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慈航法师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发布时间:2009年05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戴显群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慈航法师的教育理念与实践

  ◎戴显群

  (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教授)摘要:佛教与教育的关系是慈航法师“人间佛教”理念的基本内核。本文所归纳出教育救国、教育兴教、佛学统摄一切学术的理念,尚可反映慈航法师教育理念的精髓。慈航法师还是教育事业的实践者。为了实践其教育理念,他毕一生之精力兴学育才,兢兢业业。这对佛教教育乃至国民教育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慈航法师是我国现代一位著名的得道高僧,他一生致力于弘扬佛法、僧伽教育和佛教改革事业。他的足迹遍布中国大陆、南洋、印度、斯里兰卡、香港、台湾等地,为推广佛学、促进各佛教同家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巨大的贡献,深得佛教界高僧们的赞许和广大信徒的崇敬。特别是,1954年在台圆寂后金身不坏,成为台湾第一尊肉身菩萨,因而倍受台湾民众的景仰,在台湾佛教界有极强的影响力。今年9月14日,慈航菩萨圣像将自台湾回归大陆祖庭。其间,将举行学术研讨会,笔者有幸受邀参加,为此,认真披览《慈航法师全集》及有关纪念文章,深受大师教育理念及教育实践所感动,故特作专文以示崇德。

  一、慈航法师的教育理念

  “人生佛教”是上世纪初叶的高僧太虚大师所倡导的一项佛教改革运动,其宗旨是提倡佛教要走出丛林,去拥抱社会;要适应时代的要求,重视现实人生,构建一个以人本为中心的佛教,以挽救佛教日益严重的危机、衰败和变革佛教界的流弊。慈航法师曾从学于太虚大师,也是“人生佛教”运动忠实的支持者。他不仅积极实践“人生佛教”的理念,而且不断予以发扬光大,形成自己的“人间佛教”理念,并毕其一生之精力,致力于佛法实践于人间的目的。

慈航法师“人间佛教”理念的内涵是比较丰富的,它包含佛教与国家、救国、教育、道德、人生、生活、世界和平等方面的关系,而其中佛教与教育的关系无疑是其基本内核。慈航法师认为,要改革佛教、要净化人心、要挽救中国,都必须从教育人手。他的一生不仅致力于僧团的教育事业,而且对于国民的思想教育也十分重视,从而也形成了一整套自成体系的佛教教育理念。

1、佛教教育可以拯救中国

20世纪初叶的中国,正值内忧外患的时刻,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帝国主义瓜分势力范围,中国的命运进入生死存亡之际。在这种形势下,慈航法师认为佛教与社会民众是紧密相连的,应该走出深山丛林,承担起救亡图存的使命。他说道: “吾人今后应以佛教精神,辅助中华民国,求自由、进步、平等。再推而进之,以普及于全世界人类,达到大同。”[1]在佛法与国法的关系上,慈航法师认为: “国法者,乃治世之法也。佛法者,乃救世之法也。非国法难以治世,非佛法无以救世,国不治则不成国,国不救则同归于尽,二者相倚不可相离明矣。”[2]佛教既可救国,那么,该如何付诸实践呢?慈航法师又认为: “要国家好,须先要人民好,要人民好,须先要教育好,要教育好,须要教师好,僧徒实在是世间最好的教师。”[3]如上所述,慈航认为教育可以救国,而佛法更是救国的灵丹妙药,通过佛教教育,可以达到挽救中国命运之目的。正如林伯勋先生所言:“在慈航法师的理念当中,认为要救中国,必得从教育下手,而在各种学科当中,又以佛法最能深入,普及世间,并且得到最彻底的成效,若要佛法普及于世间,必得从僧教育着手,唯有改革僧团,教育僧团,整个佛教才有希望,整个教界才能和平安乐,终而共同庄严出人间净土。”[4]

