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访延庆、观宗讲寺(中)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朱封鳌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访延庆、观宗讲寺(中)

  ◎朱封鳌

  (接上期)

  观宗寺与弘法研究社史迹考

  延庆寺的东北,为观宗寺。原为北宋元丰年间介然大师修筑的十六观堂,专修净土十六观。介然建十六观堂时是十分虔诚的。据《佛祖统纪》卷15《介然传》载:

  法师介然,四明鄞人,受业福泉山之延寿。明智居南湖,从其学,遂悟境观之旨。元丰初,专修净业三载。期满,谓同修慧观、仲章、宗悦曰:“念佛三昧,往生要法也。”乃然(燃)三指,誓建十六观堂,中设西方三圣殿,环以池莲。功成,复然三指,以报佛恩。于是修观之士,有所依托焉。

  建炎四年(1130)正月七日,金虏犯明州。寺众奔散,师独不去。虏奄至,诃之曰:“不畏死耶?”师曰:“贫道一生愿力建此观堂,今老矣,不忍舍去也。”虏义之,谓曰:“为我归北地作观堂,似此规制,遂逼师以行。后人悲思,乃以去日为忌,而尊之曰:定慧尊者,立像陪位于观室之隅。

  上述记载反映出南宋时期净土的盛行,天台宗与净土的进一步结合;同时,也表明当时十六观堂的建筑结构是很幽美的:“中设西方三圣殿,环以池莲”,简直与西方极乐世界无二。因此,北地的金人也深为赞仰。

  自宋至清,屡兴屡废。民国初年,谛闲大师住持十六观堂,根据知礼大师遗意,以“三观为宗,说法为用”,改称观宗讲寺,募集巨金,重建大雄宝殿、天王殿、念佛堂、禅堂、藏经阁等。

  据《〈寺志》记载:观宗讲寺是“四明古刹”之一,坐西朝东,山门前有匾一方,额曰:“教观总持。”主体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方丈殿。方丈殿后有厅、堂、楼多所,左边为真空厅,右边为妙有厅,中间为中观厅,旁有圆照厅、库房等。法堂之上为法华坛,中供多宝佛塔一座。大殿两厢,左边为客堂、五观堂,右边为学戒堂、讲堂、念佛堂。天王殿左为惺寂堂。山门前有放生池。规模极为宏大壮丽。“文革”期间被毁。如今正在逐步修复。

  我们进殿参拜。天王殿已修葺一新,并塑上佛像。石柱上的楹联是民国期间原镌的,上书:“名蓝肇自宋朝直接衡山法脉,精舍兴于民国大昌佛祖真风”和“花雨弥天二水五山真法苑,金沙布地四明三佛由祗园”等等,字字雄深酣畅。殿后右侧竖“天台教观第四十三祖谛公碑”,系仁和叶尔恺篆额、弟子蒋维乔撰文、江阴庄庆祥书丹、宝静暨性空监造。此碑为民国二十二年(1933)三月立,碑文见《谛公年谱》中。“文革”期间,此碑被扑为数截。近年,益行法师找到破碑后,加以拼合,重立于殿侧。

  天王殿后是一片宽阔的平地,中置铁鼎和香烛架。因此寺在市廛中心,香客众多,香火鼎盛。大雄宝殿也是新修成的,上塑释迦如来像,前置玉佛,左右塑十六罗汉像。佛像庄严,殿上梵呗之声不绝于耳。

  考《谛公年谱》:一九零九年,谛公参与创办江苏僧师范学堂,后任该校之长兼总监,深知培养佛学接班人的重要。一九一二年就任宁波观宗寺住持,翌年即创立观宗研究社。该社为台宗第一个近代教育研究机构。一九一九年,观宗研究社扩为观宗学舍,分弘法、研究两部、对外正式招收学僧。一九二八年,两部合并,改称观宗弘法研究社,规模更加扩大,办学层次更完备,并创办了台宗刊物《弘法月刊》。谛师是传统的师徒方式教育出的法师,可是,他却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接受和提倡新式佛教教育与传播方式、实在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当时入学的僧侣有仁山、妙柔、倓虚、静权、宝静、妙真、可端、常惺、显荫、持松等。后来这些人分灯大江南北,成为弘扬天台宗的龙象。

