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随笔禅话——读者来函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28日
来源:不详   作者:秦孟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随笔禅话——读者来函

  ◎秦孟潇

  读者来函

  有位读者蕙芝对《随笔禅话》专栏甚感兴趣。在某些问题上也感到迷惘、疑惑!冀望笔者能予以解答。如是问,如是答,就是“随笔禅话”的旨意所在。兹将读者来函重点摘录于后:“常闻道西藏有灵童转世之说,是耶?非耶?很多书册、纪录片都有纪录,暂不细察。我祇想知道,一个普通的人,能否透过累世(前世)修为,而今世不学而精通佛法?没有累世悟性者,如我辈之人是不能参透佛法的,若真的如此,佛经上说:“人皆可成佛!”岂不是骗人的吗?究竟如何才知道自己有无累世修为呢?……”从蕙芝来函所提出的疑问来看,还是“与佛有缘”的,若是“与佛无缘”的话,是不可能提出如是具有“佛味”的质疑来。在佛家来说,是属于“有善根的人”;若没有善根的人,对“佛法”会起反感,或者生有远离心。读者蕙芝在函中说道:“本人对佛学很有兴趣,奈何资质鲁钝,悟性不高,故未能有所领悟!”关键的确在“领悟”两字,故疑念丛生。如果能有佛缘“深入经藏”,就能达到“智慧如海”的境地,一切疑惑,顿然消失。

  人间“鬼”节

  在香港每年七月十五日,各大寺院、尼庵、精舍……纷纷做“盂兰法会”,俗称“鬼节”。来自佛经上“目连救母”的故事,也称之谓“孝亲节”。在中国社会上有相当的影响力,不但佛教做这样的超荐先人的法会,就连道教也在做这样的法会,奇哉,妙哉!佛经教导说:“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虔诚广设种种供物饮食,恭敬奉献佛僧,承仗三宝威德福力,脱离饿鬼道中饥渴之苦!”七月十五日那天,预备种种饮食,盛于盆器之中,恭敬虔诚地奉佛献僧,当时佛陀也由于这个因缘,而讲了一部《盂兰盆经》。由此可知,七月十五日,能设斋供佛及僧,其功德真能超度七世父母的罪业。有人不明白何缘故?佛陀为甚么这样重视七月十五日,并说出这天供佛及僧有这么大的力量,能救拔解脱七世父母的苦报?那是因为佛在世时,有个制度,就是每年一到夏季,必定集合各地弟子于一处,专心共同修持学法。自农历四月十五日起,至七月十五日止,为期三个月,称结夏安居期。由于这三个月期中,专心一意听佛教授佛法,又能精进勤修。

  人情味浓

  到了第三个月的最后一天—七月十五日,即众僧自恣,庆祝九十天功行圆满,多能证得果位。所以,诸佛菩萨龙天欢喜。因此,能在这天设斋供养佛僧,自然能得大功德力,超度先亡眷属,乃至七世父母,解脱三恶道中之苦。这就是佛教所说的七月十五的法会。在《佛说盂兰盆经》中说:“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慈爱之恩……”由此经文中,可以体会到盂兰盆会的由来。从佛陀时代到目前,已有二千五百多年了,从印度社会到中国社会的民俗,历史文化背景殊异,其中包括不同的宗教信仰;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以儒家为主,道家为辅,佛教是外来的宗教,一旦相互接触,必然会起到种种变化。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在人类社会中,父母与子女关系,代代相传,父慈子孝,这个天伦的关系似乎是永恒的法则,是不变的。《盂兰盆经》传入中国之后,其核心内容不会变,但其外形可能受儒家、道教的影响,变得多姿多采,而且富有中国民俗人情味更浓厚了。

  转世人间

  台湾有一位哲学教授洪白,他谈“因果循环”事例,宗教色彩颇为浓厚,本港不少信佛的居士非常佩服他相信他。这位洪教授所引用的西方社会事例,在东方社会也是屡见不鲜的。他说,一个人在活着的期间,何以会有某些特殊的遭遇或与某些人形成了特殊的情感,这些也大都与其前生有着极为密切的因果关系。例如有些被催眠者表示:“我了解我为甚么选择我的父母,我是为偿还前生业债而来的,我觉得我就像工具一样被用来帮助父母。”“我此生主要的目的,是要和前生被我伤害的人建立新关系,我清楚我的丈夫在这一生将成为酒鬼,但是我必须帮助他,因为前生我对他太冷酷!”这类事例,从因果循环的道理上来说,是可以说得通的。但说得如此清楚,明明白白,似乎是不可能的。何况“隔世”之事,是不可能有自我选择的。中国古代传说,人死了之后,在“投生”之前,在梦乡台前一站,可以看到生前恩怨一切景象,记得清清楚楚,来到“孟婆亭”前,喝了一口迷魂汤,转投人间,“前生”的一切,忘得一干二净,甚么也不记得了。如果知道有仇人来讨债的,那还了得!

