上看到柴夫好像猾民武吉,便对文王曰:“主公,方才作歌者象是打死王相的武吉。”王曰:“大夫差矣,武吉已死于万丈深渊之中,前演‘先天’岂有武吉还在之理。”宜生看的实了,随命辛免;“把他拿来。”辛免走马向前,一看果是武吉。武吉见是文王驾到,回避不及,便跪在路旁。文王见怒曰:“匹夫怎敢欺孤太甚?须当加等勘问。”又对散宜生曰:“先天明示武吉已死,但他明明跪在朕前,难道先天竟有差错,那还能遗传后世呢?”时武吉吓得哭拜在地,据实招曰:“吉乃守法奉公之民,不敢狂悖。只因误伤人命,前去问一老臾。离此间三里,地名碛溪,此人乃东海许州人氏,姓姜,名尚,字子牙,道号飞熊,叫小人拜他为师,传与小人,回家挖一深坑,叫小入睡在里面,用草盖在身上,头前点一盏灯,脚后点一盏灯,用一把米撤在草上,睡到天明。从此只管打柴,再不妨事。千岁爷:‘蝼蚁尚且贪生,岂有人不惜命者乎?”此时,散宜生在马上贺曰:“恭喜大王,武吉今言此人,道号飞熊,正应灵台之兆。昔日商高宗夜梦飞熊而得傅说;今日大王亦梦飞熊,应得子牙。今大王行乐,正应求掇。望大王赦免武吉之罪,令其带领咱们至前林聘请贤士相见。”武吉听罢,磕头谢思,爬起来,即奔林中去了。且说文王君臣,快到林前时,以怕惊动贤士,王便下马,同宜生步入林中,但见武吉心慌意乱,宜生便问:“贤士在否?”武吉答曰:“方才在此,这会不见了。”文王曰:“贤士可有别居?”武吉道:“前边有一林舍。”武吉引文王驾至门前。文王以手抚门,犹恐造次。只见正面走来一位童子开门,文王笑脸相问:“老师在否?”童子曰:“不在了,同道友闲行。”文王问曰:“什时回来?”童子答曰:“说不定,或就来,或一二日,或三五日,萍梗浮踪,逢山遇水,或师或友,便谈玄论道,故无定期。”时宜生旁曰:“臣启王公:求贤聘杰,礼当虔诚。今日来意未诚,宜其远避。昔上古神农拜常桑,轩辕拜老彭,黄帝拜风后,汤拜伊尹,须当沐浴斋戒,择吉日迎聘,方是敬贤之礼。主公且暂请驾回。”文王曰:“大夫之言是也。”即命武吉随驾回朝。当文王行至溪边时,但见光景稀奇,林木幽旷,绿柳之下,;坐在之旁,鱼竿飘在水上,就是不见子牙,·心中甚是悒怏。遂作诗曰:
宰割山河布远猷,大贤抱负可同谋。
此来不见垂竿臾,天下人愁几日休。
求贤远出到溪头,不见贤人只见钩。
一竹青丝垂绿柳,满江红日水空流。
文王虽然未见于牙,有点留恋不舍,但已探得虚实,又得武吉,便在宜生的劝说之下,遂同文武百官返回西歧。当俱到殿前时,文王传旨,令百官坏得各归府第,.都在殿延宿斋三日,再次同去迎请大贤。”时有大将南宫适进曰:“磻溪钓臾恐是虚名,大王真知真实,而以隆礼迎请,倘言过其实,不空费主公一片真诚,,竟为愚夫所弄。依臣愚见,主公也不必如此费心,待臣明日自去请来,如果才副其名,主公再以隆礼加之未晚,如果虚名,可叱而不用,又何必主公宿斋而后请见哉。”宜生听了,大声言曰:“将军!此事不该如是说,今天下荒荒,四海鼎沸,贤人君子多隐于岩谷。今飞熊应兆,上天乘象,特赐大贤助我皇基,是西岐之福泽也。此时自当学古人求贤,破拘挛之习,岂得如近日欲贤人之自售哉。将军且不可如是之言,使诸臣懈怠!”文王闻言大悦,曰:“大夫之言,正合孤意。”于是,文武百官俱在殿廷歇宿斋戒三日,到第四日时,俱沐浴整衣,再去聘请子牙。
那天,文王端坐鸾舆,率领着文武百官和贯甲披坚妁列队军马,又着仆人抬着丰厚的聘礼,浩浩荡荡地、鼓乐喧天地出得城郭,经往播溪求贤。当大队人马行到茂林静荫之时,文王传旨:“士卒暂在林外扎住,不可声扬,恐惊动贤士。”文王下马,同宜生一起步入林中,只见子牙背坐溪边。文王悄悄行到跟前,立于子牙背后。子牙明知驾到,却故作歌曰:
西风起兮白云飞,岁已暮兮将焉为?