  讲堂在寺右的谛公纪念堂旁。这是当年谛公为青年比丘传投戒律戒法、讲说天台经论和文史书算的场所。可谓三学齐修,德才兼育。观宗寺的课程是安排得十分紧凑的。倓虚法师在《影尘回忆录》中曾回忆道:那时,观宗寺的课程,每天早三点起床,三点半上大殿。一次殿要化两个钟头的工夫。念快了,谛老不乐意。五点半下殿,稍为休息一会,就过早斋堂。下过早斋堂,稍一休息,自己就看经,预备回讲。这个时间,算是自己的工夫。八点钟回讲,这一堂须要三个钟头,至十一点下课,十一点-半就过午齐堂。下了午齐要绕佛。因为观宗寺住一百多人,绕佛的时间也很长。绕佛下来之后休息,这个时间、也算是自己的工夫,可以看经或睡一会觉。到(下午)一点钟,听报钟一响,大众都持经本到讲堂。等大众到齐之后,谛老进堂,先说几句开示的话,然后敲三下木鱼止静,大家修一个钟头的止观。谛老跟前放一个表,到二点钟,谛老三弹指,监学法师敲一下引磐开静,谛老再开讲。这时候,同学们的腿子有坐不了大时间的,开静之后,可以方便一些、放下来。谛老功夫深,无论坐多大时间,始终都是一样。到了下午四点钟,听完大座之后,稍微休息喘口气,就土晚殿。这个晚殿、也要两个钟头。那里是教下门庭,不讲持午,每天三顿饭,下晚殿,休息片刻就吃晚饭。

  晚间,七点至九点,这两个钟头,是自修工夫,个人在寮房看经,三个人一个座,一张桌,一个油灯,点一根灯芯草,两根都不许可。九点钟开大静,下过二板之后,一律息灯。各寮房由纠察师负责监视。二板后,各寮房不许再有灯火。到明天三点钟起床,共睡六个钟头的觉。这样计算起来,一天之中,上下课,加上过殿堂,要有十几个钟点。同学们没有一点闲空。

  观宗寺道风的精严,生活的简朴艰苦和学员紧张愉快的学习生活,从上述回忆中完全反映了出来。

  谛公是从民国二年(I913)秋,创设观宗研究社,为本寺长年习教之所的。他自任主讲,在寺开讲《法华》、《法华玄义》、《楞严》、《圆觉》等多种经典。民国八年(l9l9),开办观宗学舍。他仍为主讲,讲演《教观纲宗》、《十不二门指要钞》等。民国十七年(1928),他将观宗弘法社和研究社合并为弘法研究社。这一来,学员十分兴盛。据《观宗弘法研究社戊辰年(I928)学员一览表》记载,共有学僧能艺、式见等六十六人,分别来自全国安徽、湖北、湖南、浙江、江苏、河南、贵州、四川、山东、广东、江西、台湾、云南、香港、福建等十五个省和地区。足见观宗寺弘法研究社在国内影响之大。谛公还在寺旁创办观宗义务学校,供贫苦的少儿入学读书,并且进行佛化和儒家伦理道德的教育。

  我们进谛公纪念堂瞻仰。纪念堂上端陈列着谛公庄严的画像。画像前陈列花瓶等供物。室内的玻璃中陈列着谛公的著作和遗物。其中有一根古老的楠木如意、据说是当年谛公讲经时用过的。对着它,我们心中充满了无比的敬意!