2、教育是振兴佛教的根本之法

佛教传入中土后,经历了与本土文化的冲撞与融合,终于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佛教,禅宗和净土便是典型。唐宋以后,佛教逐渐衰化、畸形,佛学理论发展停滞,陷于僵化,佛教归隐深山丛林,成为消积遁世者的乐土,僧侣的素质也因此下降。到了清末,西学东渐,古老的中国吹起民主与科学之风,当时深受西学影响的知识界更视宗教信仰为迷信思想,佛教的社会地位日益下降,更导致佛教的沉疴累疾,弊端丛生。民初以来,佛教界一些有识之士纷纷要求改革。太虚大师首倡“人生佛教”运动,提倡僧侣教育,培养人才,服务社会。慈航法师作为太虚大师的学生和忠实信徒,能“以师志为已志”而步其后尘,更是积极倡导僧侣教育以振兴佛教。慈航法师认为,近代中国佛教衰微,主要原因是佛教人才缺乏,要振兴佛教,唯有培养弘法人才,有了人才方可推广正信佛教,而教育正是培养佛教人才和提高佛教素质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为此,慈航法师终其一生之精力致力于僧侣的教育事业。正如幻生法师在《简述慈公老人之志行》一文中说道: “晚近中国佛教衰微,究其主要根源,老人认为,端在中国佛教无有真正住持佛法人才所致,而人才缺乏之主因,乃以佛教无有教育机构之设立。教育为培养人才之源泉,人才为复兴佛教之动力,老人深知此中之理,为复兴中国佛教计,故以‘兴办教育,培养人才’立为首要志行之一。”当然,慈航振兴佛教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服务社会,服务民众和振兴中国。

  3、以佛学融摄一切学术

  慈航法师认为,佛学是一门学说,佛教徒要弘法,首先要明白这个道理,方能够进行佛教宣传工作。他曾列举了有关研究人生问题的学说:第一哲学、第二宗教学、第三科学、第四政治学、第五法律学、第六军警学、第七伦理学、第八论理学。并且说道:“今日所举八种人生学说,是人生必修的学说,是缺一不可的,关系人生最为重要。望努力精进,佛教前途才可能一日比一日光大。”[5]由此可知,慈航心中的佛学并不只是在深山丛林中苦行修炼的佛教,而是可以深入民间,可以研究和解决人生问题的,它与其他一切社会科学学说一样,是一门研究人生问题的学说。不仅如此,慈航法师还认为佛学可以融摄世俗一切学问,他说道: “我们如果要使佛学针对时代的机锋和思潮,而能把它普遍昌明于民间,就必须先要观察往昔的佛学,是怎样适应环境及各种主要时机的。所以佛弟子应注意怎样能使佛法成为世界新文化的主要因素,佛学虽然不是世间的‘有漏学’,但是能随一切有漏学的缘,而融摄一切有漏学的真理。”[6]基于这种理念,慈航法师想要创办一所佛教大学,他在《我理想中的教育》一文中说道: “我想办一个佛教大学,内部分为五院: (一)农学院、 (二)工学院、 (三)商学院、 (四)法学院、 (五)佛学院。除了佛学院是专门研究佛学外,其余四院,都同普通所办的大学课程一样,唯每周加二小时佛学常识,令学生知道佛学的内容是什么?不至于完全门外汉。对于佛学有了认识,一旦毕业后,到各处去服务,自然护法为民。”[7]这所佛教大学指导学生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佛学,教育学生是以佛学为本、学术为用的原则。这显然是慈航法师“以佛法融摄一切学术”这一教育理念所构想出来的一幅蓝图。

  二、慈航法师的教育实践

  为了实践他的教育理念,慈航法师终其一生为之奔走。他在大陆、南洋和台湾等地创办了一大批佛教教育机构,并以兢兢业业、诲人不倦的授业精神培育人才。

  1、创办佛教教育机构

  慈航法师18岁时在泰宁县弥勒山庆云寺剃度出家,后在江西九江能仁寺受戒,受戒后游历各地学佛弘法,1929年,35岁的慈航法师出任安庆迎江寺住持。当时,他常为自己佛学根基浅薄而着急,他曾对道安法师说:“任安庆迎江寺方丈时,仍无法看懂佛学书籍,身为一寺之主,四众领袖,不能剥开深微佛学的哲理,心中非常急愧!”[8]然慈航知耻而后勇,发愤学习,后来居上。因此,他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在安庆之时曾与道源法师创办佛学院研究部、僧伽训练班、义务夜校、国民学校,积极培育僧众,化导社会。

  1939年,慈航法师随太虚大师运赴南洋宣传抗日。此后,慈航弘法与兴学的重心移至南洋各地。在南洋期间,他往返各地讲经说法,办学育才,先后创办了星洲菩提学院、槟城菩提学院、星洲菩提学校、槟城菩提学校、星洲佛学会、雪州佛学会、怡保佛学会、槟城佛学会以及《人间佛教》月刊社等佛教教育文化机构,使佛教经义在南洋各地得以广泛传播,南洋华侨如沐春风雨露,皈依三宝者与日俱增。