五风鸣兮真主现,垂竿钓兮知我稀。
歌毕,文王彬彬有礼地曰:“贤士快乐否?”子牙回头,看见文王,忙弃钓竿,遂伏地叩曰;“子民不知驾临,有失迎候,祈望贤王恕尚之罪。”文王即忙扶住子牙,拜曰:“久慕先生,前顾不虔,昌知不恭,今特斋戒,专诚拜谒,得睹先生尊颜,实昌之幸也。”言罢即命宜生扶起子牙,王遂笑着同子牙携手进入茅庵草舍。二人拱手相对再拜,王曰:“久仰高明,未得相见。今幸接丰标,祗聆教诲,昌实三生有幸也。”子牙也曰:“尚乃老朽非才,不堪顾问,文不足安邦,武不足定国,何蒙贤王柱顾,实辱鸾舆,有辜圣德。”宜生在一旁曰:“先生不必过谦。吾君臣沐浴虔诚,特申微忱,专心聘请。今天下纷纷,定而又乱。当今天.子,远贤近佞,荒淫酒色,残虐生民,诸侯变乱,民不聊生。吾主昼夜思维,不安枕席。久慕先生大德,侧隐溪岩,特具小聘,先生不弃,供佐明时,吾王幸甚,生民幸甚。先生何苦隐胸中奇谋,忍生民之涂炭;何不一展余绪,哀此茕独,出水火而置之升乎。此先生覆载之德,不世之仁也。”言罢,宜生摆开聘礼让子牙看了,速命童子收讫。宜生便将鸾舆推过,请子牙登舆。子牙一看,跪而告曰:“老臣何蒙洪恩,以礼相聘,尚已感激非浅。怎敢乘坐鸾舆,越名僭分。这个断然不敢。”文王曰:“孤预先相设,特迎先生,必然乘坐,不负素心。”子牙再三推脱,坚意不从。宜生见状,遂向文王曰:“贤人既不乘舆,望主公从顺者之请,可将大王逍遥马请乘,主公乘舆。”文王曰:“若是如此,有失孤数日之虔敬也。”双方推让一番,只好文王乘舆,子牙乘马,返回西岐。当至朝门时,子牙下马,文王升殿,封子牙为右灵台丞相。从此,君臣有辅,龙虎有依,佐文王、武王灭商建国,治国安民,奠定了周朝八百余年的天下,遂后人有诗赞曰:
渭水溪头一钓竿,鬓霜皎皎两云皤。
胸横星斗冲霄汉,气吐虹霓扫日寒。
养老来归西伯下,避危拚弃归王冠。
自从梦入飞熊后,八百余年享奠安。
此时,子牙已年近八旬,但他胸怀壮志,用兵有奇计,治国有妙方,安民有得法,遂使文王灭商,建立了世界历史上迄今为止的一个最长的国家——周朝。
磻溪求贤这一历史故事,是普化寺影壁正面左方的一幅汉白玉石雕所反映的内容。其中的姜子牙,头戴大草帽,身穿隐士装,右手捋银须,左手拄钓竿,灵眉利眼,结实硬朗,是一位足智多谋的长者像。其后的一位童子,头戴童冠,身着童装,右手提着竹篮,左手作导引之状,显然是姜子牙的一位活泼可爱的侍童。子牙对面是文王姬昌,头戴官帽,身穿宽袍大袖的服装,方脸牛鼻,三绺白须,双手打拱,作恭谦礼敬之状,看去就是一位贤明君主。他的后面是辅臣散宜生,身着臣服,左手端着加官进爵的玉笏,显然是一位忠孝贤明的良臣。君臣二人,为了人民,为了国家,千里求贤,礼虔聘请子牙出山,辅佐文王,灭商建周,治国安邦。这一石雕,形象非常逼真,老有老态,童有童颜,文王彬彬有礼,子牙沉着稳重,童了聪明伶利,宜生庄重憨厚,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人物的形象和面部表情,确是一幅难得的艺术珍品。
福禄寿三星
在普化寺山门前,有一座磨砖砌筑的大照壁。这座照壁三大间,中间高两边低。其下为长方形的汉白玉石雕束腰须弥座,座之上下两层雕刻着硕大的仰覆莲办,束腰部分为儒、佛、道中脍炙人口的一些传说故事,雕刻的人有灵性花有容,鸟飞鱼翔任自由。顶上为雕刻细致的枋、椽、飞,承担着瓦垅、勾滴和由通瓦砌筑的屋脊、抵吻等华丽的装饰。照壁正面的中央,嵌着一幅人们喜闻乐见的《福禄寿三星》汉白玉石雕。福、禄、寿三星,亦名福禄寿三仙。他们是执掌人间幸福、安乐、吉祥、长寿的三位神仙。颜曰:
福星高照把福施,禄星送子下祥云。
寿星骑鹿送蟠桃,三星高照喜临门。
人们祈愿他们赐福降禄予寿于人间。
福神,道教说是上元天官紫微帝君,《三教搜神大全》说是汉武帝时的道州刺史杨成。以当时道州生男多侏儒,每年贡数百人入宫。杨成为民请命,“按《五典》说,本土只有矮民,无矮奴。”武帝见奏,感悟,遂罢贡。人民群众感戴他有德于民,遂绘像敬奉,以为民间福神。其实,按中国历史看釆,杨成可能为中唐时期的道州刺史阳城,因为他确有抵制进贡矮人的事情。他聪明美貌,仪表端庄,四方脸瞠,银色胡须.左手执如意,右手握玉带,下引一位小孩童,居于三星图的中央。
禄神,按《史记,天官书》说,是文昌宫的第六星,他专执人间司禄。又《集说诠真》说是张仙,张仙就是后蜀皇帝盂昶,因他曾为自己画了一幅《张弓挟弹图》。北宋平蜀之后,盂昶的花芯夫人将此图带入宋宫,托名张仙,说他能够送子于人,遂从此就祀奉起来了。他帽着宝贵牡丹花,引一婴儿,浑圆脸盘,矫健身姿,手举一幅“加官进禄”的红幅,宽袍大袖,作员外郎的装扮,居于三星图的右面。
