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宋代佛教的特点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28日
来源:不详   作者:王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宋代佛教的特点

  王宇

  讲到佛教对宋代火葬的影响,我们先说一说佛教发展到这一时期所具有的特点。宋代为佛教中国化、世俗化、平民化的时期,在社会的影响层面远远超过了唐代。一般认为唐朝是佛教的全盛时期,这是从佛教发展的思想史来划分的,而从佛教社会史的角度看,引用竺沙雅章在《中国佛教社会史研究》一书序言中的观点:不应该说宋代是佛教的衰退期,由于深受唐宋间政治、社会变革的影响,宋代佛教表现为与唐代不同的另一种形式的兴盛。宋代佛教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唐以前的贵族式的经院佛学开始深入社会生活,自上而下地走向民间,出现了佛教的世俗化、平民化的趋势,而且也出现了具有中国近世佛教特色的居士佛教这一现象,说明佛教的中国化进一步发展。宋代佛教的世俗化、平民化、中国化的具体表现为:教义、修行方式的简易和平民化。其中禅宗和净土宗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宗派。

  宋代佛教早期大体上可分为两大主要派别,即律宗和禅宗。所谓“东西分祖,南北异宗,以摄戒名律,以见理名禅”。以地域来划分的话,北方多律宗,而南方多禅宗。由于禅宗的灵活多变,而且对教义、修行方式的不断简化,使禅宗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而逐渐由南方往北方发展,进而取代律宗的地位,成为当时佛教在中国的代名词。禅宗自“昔菩提达摩,得正法眼藏于西天祖师,而来震旦为第一祖,其法不假文字,直指心源,无诸修证,见性成佛,易于经教在所摒弃”(《李纲全集》),其后多继承其思想。到慧能时,禅宗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其立教仍标榜“不立文字”,声称“诸佛妙理,非关文字”,而看重内心的体认和观悟。因为语言具有其局限性,不能完全准确地表达出所悟的道理,而且许多的道理也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所以要脱离语言为媒介的表达方式,强调心灵上的相通,即所谓的“心心相印”,而大家所熟知的“拈花微笑”这一经典故事是对此最好的证明。因而禅宗不尚经义研习和记诵。慧能传法40年,仅留下由其弟子记录整理的《坛经》一书,这很能说明问题。在所用经典上,慧能之前的禅宗信奉《楞伽经》,而慧能则推重内容浅显、文句通俗易懂的《金刚经》,使禅宗的教义更加易于为普通老百姓所接受。除此以外,慧能对禅宗的修行方式也进行了重要的改造,形成最富有南宗特色的“顿悟”说,以至于后人称南宗为“顿教”。这一法门与其它宗派的苦修相比,可以说是便捷的。从“一念平直,即众生成佛”,“自性若悟,众生是佛”,可以看出,成佛的关键是在于悟的与否,而不拘泥于外在的形式,以民间的最为通俗的理解即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禅宗给了世人均可成佛的机会,用慧能的话来说:“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只缘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这就否定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贵贱、等级差别,向芸芸众生敞开了进入佛国的大门。这些是中国佛教的基本精神从出世转向人世的表现。慧能公开声称“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这种人世的精神更加适应中国的社会需要,使信仰植根于现实生活之中,符合中国人在信仰中的实用主义观念。如在广南地区,僧人既不出世也不出家。庄绰记载道“广南风俗,市井坐估,多僧人为之,率皆致富,又例有室家。故其妇女多嫁于僧”。曾有北方士人看到此景遂作诗云:“行尽人间四百州,只应此地最风流。夜来花烛开新燕,迎得王郎不裹头。”

  除禅宗外,净土宗也极富有平民色彩。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来说,其与禅宗的侧重点不同。禅宗注重学理和思想方面,而净土宗则以宗教信仰修行方面为多。因此,其教义简单,理论内容粗疏。其以“净土”作为崇佛修行的目标,信仰者不需成佛,而只要能够往生到阿弥陀佛所在的西方极乐世界即可。而其修行的主要手段是念诵佛号,简便易行,这更为适合平民社会的要求。

  佛教作为一种外来宗教,要在中国发展,则必然要同中国本土社会意识相融合,被社会广大阶层所接受,因而在不断地改变其理论表现形式,呈现出由开始的粗糙至魏晋、隋唐时的精密,再到宋时简略易行的不同面貌。与此相应,其接受群体亦自上而下地延伸、拓展,使佛教不再停留在统治阶级和士人这一阶层,而逐渐被广大群众所接受,使宋代佛教世俗化、平民化,其寺院和僧尼的数量超过唐朝,用宋人的说法是“家家观世音,处处弥陀佛”。而这样的佛教,才真正拥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而火葬就是在佛教世俗化和平民化的背景下盛行起来的。相对而言,唐朝的贵族经院式佛教的影响是很有限的。这就可以回答火葬盛于宋而非唐的疑问了。说明宋朝时火葬盛行不仅受了佛教的影响,而且影响极大。

  摘自《五台山研究》2008年第2期

  上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