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是佛陀大慈悲心的流露——2009年结夏安居专访龙泉寺法师
师父受筹
万物间皆众缘和合而存在,法门寺佛指舍利安奉大典刚一结束,而龙泉寺僧团的15位新戒比丘也刚回到寺里,正好迎来了今年结夏安居的时间。5月10日,农历四月十六上午,全体比丘集众,做解界、结界羯磨法,将去年结的净地、大界和戒场解掉,重新结今年安居的戒场、大界和净地,这样在安居期间所有的比丘不能随便离开大界而出外。有这么多新比丘的加入,让场面也很庄严而振奋。下午,为了顺利赶上僧团的结夏安居,师父和几位去法门寺参加佛指舍利安奉大典的法师们在那边大典刚一结束,就立刻返京,中午抵达,下午两点半顺利开始夏安居的受筹、安居仪轨。
新戒回来,第一件事情就是学习戒律。《华严经》中说:“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师父4月23日去为这次香港西方寺的戒子们授比丘戒时,在推客上专门提到戒律的殊胜说:“世间所有诸花果,乃至沈檀龙麝香,如是等香非遍闻,唯闻戒香遍一切;旃檀郁金与苏合,优钵罗并摩隶花,如是诸妙花香中,唯有戒香而最上;所有世间沈檀等,其香微少非遍闻;若人持佛净戒香,诸天普闻皆爱敬。如是具足清净戒,乃至常行诸善法,是人能解世间缚,所有诸魔常远离。”虽然如此,但律相繁杂,同时戒律的精神很不容易把握,所以很多人对戒律要么束之高阁,要么偏于极端,没能将定慧之基的律学得到很好的学习和领纳,不能不说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为此,我们专门就大众容易碰到的戒律方面的问题,新戒学戒的次序以及广大的居士如何学戒等问题请教了龙泉寺的贤甲法师。法师很慈悲,对戒律比较了解,将律宗最重要的著作——南山三大部基本研阅完毕,很多戒律的开遮比较善巧,师父也肯定他。
解界羯磨
龙泉之声:一般来说,大家在戒律上面比较大的困惑或者误区在什么地方呢?
法师:应该说有两端。一端是对戒律偏向戒相的严格持守方面的,但对戒律精神和开遮持犯不是很清楚。用师父的话来说,我们做事需要原则性和灵活性。依着这种人可培养偏向原则性的,对原则坚持的非常认真、严格。但因为不了解戒相,所以很多方面其实是偏紧了,造成了其他方面的问题。
龙泉之声:是对戒相不了解还是说对戒相虽然了解,但对这样的戒相具体到生活当中怎么样去持守这方面了解有所偏差而导致的过紧的现象呢?
法师:对,过紧了。
龙泉之声:那这样的话,就是说即便说他对戒相了解的话,他也不一定说把握的会比较好。
法师:对。
龙泉之声:那会不会有这样的情况,就是说他对戒相的认识本身是有一些误区的,就比方说他认为他是按照戒相在持守的,但其实并非是完整的戒相的内涵?
法师:对,很多是这样的,他本身对戒相不了解。他仅仅是粗浅的了解,就像戒律本身有很多开遮的变化,遮中有开,开中有遮,很多人不了解。
龙泉之声:开中有遮,遮中有开,怎么说呢?比如说具体的有哪些是这样的情况呢?
法师:比如佛讲在寺庙里,不能放吃的东西过夜,这属于制,但是呢,又有开,规定可以结净地。但是又不能把所有寺庙都结成净地,这又太宽了,制中有开,开中有制。又比如说在我们安居期间,不能随便地出界,有人说只要出界就必须作法,否则就是破安居,这就过紧了,其实可以自由出界,只要当天回来就可以,这是制中有开。但经过一夜,经过时间太长的话,就要作个法,这就是制了。可以根据出去可能需要的天数,作七日出界法,或十五日、一月日出界法。有人说一期安居中只能三次作出界法,又有人说一期安居中作法出界的总天数不能超过一个月,这也是偏紧了,其实只要有需要,作多少次出界法都可以,总天数超过一个月也可以。这是制中有开。但作法出界的事由必须是真实为三宝、父母、王臣等如法、合理、必须的事情,否则作法不成,出界一天即破安居。另外,事情办完了就应该当天返回大界,不能说我作了七日法,四天就可办完事回来,却等到满第七天再回来,就破安居了。这是开中之制。制中有开,开中有制,它有种种变化。
龙泉之声:您说到持戒上有两种情况,一种就是对戒相偏向很严格持守的,原则性很强,但可能对开遮持犯不太了解。这种人往往很注重佛法的原则,有些根本认为不能被改变,很坚持,这种人也很值得赞叹,就是这种人往往是很有道心的。那您认为相对于这些人来说,哪些方面需要注意一些比较好一点?
法师:这种人有一个大的误区就是往往在持戒时忘记了慈悲心,因为别解脱戒,表相上很重视出离,掉到戒相里面去,容易忘却大乘的发心,容易从境上去要求,觉得境远离了就容易持戒嘛,就从境上要求远离。慈悲利他,发心承担方面反而就弱化,到后来就为了持戒越来越退缩。
龙泉之声:有的人有这样的看法,就是说:虽然说我们的确应该去对境时转心和练心,但相对于我一个初学者来说很难有这样的条件,所以他认为说我是不是要先对境远离,把我的心修得差不多了,好了以后再去面对。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疑问存在。
法师:很多戒其实是有开通的,了解了,就会善巧对境利人而不违戒,不必太紧张。比如和女众接触的事情,戒律规定说法不要过五六语,有人就在这个数字上去追究。其实按照戒律上面的要求,只要她问问题,你尽管答。只是避免说她没有问题,你也一个劲地跟她咕倒很多,有问问题你就尽管答,旁边只要有有智男子就没问题。戒律里面特别说明到:如果这个都不开的话,她们就没有办法来请教问题,她们的问题得不到解答,所以不能全部遮止,佛很慈悲,所以要开。它很多都是有开的。
龙泉之声:那这种开的话,单纯从戒本或者戒相上面看不出来。那这些是不是说在三大部的其他部分当中对它有解释?
