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光 圣灯 兜罗绵——峨眉山“金顶三相”

       

发布时间:2009年06月03日
来源:不详   作者:向世山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光 圣灯 兜罗绵——峨眉山“金顶三相”
  向世山
  在佛教中国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些具有中国本土文化意蕴的宗教胜境和圣地,对广大佛教信徒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自然景观与宗教意蕴的融会贯通,是这些胜境圣地逐渐产生并最终定型的根本原因。作为四大佛教名山之一、有“天下秀”美誉的峨眉山,千百年来拥有神秘的“金顶三相”景观。
  在漫长的时光河流中,“金顶三相”被逐渐赋予了神圣的宗教色彩,成为峨眉山佛教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成为了朝拜者与观光者一心探寻的所在。
  一、自然奇观之“金顶三相”
  “金顶三相”是峨眉山拥有的三种自然奇观,即佛光、圣灯、兜罗绵云。
  佛光是其中最负盛名的景观,被气象学称为宝光。这种罕见的自然现象发生在峨眉山金顶光相寺东崖睹佛台(又称光相台、睹光台、光明岩、摄身岩、舍身岩)前。每当午后,白云平铺之时,阳光斜照在云雾上,云层之上便出现五彩或者七彩的光环,有时重叠数层,明亮艳丽。最为神奇的是,在光环中心,观者可以看见自己的投影,即使比肩伫立数百人,也只能看见自己的影子,人动影动,不见旁人,十分奇妙,所以又被叫作“摄身光”。据说影入佛光,可以获得吉祥,所以又被称为“祥光”。根据现代科学对宝光的解释,这是太阳透过云雾时,雾中的小水珠对光线折射和衍射而产生的大气光学现象。因此,只要具备适当的条件,即前有云雾、上有斜阳、人立高崖,太阳、人和雾成一条直线,宝光便可形成。峨眉山的云雾天气较多,空气湿度很大,风速小且少变,这些优厚的自然环境条件,使宝光在峨眉山频频出现,一年可达七八十次,且色彩极为美丽。故这种大气光学现象被称为“峨眉宝光”。
  圣灯是“金顶三相”中最具神秘气质的景观。它总是出现在黑夜,又被称为“夜灯”。在月明的夜晚,人们可以看到,忽有一绿光如豆,顷刻间数豆似萤火虫飞舞,又像磷焰,又如繁星,渐渐成百上千甚或过万,飘飘荡荡,凌空飞舞,明灭变幻,耀人眼目。除金顶外,也有人在伏虎寺看见圣灯。外界对圣灯的成因主要存在两种看法。大多数意见认为峨眉山蕴藏有丰富的磷矿,遇适宜的气候,磷化氢在空气中发生自燃,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磷火”(俗称“鬼火”)。另一种解释产生于1983年前后。在亲手接触圣灯后,人们发现其多为树叶。经过化验后发现,这类树叶上寄生着一种菌类物质,当树叶含水量达到120%时,该物质与氧发生摩擦作用即能发光。
  这种光比较微弱,只有在明月当空之夜才能清楚看见。
  岩下谷深风大,树叶摇摆不定或随风飘落,故状如流萤。这种解释似乎很符合峨眉山圣灯的观察结果,也与峨眉山地理条件相符合。
  兜罗绵云即云海。峨眉山金顶高与天接,氤氲常有,光相台耸立千仞,下观平原,千里如茵。光明岩前云海忽起,翻卷腾涌如海潮,触目皆是白色,煞是壮观。
  明代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尹伸曾游览峨眉山,对兜罗绵云作了详细的记述:“诣光相台,白云然而出,纤浓靡密,渐腾渐厚。久之,天失其空,地失其块,陵失其牡,谷失其牝,上下一素,游人似处卵白中,无复缝隙,云之观极于此矣。”根据僧人和游人几百年来的观察,宝光出现之前必先出此云,传说这种云来自雷洞坪悬崖下七十二洞中的第三洞。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有“金、银、铜、铁”之说,峨眉山被誉为“银色世界”,其名就来源于兜罗绵云。
  二、佛教奇观之“金顶三相”
  峨眉山是闻名遐迩的普贤菩萨道场,其佛教圣地地位的确立,与“金顶三相”也有着密切关系。可以说,是“金顶三相”把峨眉山与普贤菩萨紧密联系到一起。
  在佛教信徒的心目中,“金顶三相”是峨眉山作为普贤道场的确切证据。
  西晋初年,僧人始来峨眉。到东晋隆安三年(399年),道安嫡传弟子慧持在峨眉山上建殿塑供普贤菩萨,取名普贤寺,这是山中建寺的开始,也是“普贤道场”的最初源头。但峨眉山真正成为世所公认的普贤道场,是因为佛教徒认为此山符合了佛教经典的记载。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西南方有处,名光明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曰贤胜(普贤),与其眷属三千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经中明言普贤菩萨说法处为西南光明山。峨眉山地处神州西南,有佛光、圣灯等“大放光明”的奇景,于是佛徒认为峨眉山理所当然便是西南光明山,宝光即为“普贤祥瑞”、“普贤光明”、“佛光”,夜间“磷火”即为“圣灯”。宝光出现之前往往先现云海,佛徒们也给这种景观找到了与佛教的关联。按照《翻译名义集》卷七的解释,兜罗是天竺的一种树,所生绵如柳絮,柔软异常。
  佛经中记叙佛的八十种相好,其中有一种即是“手足柔软如兜罗”,于是佛徒们借用这个佛教词汇来形容峨眉山云海的特质。
  此后,中国僧人在自己撰写的佛教典籍中开始确认峨眉山为普贤菩萨道场。《杂花经》有言:“诸佛以来,以大悲心为体,故用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而生菩萨心,因菩萨心而成正觉。故我世尊等正觉而有方所,说经而有道场。普贤于道场等门化人天等众,现相海于峨眉山中,密引世人而通菩提觉性。”
  与此同时,还出现了许多以普贤应现峨眉为中心内容的神话故事,最有名的是“蒲公睹光”故事。根据宋代文莹《湘山野录》的记载,汉代永平年间,有蒲公采药于云窝,见一鹿,追至绝顶,鹿隐身不见,只见紫光翻腾,联络交汇成光明网。蒲公“径投西来千岁和尚,告之,答曰:‘此是普贤祥瑞,于末法中守护如来,相教现相于此,化利一切众生。汝可诣腾、法二师究之。’甲子奔洛阳,参谒二师,具告所见。师曰:‘善哉希有,汝得见普贤,真善知识。’蒲公归而建普光殿、法普贤瑞像。”这则故事的时间、情节都出于编造,但其中对山顶宝光的描述无疑反映了民众观念中“金顶三相”与普贤菩萨的内在联系。
  在这类佛化解释的作用下,拥有“金顶三相”奇观的峨眉山便成为了普贤菩萨说法的“大光明山”,千百年来无数善男信女和各方游客蜂拥而至,只为亲眼目睹传说中神圣而又神奇的“金顶三相”,亲身感受“普贤示现”、“福瑞加身”的宗教情怀。正如明朝蜀王朱怀园在《峨眉山普光殿记》中所赞美的:“山之上,天霁则圆光大现;山之下,云开则圣灯夜明,诚为佛之境界。”(作者单位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摘自《中国宗教》2004.9)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