寿星,据《史记·天宫书》说,是南极仙翁。他是主人间寿天、国运长短之神。他身体不高,结实硬朗,弓背弯腰,广颐白须,执杖捧桃,脑门凸起,和蔼慈祥,也带一位孩.童,居于三星图之左面。
从这幅三星图的石雕看来,他们悠闲自得,飘逸潇洒,过着人们一向追求的幸福安禄、长生不老的仙山云海生活。所以,人们常常照相放大,或临摹绘画,作为一种珍贵礼品,敬送于德高望重的长者,祝福他们福如东海常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禄似牡丹富贵花,活在蓬莱仙境界。
黛玉葬花
在普化寺的三佛殿前,在一幅保存完奸、形象生动、雕刻秀丽的汉白玉石雕,名曰“黛玉葬花”。“黛玉葬花?是我国著名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表现林黛玉思想、性格、形象、特征的典型故事。林黛玉是林如海的独生女儿。林如海虽然是一个“侯门后裔”,但已降落成了一个扬州的盐政官;虽然林家也是“书香门第”,但已绝不能和《红楼梦》中的王、贾、史、薛四大门阀相提并论。因此说林黛玉是一个没落的封建贵族家庭的闺秀。林如海家人丁零落,黛玉自幼丧母,失去了母爱。生宋就体弱多病,弱不经风,多愁善感,幽僻孤独。她从小受着父亲的宠爱和娇生惯养,所以就养成丁一种任性自由、语无惮忌、不受封建闺范束缚的性格。她虽然只读过几年“四书”,但她绝顶聪明,又是绝代姿容,有高人尸‘等的人才、口才、文才,所以她就恃才孤傲,不入群俗,常常是孤芳自赏,不合时宜。因此,自她十一岁上来到外祖母家--贾府时候,虽然得到贾母的特殊钟爱、众多姑娘的侍奉陪伴,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病了吃药的优越生活,但她总觉得寄人篱下,老有一种孤苦零丁的忧伤情绪:只有“生来乖觉”的宝玉,他们初次见面就觉得似曾相识。他们兄妹在少年时候,昼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止同息,言和语顺,如胶似漆,就是天生的一对情投意合的青梅竹马。然而,好景不长。忽然来了一位薛宝钗。宝钗这位姑娘,又有一个金锁,宝玉原有一块通灵之五。这就应了“金玉良缘”的预兆。无独有偶,过了不多时间,又闯入了一位史湘云,而这位湘云姑娘又有一个金麒麟,这也应了“金玉姻缘”之兆。这样,宝、黛天真纯洁的恋爱生活,被第三者的插入,就搅得黛玉恐怖、怀疑、忧伤。所以,当她听到贾政叫宝玉去了,一日不见回来时,心中就替他忧虑。到晚饭后,她听说宝玉回来厂,就一步步行来,想问问宝玉情况,但她见宝玉住的怡红院门关着,便用手叩门。但晴文不知是她叫门,便任着性子答道:“凭你是谁,二爷吩咐的,一概不许放人进来!”黛玉听了,不觉滚下泪来。当她正要回去时,又听见宝玉、宝钗的阵阵笑语,心中益发动了气,越想越伤感起来,便也不顾苍苔露冷,花径风寒,就独立在石墙角边的花荫之下,悲悲戚戚地呜咽起来。忽然,院门响处,只见宝玉、袭人一群人送出了宝钗。她待要上去问问宝玉时,又恐怕当着众人脸面羞了宝玉,便闪过一旁,让宝钗去了,宝玉等人进去关了门,才转过身来,望着门子洒了几滴眼泪,自觉无味,方转身回来,无精打彩地卸了残妆,倚着床栏杆,两手抱着双膝,眼睛衔着泪花,好似泥塑木雕的一般,一直坐到二更多天方才睡下。凑巧,次日是芒种节。过了芒种。便是夏天了,众花皆谢,花神退位,故需为花神饯行。所以,大观园中之人,特别是那些女孩子们更是打扮的花枝招展,兴高采烈地忙于饯花。然而,黛玉则是一腔无明未泄,又勾起了伤春愁思,便把些残花落办兜在袋里,扛着锄头,慢慢地行到山坡那面的僻静之处,刨开净土,掩埋落花。这一来,不由的感花伤己,哭了起来。她哭道: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朴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咏,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问杀葬花人,
独荷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霄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豆?