法师:其实这个的话,在戒本里面也可以看出来,讲义里面都会有,更细致的戒相的解释,开缘里面都会有。所以要学,有的人不知道。所以很多戒相佛出于慈悲心都是有所开的。比如对于一个团体来说,大家都说不要碰钱嘛,如果都想着反正有关钱的事情都不管了。这个相对于个人来说是可以的,但对于团体来说,不能所有人都不管钱,因为一般没有那么笃信的净人、居士护持,寺院的钱财不能完全托给净人、俗人来管,必须有出家人管,必须要有人做出这样的付出。有人做出这样的付出,但也要把握中道,知道说现在的福德因缘不够,不得已而这样做,做了以后还要忏悔,这就是一个中道。现在的因缘条件下,如果大家都说严格不做,那谁来护持你?这就会出现问题。
龙泉之声:那么相对一个团体来说:有些人需要有这样的付出而去做了一些戒相上面不圆满的事情,保证了团体其他人可以清净持戒。但是相对他个人来说的确是有违犯的,那该怎么做呢?
法师:这个可以忏悔,一方面发心上要护持大家,另一方面戒相上有违犯的,要去忏悔。戒相上有违犯的忏悔就完了,就清净了。但发心护持的功德却很大,这就可以了。
龙泉之声:所以相对一个团体来说,有的人的护持保证了其他人清净的持戒,所以整个的团体当中就要有这样的氛围。就是说:对这些护持的人,大家都要心存感恩和尊敬,记得他们护持的这份心。这样的心很重要。同时,护持的人也应感恩严格持守戒相的人,如果没有他们严格持守戒相,他们就可能找不到一个清净的对象去忏悔,相当于说他的发心就没有得到很好的圆满。他的发心是为了其他的人更好地持戒,同时他的发心也让他能够依靠这样的环境而让自己的戒律更加的清净,本来是这样的。
法师:对,是这样的,互相有个配合。
龙泉之声:其实按照这样的话,他也没有特别失去什么,因为假如他不去做的话,可能所有人都是不清净的,他去做的话,保证了团体其他人的清净,他去忏悔的话,他也清净的,对于他个人来说,策发了更大的发心,所以相对于团体来说是和合和增上的。应该是这样一种关系对吗?
法师:是!你不能说我不碰钱,对其他碰钱的人心里就瞧不起,这种事是要不得的,忘恩负义的行为。还有一种就是有人为了怕境界,比如管理居士,或跟居士接触的相关事务,因为容易起烦恼,就逃避,不愿意接触,不愿意管。但不愿意管居士的话,谁来护持你呢?你不好好去引导和带动居士,一方面从佛法来说违背慈悲心,其实在比丘戒里面对居士有很多关照的,有瞻待道俗等很多关照;再一个来说在现实当中谁来护持你?这个团体怎么样弘扬佛法?如果说你安然地在那里,别人就该恭敬你,这也是不行的。很多人到后来什么事情也不想承担,推脱、逃避、撂挑子,自己看看书、拜拜佛、打打坐,好像很有修行,这样也是有偏的。学戒律到后来可能会有很大一个误区,一个比较普遍、容易犯的,就是认为说:“自未调服而调服他,无有是处”,我要先调伏我自己然后才能帮助别人嘛!这句话被一些人错误理解,怎么说呢?这句话有个前提就是为了要利他,为了利他,所以我必须要调服自己。基础和根本上是利他的,大乘发心,“爱自即是众苦因,爱他则是万善根”,菩提道就是这样。有人把这个前提淡化了,就着眼在操作层面上,就是我要调服自己,调服自己才能调服别人。然后心一直是缘着自己,到后来就变成不愿意去面对境界,不愿意承担,不愿意去做利他的事情。到后来就变成嘴里喊着大乘,心里想的是小乘,怎么去调服自己,完全是小乘自了心理,心心念念都是这样。然后行动上呢,连人天乘都没有,很多事情都不愿意去做,不愿意为团体付出,不愿意承担。嘴里喊着大乘,心里想着小乘,行的连人天乘都没有,状况就很糟糕,到后来福德日消,人也可能变得非常怪僻,跟周围的人也很难融合。因为他不愿意为团体付出,而他福报不一定那么大,周围的人不会很护持他,他就有种种的不如意,有种种的抱怨,觉得说为什么周围人不给我提供条件,让我好好修行,让我好好持戒?然后这种抱怨心越来越强,结果变成像有些持律的大德说的那样:持戒的人烦恼重。就掉进这样的窟窿里去了。这个比较普遍。因为我们无始以来都喜欢缘着自己,一旦学了佛法,还多了个理直气壮的借口,更掉到这个窟窿里面很难出来了。这种人到后来就很难真正修上去,因为和周围的缘分不够,福德不够,发心不够,善缘也不够。而事情也不愿意承担,相当于佛法和世法上都成了一个“废人”,如果这种人多了,道场就兴盛不了。他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大,他总认为说他修行,然后对周围付出、承担的人认为说他们不修行,大家都不想承担,整个道场就瘫痪了,这也是很现实的问题。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