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一切有部的特色
说一切有部的特色
理方法师
说一切有部(Sravastivada)是佛灭后约三百年间,从上座部中分裂出的一个部派。相传佛陀涅槃后百余年间,佛教内部教团对于戒律与教理的解释产生异议,在各持己见为正理的情况下,于是产生教团的分裂,使保持了近百年的一味和合的僧团分裂为上座部与大众部。大众部是一批思想上较活跃的青年僧伽大众为主,倡导遵循佛陀的精神,不拘泥于形式,方便随缘,教化众生,弘扬圣教;而上座部则是以忠实遵守传统,并以恪守佛制的耆年长老为主的教团,随缘说法,教化众生,弘扬圣教。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与佛弟子对佛典的不同理解与认识,二大教团内部又有某些意见相互冲突,再加上佛教逐渐在印度各个地方普及发展,各地方相互之间教团的联络与关系中断,各地方的教团逐渐独立,于是根本的二大部派又逐渐分裂,到西元二世纪前后,有十八个部派相继产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印度部派佛教时代。说一切有部,便是这其中从上座部中分化出来的最有影响力的一个部派。
说一切有部思想的渊源,应该是继承舍利弗、大目健连、大拘希罗等阿毗达磨论者的学统,但它并不仅仅只限于此,所以别有师承的传说。依《三论玄义》所载,于佛灭度后,由迦叶、阿难、末田地、舍那婆斯、优婆掘多、富楼那、寝者柯、迦旃延尼子之次第而付法,三百年以来并无异部,唯弘经教,但从富楼那起兼弘毗昙,至迦旃延尼子则专弘毗昙,遂与上座弟子对立,致成分裂,形成主张说一切有的专弘阿毗达磨的一个部派。考说一切有部思想的起源,是和佛灭度后一些论议师的提倡阿毗昙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部后来信奉的古典毗昙凡有六种,通称“六分毗昙”,也称为“六足论”。其中可做建立有部学说典据的,要推《识身足论》。相传此论是提婆设摩所造。此论首先对“过去未来无,现在实有”的说法加以驳斥,而提出“三世实有”的主张。后来这些论师的主张逐渐形成体系,到了迦旃延尼子的时代,他在至那仆底(Cinabhukti)作《阿毗达磨发智论》,将这种主张作了严密详明的组织,说一切有部至此成立。
根据吕澄先生的研究,说一切有部的形成和化地部有密切的关系。起初,上座部中首先分化出分别说系,认为对于释尊所说的教法应该分别加以解释,应该作不同层次的分析论究。亦即应该区分为假名说或真实说,真谛或俗谛,了义或不了义。其后,分别说系分化出化地部,提倡“诸法现在实有,过去及未来无体”的主张,这引起了一些阿毗达磨论师的强烈不满,在争辩中,这些论师自成一家,遂形成说一切有部。
世友论师的《异部宗轮论》说,迦旃延尼子为有部的始祖。佛灭后约三百年间,迦旃延尼子在至那仆底国造《阿毗达磨发智论》,将当时的各种阿毗达磨学说作了严密详明的组织,立八犍度,判诸法性相,奠定了说一切有部的基本理论,一个富有特色的佛教理论体系终于产生。此后,因流传区域的扩大,更有了迦湿弥罗和各地方的小派别。在迦湿弥罗的论师称迦湿弥罗师,余地的则称为外国师、健陀罗师、西方师。这些论师除了《阿毗达磨发智论》外,还兼用其他论书,像法胜的《阿毗昙心论》、世友的《问论》、妙音的《甘露味论》等等,意见分歧,莫衷一是。及至迦腻色迦王时,迦湿弥罗师得着统治阶级有力的支援,为了更好地排斥异己,确定自宗正义,便召集当时的诸大论师,发起编辑《大毗婆沙论》的行动,将解释《阿毗达磨发智论》不同的说法逐一刊定,归于一宗,于是有了毗婆沙师的称号,有部学说发展至此,亦达到顶峰。
再后到佛灭九百余年,世亲论师在阿逾陀学通了当地流传的婆沙论义,受到自由学风的熏陶,写成《俱舍论》,采用经部主张,纠正毗婆沙师的种种偏颇见解。这激起了众贤论师的愤慨,连续著作《顺正理论》、《显宗论》,竭力为婆沙辩护,可是暗中也偷换了一部分说法,所以后来称呼他的学徙为正理师或新有部。其后,随着大乘佛教的逐渐兴起,极盛一时的说一切有部逐渐被新兴的大乘佛教所取代,说一切有部的学说也便因此而逐渐无人问津。