未若锦束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荫不知!
正当黛玉对着花冢呜呜咽咽地伤心时,宝玉却在山坡上听见了。起先,他不过有点伤感,次后听到“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等句时,他也恸倒在山坡上了,怀里兜着的落花也撒了一地。试想林黛王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此时,黛玉听到悲声,遂心下想道:“人人都笑我有些痴病,难道还有一个痴子不成?”想着,想着,黛玉抬头一看,见是宝玉,便说:“啐,我道是谁,原来是这个狼心的短命的……”
天女散花
凡是去过五台山的人,都知道佑国寺有一幅《天女散花》的汉白玉石雕。其实,五台山普化寺也有一幅可以和佑国寺<<天女散花》石雕媲美的汉白玉《天女散花》石雕。它雕刻于九宫道首袁维恕在民国初年改建玉皇庙为普化寺的后期。《天女散花》的典故,源于佛教《维摩诘经》中的《观众生品》。维摩诘是中印度毗耶离城中的一位长者,也是一位精通佛理、辩才无碍、神通广大的在家居士。据说他讲的佛教义理,不仅能够压倒声闻、缘觉二乘,也高于出家的一切大乘菩萨,甚至于亦不亚于佛的水平。据该经说,维摩诘大乘菩萨在毗耶离城的一所“丈室”中故意示疾,致使文殊师利等大菩萨、诸弟子都去“问疾”。借此机缘,维摩诘便向他们宣说《不可思议解脱经》。当他讲到“虚妄分别孰为本了答曰:‘颠倒想为本。’又问:‘颠倒想孰为本?’答曰:‘无住为本。’又问:‘无住孰为本?’答曰:‘无住则无本’。文殊师利从无住本立一切法。”当此之时,“维摩洁室有一天女,见诸大人闻所说法,便现其身,即以天女散花诸菩萨、大弟子上。花至诸菩萨,即皆堕落,至大弟子,便著不落。一切弟子神力去花,不能今去。尔时,天问舍利弗,何故去花?答曰:‘此花不如法,是以去之。’天曰‘勿谓此花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花无所分别,仁者自生分别想耳。若于佛法出家,有所分别,为不如法;若无分别,是则如法。观诸菩萨花不著者,已断一切分别想故。譬如人畏时,非人得其便。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声、香、味、触得其便也。已离畏者,一切五欲无能为也,结习未尽,花著身耳;结习尽者,花不著也。”它说明了文殊师利和诸菩萨巳断绝了分别想;具有了“无分别智”,泯灭了生死和五欲的分别,也就无所畏惧了。所以,天花就不会着落在他们身上,而诸大弟子们还没有去掉“分别想”,仍然具有俗人所有的五种欲望,还畏生死。因此,天花就着落在他们身上;任凭如何抖擞也抖擞不掉。所以说,天女散花这则优美动人的典故,是测验诸菩萨和大弟子们是否具有“无分别智”,即其佛学水平高低的一种法行。
普化寺的这幅《天女散花》汉白玉石雕,雕刻细腻,形象生动,人物逼真,栩栩如生。天女身材修长,服饰飘逸,动作优美,姿态婆娑,发髻隆起.脑袋微倾,眉清目秀,含情脉脉,两只纤细的小手将一盆天花倒散下来,纷纷扬扬,十分好看。天花有枝、有叶、有办、有芯,十分逼真、美丽,仿佛还散出一种沁人肺腑的芳香,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同时,它也鞭策着普化寺的僧人们、积极修行,努力去掉触色、声、香、味、触等五欲,消除分别意识,加劲进入无分别的佛国净土境界。
(摘自《五台山研究》1995.2)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