  1948年10月,慈航法师应台湾中坜圆光寺和尚、法云寺派的大老妙果法师之邀,赴台负责创办台湾佛学院。后因种种原因,台湾佛学院仅维持半年时间即告结束。然而,慈航法师壮心不已,声称要在台湾办一百所佛学院,所到之寺均安上一个佛学院之名。[9]在汐止弥勒内院住锡期间,继续以最大的热忱从事教育事业,为台湾培养了一大批佛教精英,成为后来台湾佛教界的中坚力量,日后各地的佛学院也破土而出、茁壮成长,终于实现了慈航法师未尽的素愿,慈航法师不愧为台湾倡导僧伽教育的第一人,为台湾佛教事业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

  2、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

  道安法师在《发扬慈航法师的三大精神》中回忆道: “他在南洋、缅甸、国内,都保持他始终如一的诲人不倦精神。他每日能讲八小时课,不加休息,一到不讲课,立即又拿起笔杆,不是写文,便是编书。他圆寂的上午还在上课,中午,才吃完饭,没有休息,又摸着笔在编藏经目录。笔放下,便圆寂了。他曾为他的弟子薛文彩居士一人,讲全部楞严经、大乘起信论。不但他的弟子求法,有求必应,就是任何人都是一样。不问来历,不分男女阶级,认识不认识,有问必答,有请必说。这种伟大的利他精神,在慈师是出于自然,绝对没有丝毫勉强性者。”[10]

  慈航法师自己也说道: “这是我个人教学的一种态度。我的教学,不是为什么——切无所为……所以我一生欢喜教学,完全为着责任心驱使……我自心虽然是欢喜‘负责任教学’,当然,我对于来求学的人,我倒采取一种随缘的态度。所以‘来者不拒,去者不留’。”[11]他初到台湾创办佛学院之时,由于办学条件及经费均很困难,但慈老都以极大热忱投入办学,学院几乎所有课程均由他承担,教学的一切所需及学生费用也多由他负责,而院方未支付他分文薪金。他还时常对学生说: “你们不要畏惧老师,老师和你们是哥哥和弟弟,我总是把你们当最可爱的小弟弟看待啊!”

  慈航法师认为学是无止境的,因此他教诲学生在求学的时期中,要具备不择处、不择人、不择时、不择学的求学态度。

  慈航法师这种诲人不倦、有教无类的教育精神以及对学生慈父般的爱护、对教学全身心的投入,在佛教界高僧大德中,确是不可多得的。正如道安法师所谓“实千古难得一人也”。

  三、结语

  慈航法师的教育理念,不仅内涵丰富,且精辟深刻,绝非区区数千言可以囊括,屈指三五点可以涵盖。尽管如此,本文所归纳出教育救国、教育兴教、佛学统摄一切学术的理念,尚可反映慈航法师教育理念的精髓。慈老的教育理念,使我们看到一位宗教领袖爱国爱教的伟大情怀,也使我们认识到宗教与国家、民族、社会不可分离的鱼水关系,只要正确的引导,宗教可以为国家和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

  慈航法师不仅是一位理论的倡导者,还是事业的实践者。为了实践其教育理念,他毕一生之精力兴学育才。他那兢兢业业、诲人不倦的精神和崇高的人格魅力都深深地感染世人的心灵。

  慈老谢世已经半个多世纪了,但是他的教育理念精华部分以及诲人不倦的教育精神,对佛教教育乃至国民教育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注】

  [1]《佛教与民国》,《慈航法师全集》,第76页。

  [2]《佛法与国法》,《慈航法师全集》,第79页。

  [3]《佛教与社会之关系》,《慈航法师全集》,第186页。

  [4]《慈航大师纪念集》,下册,第460页。

  [5]《佛法的人生学》, 《慈航法师全集》,第162--166页。

  [6]《以佛法融摄一切学术》,《菩提心影》,第267--269页。

  [7]《菩提心影》,第664页。

  [8]参见释本性、马海燕编《肉身菩萨——慈航大师》。

  [9]《慈航大师纪念集》下册。第539页。

  [10]《慈航大师纪念勤上册。第56页。

  [11]转引自《慈航大师纪念集》下册,第532--533页。

  [12]转引自《慈航天师纪念集》下册,第527页。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