说一切有部的显著特色是主张三世实有与法体?有,即认为构成现象界的各种要素及其体性关系,一切涉于三世而?存;基于关系,其现象的方面有种种的变化,但法体的自身,可说是势力?存而常有的。说一切有部将万有的成立要素,大分为五种,即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及无为法。此中,色法是指一切的物质;心法是所谓的心王,可说是心的主体;心法是指种种的心的作用;心不相应行法是既不是心,也不是物,是指所谓跨于两者的关系、状态、性质等;无为法是指不涉于变化生灭的法,也就是说有部在这五位下,类摄种种诸法,以作万有要素的整理,而各要素又是无数存在的。其最能发挥说一切有部实在论的特色的,是心不相应行法实在之说。如所谓得、生、住、异、灭、名、句、文、众同分等,以关系、状态等,说是同为物质要素或精神要素的存在,并将万有解剖为种种要素的结果,不管物、心的哪一种,终于都作为存在的实体。总之。承认这种种要素而主张其实在性的,是得说一切有部名称的所以,为有部的重要特征点,这是横向的同时存在。在时间方面说,亦主张纵向的异时存在。有部认为,除三无为法,其他的七十二法,一切是生灭变化的,但那变化,要在继起的现象上发生,然而它的各个法体,依然存在。这就是说虽然看似有未来、现在、过去诸法现象的差别,但诸法的体性是没有三世差别的。从法体来看,三世同等实有,但从法用来说,有为法在过去、未来及现在的三世时间里的存在并不完全相同。当有为法的作用尚未生起时,就名为未来;作用正在生起时名为现在;作用巳经过去时,则名为过去。
说一切有部认为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一切法既是实有,那产生诸法的原因也就是实有的了,因此有部把这能产生诸法的“因”周密地区分为六种。先从人们的认识方面说起,第一种是相应因,是“决定心心所同依”,即每一种认识都依赖心和心所的合作,它们是同时生起;同一所依(就“根”说);同一所缘(就“境”说);同一行相(就“分别”说),这样更互相望,四事同等,便有相应而存在的意义。这是特别说明我们心理活动的联想的规定的,即某种心的起与不起,必有随心而起与不起的心理作用。那些组成一团而为具体的心理活动,由于经营那些特定的结果,在所生起的一点上,把他们叫做相应因。其次,第二种是俱有因,这有二种情形;1、所谓同一果俱有因,即凡是同时而起的种种法对于生果有着同一作用的,像心和心所,心和随心而转的身业、语业或不相应行,还有并起的四大种,彼此相望,都属于这一类;2、互为果俱有因,即指相互资助合成一事的条件,如主观与客观发生关系时,主观是客观的原因,客观也是主观的原因,在二者相特而成立的一点上,说那二者相互为他之因。第三种关涉异时因果,名同类因,为因与果同其性质时,而说前者为同类因,此即过去的善性法对于未来或现在同一界系的善性法,现在善性法对于未来的善性法,同样地三世不善法相对,无记性法相对,都是此因。这还可远推到过去之望过去,未来之望未来,凡前生的善等法望后生的善等法也有同类因义。第四种是遍行因,这从不善法的同类因中区别出来,所指的是一些烦恼法带有普遍生起后来染法的因性,这指的是那些最强烈而为其他一切烦恼原因的烦恼。第五种异熟因,这从得果的性质作区别,和以上两种又都不同,所指的是将来苦乐果的因,平常我们所说的善恶因果规律,就是指的这个异熟因。这包括善不善性有漏心心所法,并包括随心转的色和不相应行,对于所感召后世无记性的色、心、不相应行等种种果法而说。另外,身语业法、无想定灭尽定等不相应行法能生异熟果的,也属于此。以上五种概括了亲能生果的一切因缘。最后第六种能作因,只有帮助的功能,或者消极的不相障碍而有利于果法的生起,所以是等无间、所缘、增上这三类疏缘。它的范围最广泛,除了法体的本身而外,所余的都有成为此因的资格。