  业报互异

  谈谈“因果报应”的道理,不少人在头脑中含糊不清。有人说,某某人家祖宗行善积德,子孙便可以得到好报。表面上看来的确如此,然而严格说来却应该修正。较为正确的说法:子孙所以能受福报,乃是子孙过去自种“善因”的结果,与其祖德无关。不过祖宗如能积德,便能感应相同善业者前来相聚,使有福者来为眷属、反之,祖宗无德或缺德,也必召引同业者为其后嗣,以便承受自己应得的各种业报。所谓“物以类聚”便是如此,不过相聚之后,如果有人思想观念或行为作风变好或变坏,则其所种下的业因便会与其他人不同,将来这些人的果报,便会与其他家人有所差异。因此“积善之家”虽然“必有余庆”,然而其子孙如果不再行善,则以后便可能产生“家道中衰”的现象,而无法继续享受“善报”的成果。因此各种遭遇或报应,可以说俱属自作自受,咎由自取。为甚么会有“因果报应”,甚至“轮回转世”的现象呢(如西藏活佛班禅转世之说)?这些道理如不研究佛学,是不可能理解得透彻的,这不是甚么迷信,而有着非常深奥的道理。信不信,祇好由你自己决定了。

  无缘相识

  在一次聚会上有位居士特意为我介绍一位友人,他是新加坡人,由于当时环境不太适宜,参加聚会活动的嘉宾甚多,无法深切交谈,彼此祇是应酬数语而已,这样的情况大家并不介意。可是那位有意拉拢的居士不胜懊悔地说道:“哎哟,这位新加坡人介绍你相识,为何不好好地交谈呢?他是世上少有的‘高人’哟,可惜,可惜”。他是怎样一位“高人”,他并未向我详细叙述,但在我心中,所谓“高人”一点也不感到稀奇,或许我以往见过的“高人”太多了。好多年前,有一日我在九龙荔角道散步,突然发现一间地铺挂着一块招牌:“西藏活佛睇相算命”。一个穿着黄色袈裟的老人,看上去约有七十多岁,长长的山羊胡须,完全是个汉人,一点也不像藏族人。他叽哩咕噜一阵,坐在一旁的人就用广东话来翻译了。察言观色之下,就觉得有点像演双簧,我问“翻译”道:“我学过藏文,也懂得藏语,怎么他说的藏语我一句也听不懂呀?”

  伪装“活佛”

  这位冒牌西藏活佛睇相佬,听到我的一番话,脸色乍变,两眼骨碌碌一转,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又叽叽咕咕说了几句别人听不懂的话。坐在一旁充作翻译的人,又向我说道:“活佛说他住西藏一个很偏僻的乡村,距离拉萨地方很远,他的语言别人不易听得懂,你听不懂他说的藏语,是正常的。”这个笨拙的翻译又在胡编乱说一通!这个西藏活佛住在偏僻地方,语言一般人不易听得懂,为甚么这位“香港广东人”倒会听得懂偏僻地区的藏语呢?真是天大的笑话!我明知是骗局,不能再玩下去了,不然激怒对方,叫做“逼狗跳墙”,是很危险的!我已嗅出火药味来了,在紧急关头我刹车了,既闯进相馆里来,不掏出“相金”是休想潇洒走出去,于是我拿出一些钱来,对方两人顿现出笑容来,西藏活佛厚着脸皮,又叽咕几句藏话,好像念咒语一样,甘脆利落!坐在一旁的翻译说:“活佛谢你,菩萨保祐你平安!”我好像入了虎穴一样惊险,冒了一身冷汗,急忙走开了!

  圆融无碍

  本港有“六大宗教联谊会”组织,堪称世界宗教的典范。六大宗教领袖每年有定期及非定期的聚会座谈,相互交流经验和心得,共同携手合作,促使香港各大宗教为教友、为社会以及为世界和平事业作出更多的贡献!在这一点上,香港六大宗教是一大特色,故称之谓“典范”。在世界各地的宗教存在着门户之见,这也是很自然的。这是文化历史背景所造成的现象,因而形成了一种信念或观念,甚至成为不可更易的习俗了。要更改它,很难,很难!这一种固定不移的宗教信仰,是非常珍贵的,对宗教信念不能朝奉夕变,信仰是要有坚定的定力,所谓泰山崩前不变色,临危不惧,这也是宗教人士异于常人之处。但是,信仰宗教坚定不移是需要的,可不能固执,更不能排斥其他宗教的真理。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俗话说:“异途同归。”佛家有“真谛”、“俗谛”之分别,换言之,真谛一定超越俗谛,到达最高的境界,贵在“圆融”法门,涵盖一切。香港六大宗教放弃门户之见,一切为人类利益着想,不分彼此,这就是所谓“圆融无碍”法门!这与香港社会特性密不可分的,相互容纳。

  打破界限

  谈到香港六大宗教相互容纳,互相尊重,这是非常尊贵的精神。这种所谓“容纳”,并不是“吞噬”对方,也不是“溶化”对方。每一种宗教独立精神依然不变的,无论是各宗教的教义、仪规等,各自都保持本身鲜明的色彩。据我所知,当今世界各地宗教人士的思想起到飞跃的变化,在探讨真理方面有很大的突破,再也不拘泥传统的一格了。有不少神父、修女钻研其他宗教经典了;不少神父、修女竟对佛学研究感到浓厚的兴趣,有的到寺院去参访,参禅、静听梵音佛曲,而法师们也在研究《圣经》了,尤其对西方宗教的“人事组织”感到极大的兴趣,可以说,这是宗教人士的开明和进步。记得多年前有位公教社神父,他对佛教“唯识法相宗”有着浓厚的兴趣,每星期有二日邀我在餐厅饮下午茶,讲《唯识二十颂》,他对佛学惊叹不已!后来去台湾某大学任教,编写一部“中国哲学史”,对佛学论述持较为公正态度,对一个神父来说,颇为难得了。在宗教界我接触的人士亦较广泛,既有神父,亦有牧师、和尚、道士难计其数。至于孔老二弟子、阿訇相识寥寥无几啦。■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