  近代佛学界在评述谛公时,往往只强调其在创办佛教教育方面的贡献,而忽略了他对天台义理方而的发挥。我们认真研读了谛公的著述,才知道谛公教授天台义理,完全是根据现代人的心理,用通俗简明的话语,阐释天台教义。例如,对于“一心三观”的解释,智者在《摩诃止观》卷三中说:“观有三:从假人空,名二谛观;从空入假,名平等观;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名中道第一义谛观。”其义旨非常抽象和深奥。其后,唐代的湛然大师和宋代的知礼大师均作了疏记,一般读者仍觉很难理解。谛公在讲述时,将其分为三点:一、明所观境。所谓境,即不思议三谛之境。也就是现前的一念无明之心、随染净缘,能生十界诸法。他说:“一念具足十方三世诸心诸法,譬喻眠法覆心,一念之内,梦见一切诸心诸事。在正梦之时,谓无量劫,如《法华经》中说。梦见初发心时,乃至成佛,无量诸事,比其梦时,无别有法,只是一念眠心也。心譬自心清净心;眠法譬无明;无量梦事,譬沙无知烦恼,覆沙佛法。梦事不实,美恶忧喜历然,譬见思惑覆真空也。……学者自应圆取譬意,则三谛之境朗然明显。”(《台宗三观》,见〈谛公遗述语录》第208页)二、明能观智。所谓智,即不思议三观之智。也就是指现前一念第六识心。这心和境是密不相离的,因境有心,因心有境。他说:“只须观此一念无明之心,若言有,则了不可得;若言无,则历历分明。历历分明则非无,了不可得则非有。如是则一切诸法亦非有非无,而能知心非有非无者,则亦有亦无也。即照一切诸法亦亦有亦无也。是则一心三观圆照一境三谛之理。……此即名为圆顿止观也。”(同上)三、证成德。所谓德,即不思议三德之秘密藏。也就是一心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前面说的圆观成就,是脱见思惑,伏尘沙、无明惑。那是观行位。到此才是相似位,即六根清净,证十信心,若破一分无明,发真无漏,即入初住位。他说:“到此田地,修德有功,则性德方显,亲见一境三谛。真谛理显,成般若德;俗谛理显,成解脱德;中谛理显,成法身德。此三不纵不横,不并不别,名秘密藏也。”(同上)这样,通过他简明扼要的解释,把天台宗“一心三观”繁复的义理讲得清清楚楚。

  又如,智者在《观音玄义》卷上说:“阐提断修善尽,但性善在;佛断修恶尽,但性恶在。”也就是说,性具善恶。后来湛然和知礼等天台宗大师,引经据典,加以诠释,但因文章古奥,一般初学者很虽理解。谛公在《性具善恶辨》中,用短短的一千多字,切中肯綮,使人一目了然。首先,他根据《大乘起信论》说的:“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认为:“由一心开出有二门,一者心如门,二者心生灭门。二门同出一心,二即不二;一心开出二门,不二而二。先须会得二即不二,不二而二之旨,然后始可议性善恶论。”(《谛公遗述。语录》第210页)“苟知二门,二而不二,便知生灭中性具善恶,即真如中性具善恶,无容疑焉”(同上)。其次,他将生灭门中分为二种人:一为觉者,懂得:“法法皆是全真成妄,全妄成真,识得生灭诸法,皆无自性,无性之性,即是真如妙性。此后顺性善而起修善、任运进修,超凡入圣,乃圆满菩提,归无所得而后已,灭尽修恶,唯留性恶。以性恶圆融,任运摄得性善,无可灭也。是故诸佛果后施化,倒驾慈航,分为遍界,示现三途,皆是善用此性恶法门也。”二为不觉者,他不懂得真妄原是一心,因此:“逆性成修,依性恶而起修恶,法身流于五道,乃名众生。甚至随无明流转,成恶知见,作一阐提。乃至灭尽修善,,唯留性善。以性善融通,任运摄得性恶,无可灭也。”最后、他总结说:“故台教云:诸佛不断性恶,阐提不断性善。因不断性善、故说阐提亦有成佛之期,非永不得成佛也。”(以上均见《谛公遗述.语录》第210-211页《性具善恶辨》)寥寥数语,把天台宗的一大道理说得清清楚楚。总之,谛公讲述经论语简意赅、听者易于理解。因此,学员们的进步很快。(待续)■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