与六因论相伴的,说一切有部以五果来安立诸法的差别关系。一,异熟果,是指应于善恶业的果报,正是对异熟因的果,即有情所感的果报。异熟因是善不善业,异熟果为无覆无记,因果异类而成熟,故名异熟果。果与因既不同时,又非相随,且性质不同。异热因与异熟果所代表的因果关系包括甚广,但异熟因必须是确定善或是确定不善的,而异熟果则必须是无覆无记类的。它既然是纯粹的结果,故不能说确定是善或确定不善,而且异熟果只应用于有情物。我们身外世界的全部状况既为业力的结果,故不属异熟果类。二,等流果,等流是等同流类之意,果与因相似,故称等流果。等流果是六因中的同类、遍行二因所产生的,其中,同类因是就一切诸法而言;遍行因是就一切烦恼的起因而言。此二因所生的结果与因相似,故立此果。等流果有二类,1、习业等所引的同类;2、似先业而后果随转,亦即善、不善、无记三性的名言种子所引的后念种子及同时的现行。三,士用果,是六因中之俱有因与相应因所得的果,称之为士用果,此是依喻立名。士用详作士夫的作用,如由士夫的作用能成诸事业,是由俱有因与相应因的作用所得,故名士用果。士用果有四种,即:1、俱生,指同时互为因果的法,如造色与大种;2、无间,指引世第一法的苦法忍;3、隔越,如春期下种,至秋获谷;4、不生,指以有漏道伏,得惑之不生等。四,增上果,是六因中的能作因所得的果。能作因有(有力与无力)两种。资助他法生起者是有力的能作因。虽不资助,但不加障碍者,是无力的能作因,即此以无障碍为增上义。增上果的范围极广,除了自己,其他一切法,皆为能作因,适应这个,除已生法,一切是增上果。只要没有一法是无条件而成立的,那法在消极方面与积极方面,必然都因无数的条件而被规定,所以其法是那些条件的果。在这意义下,其他的四果,虽然也是增上果,然而在此,特别是指除去四果之意义的果。五,离系果,离系缚所得的果,也称择灭无为。择灭无为虽是慧所证,但为不生不灭之法,故非其所生,更非六因所生,唯慧对离系果,有能生之功能,对灭有能证之功能,所以慧虽然非灭因,而可称择灭为道果。有部这样用六因、五果的解释将三世一切法存在于各种因果关系中的意义彻底显示出来;只要因果不虚,三世一切法自必实有。
其次,说一切有部解释诸法的因果关系,还和刹那生灭的理论相联系,所以其说不同于常见或断见。并且有部学说具备着很浓厚的实践意味,它建立一切法的实有的同时否定“人我”。所谓人空而法有,这正是有部实践观法的具体内容。
说一切有部在分析色法时,提出了极微的概念。有部认为,极微有变化、生灭、质碍等特性。所谓色就是质碍,质碍就是物有形质,占据一定的空间但又互为障碍。许多极微的积聚,组成有质碍的物体。极微是构成色法的基本原素,是更不能再分析的最极微细的色尘。世界上的各种物质的存在都是由极微所构成的。说一切有部中有的论师认为,捶微虽为物质的最小微料,但无长短方圆等开头也无东西南北上下的方位,它不可分、不可见、不可听闻、不可嗅、不可触、没有变坏,没有质碍,但由极微结合起来的集合体,则是有形状和方位的。但有一些论师反对这种说法,认为无形状、无方分的极微不可能积聚成粗开头和有方分的集合体,因此,有部认为,极微也是有形状和方分的。有部还进一步指出;极微有色、香、味、触四种“分别”,称四尘,即眼根所见的是色尘,嗅觉于鼻的是香尘,味觉于舌的是味尘,肤觉于身的是触尘。这四尘因分别具有坚、湿、暖、动四大性质,故又叫做地、水、风、火“四大种”。由于四大极微的性质和数量结合的不同,因而出现了世界万物不同的性质和类别。
说一切有部是部派佛教中影响力极大的一个部派,它以迦湿弥罗国为中心,于健驮罗、中西印度及西域等地,皆曾盛极一时,为部派佛教中最具优势的一派。它对后来形成的一些其他部派以及中观、瑜伽等大乘佛教的思想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它的思想体系庞大,内容丰富多彩,本文限于篇幅,仅叙止此,其他精义,且待下篇再叙。■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